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2.03W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求平均數作爲一種統計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了“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範文”,希望能幫助到您。

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範文

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範文(1)

一.教學內容

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平均數》,設計本課我遵循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環節進行說課。

二.教材分析

隨着科學技能和數學自己的生長,統計學已經成爲當代數學要領的一個緊張部門和應用數學的緊張範疇。新課標中也將“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擺設爲一個緊張的學習範疇,誇大概造就學生從統計的角度思索題目標意識,緊張途徑便是要在教學中着力展示統計的遍及應用。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學習選擇統計量描述數據特徵知識的開始,是進一步學習統計知識的基礎,這節課透過夾糖比賽的情境,引導學生算出“哪個隊獲勝”的問題,展開對平均數知識的學習。平均數是常用的統計量,本單元教學平均數,包括平均數的意義和算法,教學平均數的目的不限於求平均數,更在於用平均數進行比較,用平均數描述、分析一組數據的狀況特徵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從生活實際中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理解“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3、使學生能根據平均數簡單地分析問題,理解平均數能較好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過程與方法:透過創設情景和學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正確,全面地看待問題,同時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親密聯繫。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難點: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並能根據平均數簡單地分析問題。

五.說學情

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情況,又直觀、簡明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平均成績等。對於這些名詞術語,學生經常聽到,並不陌生,但其真正含義、在統計中的作用以及計算方法,學生卻並不明白。由於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所以應着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容易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六.說教法

本堂課,我倡導師生平等、啓發式的教學方法,教師爲學生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透過師生互動式的討論,使學生充滿學習新知的慾望。爲學生提供直觀、形象、易於操作的學具,使學生樂於探究,並從中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應即時的引導學生,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使他們在合作與討論中獲取有價值的資訊,並能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七.說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對平均數的需求。

透過進行夾糖比賽的激烈場面,男生隊和女生隊比夾糖的總數,有的同學說人數不同的情況下比總數不公平,透過學生激烈的爭論,適時引出在總數不同的情況下,透過什麼數據來比較兩人的總體水平。從學生喜愛的課外活動入手,創設這樣的情境不僅吸引了學生的興趣,貼近了學生的生活,也能達到引出平均數的效果。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新課程提倡以學生爲主體,老師爲主導,使學生主動探究知識,這樣學生獲得的新知更有意義。在瞭解學習內容之後,我便提出兩個問題:

1、什麼是平均數?

2、怎樣求平均數?

讓學生帶着問題開始學習。透過動手移一移,讓學生觀察平均數如何產生的,引導學生對於數據較小時透過“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然後透過課件演示加深學生對移多補少的理解,後面製造困難加大數據量,讓學生產生數據大時不能採取移多補少的方法而改用計算的方法,自主討論探究方法,引出總數÷份數=平均數的計算方法。透過探究和計算,得出男生隊和女生隊的平數,進而引導理解平均數的現實意義——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同時,探索出平均數比一組數據中最大的數小,比最小的數要大,方便學生理解和實際應用平均數解決問題。

(三)、課堂練習

在學生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和理解平均數意義之後,使學生透過解決問題,更進一步加深對平均數的理解和應用。

(四)、總結回顧

回顧整理一節課知識,充分讓學生說一說,你收穫了哪些知識,教師可以在學生表述後將知識梳理好,統一展示。

(五)、作業:練習二十二1、2題。

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範文(2)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

本節課是《數據的分析》中第一節內容,主要讓學生認識數據統計中基本統計量,是一堂概念性較強的課,也是學生學會分析數據,作出決策的基礎。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能直接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

(二)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知識目標:理解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含義,掌握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明確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在數據分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標:會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培養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小組協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事物的多面性與學會全面分析問題的必要性,滲透誠實、進取觀念,培養吃苦創新精神。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覺得本節課的重點是:

教學重點: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概念以及其計算和確定方法。

教學難點:平均數的計算,加權平均數的理解和運算。

二、學生分析

1、學生與教材

(1)小學已學過平均數。

(2)生活接觸過平均數。

2、學生的特點(心理正處於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

(1)他們一方面好奇心強,愛說愛動、爭強好勝、學習的動力多來自興趣激情,收穫多來自“無意注意”。

(2)另一方面,他們的自覺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緒起伏較大,動力和效果都不穩定。

下面,爲了講清重點、難點,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徵,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三、教法

爲了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循序漸進與啓發式的教學原則,我主要是以問題的方式啓發學生,以生動有趣的實例吸引與激勵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採用情境教學法。同時,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小組協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以學生“探究思考~小組討論~相互學習”的學習方式而進行。採用了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整個探究式學習過程充滿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體現了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纔是學習的主體。

四、學法

數學作爲基礎教育學科之一,轉變學生數學學習方式,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方式的轉變。我採用着重於學生探索研究的啓發式教學方法,結合師生共同討論、歸納。在課堂結構上,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以下6個成次的學法,①引入概念、②形成概念、③例—深化概念、④鞏固新知、⑤總結反思、⑥自主探究,它們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接下來,我再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教學程序及設想

(一)引入概念

長期以來,很多學生爲什麼對數學不感興趣,甚至害怕數學,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數學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事實上,數學學習應該與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 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他們在生活中去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並掌握數學。

首先由學生的平均成績、平均年齡引入,複習算術平均數的求法,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形成概念

在學生計算出以上問題的平均數後,小組討論研究,看誰做的對,學生得出自己的見解後,老師提問,然後引導對比分析以上兩個問題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從而討論歸納出加權平均數的概念。

(三)深化概念

接着以所學知識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一個很貼近實際的應聘問題,第一問設計很簡單,用算術平均數易求,接着出示第二問,給每個數賦上“權”,讓學生探討用剛剛學到的知識解決,學生都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四)鞏固新知

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從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設計了一組即時訓練題,透過學生的討論研究,真正掌握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加深了對新知識的鞏固和提高。

(五)總結反思

由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

⑴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概念。

⑵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計算和確定方法。

讓學生透過知識性內容的小結,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爲學生的素質;透過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

(六)自主探究

學生經過以上五個環節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計算和確定方法,有待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因此我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設計了有層次的訓練題,其中包括了必做題和選做題,留給學生課後自主探究,這樣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和餘地,這樣也充分反映了新課改的精神,就是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以上是我教學的設計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努力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把這些生活中的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能加以解釋和應用它,真正體會數學的實際作用。

小學數學平均數說課稿範文(3)

一、教材分析和目標確定

教材在“簡單的數據整理”之後編排了“平均數”這一課,可以看出平均數與統計知識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繫。可以說,平均數是統計知識中的一個資訊數,讓學生透過實驗、猜測、探究等活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這對學生應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爲今後學習複雜的統計知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課標明確指出“估算能力、統計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爲未來公民必備的常識。”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知識特點和學生認知能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感知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參與、體驗、應探究意識,提高學生構建和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3、 滲透“移多補少”“估算”等數學思想動態的分析和解決問題,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數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平均數的應用。

二、教法、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的。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拫據這一基本理念和本課知識學生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因此我採用嘗試教學法爲主。激勵、演示、遷移爲輔的教學方法。學生採用觀察分析、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這節課中,老師準備了實物投影片、大小一樣的4個水杯等教具;學生4人一組準備大小一樣的4個水杯等學具。

三、教學流程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如下:

設疑激趣→實驗探究→應用拓展→回顧小結

下面我從這四個環節談談我的教學設計

第一環節:設疑激趣

採用淡話匯入,問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學過哪些帶有“數”(板書:數)這個字的數學知識,學生透過說發現數學真和“數”這個字聯繫緊密,於是設疑: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和“數”這個字有聯繫的數學知識,它是什麼呢?老師想,同學們透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發現這個祕密。你們有信心嗎?本環節學生談的過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經驗的過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數學思想,爲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做知識上、方法上、情感上的準備。

第二環節:實驗探究(分二步進行)

第一步、動手實踐,感知均等。

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把桌上4個不同高度的水杯的水倒勻,鼓勵學生用最少的次數,最快的速度完成。

學生充分活動後,小組彙報實驗過程時,請完成最快的一組到前面邊演示邊談談怎樣快又準的分均,從而滲透移多補少、巧合均分的思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步:估計預測,探究解疑。

讓學生估計一下現在水面的高度,並把這個數記下來。那準確的高度是多少呢?讓學生探究解決。預計學生會用尺子量,或先求總高度,再求每杯水的平均高度。學生得出結論後,最好選擇有差異的兩個小組彙報並板書,在討論中達成共識。在肯定學生的方法後,讓學生看板書說想的過程。教師再讓學生說4釐米怎樣得來的?透過這樣的強化,學生明確4釐米就是把4杯水的總高度平均分成4份,就求出每杯水的平均高度,我們可以叫它什麼數呢?(板書:平均)讓學生再談談對平均數的理解?由此揭示課題,突破重點。

本環節讓學生在實踐、猜測、探究中親歷親爲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的能力。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目的是降低個人學習的難度,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在學生討論時,老師參與其中,及時幫助有困難的學生,使課堂教學在着眼發展,凸顯主體中進行。

第三環節:應用擴展(分四個層次進行)

1)、列舉實例:生活中什麼地方你遇到過平均數?學生談完,教師出示一組平均數的資料。此題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平均數與生活的聯繫。老師出示的資料,既開拓學生的視野,又對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起到緩解的作用。也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等方面的教育。

1、未來1000年,人類的平均壽命將達180歲。

2、一年裏,有1032萬頃的森林從地球上消失。森林正已平均每分鐘20公頃的速度減少着。

3、一天平均笑15次。

4、透過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學生的身高明顯上升。7~12歲男生平均身高增長2.1釐米,女生增長1.7釐米;13~15歲男生平均身高增長1.9釐米,女生增長0.8釐米。

2)、嘗試練習:出示例3,讓學生嘗試計算,然後對照課本我檢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透過和自己的身高對比,以及猜測全縣四年級學生的身高爲一組,推廣對全省以至於全國四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

3)、明辨真僞:深化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關注學生應用能力的提升。透過課前瞭解自己家每月平均電費的支出,對學生進行節約能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