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15篇)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15篇)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1

教學目標:

1、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2、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背誦、翻譯全文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匯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手周傳雄的新歌<寂寞沙洲冷>,聽完之後向學生說明這首歌是在他讀完蘇軾的一首著名的詩詞後有感而發,寫成一首比較流行的歌曲。用幻燈片出示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資料: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有關作者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史,21歲時中進士。因不滿王安石的“新政”,自願外放,先後歷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豐二年,43歲的蘇軾因涉嫌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本文即是在第二年寫的)八年之後,舊黨司馬光爲相,召蘇軾回京,繼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旋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等地。紹聖元年,新黨復政,又以“譏訕先帝”爲名貶蘇軾至英州。其後一貶再貶,直到以瓊州別駕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後,纔將他召回,次年死於常州。蘇軾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他的詩浪漫瑰麗,氣勢不凡;他的詞境界高遠,開啓宋詞豪放一派;他的書法大氣淋漓,並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繪畫也自成一家,爲後人所稱道。在散文方面,作爲“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創作數量很大,而且以氣勢縱橫,變化多姿,暢達明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並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並不甘願做“閒人”。因貶得“閒”,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有關課文

疏通文句:藉助工具書,參照註釋,理解文句,在通讀中整體感知。

熟讀背誦:讓學生在簡單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檢查背誦、翻譯情況

感知、理解全文內容:

一、再次重申寫作背景。重點理解文章中的“閒人”。這裏作者以他人之“閒”(指世人多汲汲於名利而爲俗務所累),反襯“吾兩人”之“閒”(當時張懷民也謫居於黃州)。而作者心境之閒,既有清閒安逸之情,也含謫居空寂之感,主要反映的是作者淡泊寧靜的情懷。而這種“閒”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在前文夜遊的基礎上產生的。

二、本文的意境:本文先寫出年月日,並特別點出“夜”,於是引出對“夜遊”的記敘。“解衣欲睡”,卻見“月色入戶”。只因這月色,於是有“欣然起行”去尋“樂”。一人不足“樂”,於是便想到尋人共“樂”,遂有“至承天寺”與張懷民“步於中庭”。只幾句話,便把事情敘述得清清楚楚。這是記敘。

寺庭漫步,中心是觀賞月色,於是有如繪的寫景。“步於中庭”時,被滿院月光所吸引,以致產生一種錯覺:“如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水中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院裏怎麼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擡頭一看有竹、柏在碧空皓月之下,這才醒悟: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在作者筆下別開生面,產生了良好的藝術效果。從而突出了月色的澄澈,展現了詩般的意境。

三、簡潔的語言:本文敘事、描寫、抒情相結合。敘事簡單,寫景如畫,而抒情寓於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於寫人;寫人,又突出了人的“閒”。三種表達方式相互融合,但文字簡潔,實爲作文之典範。

四、佈置作業: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2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材分析:《記承天寺夜遊》是語文版八年級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蘇軾在被貶於黃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寫的。這篇僅有84字的短文,寫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作者無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張懷民,兩個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造了一個明淨悠閒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

【教學過程】

一、 匯入設計

文學常識複習匯入,進而介紹《記承天寺夜遊》寫作背景。

宋神宗時,蘇軾因爲反對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敵的彈劾。其政敵以東坡有諷刺新法的詩句爲由,以“誹謗朝政”的罪名將他捉捕入獄,讓他險些丟了性命。出獄後,東坡被貶爲黃州團練副史。

二、 整體感知

1、解題

“記”即遊記。

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南,並非名剎,點明遊的地點。

“夜”點明時間。

2、聽老師範讀,掌握重點字詞的發音和文章停頓。

3、掌握重點字詞,梳理文章大意。

(1) 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2)念無與爲採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戶:(門) (4)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5) 懷民亦未寢:(睡) (6)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8)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看見月光照進門內,(於是我)高興地起牀走出門。(突然)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同遊的人,於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積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錯縱橫,原來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們兩人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三、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爲什麼想着在初冬的夜裏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鬱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爲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夜遊承天寺的行蹤。

(1)作者夜遊承天寺的行蹤:(用文中詞語)

起行——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步(中庭)

(2)簡敘作者的寫作思路。

欲睡→起行→尋張懷民→相與步於中庭→繪景→抒懷。

3、夜遊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欣然” 欣喜之情

“念無與爲樂者” 有點遺憾

“遂”、“尋” 不假思索中有點激動

“懷民亦未寢” 心有靈犀的喜悅

“相與步於中庭” 從容 閒適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感慨

可以看出作者感受的複雜: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漫步的悠閒、人生的感慨。

4、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

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

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 、空靈、清麗、淡雅。給人以明淨幽閒,清麗淡雅的味道。

5、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6、如何理解“閒人”的含義。(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

一是指具有閒情雅緻的人。有着自豪之感。

二是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是作者自我安慰而已。

小結:《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透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四、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看圖寫景抒情。

《答謝中書書》與《記承天寺夜遊》都是寫自然景物,但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試加以說明。

《答謝中書書》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都包含其中。

五、課堂練習

(一):我國民間有“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說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其弟________、其父_______。

(二):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1) 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2)念無與爲採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戶:(門) (4)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5) 懷民亦未寢:(睡) (6)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8)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三):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爲樂者: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綠竹和翠柏?

(5)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缺少有像我們這樣清閒逸緻的人罷了。

(四):閱讀理解。

(1)作者在本文中描寫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作者因景抒懷,表達複雜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五).說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一句蘊涵着作者哪些複雜微妙的感情。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

師:月在古詩裏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麼是謙君子,要麼是窈窕淑女;要麼象徵着團圓;要麼暗示着分離,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抒抒懷。你能說出有關描寫月亮的詩句嗎?

教師預設答案:

1、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

5、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6、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

7、舉杯望明月,對欽成三人。 ——李白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3

教材分析:

在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記承天寺夜遊〉〉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給人帶來心靈的寧靜與明澈,淡定與安詳。《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4個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啊?只有“閒”着的蘇軾才能讀懂它,只有達觀灑脫的人才能讀懂它,只有閒情逸致的人才能讀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麗淡雅,人因月又倍增瀟灑而達觀,二者交相輝映。因此,我覺得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兩個詞:一個是“月”,另一個就是“閒”。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造了一個明淨悠閒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掌握重點實詞和重點句子的意思。

2、能欣賞描寫月色的句子,體味其意境,並能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重點:

1、熟讀成誦,掌握重點實詞和重點句子的意思。

2、能欣賞描寫月色的句子,體味其意境。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初一時學過蘇軾的兩首詞,還記得嗎?(《浣溪沙》、《水調歌頭》)。我們一起來背誦裏邊的名句並複習它們的表達作用。(《浣溪沙》中“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勸告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可見其熱愛生活,曠達樂觀。《水調歌頭》中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否定離愁別緒,以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發出對人生的美好祝願:“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元豐六年,是蘇軾被貶謫到黃州的第四年,他寫了《記承天寺夜遊》,他還會有這種曠達樂觀嗎?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記承天寺夜遊》。

二、誦讀課文

1、自由誦讀。要求:找出生字,利用頁下注釋解決,並利用老師教過的方法來斷句。

2、聽範讀。要求:注意生字的讀音,注意範讀的語調、節奏和重音,用筆劃出朗讀節奏。

3、齊讀。要求:讀準生字讀音,讀出課文的節奏、語調和重音。

三、自主探究

學生藉助頁下注釋和資料,小組合作翻譯課文。

要求:翻譯時必須字字句句落實,爲即將到來的比賽作好準備。

四、“我和月亮有個約會”小組競賽

競賽規則:全班分爲甲、乙、丙、丁四個小組,競答各關的題目。題目分爲搶答題和必答題。搶答競賽時,搶先展示本組答案的小組視爲搶到了答題的權利。注意:每次闖關都必須是不同的人。

(一)第一關相約蘇軾

1、出示題目

2、小組派人闖關。

(二)第二關尋賞月人

1、出示題目

2、小組派人闖關

(三)第三關攜手懷民

1、每組選擇一個題目

2、小組派人闖關

(四)第四關庭中步月

1、每組選擇一個題目

2、小組派人闖關

(比賽結束,老師總結,表揚優勝小組)

五、欣賞描寫月色的句子並體會其意境

1、找出描寫月色的句子。

2、教師引導學生想象畫面:

(1)你的圖中出現了哪些景物?

(2)把自己的大腦當做電視機,讓畫面更細緻、逼真,使畫面動起來,在大腦中放映特寫鏡頭。

(3)讓畫面連貫起來,同桌之間把大腦電視機中的畫面用優美的語言描述給對方聽。

3、出示一張圖畫,要求學生結合剛纔的想象,品析句子的妙處,並體會畫面的意境。

明確:“積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給人一池春水的靜謐感;“藻荇交橫”比喻月光下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創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

4、這段景物描寫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搖曳,我們應該用什麼語氣來朗讀呢?(欣賞、欣悅)請大家用自己的聲音把月光之美表現出來。

過渡語: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段景物描寫爲我們描繪了一個冰清玉潔、寧靜淡雅的世界,它表明了作者怎樣的心境呢?

六、體會作者的心境

在最後一段,作者因景抒懷,惋惜無人賞月,在結尾連發兩問:“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意思很明確: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過像我們這樣賞月的“閒人”卻不多啊!我們眼中的“閒人”指的是哪種人?

教師引導:

1、聯繫寫作背景理解。

寫作背景: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摘出蘇軾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誹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十二月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

2、聯繫最後三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和“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來理解。

由此可知,“閒人”有兩層意思:

①、被閒置的人。(貶謫的悲涼,失意的寂寥)

②、具有閒情雅緻的人(有閒賞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達觀)。

2、老師小結。

七、背誦

1、按提示背誦。

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誦的文章,我們背誦時可按什麼思路進行背誦呢?可以按照作者所交代的要素。如:

記承天寺夜遊

(時間)解衣欲睡,(起因)念無與樂者,遂至(地點),尋(人物)

(經過)

庭下,水中,蓋。(經過)

何夜?何處?但少。(經過)

2、背誦全文。

八、作業

板書:

積水空明貶謫的悲涼

寫景抒情自我排遣的達觀

藻荇交橫有閒賞月的欣喜

(清澈透明

意境

疏影搖曳)

景語情語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4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文言詞語。

2、理清“記”文體中包含的記敘、描寫、抒情表達方式的運用

3、體會詩人複雜的情感。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複雜的情感。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審題

從題目中你獲得哪些資訊?

明確:時間、地點、事情。

“記”記敘了一件事情。

在承天寺那天晚上游玩的具體情形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文章。

二、初讀課文

1、 請同學們朗讀課文,要求將字音讀準確、清晰。

2、 再讀課文,讀出文中蘇軾具體記了什麼事情?

明確:記了承天寺夜晚遊玩的一件事;記了當天晚上的景色;記了自己的情感。

三、深入課文

(一)記了遊玩的事情。

1、“遊”是一個過程,你能具體說說遊玩的過程嗎?

明確:欣然——無與——亦未寢——相與

3、 隨着遊玩過程的清晰,隨着遊玩從一個人變成二個人,這當中蘇軾的情感發生怎樣的變化?

明確:歡喜——失望——喜悅

4、 在敘事中作者的情感在逐漸展開於我們的眼前,下面請一個同學爲我們朗讀敘事部分,讀出一種情緒的變化。

提示學生:夜、無與、亦、相與

(二)記了景色

1、請同學讀讀描寫月色的句子。

2、在這段話中描寫了怎樣的一幅月夜圖,請你爲我們描寫一下。

3、在這樣的描繪中,你們覺得當晚月色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空明、清澈、透明

5、 讓我們在朗讀中把月色之美表現出來

提示:如、蓋

(三)記了情

1、蘇軾眼中的景很美,他爲什麼能欣賞得到這樣的美景,請從文中找出原因。

明確:閒人

2、何爲“閒人”?

明確:清閒

3、看材料,探究蘇軾黃州生活清閒嗎?

4、如何理解這個“閒人”一詞?

明確:對自己一種自嘲,被貶官無事可做。

心中的一種悠閒自得。

6、 朗讀“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讀出蘇軾的情感。

提示:自嘲是因爲心中有悲傷,悲傷是因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上文中尋找。)

念無與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補充資料:

心中的壯志難酬

7、 再讀抒情句式,讀出蘇軾複雜的情感。

四、拓展

蘇軾是個很細化寫月的詩人,在他的筆下月有很多形態與情感,下去之後請同學針對蘇軾筆下的月進行探究。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5

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讀懂課文,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培養獨立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2.反覆朗讀,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課文的朗讀與疏通。

2.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方法:

1.反覆朗讀。

2.創設情境,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回憶已學過的蘇軾的詞《水調歌頭》,背誦這首詞。

2.交流收集的蘇軾的有關材料和寫作背景。

3.《水調歌頭》是千古絕唱,《記承天寺夜遊》是抒情經典小品。

二、反覆朗讀、疏通課文:

1.組織全班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奏,讀出的韻味,自由朗讀、齊聲朗讀、示範朗讀、配樂朗讀等形式相結合使用。

2.組織學生以小小組爲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3.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注意一些關鍵詞語的意思:“欣然”、“相與”、“蓋”等。

三、賞析月景、感悟意境:

1.創造情境:譯完課文,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並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

學生思考,明確: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了優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1、叢中蛙鳴不斷。2、村中狗吠雞鳴。3、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爲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明確:

這3句,任何一句續在後面都不合適,破壞了寧靜幽閒、清麗淡雅的氣氛。

3.教師小結:這篇短文不足百字,卻膾炙人口,堪稱古代小品文中的傑作。透過記事、寫景、抒情,以極精練的語言,創造出一種詩一樣的藝術境界,表現出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給人以美感和薰陶。請同學們課下反覆誦讀,深入領會本文語言運用的妙處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佈置作業:

1、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留下許多傑出的詩篇。收集一些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6

教學目標

1.結合已學文言知識和註釋爲文章斷句並疏通文意。

2.品析文中對月色的描繪,並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着重理解“閒人”含義。

教學重點

品析文中對月色的描繪,並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理解“閒人”含義。

教學難點

理解“閒人”含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一年多的文言學習,已經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本篇文章較爲短小,語言簡單,文言字詞可以不作爲教學重點,可以讓學生按照語義完整、停頓爲文章加標點,藉此來疏通文意。本班學生課堂發言積極,但語文素養一般,口頭表達能力欠佳,回答問題時能找到關鍵點,但表述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師提示和幫助總結。語文學習興趣較高,小組合作討論完成度較好。

教學過程及內容

一、 匯入:

當代作家樑衡在他的《秋月冬雪兩軸畫》裏曾這樣寫到:“有一種畫軸,靜靜垂於廳堂之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着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我們已經在練習中遇到過,今天我們一起來品一品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

二、 明句讀,曉文意。

結合已有的文言知識和註釋,根據對文意的理解爲學案上的文章加上標點符號。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三、 劃段落,讀美文。

請結合文章內容從表達方式的角度來給文章劃分層次,並說說每部分寫了什麼。

四、 析美文、賞美景

1.全班齊讀課文,請同學用一句話概括一下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麼樣的事?

2.月光如何?文中如何描寫?

3.請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你讀到的月夜景色?

4.既然前兩句已將月光的澄澈寫得如此精妙傳神,“蓋竹柏影也”一句是否就多餘了呢?

5.“蓋”字可否刪掉呢?

五、 感其人,悟奇情。

1.賞空明之月的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用“我發現蘇軾是一個 的人,因爲 (從文中找到依據)。”的句式來回答。

(適時引入背景):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經過長達四個月的審問和折磨,蘇軾倖免於死,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

2.“閒人”二字蘊含着作者怎樣的心境?

3.引入作者其他詩文來幫助理解。

貶官密州:“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貶官杭州:“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比好湖山”

貶官黃州:“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貶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貶官瓊州:“抒說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鐘”

貶官海南:“九死蠻荒無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六、 閱東坡,解氣度。

推薦閱讀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

七、 作業

1、背誦全文。

2、選一風景進行描繪,要求融情於景,讓閱讀文字的人能感受到你的心情。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文意,背誦全文。

2、體會作者抓住景物特徵寫景。

3、瞭解背景,揣摩文中寫景文字所寄託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意,背誦全文,揣摩文中寫景文字所寄託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解題激趣)

蘇軾是我國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詩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記承天寺夜遊》寫於他被貶官,謫居湖北黃州之時。被貶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一家寺院遊玩的經歷。那麼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遊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

下面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我們的推測是否相符。

(二)展示目標:見前頁。

(三)課前檢測:

1、注音:藻()荇()寢()

2、填空:《記承天寺夜遊》的作者是(),()朝人,號()。

(四)精講點撥:

1、初步感知課文。

要求:先對照註釋默讀,然後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中停頓。

劃分朗讀停頓:

(1)念無與爲樂者

(2)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3)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4)庭下如積水空明

提示根據句子的意思劃分朗讀停頓,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讀破,領字後面需有一個小的停頓。

2、翻譯理解。對照註釋,疏通文句,劃出疑難詞語,向同學或老師質疑。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譯:

欣然:高興地。逐:於是。蓋:原來是。但:只是。

相與:一起。無與爲樂者:沒有人與我同享快樂。

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有閒人。

(五)強化訓練

1、思考:作者爲什麼會想着夜裏去寺廟遊玩?

提問後明確:因爲月色很美,去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2、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3、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把自己的失意寄託於欣賞月色。

(六)課堂檢測

1、翻譯句子:(全做)

(1)欣然起行。(2)相與步於中庭

(3)蓋竹柏影也。(4)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七)總結評價

全文廖廖84字,記敘的是一個細小的生活片斷。但仔細品味,樸素的語言中蘊含着豐富的內涵。從作者的描繪中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熱愛,感受到作者的人情美。

(八)佈置作業:

語文基礎訓練4——7題選做,4——5必做。

四、板書設計: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寫人:“有閒”——熱愛生活

五、教學體會: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會正確朗讀,掌握文言詞語用法,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誦讀實踐,培養語感,增加積累,感知文意。

②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體會文章中寫月色語句的精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深刻體會作者雖謫居黃州,卻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的曠達情懷。

二、教學重點

透過朗讀,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寫作本文時的心境。

三、教學難點

探究文章寫月色語句的精妙,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1、誘導激發

利用多媒體展示屈原及作品《離騷》的形成背影;范仲淹作品《岳陽樓記》的寫作原因;柳宗元和他的《小石潭記》……語言總結:“諸多政治上的不得志成就了一篇篇千古文章,那麼,宋代的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被貶之後又作了怎樣的文章來詮釋他內心的情感呢?今天,我們共同學習《記承天寺夜遊》。

2、整體感知

①走近作者(幻燈片展示作者相關資料及這篇文章寫作背景資料)

②背景再現(學生適當記錄)

③多彩朗讀

A、聽讀感受意境(播放Flas朗讀課件)

B、練讀把握要點(正音、節奏、情感)

C、賞讀調動情感(以學生自己設計的形式進行小組合作朗讀,同時出示承天寺月夜圖)

3、合作交流

在誦讀聲中我們同作者同遊了承天寺,但這篇古文,我們還得把他譯成一篇現代文。

A、請同學參照註釋自譯文章。

B、重點字詞小組內交流合作解決。(幻燈片展示重點字詞用法)

C、教師組織小組間展開譯文接龍。

4、深入探究

學習古文僅僅理解了字詞的含義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大家就課文內容讀出自己的思考和疑問。

A、學生結合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進行質疑。

B、小組內,小組間交流所提出的問題,能夠解決的當時解決,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全班討論交流後,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及時巡視,適時點撥)

C、如果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重難點不夠突出,教師應適時補充下列問題,供同學們探究(幻燈片展示)。

※你覺得文中作者敘事、寫景、抒情都扣住哪一個字來寫的?說明理由。

※文中寫出月色的什麼特點?探究其寫月語句的精妙之所在,你認爲這得益於怎樣的寫作技巧?

※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情感?

5、拓展延伸

A、面對如詩如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說點什麼嗎?

B、月與文章有着千古的宿緣,走進古典的詩文世界,我們會發現處處都有月的影子。

6、教師小結

運用綱要信號簡明的將本節課所學知識、學法,歸納總結

7、鞏固練習

背誦課文

8、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尋伴夜遊

月下感嘆

庭院月色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9

知識與技能

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疏通文義,背誦並默寫。

2、瞭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

3、品味文章的語言美,提高鑑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1.誦讀法;2.讀寫結合;3.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答謝中書書》,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淨美好,培養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學習《記承天寺夜遊》,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第1課時《答謝中書書》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重點)

2、賞析寫景,體會感情。(重難點)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曾隨着酈道元一起暢遊三峽,領略了它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其實,莽莽神州,高山大嶽,千流百川,有無數神奇如畫的風光讓人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再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共同欣賞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品味一首流動的山水詩。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提出朗讀中的疑難字句,教師組織學生相互幫助解答。

2、自主學習。結合工具書和註釋,初步疏通文句,將自己不理解的詞句標出。

3、教師點撥。

(1)古今異義

①古來共談(古義:稱讚今義:談論)

②四時俱備(古義:季節今義:時間)

③曉霧將歇(古義:消散今義:休息)

④夕日欲頹(古義:墜落今義:消沉,萎靡)

(2)詞類活用

五色交輝(名詞用作動詞,輝映)

提問1:本文雖屬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佈局,全文可分爲三部分,看看應該如何分纔好?三部分之間有何聯繫?

明確:全文可分爲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峯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後以感嘆總括前文。

目標導學二:賞析寫景,體會感情

提問2:作者筆下的景色很美,請問美在哪裏?

明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爲背景,綠水作爲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其三: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棲樹,游魚躍水。其四:動靜相襯之美。高峯爲靜,流水爲動(形體);青林翠竹爲靜,五色交輝爲動(光色);日出霧歇爲靜,猿鳥亂鳴爲動;日落山暝爲靜,游魚躍水爲動(聲響)。

提問3:“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傳情的?

明確:本文作者用寥寥數筆,描繪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畫卷,其間景物色彩燦爛,生命勃發,靈動飛揚。透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提問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明確:“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言簡而意豐。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深感自豪,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答謝中書書第2課時《記承天寺夜遊》

1、朗讀課文,疏通文義。(重點)

2、概括內容,把握感情。(重難點)

3、品味語言,理解寫法。(難點)

一、匯入新課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着輕紗,若隱若現。如此景象,自然會觸動詩人們多愁善感的心靈,或思念家鄉親人,或追憶在外漂泊的親友,或寄託祝福,或表達相思。今天我們學習蘇軾的一篇小散文《記承天寺夜遊》,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發出了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朗讀課文,疏通文義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及節奏。特別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遂(suì)寢(qǐn)藻(zǎo)荇(xìng)

3、疏通文義,提出你認爲比較重要的或解決不了的詞句。

(如:欣然起行,無與爲樂者,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目標導學二:概括內容,把握感情

提問1:根據內容(或表達方式)可以把課文分爲幾個層次?

明確:第一層(第一至三句):記事,交代賞月散步的時間、原因。

第二層(第四句):寫景,寫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層(第五至七句):抒情,抒發面對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觸。

提問2:本文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詞句可以體會出?

明確:①“欣然起行”,作者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睡意頓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現了作者興奮喜悅之情。

②“無與爲樂者”“尋張懷民”,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當時心情是喜悅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閒人”,指具有閒情雅緻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表現了作者複雜的心境: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

目標導學三:品味語言,理解寫法

提問3:如何理解“月色入戶”?

明確:“入戶”二字把月色擬人化,寫得自然而生動。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動來與人做伴,安慰這位失意的人。

提問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有何妙處?

明確: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極精練的文字描畫出承天寺庭院中優美的月色,表現出濃郁的詩情。作者將月色當作水來描寫,將月下的竹柏影當作水中的藻、荇來描寫,突出月光樹影的“交橫”之態,創造出一個澄澈透明的世界。

三、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

描繪——庭中月色

貶官謫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觀

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教學反思

可取之處從教法上看,讀的方法靈活多樣,有範讀、跟讀、齊讀、領讀等,充分體現讀的特色,並能將傳統的誦讀法與現代的多媒體技術相結合。

不足之處由於時間的限制,沒有將二篇文章中的教學難點落實到位,需要後期加以補充。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10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月夜圖匯入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着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雲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記成天寺夜遊》,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整體感知文段

1.給生字正音、朗讀課文、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再次朗讀。

2.請一位同學範讀,大家評價。

3.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戶:門;遂:於是;蓋:大概;但:只是;耳:語氣詞

4.聽音樂《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寫,用自己優美的語言複述描寫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小組商量,以各種方式(如:小品、詩歌、散文等)複述課文內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爲什麼想着在初冬的夜裏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鬱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爲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

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

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空靈、清麗、淡雅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後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譁,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

不好。改變了原文明淨幽閒,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5.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6.小結:《記承天寺夜遊》這篇透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四、能力擴展:

一切景語皆情語,看圖寫景抒情。

五、作業

閱讀古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闋,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東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貶官黃州所作。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造了一個明淨悠閒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

【學習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本課的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領悟作者簡潔精妙的寫景抒情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以至成誦,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時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學習重點】

1、朗讀,把握文意。

2、體會寫景的妙處,領略作者情懷。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古人無論是在得意還是失意時都喜歡以風花雪月寄託自己的情懷,蘇軾也不例外,在他被貶黃州抑鬱不得志時就借用月光將自己的感情釋放了出來。

出示課題(幻燈片1)

──爲了大家在學習時有跡可尋,不至於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給大家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總體要求。

出示學習目標(幻燈片2)

──在大家明確了這一節課的目標後,我要向大家發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大家敢於應戰嗎?

挑戰第一關──蘇軾知多少(幻燈片3)

(自查資料,將有關蘇軾的資料展示給我們,以達到資源共享。)

──好,同學們查找資料既全面又迅速,那麼請看

挑戰第二關──看誰讀得好(幻燈片4)

二、配樂朗讀(幻燈片5)

三、自學指導(古文閱讀方法 幻燈片6)

古文閱讀三字經

讀一遍,找生字。讀兩遍,斷句子。

讀三遍,看註解。讀四遍,握文意。

(自由讀齊讀賽讀)

──第二關同學們過得很容易,下一關就沒有這麼容易了。

挑戰第三關──改寫之中理文意(幻燈片7)

四、自學指導(即幻燈片8)

1、改寫課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詩分列句式,將課文內容改寫成幽默、趣味、口語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籠蓋全篇文意。

2、共同欣賞講評。

五、班內交流

品評範文(幻燈片9~12)

──到此爲止,大家已經過了三關《三國演義》中關雲長千里護送皇嫂,出五關斬六將,看來大家過關斬將的本領也不錯嗎?我的給大家設個難關。

挑戰第四關──看誰做得好(幻燈片13)

1、喜歡文中寫景的句子嗎?主要寫得是哪種景物?如果喜歡說說理由。(幻燈片14)

討論交流。

2、我們身邊有許多閒人,文章中的閒人與他們一樣嗎?(幻燈片15)

六、創新作文(幻燈片16)

月總是文人墨客的愛物,詠月文章數不勝數。課文作者寢而見月,見月而起,起而尋友,尋友賞月,以水喻月,最後寫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對人生哲理的領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是啊,何夜無月。請以月爲話題寫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大家快樂嗎?還有什麼疑問嗎?有疑問就對了,因爲一節課的結束就是同學們探索的開始,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將會有無限的樂趣等待着你。

〖板書設計

記成天寺夜遊

月景

閒人

(清澈透亮)(閒情雅緻)

豁達胸襟

(不得志的鬱悶)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12

【教學目標】

結合文字內容及寫作背景,總結出“閒”字蘊含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出示學習目標。

二、教師範讀課文,學生再次熟悉文字。

師:在文章中最後一句引出了“閒人”,我們先看“閒”字本身,在小篆文中“閒”是一個會意字

三、請同學們再讀文章,在文字中劃下蘇軾這位“閒人”在月夜看到了什麼,做了什麼。

(要求:一定要在文字中找原話。時間1分鐘)

生:看到“月色入戶”“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做的“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相與步於中庭”

師:所以在此處的閒人的情感有“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

四、請大家看補充的兩個背景,並思考相關的兩個問題:

背景1.宋神宗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說蘇軾以詩訕謗新法,八月,將他逮捕入獄。他被長時間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十二月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本文寫於元豐六年,蘇軾被貶謫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

政治上遭受打擊、不被重用的閒官,會有怎樣的心情?

生:……

師:鬱郁不得志的悲涼,以“閒”自嘲。

背景2.蘇軾以犯人的身份被貶黃州,無薪俸,故租五十畝荒地經營。有詩云“不令寸土閒,飢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草堂,日炙風吹面如墨”“自笑平生爲口忙”。

生活如此艱難忙碌,爲何還稱自己是“閒人”?

生:……

師:“自笑”“欣然”可以看出他熱愛自己的生活,懂得自我排遣自我釋放。

五、小結:

“閒”字的情感: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貶謫的悲涼、自我排遣的達觀。

六、板書設計

閒人:即清閒的人。

①賞月的欣喜

②漫步的悠閒

③貶謫的悲涼

④自我排遣的達觀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三、預習要求:

1.解決生字詞注音;

2.看註釋、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

3.查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流程

1.匯入:

結合蘇東坡的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和本地東坡遺蹟(惠州東坡亭、東坡小學等)匯入。

學生自由發言,簡介東坡的生平、經歷、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決生字詞讀音(叫學生讀、糾正、齊讀)

遂(suì)

寢(qǐn)

藻(zǎo)

荇(xìng)

2)朗讀課文,聽錄音糾正

3)解決重點詞語(投影)

欣然:高興地

念:思考、想到

相與:一起

遂與外人間隔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遂至承天寺

蓋竹柏影也

但聞屏障中尺一響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4)翻譯課文(學生提問,師生解決,強調重點,學生翻譯,對照投影)

3.研習課文

1)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明:敘述、描寫、抒情

2)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

繪景修辭作用特點

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比喻生動形象如臨其境皎潔、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5)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4.板書設計

5.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透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6.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

7.能力遷移:看圖寫景抒情。

8.作業

1)背誦《寄承天寺夜遊》。

2)閱讀古詩《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結合作者的身世和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自行查閱作者的身世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背誦並默寫課文。

2、透過品讀課文,理解作者複雜微妙的感情;學習古人借景抒情的方法。

3、感受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中的達觀處世的心態。

二、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學習古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創作方法

三、教學難點

1、理解“閒人”的含義。

四、教學設想

用研讀法精講課文,講一個課時。

五、學生預習

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蒐集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有和好朋友一起看日出的經歷嗎?(生答)那又有和好朋友夜深人靜時分一起出遊的經歷嗎?有沒有哪個同學願意跟大家一起分享那時的快樂?(生回憶)今天,不管是有過這種快樂回憶的同學,還是沒有的,我們一起在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一起走進蘇軾那時夜遊的時候,一起分享他筆下的美好景物,一起感受他那時不一樣的心情。

(轉寫板書:課題作者)

(二)解題

“記”即遊記。“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南,點明地點。“夜”,點明時間。蘇軾在夜晚小遊承天寺,用詩一樣的筆觸創造了一個冷清皎潔的意境,表達了自己複雜微妙的心情。

(三)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學生根據查閱到的資料簡述、交流蘇軾的生平及創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與父蘇洵、弟蘇轍,號稱“三蘇”。20歲舉進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舊兩黨鬥爭,御使李定等人摘出蘇軾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反對王安石創行的新法,橫加“訕謗朝政”的罪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是御史府的別稱)。出獄後,他被貶爲黃州團練副史。元祐中,舊派執政,蘇軾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學士、禮部貢舉等官,不久因與舊派政見有分歧,再次外調杭州。經聖元年(1094),新派再起,蘇軾又一再被貶,最後貶爲瓊州(今海南省天涯海角)別駕。蘇軾人生多遭貶謫,一生坎坷。1101,遇赦北歸,七月卒於常州,諡“文忠”。他擅長詩詞,散文,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爲“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東坡全集》傳世。

背景: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四個多月後,貶爲黃州團練副使(地方軍事助理官)。官銜上還加了“本州安置”字樣,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15

教學目標: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欣賞文中的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閒、超逸的心境。

3.體會文中起伏的情感,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深入探究“閒人”的內蘊。

教學重點:

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解題

1.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牀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西江月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並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並不甘願做“閒人”。因貶得“閒”,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二、初讀感知內容

1.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範讀,大家評價。

3.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三、思讀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 試想蘇軾爲何要夜遊?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鬱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爲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貶官到黃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賞月

2.爲何尋張懷民?心有靈犀

3、作者用妙筆繪美景,請問作者用筆的巧妙之處體現在哪裏?

虛實相生,聯想巧妙,無一字提到月,卻“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樣的月色?――欣賞圖片,品讀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從具體的描寫句中感受,在下面橫線上寫出一個比較恰當的詞)

空靈、清麗、淡雅、皎潔 的月色

4.其間有怎麼的情感變化起伏?

欣然―無與爲樂(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動)―尋(急切訪友的心意)―亦(“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相與步(平和從容)

5、如何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緻時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閒來無事纔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爲自己的行爲而自得──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纔有美,因爲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閒”是相對“忙”來說的,由於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閒”字包含着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有閒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作者瀟灑人生,達觀處世的人生哲學。正因如此,作者筆下的月夜纔會那樣空靈,皎潔。作者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 、“閒人”究竟是什麼人?

〖明確〗:“閒人”,即清閒的人,這裏並非是指閒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複雜的意味。首先,“閒人”指具有閒情雅緻的人。其次,“閒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不爲俗務所累,可以悠然賞景。

當然他又何嘗願意做一個“閒人”呢?賞月“閒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閒人”的自我安慰罷了。

者爲什麼想着在初冬的夜裏走出戶外?

四、賞讀品味語言

1.創造情境,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並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1、叢中蛙鳴不斷。3.村中狗吠雞鳴。3、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爲什麼?

五、延讀拓展積累

1.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對話: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說點什麼嗎?

2. 看圖寫景抒情

六、板書設計

描繪 ―― 庭中月色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觀――熱愛生活、曠達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