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抑鬱症患者情緒失調研究論文

論文2.46W

抑鬱症是一種全球性的常見且易復發的精神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可能成爲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人類第二大疾患,我國抑鬱症的發病率也已達到3%-5%抑鬱症不僅給患者本人造成身心痛苦,降低其生活質量,也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這使得抑鬱症上升爲公共衛生問題。抑鬱症是一種情感性精神障礙,患者主要的臨牀症狀通常表現爲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或快感缺乏,有時還伴有一種或多種軀體症狀,如疲乏、失眠等。臨牀心理學家發現抑鬱症患者對環境刺激的情緒反應不同於正常人,並推測抑鬱症患者的情緒調節障礙可能是導致其情緒反應異常的重要原因。從早期利用臨牀觀察和問卷調查開展的行爲學研究,到近期利用神經科學技術進行的抑鬱症情緒調節腦機制的探索,研究者們已經圍繞抑鬱症患者的情緒調節進行了大量研究,但對於情緒調節障礙與抑鬱症的關係機制以及作用路徑,尚缺乏系統的梳理和總結。本文擬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總結抑鬱症患者情緒反應的特點,系統梳理抑鬱症情緒調節障礙的症狀學及腦成像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討情緒失調對抑鬱症的作用路徑,並從情緒調節的視角展望對抑鬱症進行心理干預的方法。

抑鬱症患者情緒失調研究論文

一、抑鬱症患者的情緒反應特點

對環境中的`情緒性線索做出恰當的反應是個體適應環境的一種重要能力。而抑鬱症作爲一種心境障礙,改變了患者的情緒反應特點。已有一些研究發現,同正常人相比,抑鬱症患者的情緒反應主要體現出負性情緒偏向、正性情緒缺乏和情緒不敏感等特點。

(一)負性情緒偏向

臨牀上很早就發現抑鬱個體對負性情緒刺激更爲敏感,表現爲對負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和情緒反應增強。也就是說,同正常人相比,抑鬱症患者更容易注意和加工負性的刺激,他們對同等強度負性刺激的情緒體驗也比正常人的反應要強烈。Beck用抑鬱的認知理論來解釋抑鬱症患者的負性情緒偏向,認爲他們在日積月累的生活經驗中形成了對自我、世界和未來普遍的負性思維及情感,逐漸固化爲對外界刺激的消極反應圖式。而這些消極圖式使抑鬱症患者更容易注意和加工與圖式相一致的外界資訊,使對刺激的加工發生自動化的負性歪曲。如此,消極圖式與負性情緒偏向形成惡性循環。

抑鬱症患者的負性情緒偏向得到了很多實驗研究的支援。例如,Ernst的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對負性情緒詞彙的注意保留時間更長、注意解除更困難。Goeleven和Jongen等人則採用負啓動範式和點探測任務發現,抑鬱症患者表現出對負性情緒面孔的抑制困難和注意偏向。戴琴等人綜合採用了負啓動任務、線索靶子任務和Stroop色詞幹擾任務等三種研究範式,均發現抑鬱症患者對悲傷面孔存在加工易化效應和抑制能力不足,充分地說明抑鬱症個體存在負性偏向。

(二)正性情緒缺乏

一些研究者認爲,抑鬱症患者低水平的積極心境會導致他們的正性情緒反應減少。事實上,抑鬱障礙的主要症狀之一就是快感缺乏,即體驗愉快的能力下降;另外抑鬱症患者還表現出易疲勞、厭食、冷淡等特徵,也正是正性情緒缺乏的體現。此外,受當代積極心理學思潮的影響,一些研究者認爲積極資源的缺乏獨立於消極因素的存在,並且同樣對心理疾病的產生髮揮着作用,因此積極認知、積極情感體驗以及積極意志行爲等積極資源的匾乏是導致抑鬱的重要原因忿。

除了臨牀症狀,一些實驗研究也發現抑鬱症患者對正性刺激缺乏積極情緒反應。例如,Sloan等的研究發現,抑鬱個體在面對決的場景時,體驗到的除清緒更少;Henriques等的研究顯示,抑鬱個體在觀看有趣的電影片段或接受獎賞時的情緒表達行爲也比正常人少;Mathews等的研究也發現,抑鬱個體對正性詞的悅度評價比正常人低,積極詞彙在他們頭腦中引發的神經活動比中性詞彙更弱。這使得一些研究者們認爲,對正性情緒線索的反應缺陷可能是抑鬱症的一種特質屬性,無論個體抑鬱程度如何,這種體驗快樂能力的降低可能都是存在的,並影響到其病程的發展。

二、抑鬱症患者的情緒調節障礙

情緒調節是指個體對情緒的發生、體驗與表達施加影響的過程,對身心健康有重要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使用認知重評(reappraisal)、表達抑制(suppression)、沉思(rumination)和分心(Cdistraction)等方式來應對和調節負性情緒。具體而言,認知重評是指個體透過對情緒事件進行積極的解釋,重構情緒事件的意義;表達抑制則是在情緒反應傾向已經形成後,透過抑制情緒的表達(如面部表情)來調節情緒;沉思是指個體反覆地思考自身的不利處境和負性的情緒體驗,試圖找到導致不良處境和症狀的原因;分心是指個體將注意從當前消極的情景中轉移出來,轉向令人愉悅的和具有積極作用的思想和活動。Nolen-Hoeksema和Gross等人的研究表明,認知重評、分心策略的效果要優於沉思和表達抑制。表達抑制策略雖然降低負性情緒的行爲表達,但卻使個體的生理反應和交感神經活動進一步增強,從而使個體的負性情緒體驗更爲強烈,主觀幸福感更低忿;長期使用表達抑制會造成個體的內心體驗和外部表現不一致感,從而破壞人的社會功能。沉思也是一種適應不良的情緒調節策略,陷入沉思的個體會消極和反覆地關注自身的負性情緒及引起這些情緒的原因及其結果,注意力集中於自身的問題和感受而無法採取積極的行動,導致抑鬱症狀加重。隨着對抑鬱症患者情緒調節研究的逐漸深入,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情緒調節功能受損是導致抑鬱症發作、持續及復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情緒失調對抑鬱症的影響路徑

抑鬱的易感性應激模型認爲,應激性生活事件和個體易感性是抑鬱發作的兩大影響因素。研究者們透過臨牀觀察、問卷調查、行爲實驗及腦成像技術等方法已確認情緒調節障礙與抑鬱症的發生存在密切關係,或者說情緒調節障礙是抑鬱易感性的重要方面。但對於情緒調節障礙影響或引發抑鬱的機制,卻有着不同的認識。一些研究者認爲情緒調節障礙本身就是直接導致抑鬱發生的重要原因,還有一些研究者認爲情緒調節是應激性生活事件與抑鬱之間的調節變量,或者起中介作用。

直接作用路徑指的是情緒調節障礙直接導致抑鬱症的形成。很多研究者認爲,情緒調節方面的缺陷導致了抑鬱症患者的情緒功能發生改變。情緒調節功能受損的個體不能根據情境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及行爲反應,久而久之,其行爲模式不能適應環境,造成情緒困擾及行爲障礙,最終導致抑鬱症的發生。抑鬱症患者情緒調節的行爲學研究發現,情緒調節障礙能夠顯著地預測抑鬱症狀,從而大多能夠爲直接作用路徑提供某種程度的支援。例如,Garnefski等就情緒調節與抑鬱的關係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發現自責、沉思和災難化策略與抑鬱呈正相關,積極重評與抑鬱呈負相關,這四種策略是預測抑鬱的最好認知指標。陳海燕、蔡琳等人的研究也發現,災難化、沉思、責備他人等非適應性策略與抑鬱呈顯著的正相關,而積極重新評價、重新關注計劃和積極重新關注等適應性策略與抑鬱則呈顯著的負相關,其中災難化、積極重新評價與沉思策略的預測力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