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有多重》數學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多重》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多重》數學教學反思

《有多重》數學教學反思1

透過教學,我體會到計量單位的教學,不能教師的“說”和示範,而是注重以學生的“做”爲基礎,讓學生自己活動、體驗、感悟,充分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最後透過自己總結提煉作爲知識外顯的手段。“體驗”是計量單位教學的關鍵。體驗是指由身體性活動與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教學關注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千克,是爲了獲得關於“千克重”的觸覺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維的基礎。表象有兩個特點: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對於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樣才能具有形象性?可以讓學生掂了1千克重的物體後說說感覺如何,還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體和比1千克輕的物體讓學生用手去掂掂,在比較中鞏固表象。至於概括性,可以讓學生在掂量物體的重量時,提供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質料的物體,使學生排除物體的質料、形狀、大小、顏色等屬性,而把有關重量的感覺概括出來。

《1噸有多重》噸的實際意義比較抽象,學生較難掌握。因而,我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明白1噸=1000千克。具體例子有1噸是40個25千克的小朋友的重量。而成人大約是20個就有1噸,所以書上有一幅圖就提到電梯限重1000千克,就要限乘15人。

(學生對15人的理解是三個原因:

1、電梯本身有重量。

2、電梯可能有成人有小孩,還有體重比較重的人。

3、出於安全考慮最多隻能乘15人,否則容易造成事故。)

你看,學生考慮得多仔細。還有一些例子,這裏不一一列舉,總而言之,學生學得有興趣,教師教得開心。

《有多重》數學教學反思2

一、聯繫生活實際,探究數學知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教師要勇敢地從教科書裏跳出來,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開展數學活動,讓學生透過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將感性的實際活動與內心的感受、體驗結合起來。在教學“噸” 這個單位時,由於“噸”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接觸,遠遠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怎樣將“噸”這個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拉近“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物。例如:透過分小組提桶裝礦泉水的活動,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內能提供的條件來感知體驗一噸。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爲學生看得見、摸得着、聽得到的現實。教師要善於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數學原理的奧祕就是對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數學更有趣。

二、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其重要的學習方式

根據課改精神,現在比較提倡的學習方式是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所以在本節課中,我讓學生透過提一提、算一算、舉一舉、理一理等方式逐步感受1噸的重量。同時,在各環節中,我重視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促進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三、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數學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和分目標中,都有“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目標,同時國外(諸如:美國、日本等國家)都將解決問題列爲重要目標。由此可見,解決問題的能力尤爲重要,爲了不斷髮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在練習階段,特別設計了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解決,如在練習中我設計了一篇有趣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日記,由於是單位的錯用鬧出了一系列的笑話,這樣的練習既有趣又聯繫生活,同時也鞏固了新知識。在拓展應用的練習中,更體現了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把現實問題數學化,讓學生體會對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數學知識能夠在生活中發揮威力。這集基礎性、應用性、趣味性、開放性相結合的數學問題,不但鞏固了簡單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學生參與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

總之,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爲具體,變無味爲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數學課富有生活氣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讓學生不但學到知識,還能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勝任社會的需要。

《有多重》數學教學反思3

教學這一課, 我力求體現新課標精神,透過反覆掂一掂、拎一拎等活動,讓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透過說生活中用千克來做單位的物品。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愛數學的興趣.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活用教材,激發學習興趣

課前讓學生做“背一背”的遊戲,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的表示方法。爲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並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集市、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蒐集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資訊。透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還發現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們興趣盎然,爲今後學習數學建立了足夠的信心。

二、注重操作,發揮魅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地給學生“做”的機會,讓學生透過“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動,形成了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讓學生“找一找”、“猜一猜”、“說一說”去感受並列舉生活中用千克表示的物品,然後由學生自己運用“千克”的學習過程進行“克”的合作學習。讓學生分組動手去稱一稱、掂一掂等,讓學生自主探索,爲學生學習數學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在實踐中昇華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兩袋鹽約重1千克”“1個2分硬幣約重1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爲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繫,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教學中除了讓學生稱兩袋鹽的質量,一枚硬幣的質量,蘋果的質量,鉛筆的質量外,我還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透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更可喜的是,在“猜一猜”的活動中,學生學會了分析法,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同學們體會到,同等質量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本節課存在的不足: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體驗還不夠豐富,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計值與實際值有時誤差較大,說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透過更爲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學中,如果大膽讓學生舉例估測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教師再加以引導,這樣會取得更佳教學效果。

《有多重》數學教學反思4

教學過程中第一個探究環節是認識噸,掌握1 噸 =1000 千克這個公式。我認爲這個環節雖然是重點,但難度很小,所以採用了自主學習的方式。課堂效果符合我的預想,學生用大約 3 分鐘的時間掌握了這兩個知識點。我想原因有二:一是知識本身難度很小,二是以前學的米和千米是千進制,上節課學的千克和克也是千進制,形成了良性知識遷移。

第二個探究環節是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 1 噸有多重。教材用了四個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探究並感知,我沒有用課件加以呈現,使學生不能直觀、形象的認識,因爲學生沒有親眼看見自己身邊 1 噸重的物體。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我原來設想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討論一下什麼物體重大約 1 噸。後來想不行,沒法驗證, 1 噸重的物體不像 1 千克的可以稱。經過冥思苦想我終於想到可以創新性地採用大合作的形式。即用一個學生的大約體重是40千克,來算一算多少個學生的體重大約 1 噸,把這羣人展示出來讓學生看一看 1 噸到底有多重。實際教學中效果非常好,學生對次非常感興趣,並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拓展延伸環節中的數學小故事曹衝稱象是教材提供給我們的一個很好的素材。我相應地加入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學們,加油呀!的思想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存在問題

1 、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活動、感知、體驗的時間。

2 、運用教學語言不夠熟練。

改進措施

1 、教學設計應更嚴密、更科學。尤其要預留出學生活動的時間。

2 、在本節課未能充分進行的環節移到練習課上加以延伸。尤其利用體重表找出體重大約 1 噸的同學們的環節,應多找幾組同學,使學生充分感知。

3 、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提高自己教學語言表達能力。多聽、多學、多練。

《有多重》數學教學反思5

成功之處:

1、低年級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雖然都接觸過重量問題,但對重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且重量單位也不象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x觀察得到,比較抽象。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開始。"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雙手實踐的東西。爲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重量觀念,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我改變了傳統的班級授課模式,大膽嘗試使用分組實踐操作的教學方法,爲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以"動"促"思",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領悟到知識的情趣。學生手腦並用,在操作活動中掌握有關“千克”的數學知識。

2、在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爲單位進行的稱、數、掂、找這些操作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較爲深刻地認識重量單位,建立明確的重量觀念。透過“稱實物”就把抽象的重量單位與熟悉的實物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初步感知l千克的重量觀念,同時瞭解用盤秤稱物體重量的方法,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數蘋果”則引導學生透過數1千克蘋果的個數,從同一物品重量相等而數量不等這一角度,進一步深化對重量單位的認識,既把傳授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又有機地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掂重量”讓學生用肌肉有意識地感覺體驗1千克的實際重量。學生在感知1千克的重量之後,動手“找盒子”,找出了1千克重的盒子,不止檢驗了操作活動成果,更能讓學生體驗成功後的快感和喜悅,感受學習的樂趣,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自我建議:

1、多準備一些物品,讓學生多“稱一稱”,稱後多“說一說”,切實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動手參與。

2、佈置學生課後到家庭、商場等處找以“克”和“千克”計量的物品,製成表格,然後交流。這樣既鞏固正確的重量觀念,加深學生對重量單位的認識,又培養了小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同時複習了統計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