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湖心亭看雪教學的反思

《湖心亭看雪》體現了作者張岱的高超的寫作藝術,而如今,《湖心亭看雪》成爲語文學習的重點課文。那麼,關於《湖心亭看雪》教學的反思內容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湖心亭看雪》教學的反思,歡迎閱讀!

湖心亭看雪教學的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學的反思篇一:

多年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都是老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讀,沒有學生的說,更沒有學生的思。學生終於沒有學會讀書,只是死記硬背一些東西,算爲所得。宋朝教育家張載說:“學則須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他們講的都是讀書要提出問題。葉聖陶先生說:“善於讀書的人,一邊讀下去,一邊自會提出一些問題或題目來。”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善於讀書的人”,但是可惜,他們沒有提出問題的機會,甚至沒有思考的時間,只能豎起耳朵聽。甚是可悲!

今天之所以想到了這個問題,完全來自於教學的實踐中。今天我們講了《湖心亭看雪》,這節課我們一起準備的非常充分,一個課時預計可以結束。上課了,按板按眼兒的往下進行,先是介紹了作者張岱,接着瞭解了本文的寫作背景,把文章裏面的疑難字解決掉,讀了兩遍課文之後,立刻有幾位學生舉手有問題要問。我示意他們發言,原來幾位學生看出了一個共同的問題:文章開頭說“餘獨往湖心亭看雪”,中間卻又說“舟中人兩三粒”,結尾還說“舟子喃喃曰”,究竟是幾個人去看雪了,作者是不是自相矛盾了?其他同學也都立刻對這個問題感興趣起來。本來,我安排的是疏通文意,掌握好本課的文言實詞,瞭解白描的寫作手法,最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現在不行了,學生的興趣來了,按下不說的話一是影響學生的聽課情緒,二是再講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會有現在這樣好的時機了。於是我終於改變了我原本設計好的教學思路。我請學生們一起議論議論,究竟是不是作者的文章自相矛盾了,然後請說說自己的見解。大多數學生認爲作者並非是自相矛盾,而是另有意圖,但是究竟爲什麼卻說不清楚。

接着我引導學生從文章中找答案,看看作者是在什麼時間,什麼情況下去往湖心亭看雪的。透過理解文章大意,學生們發現是在大雪封湖三日之後,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晚上八點去的。爲什麼晚上去?一是怕碰上別人,二是怕被別人碰上。到了亭上之後,又與巧遇的人痛飲三大杯,高興的回去了。這就很好理解了,作者爲什麼在明明有人同去的情況下說是自己獨往呢?學生們很快就能說的八九不離十了,有的說作者沒把同去的人放在心上,有的說同去的人不是作者的知己,……,我一再鼓勵學生,近了,近了,真理即將大白於天下,學生的積極性就越是高漲,非想說出真理的那個人是自己。終於有個學生說出來了:是作者主觀上不想與芸芸衆生爲伍,同去的人雖在,卻猶如不在,正是表現的文人的孤高自傲!

看到我肯定的表情,全班掌聲雷動……

本節課,關於文言實詞和寫作手法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但是學生們能夠質疑,能夠思考,並能夠在思考中有所收穫,實在是一件可與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許這就是我們追求的課堂生成吧!

湖心亭看雪教學的反思篇二:

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我自己講過,也聽過別的老師上過公開課,總是不鹹不淡的,無論是自己對本文的理解還是別人的講解,都不那麼透徹,因而並未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但聽了長春師大附中劉延君老師講的這一課,感覺卻完全不同了。如果選一個詞來形容的話,就是豁然開朗。

這一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兩點:其一是匯入的巧妙。上課伊始,她在黑板上寫下“小品”兩字,問:同學們,看到這兩個字你們能夠聯想到什麼?學生們七嘴八舌的回答,幽默、笑聲、趙本山、小瀋陽等等。他們面臨陌生的授課老師的緊張感一下就不見了。此時張老師話鋒一轉說:“今天我們不看趙本山的小品,而來學習山水小品。”由此引入對山水小品背景的介紹。多麼巧妙的匯入,短時間內就創設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拉近了師生的距離,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學生們自然會產生今天的山水小品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渴望瞭解的心理。帶着這樣的情緒,即使是平時不喜歡的文言文,他們也會滿心歡喜的學習的。

其二是設計的精巧。面對初一的學生,要在一課時內完成初二上冊的課程,劉老師該怎樣設計呢?且看她的教學程序:咬文嚼字說“癡”人——咬文嚼字論“癡”行——咬文嚼字賞“癡”景——咬文嚼字談“癡”心,思路清晰流暢。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童子的心目中,張岱可以用一個“癡”字來形容,因爲他有着不同常人的舉動,因此能看到不同尋常的風景,這正是緣於他有一顆對失去的故園的“癡心”。由此,他對故國的思念,對往事的哀傷這一主旨凸顯出來了,學生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更重要的是張老師在引領學生理解內容時,一直緊扣文字,“咬文嚼字”突出了“品”的意味,也體現了語文課的特徵。

總之,我對《湖心亭看雪》的深刻理解是緣於聽了張老師的課,這與她精巧的課堂設計是分不開的,而課堂設計最能表現一個人對文字的深入理解,也是一個人理解思維能力的體現,更能表現一個人語文素養。

湖心亭看雪教學的反思篇三:

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爲:1.積累一些文言詞彙,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覆誦讀,並背誦;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寫,掌握並運用白描手法。

針對目標,我設定了如下教學環節:1.導語;2.展示教學目標;3.學生介紹作者及創作背景;4.朗讀課文,對照註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這裏包括教師範讀、學生自讀、教師正音、學生自主學習藉助註釋疏通文句、小組討論,質疑、學生教師答疑、檢查自學);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這裏包括學生質疑,學生老師答疑,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形成板書);6.師生共同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學習白描手法(這裏包括對白描手法的介紹,使用白描手法的範例);7.總結語。

回顧這節課,我覺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總結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於學生爲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透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爲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學生讀之後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爲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範,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

2、對文中重難點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說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還可以,但是對本文寫作上的特點出力不到位,使學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將記敘、描寫、抒情 三種表達方式融爲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讓學生先感知一下,讓學生去總結,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於白描手法的處理有些脫離文字,輕輕點水。白描手法的定義給學生講得過於概括、抽象,學生很難理解,其實課後第二題很好地解釋了什麼是白描。講完定義後老師應該結合文字將一下白描在本文的運用,使學生能夠有一個直觀的認知。

3、要充分發揮小組長的作用,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同時,教學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4、這節課如果能夠藉助多媒體,有些缺點就可以彌補。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畫面,音樂,可以讓學生進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懷,多媒體的運用也讓條理更清晰。

湖心亭看雪教學的反思篇四:

本堂課主抓關鍵詞“癡”,以朗讀貫穿課堂,同時引用史料,基本達到了教學目的。

匯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圖”爲例,引發學生對雪的感悟,說到對古詩的記憶,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遠的意境、孤高的情懷讓世人讚歎,從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關於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帶着“舟子是如何評價張岱的”?這個問題聽完視頻朗讀,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關鍵句子“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緊接着又用一個問題“用一個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課的核心詞語——“癡”。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癡”是癡呆、傻子的意思,張岱肯定是不會作此解釋的,從而就激發了學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讀文,找“癡”行,初悟癡心。很多學生都找到了“獨往湖心亭看雪”這一句,我順勢一問,下雪天去外面看雪,這樣的舉動是癡的嗎?是傻的嗎?學生都笑了,此時,他們領悟過來,是在“大雪三日”的情況之下,“湖中人鳥聲俱絕”,夜晚還獨自一人去湖中賞雪,加上如此條件,纔是“癡行”,同時這個“獨”字又體現出了作者的“孤獨、孤傲”。

二讀文,品“癡”景,再悟癡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寫景句,其一爲“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三個“與”字,能否去掉了?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儘管很多學生沒有見過茫茫雪景,不過,他們發揮想象,能夠領悟到萬物融爲一體的蒼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也用了一個對比體味對於量詞的運用,分別改爲“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在笑聲中,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借縮小的量詞來表現人、物渺小,與蒼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對比的藝術效果。

三讀文,議“奇遇”,三悟癡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這個特殊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詞語來理解作者。當然這個“金陵人”的發現也是破費工夫的。請學生把目光鎖定到酒後話別這句話,問他們能不能發現什麼問題,大家都沉默不語,這時,我換一種方式——如果我問你叫什麼名字,你答你是順德人,行嗎?學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問的地方,也把視線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讓學生說說金陵的歷史地位,以及見解張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張岱的故國之思了。再聯繫《紅樓夢》中所說——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至此,學生較容易理解作者所說的“癡”了。

本堂課在上課前花了長時間備課,上完課,自己覺得比較舒暢,學生也跟着老師的節奏,用一課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像類似比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釋,句句翻譯,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會受到更好的效果。

當然,沒有任何一堂語文課是完滿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將記敘、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爲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先讓學生感知再讓學生去總結,這樣的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於白描手法的處理,定義給學生講的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