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魚我所欲也朗讀我

《孟子》長於言辭,其文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於感染力和說服力,在這篇文章中顯現得淋漓盡致,告訴我們關鍵時刻要捨身取義的道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魚我所欲也》的朗誦斷句,以及原文簡析,希望大家喜歡。

魚我所欲也朗讀我

《魚我所欲也》朗讀斷句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wù)/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wù)/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bì)患者/何不爲(wéi)/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bì)患/而有/不爲(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wù)/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則/生,弗(fú)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爾/而與之,乞人/不屑(xiè)/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爲(wèi)/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dé)/我與(yú)?鄉(xiàng)/爲(wèi)/身死/而/不受/,今/爲(wèi)/宮室/之美/爲(wéi)之/;鄉/爲(wèi)/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wéi)之/;鄉/爲(wèi)/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dé)我/而/爲(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魚我所欲也》出處

選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中心論點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或者是“捨生取義。”解題: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爲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

《魚我所欲也》簡析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爲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他從人應如何對待自己的慾望入手,在生與死、利與義、守義與失義等方面,層層深入、正反對比地論證了義重於生,必須捨生取義。還強調指出“非獨賢者有是心(捨生取義之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人如果經不住萬鍾、宮室、妻妾、施恩的'誘惑,必然會“失其本心(捨生取義之心)”。

《魚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捨生而取義者也”。這當中的“義”和文章最後的“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惡之心”(按現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爲“廉恥之心”)。因爲人只有擁有“羞惡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範圍所不接納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於生”的事,這樣才能不被“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所誘惑,而像“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樣,內心有一種凜然的“義”。


標籤:朗讀 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