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數學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

數學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運算體系中的普遍規律。爲了讓學生能夠理解並掌握這一規律,以便爲今後的應用服務。我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透過抽象建模,大膽猜測, 操作驗證,合作總結這四個環節,讓學生能夠理解加法運算定律的含義,並從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

本課我把湊整簡算的思想貫穿始終,讓學生從學習中體驗選擇簡便的方法是學習的最好途徑。對於小學生來說,運算定律的理解與運用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抽象的極好時機。本節課,我引導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孩子們大膽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縱觀本課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複習引用中,鞏固學生的思維基礎。

透過一組口算練習,讓學生明確能夠湊整十或整百數的兩個數加起來比較簡便,這個爲後面學習結合律打下基礎。

2、大膽猜想,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授新課的過程中,我透過提問、設疑,讓學生觀察—猜測—舉例—驗證四個環節,同時透過小組合作得出結論。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時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和發展。

3、多層次的鞏固練習,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

習題設計能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本節課在習題設計中,一共設計了四個環節:①基本練習(填空)②變式練習(判斷)③鞏固練習(計算)④發展提高等。讓學生透過練習鞏固本課所學內容。

在教學中也存在以下不足:

1加法結合律學習在教學中所佔比率應加大,學生在學習中還有疑慮,沒有學透。

2、整堂課在時間安排上有些前鬆後緊,在加法交換律上時間過長,練習的時間相應較短,顯得後面在練習中有些倉促。

3、教師的語言過於成人化,不適於中年級學生的年齡。

數學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2

在教學加法交換律時我採用了情境匯入—探究新知—反饋練習三個教學環節,情境匯入環節利用課本上李叔叔騎車旅行的情景匯入,得出已知條件和問題;探究新知環節,讓學生先獨立完成,集體交流時發現算式結果相同,用等號連接,得出56+28=28+56,然後又讓學生仿照舉例,最後引導學生得出規律;反饋練習環節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本節課的教學非常順利,輕鬆完成教學任務。但我覺得本節課的知識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合併成一節課講解呢,在以後教學本節課時我準備在“交換律”這節課進行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改進材料的呈現方式。

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另外在材料呈現的順序上,改變了教材編排的順序:先教學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然後教學乘法交換律交換律和結合律,而是同時呈現,同時研究。因爲當學生在已有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相關的有效資訊時,不可能像教材編排的有先後順序之分,而是同時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

(2)找到生活的原型。

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課我首先引導學生用辨證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後採擷生活數學的實例:同桌兩位同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你能舉出一個或幾個例子來說明嗎?這樣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祕,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3)找準教學的起點。

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學生自立學習的教學過程的基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先教學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然後是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應用,接着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而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並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課的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髮現並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律的方法上,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數學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3

師:咱們來做個遊戲,我說3+2,你們就說2+3,看誰反應快。明白嗎?現在開始。

師:5+6

生(齊):6+5

師:20+30

生(齊):30+20

師:爲了讓大家看得清楚,現在請一個同學上臺,把我們遊戲的算式用等式逐一寫在黑板上。

師:25+13

生(齊):13+25

師:75+25

生(齊):25+75

師:哪位同學上來也試一試。

生(甲):33+44

生(齊):44+33

生(乙):26+25

生(齊):25+26

師:從剛纔這位同學寫的等式中,你們發現了什麼?有什麼規律嗎?

生(甲):兩個加數交換了。

生(乙):我發現,兩個加數不但交換了位置,而且左右的結果是一樣的。

師:你們的想法很有道理,也就是說在加法中,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結果不變。你能用比較簡單的方法表示剛纔發現的運算規律嗎?

生(甲):我認爲用符號可以表示,兩個數就用不同符號表示,比如用○和□,這個規律就可以這樣表示:○+□=□+○

生(乙):我用甲數+乙數=乙數+甲數

師:你們能用字母嘗試寫一下嗎?

生(丙):a+b=b+a

師:a、b各表示什麼意思?

生:a表示前面的加數,b表示後面的加數。

師(板書):a+b=b+a

師:這道等式表示了加法中的一個重要的運算規律,這個規律就是加法交換律。

反思:

1、透過創設遊戲情境,讓學生在遊戲中體會加法交換律,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認識規律。

2、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規律,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另一方面讓學生經歷由數到符號的演變過程。最終透過交流互動生成由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換律。

3、整個過程以學生爲主體,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使探究成爲課堂的主旋律,這樣富有生氣的課堂教學,必定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數學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4

本節課爲《運算律》的第一課時,而在這一單元之前,學生經過了三年多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並對這些已經有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如在10以內的加法中,學生看着一個圖可以列出兩道加法算式;在萬以內的加法中,透過驗算方法的教學,學生已經知道調換加數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結果不變。本節課透過一些實例進一步來引導學生進行概括總結。

在教學中,我首先創設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根據社會實踐中的資訊自由地提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以及問題意識,也符合新課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在教學中透過對兩個算式的觀察比較,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感知加法交換律,組織學生寫出類似的等式,幫助學生積累感性材料,豐富學生的表象,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總結出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學生能較快的體會出這兩種運算律,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和概括性,發展學生的符號感。透過幾個層次的練習,使全體同學都參與到有趣的數學學習中,體會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充分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又鞏固了全課的內容,爲以後教學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作好鋪墊。

通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評價不夠及時。如在教學加法交換律時,學生寫出“6+2=2+6,1+9=9+1…”時,沒有很好的解讀學生的心理。這位學生之所以寫出一位數的算式,是因爲他覺得寫一位數加一位數的等式非常簡單,方便計算。但是作爲不完全歸納法,他寫出的算式有一定的侷限性,沒有代表性。此時如果追問學生,“是不是隻有一位數加一位數纔有這樣的規律?”,“那你對這位同學寫得有什麼建議呢?”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培養他們思維的嚴謹性。

二、沒有很好的辨析加法交換律和加法運算律本質特性。這樣導致了學生在後面的練習中不能進行準確的辨析。可以增加加法交換律和加法交換律的對比環節,對比得出加法交換律的本質特徵:加數沒有變,結果沒有變,運算符號也沒有變,但是加數的位置發生了變化。

總的來說,這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不過同時,也發現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客觀的,很多是由於本人的教學機智和教學設計還不夠。

數學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5

(1)透過模仿舉例,滲透等量代換的數學方法。

學生根據模仿,學會了根據結果相等,將兩個算式寫成恆等的方法,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新知識,其實也就是在經歷等量代換的過程。而這一數學方法對接下來要學習其它各種運算定律,及運用定律進行簡便運算,列方程解應用題等都十分重要。

(2)透過對大量數學事實的對比,發現其中的規律,學習不完全歸納發。

學生在獨立舉例後,在全班範圍內交流發現的規律,得出結論:不管兩個加數的位置怎麼交換,它們的和都不會改變。師引導:同學們所舉的所有例子都能寫出這樣的結論,可見我們的四則運算中有一個規律,誰能把這個規律準確地概括一下?……從個別到一般,把對特例的發現上升爲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和性質,這就是小學階段的“不完全歸納法”,讓學生經歷這一歸納過程,體驗結論的科學性。

失: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就是對處理“用字母表示定律”這一環節有些不足。在學生例舉字母表示定律後總結出用a+b=b+a公式來表示定律後,沒有進一步拓展,如問:三個數可以怎樣表示呢?這個規律還適用嗎?這樣環節設計,會讓學生對字母表示運算定律更爲熟悉,從而培養數學思想,更能強化目標。

在今後的數學中,注意強化本節課的重難點,並針對重難點進行數學思想的滲透與拓展,尤其對稍差的學生更應該重複強化,儘量讓每一個孩子都學會。

數學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6

《加法交換律》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P17:例1的內容。運算定律是本冊書中的重點,也爲以後的簡便運算打下基礎。

本節教學我利用學生的舉例、觀察、發現、歸納,總結出加法交換律,環節設計合理,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情境匯入環節,我利用播放成語故事《朝三暮四》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慾。讓學生從故事中找資訊,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學生解決問題。從故事中得到3+4=7(個)和4+3=7(個)這兩個算式。接着我說:“對,兩種吃法不同,結果猴子每天吃到的栗子的總數量是同樣多的。”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內容,加法交換律。

在探究規律環節,我利用李叔叔騎車旅行的情景圖。讓學生從情景圖中找資訊,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學生解決問題。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40+56=96(千米)或 56+40=96(千米)然後讓學生說出這兩個算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回答,相同點是每組算式中有兩個加數,而且兩個加數相同,左右兩邊的加數的和相等。不同點是兩個加數交換了位置。然後問:“這兩個算式的和相等,這兩個算式之間有什麼關係?可以用什麼符號連接?”學生從中回答,每組算式中有兩個加數,而且兩個加數相同,只是交換了位置,而得到40+56=56+40這個等式。我接着問:“你能照樣子再舉幾個例子嗎?”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從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麼規律?請用最簡潔的話概括出來,學生回答: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叫做加法交換律。如果用字母a、b表示兩個加數,則可以寫成:a+b=b+a我問:“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嗎”然後學生回答特別多,像甲數+乙數=乙數+甲數,▲+=+▲等等特別多。雖然有的式子不夠完美,但充分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加法交換律。

在鞏固練習環節,我設計了多種多樣的練習題,先是基礎練習,還有拔高練習,層層深入,學生學得也興趣盎然。

總結本節課,整節課環節緊湊,利用多媒體課件也節省了大量時間,有充分的時間練習。由於本節課內容不多,也很簡單,學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學生髮言積極,所以也很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也完成了學習任務。

但是本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1、在鞏固環節,我出示了三道加法算式,但是有的學生利用減法驗算,這樣是不符合要求的。這時我應該讓學生說出爲什麼不行,不應該老師解釋,2、最後填表,由於時間關係我沒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問題解決的不太理想。

數學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7

整個教學過程同學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動身,透過質疑、猜測、例證、觀察、交流、歸納,親歷了探究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中體驗了勝利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

1.注重教學目標的整合化。

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不只僅侷限於讓同學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瞭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置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同學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在“交換律”這節課中,教師在目標領域中設定了過程性目標,不只和同學研究了“交換律”“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讓同學體驗了數學問題的發生、碰到問題“怎麼辦”和“如何解決問題”。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同學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引導同學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引導同學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情並提出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激勵同學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有效的資訊,加以觀察、分析,主動獲得“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獲得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體驗了勝利的情感。

2.注重教學內容的實際性。

新課標裏曾指出,教學時應從同學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動身進行,開展教學活動。這爲我們的教學改革在操作層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換律”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1)找準教學的起點。對同學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同學自立學習的教學過程的基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浙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分別佈置在第七冊和第八冊,而在過去的學習中,同學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並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課教師把重點放在引導同學發現並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律的方法上,使同學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課教師首先引導同學用辨證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後採擷生活數學的實例:同桌兩位同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引導同學發生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你能舉出一個或幾個例子來說明嗎?這樣利用捕獲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同學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祕,同時也激起了同學大膽探索的興趣。

(3)改進資料的出現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同學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本節課在教學資料的處置時,改變了把課本當作“聖經”的現象,讓同學參與教學資料的提供與組織,給同學創設了一個創新和實踐的學習環境,既激發了同學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慾望,又使同學的身心得到了一種勝利的體驗。另外在資料出現的順序上,本節課改變了教材編排的順序:在第七冊教學加法交換律,在第八冊教學乘法交換律,而是同時出現,同時研究。因爲當同學在已有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相關的有效資訊時,不可能像教材編排的有先後順序之分,而是同時反映,充沛做到了尊重同學的認知規律。

數學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8

《加法交換律》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節概念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讓學生親身經歷這一規律的發現過程,同時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爲高年級的學習打下基礎。新課標指出,讓學生經歷有效地探索過程。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激勵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積極探究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傾聽故事——提出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數學學習過程。現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說以下幾點:

1、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本節課以成語故事《朝三暮四》爲切入點,吸引了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爲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創設了良好的氛圍。透過教師設問:“故事講完了,你想說些什麼?”水到渠成地引出數學算式“3+4=4+3”,進而提出猜想“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樣設計,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思考,發現規律,爲舉例驗證埋下伏筆。

2、組內交流討論,舉例驗證猜想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舉出怎樣的例子去驗證猜想?應該舉多少個?意在滲透舉例驗證這一數學方法,同時讓學生初步感知“無數”的概念。

在小組討論的同時,教師及時進行點撥,引導學生舉出如下例子:

1、3+6=6+3,4+5=5+4,7+8=8+7

2、1+2=2+1,12+13=13+12,100+200=200+100,20xx+3000=3000+20003、0+5=5+0,1|4+2|4=2|4+1|4,1.02+2.03=2.03+1.02小組彙報後,讓學生評價各小組舉例,真切體驗“舉例驗證要考慮到方方面面”。

3、練習層層深入,鞏固所學新知爲了讓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爲學生提供了充分的練習內容。讓學生利用加法交換律進行填空即可,使學生即時運用掌握的知識。本節課使學生由簡單應用到靈活應用的練習中,掌握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同時又培養了數學思想。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比較創新,打破了傳統教學觀察得結論的方法,而故事引入,提出猜想,舉例驗證,和學校提倡的“主體多元,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相吻合。同時,也適合本學段學生的發展特點、認知規律。當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很多的缺點和不足,如下:

1、在引導學生思考舉怎樣的例子來驗證猜想這一環節,處理的不夠恰當。不是學生不會思考,是教師的設問指向性不夠明確。比如,可更改爲“我們是不是可以再舉一些加法算式的例子來驗證呢?”,讓學生明白舉例是指舉加法算式,然後交換他們的位置,看和是否相等。

2、在讓學生體驗“無窮”思想時,沒有達到預設的教學目的。課堂教學時,當學生舉了大量的例子之後,教師詢問是否可以驗證我們的猜想時,有的學生還是堅持認爲不可以,一定要舉無數個例子才行。此時,可自然銜接,引入用字母a和b可表示任意數。這樣,我想比教師生硬地解釋,刻意地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加法交換律,效果要好得多。

3、在引出加法交換律時,要明確強調這一規律中,變的是加數的位置,不變的是他們的和。讓學生反覆地說,a和b可以代表哪些數?

4、在課堂練習時,可引導學生回顧我們在哪裏用到過加法交換律。可利用課本31頁第2題,將新學與舊知巧妙地結合。另外,要將每一個習題的設計意圖,充分地挖掘出來。

總的來說,這堂課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換律,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數學方法,爲下節加法結合律以及乘法運算規律打下很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