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近似數》課後的教學反思(精選6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近似數》課後的教學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近似數》課後的教學反思(精選6篇)

《近似數》課後的教學反思1

今天區進修到我校進行調研聽課,我上了一節數學課《近似數》。本節課要求學生理解近似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用四捨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材對此知識內容的呈現形式分2部分出現,第一部分內容讓學生體會到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遇到和使用近似數,以“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和使用近似數,你注意過嗎”的提問形式呈現了學生例舉自己所接觸過的近似數。

第二部分內容是讓學生了解“四捨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體會到取近似值精確到某一位時,只要看他後一位數字用“四捨五入”即可。教材以“填一填、說一說”的形式出示了例題——某市在校學生今年共植樹148264棵,根據“四捨五入”到不同的數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的要求求出148264的近似數。

數學教研員李老師聽了這節課。課後李老師對這節課進行了點評:這節課上得非常成功,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非常好,每一個教學活動的安排都帶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性,體現了在老師的引導下完全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理念,層次清晰、環環相扣、重點突出。一番中肯之後,李老師提出了幾點很有價值的建議。

①在課堂上老師要多提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要結合孩子們已有的

生活、學習經驗設計問題,學生只有對問題感興趣了纔會樂於思考、纔會主動參與學習。將直接課堂匯入環節:“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黑板上的這2組數據,想一想這2組數據有什麼不同呢?”改爲激趣式匯入讓學生自己說出所瞭解的近似數數據“誰知道全國人口大約有多少?南京長江大橋大約有多長?……”

②一個新的知識點從學習到掌握孩子們需要一個過程,在學生學習了“四捨五入到十位約等於148260”的方法之後,應該出2、3道這樣的題讓孩子們練一練,內化學習方法,舉一反三掌握知識。

③課堂上老師的評價很重要,尤其是對學生出現的錯誤答案老師要委婉的點評,讓孩子感到雖然自己的想法錯了,但自己積極動腦思考的行爲卻得到了老師的認同,同樣值得高興,會繼續積極主動參加後面的學習。課堂上對於學生出現回答錯誤時我評價的語氣較直白生硬:“你說錯了。”這樣的評價很容易傷到孩子的自尊心,打擊學習自信心,不願思考了。

很高興李老師能給予這樣的點評,在今後的教學中再接再厲,讓我的課堂無懈可擊。

《近似數》課後的教學反思2

在學生學習了,萬以內數的認識後,安排學習認識近似數,出現兩幅情境圖:(1)育英小學有1506人,約是1500人,(2)新長鎮有9992人,約是10000人。從而自然引出1500是1506的近似數,10000是9992的近似數。要求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如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我透過讓學生觀察兩組數的特點,在小組內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鼓勵他們自己去發現,求一個數的近似數的方法,讓學生們把自己個性化的想法說出來,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並引導學生討論:準確數和近似數哪個更容易記住?你還能舉出近似數的例子嗎?從而明確近似數與準確數這兩類數的特點,加深對近似數意義的理解。結合生活實際,舉出生活中的近似數,讓學生體會到近似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課堂上,學生沒有知識積累,這以前他們沒接觸過數字估算,根本不會估算,當然也不可能有不同的策略|||交流;當要求舉生活中的近似數的例子時,學生沒有生活積累,舉不出生活中估算的例子,我覺得一是學生沒有仔細觀察生活,另外也是學生的估算經歷少;在作業中,求近似數也是出現了不少問題,有的亂估,有的離準確數太遠,還有一些學生不會做題,我覺得他們是沒有找到做題的方法。

估算就是推算出某數的大概數,即準確數的近似數。教學時重點強調,估算是沒有唯一答案的,但在比較多個答案之後,讓學生明白估算出的數要最接近於準確數。實踐中我認爲下列方法效果會好一些:

1、如果所要估算的數最高位是百位就看個位。

例如:506、217、428、734、962等就看個位,個位小於14的數就直接寫0,十位、百位的數不變。如734≈730,962≈960,如果個位是59的數,就在十位上加1,個位變0。如,506≈510、217≈220、428≈430。

2、如果最高位是千位就看十位。

十位是14就把十位和個位都寫成0,百位、千位不變。例如:7046≈7000、1837≈1800。如果十位是59就把十位、個位寫成0,在百位上加1,千位再隨百位變化而變化。例如:6080≈6100、9960≈10000。

總之,學生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地滲透,需要教師每堂課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當學生將估算內化成一種自覺意識,纔會迸發出許多有價值的、創造性的估算方法,學生的估算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近似數》課後的教學反思3

近似數在教學過程中包括兩個知識點,一是理解近似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二是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第一個知識點教學是首先引入生活中常見的一個大數比如我們學校有多少名學生,學生都說不出準確的數,藉此來說明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用一個準確的數來表達出一個事物的多少,這樣就需要一個近似數來表示,引出近似數的概念.

第二個知識點,近似數的求法上是重點,這是學生以前所沒有接觸過的,所以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借用例題來讓學生重點體會到取近似值精確到哪一位上,只要看它後一位數字。

並且知道如果被捨去部分的首位數字小於5,保留部分就不變.如果被攝取部分的首位數大於5或等於5,就在保留部分的最後一位加上1.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定的困難.特別是:一個數的近似數是10萬,這個數最大是多少,學生會寫成99999,應該是1049999.這樣的題目學生掌握不好,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重點強調"四捨五入法."

課後綜合我的教學設計有如下感受:

1、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並最終服務於生活。儘管如此,教材的編排由於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有些教學內容難以展現出一個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教師應想方設法爲抽象的教材內容選擇、補充生活背景,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易於感受。

透過提供富有生活氣息的南京市小學的數量統計,讓學生初步感受這些資訊,引入準確數,接着出示南京市在校小學生人數,引入近似數,讓學生感知出大約的意義。讓學生不僅體驗到了這些數的近似數,而且明白了爲什麼。在此基礎上引入近似數和≈,順理成章,學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讓學生在比較中體驗。比較是常用的一種數學思考方法。透過比較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便於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規律、區分出個體獨有的特徵。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才能使直觀感受到的經驗得以提升,進入學習數學化的過程。

3、尊重學生的不同體驗。四捨五入法只是求一個數的近似數是採用的.一個規則。當根據學生的體驗剛剛揭示這一規則後,一個學生大膽地提出了質疑我有不同意見!986可以近似於990也可以近似於1000或980。

多好的體驗!多好的發現!多好的解釋!面對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如果硬性地讓其五入,不僅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的確也不符合實際情況。於是我果斷地肯定了這個學生的真實而又正確的體驗,他的臉上也露出了微笑,顯然是受人尊重後的發自內心的喜悅。

《近似數》課後的教學反思4

《近似數》一課是教學的難點,原因是教材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脫離,學生不熟悉。我在匯入時就抓住生活:從我班的人數這個準確數引入新課。我認爲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就要努力從學生身邊挖掘素材,讓數學走近學生的生活。

透過本課的教學,我意識到以下幾點:

1、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這堂課透過提供生活中的一些數據,例如:班級人數、學校人數、我們身邊的一些數據,讓學生初步感受這些資訊,判斷哪些是準確數,哪些是近似數,並讓學生說說自己是如何來判斷近似數的。在此基礎上引入近似數和≈,順理成章,學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讓學生在比較中體驗。本課一開始在講解準確數和近似數時,透過讓學生比較一些數據,從而讓學生明白這些數據意義的不同,加深認識準確數與近似數。

3、近似數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課的學習是讓學生理解近似數在生活中的作用及意義,掌握求近似數的方法,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發展學生的數感。

4、教學如何求近似數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我透過獨立的看一看,自己試一試,小組討論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給他們提供一個廣闊思維的空間,鼓勵他們自己去發現數學中的一些規律和方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從中體會探究與發現帶來的樂趣。

雖然在課堂上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了,但是在作業中,求近似數還是出現了不少問題,如何讓學生能比較熟練的求近似數,有何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我還在思考的問題。

《近似數》課後的教學反思5

近似數是初中數學的一個微乎其微的知識點,但也是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對他們是否掌握至關重要,學沒學好對學生以後的知識連結有着很重要的影響,現根據我對這一節的教學做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處

本節課,我抓住了教材的關鍵因素,全面理解教材,對於每一個知識點都給學生對應的設計一些題型,讓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自學和小組的討論,對本節課進行全面的把握。另外,就是結合學生小學的基礎,讓學生在複習的過程中最近新課,在認真的自學中瞭解新課,在系統的聯繫中,掌握新知,在激烈的討論中,提高應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有利因素,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得到知識,提高了能力,教學效果比較明顯。

(二不足之處

本節課雖然取得了成功,但是也暴漏了一些問題:

(一)教學細節突出不夠,因爲把大部分時間放給了學生,對於學習主動自覺的學生來說,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但是對學習不太自覺的學生,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卻沒學到什麼東西,他們再跟着其他學生走。學生沒有完全參與進去,對他們來說沒有啥效果。

(二)過高的估計了學生的能力,因爲近似數是小學學習過的內容,我認爲學生應該有比較深的認識,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於四捨五入法保留沒有過多的要求,但是在後來的展示過程中出現來很多的小問題,影響了學生的知識的掌握。

(三)改進之處

對於以上問題,顯示出的不只是這一節的問題,而是平時的教學問題,我一定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即面向全體,又要結合每一個學生的自身特點和知識基礎,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參與課堂,都參與到學習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另外,要注意學生的舊知識的掌握程度,適當的進行復習,讓學生不至於脫離軌道,越來越差,對於基礎差的學生適當的加強輔導,讓他們穩步提高。

《近似數》課後的教學反思6

“近似”的概念在小學數學知識裏,有一個孕伏與發展的過程,在本課,第一次出現了近似數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在學習了萬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是相對於她們學過的準確數而言的。

教材沒有給出四捨五入的方法和約等號的使用,只要與準確數比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數都可以。在實際教學中,我特別注意聯繫生活實際,加強德育滲透和人文素養培養,透過多種教學活動加強近似數與準確數的對比,從而加深學生對近似數的感知和理解,並能加以運用。現將本節課比較成功的做法和不足之處總結如下:

成功之處:

1.注重聯繫生活實際

例如透過第xx屆全運會的這個時事背景引出例10,讓學生感知數學來源於生活,在之後的大量練習中,也十分注重取材於實際生活。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相關的數學知識,還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人文素養方面有所滲透,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2.教學環節設計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二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在玩中學是二年級學生比較樂於接受的一種學習方式,因此,在本課的教學環節設計方面,我採取了動靜結合的方式,不僅有獨立思考,還有小組交流;不僅有靜態的紙張作業,還有活躍氣氛的多種遊戲;不僅有自己讀題審題,快速回答問題,還有聽題回答問題……整個環節安排緊湊有序,科學合理,再加上琅琅上口的順口溜,學生們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被很好的調動起來。

3.充分發揮課堂評價的功能

本節課的課堂評價主要採取小組積分制,透過師生共評和生生互評,對各小組進行計分(100分,50分和2分),充分調動學生課堂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在課堂結束時,每組學生算出本組得分的準確數和近似數(近似成整十數),緊扣教學主題。

不足之處:

由於近似數的概念是二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學習萬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認知的,而且只是感知、比較和理解,部分學生在使用數學語言判斷一個數是否是近似數方面並不是特別熟練,個別同學的估數能力有待加強練習。

在今後的學習中,我會繼續加強學生估數能力的培養,相信到三年級透過進一步學習估數的方法後,這一問題會得到更好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