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快樂的節日》課堂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快樂的節日》課堂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快樂的節日》課堂教學反思

《快樂的節日》課堂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以歌曲《快樂的節日》的歌詞爲內容,描寫了一羣活潑可愛的少先隊員愉快渡過自己節日的動人場面。內容生動活潑,充滿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語言優美,適合朗讀。透過學習對學生進行珍視今天,熱愛生活,憧憬未來的教育影響。

對於《快樂的節日》這首歌,大部分學生都已經熟悉,甚至能進行演唱。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認知經驗,引導學生透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學會生字,讀好課文。

同時,發揮文章語文特點,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獲得美的享受,從而感到生活的快樂和幸福激發學生實現未來的理想和願望。

《快樂的節日》課堂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一節識字課。《新課標》指出: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主要是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培養學生識字興趣。在本節課中,成功的地方在於:響應《新課標》的要求,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生字學習中。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本節課中,教師利用7個笑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出示兩個笑臉的內容讓學生猜字,讓學生感到猜出字時成功的喜悅,同時又激起學生要送知識給笑臉,讓別人也來猜猜自己所出的題目的興趣,從而達到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

教師在教學生字讀音時,並沒有親自教學生拼讀,而是抓住了小學生愛表現的心理,讓學生當小老師,把自己會讀的生字詞教給身邊的同學,比比誰教會得多。教師還透過檢查被教的同學的拼讀情況,來表揚教的和被教的同學。如此不僅增強了被教同學要學好的決心,同時也提高了教的同學的學習情緒。真正體現了《新課標》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新理念,從而也體現了識字教學中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新學習的新理念。

本節課還存在不足的地方:知識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識字教學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從生活中學習的習慣。在這一點上,教師做的還不夠。在學生學完生字時,教師沒有及時引導學生把這些字詞運用於生活中,致使學生的學習的不到更好的鞏固。

《快樂的節日》課堂教學反思3

這篇課文,以歌曲《快樂的節日》的歌詞爲內容,描寫了一羣活潑可愛的少先隊員愉快渡過自己節日的動人場面。內容生動活潑,充滿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語言優美,適合朗讀。詩文透過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反映了少先隊員們歡慶自己節日時的快樂、幸福和自豪的心情,表達了他們長大侯決心報效祖國的志向,透過學習對學生進行珍惜今天、熱愛生活、憧憬未來的教育影響。

這首詩語言通俗,情感愉悅,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讀多感悟,使朗讀訓練與情感薰陶融爲一體。教學設計中後置識字,主動探究的環節,把識字過程放在學習課文後,以自學探究的形式爲主。使學生對字詞的學習掌握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意義識記的含量可大大增加。在這節課上,我抓住關鍵詞進行串講,給學生創設情境去讀,在讀中體驗“快樂”,體會少年兒童在祖國的關懷和培育下生活幸福美好。我還透過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的.讓學生充分的去說、儘可能的去說,以次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從而達到學習語文的最綜目的。

教學中,我的意圖是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尊重學生主體的學習需要,讓學生讀題、讀文後提出問題,並以此來組織教學,試圖用學生自己想了解的問題鉤住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使學生的學習成爲一個自覺、自願的心理渴望,變“要我學”爲“我要學”,面對今天的課堂,我感到有些沮喪和困惑。

課文是一首詩,詩講究意象,想象豐富,跳躍性比較大,理解時較多地依賴學生的想象和對語言的感受力,應該說學習時比一般文章更困難一些。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更應該利用音樂、圖象、語言等多種教學手段爲學生的學習提供臺階,讓他們一步一步走入詩中,讀詩、聯想、悟情。對於生活閱歷淺、語言感受能力還不是很強的二年級學生來說,讓他們學會質疑對他們的要求有些過高。

《快樂的節日》這首歌傳唱了近五十年,切合了兒童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所以,在最後結課的時候是不是可以讓學生隨着《快樂的節日》歌曲唱歌、做動作,這樣可能會更好地渲染快樂的情感。

《快樂的節日》課堂教學反思4

快樂的節日教學反思:新課標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識字6》中的這篇課文,以歌曲《快樂的節日》的歌詞爲內容,描寫了一羣活潑可愛的少先隊員愉快渡過自己節日的動人場面。內容生動活潑,充滿了節日氣氛,語言優美。透過學習對學生進行珍視今天,熱愛生活,憧憬未來的教育影響。上完課後,我對本節課的過程進行了教學反思。

在《快樂的節日》的教學中,我的意圖是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尊重學生主體的學習需要,讓學生讀題、讀文後提出問題,並以此來組織教學,試圖用學生自己想了解的問題鉤住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使學生的學習成爲一個自覺、自願的心理渴望,變“要我學”爲“我要學”,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問題意識。

但上完課後,我甚感沮喪和困惑。課堂教學爲什麼會不理想呢?

首先,對教材特點把握不透。

課文是一首詩,詩不同於一般記敘文,時間、地點、人物之類的——敘述清楚,詩講究意象,想象豐富,跳躍性比較大,理解時較多地依賴學生的想象和對語言的感受力,應該說學習時比一般文章更困難一些。

對於生活閱歷淺、語言感受能力還不強的二年級學生來說,尤其如此。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更應該利用音樂、圖象、語言等多種教學手段爲學生的學習提供臺階,讓他們一步一步走入詩中,讀詩、聯想、悟情。

第二,對學生能力估計不足。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不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還需要老師引導着,在老師的幫助下慢慢走入課文,逐步完成與文字的對話。而我未作引導就把整首詩“扔”給學生,學生未深入感悟課文,又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問題當然是成堆的。雖說這一偏高的要求(“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是課標對中年級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在二年級開始滲透也未嘗不可,但既是培養質疑問難意識,就應在學生提問的基礎上作指導,然後師生共同對問題作歸併梳理,確定本堂課着重解決的目標,再圍繞目標在教師引導下深入學習。而不是不顧學生實際、課堂教學的時間限制一個勁地鼓勵學生提問,然後又讓學生讀文後討論逐個解決。

第三,對教學理念理解不深。

讓學生在讀題、讀文章後提出一些想了解的問題並以此組織教學,確實是一種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質疑問難意識的好方法。但是,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質疑的意識並不意味着一定要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教學。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有的方法,在甲地是鮮花,在乙地可能是毒草。

也就是說,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萬能的,都有其適應性和侷限性,只有在適應的條件下,才能顯示其效果和威力,否則,便會黯淡無光。所以,教學本課時,教師應該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繼續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反覆讀詩,喚起生活經驗,在教師的語言引導下自讀自悟,領會詩意,然後把詩編成故事講給大家聽,最後也可進行質疑問難。

這樣操作也同樣能體現自主性、培養質疑問難意識,還更富有情趣。如此看來,教學理念從書本從教師的頭腦走到課堂,關鍵在於教學方法的選擇,而這必須基於實際情況:包括學生情況(年齡、知識、能力、興趣等)、教學內容(課文的體裁、語言特點、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距離等)、教師情況(文化素養、教學技能、教學風格等);理念在課堂上的體現方式不是唯一的,不在形式,更在實質。

《快樂的節日》課堂教學反思5

這是一篇以歌曲《快樂的節日》的歌詞爲內容的詩歌,內容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生動形象,旋律歡快、活潑,是孩子們愛唱的歌曲之一。詩文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反映了少先隊員們歡慶自己節日時快樂、幸福和自豪的心情,表達了他們長大後決心報效祖國的志向。透過學習對學生進行珍惜今天,熱愛生活,憧憬未來的教育影響。全詩以“樂”爲線,心情之樂、成長之樂、理想之樂、場面之樂,貫穿全詩,生動地描繪了少年兒童歡慶節日時的快樂心境和歡樂熱鬧的情景。

這首歌是我小的時候也唱過的,讀着唱着都有說不出的親切,課上讀和唱就佔了大部分的時間,已經不需要過多的講解,活潑的旋律已深入心中。當文字與音樂默契地結合在一起,當學習和快樂相伴,這樣的記憶也應該是難以磨滅的。

當問學生們“爲什麼把我們比喻成花朵呢?”他們的回答很精彩,有的說“我們穿着漂亮的衣服,就像花兒一樣美。”有的說“我們就像花兒一樣不停地生長着。”有的說“我們就像花兒一樣不斷吸收營養,競相開放。”在“七色花”的班級理念下,孩子們對於“我要開花”的意識已經越來越強。

到了下課,我們還沉醉在動聽的旋律中,這份節日的快樂已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