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雷雨》教學反思15篇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雷雨》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雷雨》教學反思15篇

《雷雨》教學反思1

1、課前佈置

學生預習。1、要求學生分角2、展示學習色朗讀。2、給學目標。

生展示目標並提

1、

熟悉戲劇故事情節。

1、學生分角色朗2、讓學生了解和記住學讀 ,體會角色情習目標,學完課文後自感及矛盾衝突。

己對照是否達到目標。3、學生誦讀出要求。3、在學體會,然後生學習小組中巡

2、在小組學習討3、活躍思維,做中學,論中發言,和同學學中做,學做合一。

分組學習討回,解答學生疑論相關的知難問題。4、解答識點。

學生在學習中遇

一起探究學習。4、鍛鍊學生提出問題、3、一起討論、解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答同學在學習討

4、老師和學到的問題,補充生一起解答相關的知識。 同學在學習6、監督檢查指討論中遇到導。 的問題。 5、做相關練習。

板書設計

兩對矛盾衝突

1.周僕園和侍萍的矛盾衝突(三十年生死恩怨,愛情的糾葛)——矛盾焦點

2.周僕園和魯大海的矛盾衝突(罷工與反罷工,階級鬥爭)——本質衝突

4、完成老師佈置5、總結提高的過程。的練習。

6、鞏固所學知識 ,檢測解決問題的能力。

力,養成合作互助的習論中遇到的問題。慣。

《雷雨》教學反思2

很享受地和學生們一起品評《雷雨》,學生們分角色閱讀,學生們對人物獨到的評析,都讓我看到了他們的潛力。是啊,語文課堂的確應該相信“羣衆”的力量,放手讓學生投入學習。《雷雨》既能演,又能讀。讓學生讀一讀,演一演,在潛移默化中掌握話劇的學習方法,在了無痕跡的表演中實現道德的提升。

在學生分角色閱讀時,因爲我過於專注與課本,學生讀完了我還沒有反應。在學生的提醒下,我回過神來,忙說“我深深地被這兩位同學精彩的表演陶醉了”,聽到這裏同學們善意地笑了,那兩位被表揚的同學有點得意,我也有點小得意啊!這可能就是平常所說的教學機智吧。在同學們的發言中,我們共同發現了侍萍身上所蘊含的深沉的母愛,母親寧願扛起所有的痛苦與黑暗,也不讓孩子受半點難爲。這是我在預設時幾近忽略的內容,也是很多人不大提及的侍萍的美德。

這節課我覺得還有以下遺憾:

一、拘謹青澀

由於很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錄像,面對鏡頭,如履薄冰,緊張感一直伴隨着我,總感覺不自然,有時甚至語無倫次起來。以後要多請別人聽課,多彔彔課,反觀自己的教學行爲,爲以後的教學打好基礎。

二、拘泥於預設,稍遜靈動

備課的時候,我定位於周樸園在利益漩渦中的選擇。雖然《雷雨》的主題是豐富的,可目標一旦確定,只好對課堂預設的內容亦步亦趨。實際上,語文的課堂完全可以更靈動,面對學生思想的火花,完全可以引申開去,激撞更多的思想。

都說電影是遺憾的藝術,我覺得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雖然如此,在這節錄像課上,我也收穫到了許多。在如何指導陌生學生的學習上,在對待作品的多元化解讀上,我都有了自己的風格。雖然我表現得不完美,但學生全力以赴地讀過、研究過、精彩地展示過,我也覺得此課不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更精心地打磨自己的課堂,讓學生愛上語文,我的學生最棒!

《雷雨》教學反思3

《雷雨》這一課用精練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炎熱的夏日,驕陽如火,一場雷雨,送來一陣涼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氣,欣賞着美麗的彩虹,耳邊傳來聲聲蛙鳴,淘氣的孩子光着小腳丫,在積滿雨水的路上嬉戲。這就是夏天雷雨後的情景。雷雨爲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我要求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象,並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來表現雷雨前後的不同景象。我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符合我班學生的教學方法,巧妙地運用多媒體組合課堂教學環境,創設生動、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課文情境,引導學生透過反覆朗讀,體會作者描摹景物時用詞、造句的生動、形象。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雷雨是夏天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爲了使學生更真切地感知雷雨的景象,我設計如下的情境教學環節:學生讀完課文後,用多媒體課件,顯現課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畫面,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的變化。在學習雷雨中時,我藉助多媒體,運用聲音,渲染氣氛,孩子們有了更好地感覺,提升了朗讀。轟隆隆的雷聲、嘩啦啦的下雨聲和閃電聲,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具體感受到了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變化。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器官,也促發了形象思維活動的展開,從而,激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

二、訓練語言,指導朗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朗讀把欣賞雨前、雨中、雨後美景的感受表達出來,是語言訓練的教學目標之一。所以,在這篇課文裏,我指導學生從語氣、表情、動作方面,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在雷雨前這一部分,我採用教師先示範讀,學生來當小評委,讓學生對老師的朗讀進行評價。學生懂得了評價老師的朗讀,爲接下來的朗讀教學打下基礎。在指導朗讀“譁,譁,譁”的聲音時,爲了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我讀得聲音重一點,停頓短一點。“漸漸地、漸漸地”,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緩有一段時間,我就讀得稍慢一些。這樣,讓學生透過聽也能感受到變化。這篇課文多次裏多次出現了“越……越……”和“漸漸地”,我讓學生用“ 越 越 ”、“ 漸漸地 ” 說一句話。這兩個句式都是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在這裏既是對學生知識點的複習鞏固,也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最佳時機。同時,我抓住文中重點句、關鍵詞讓學生反覆讀,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再讀。比如我問爲什麼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用“逃走”這個詞而不用走了?學生透過讀前面的文字知道大雨準備要來了,所以都懂得回答:蜘蛛不趕緊“逃”的話就要被雨淋。在指導朗讀方面。我還透過比較句子的方法讓學生了解、體會作者描摹景物時用詞、造句的生動、形象。

《雷雨》教學反思4

《雷雨》這篇課文以簡煉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夏日雷雨圖。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順序,清晰地展開陳述,三部分特徵鮮明,寫景細緻逼真,引人入勝。激起了學生對大自然的深刻體驗,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熱愛自然的熱情。

《雷雨》這節課的教學,我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前佈置他們去收集關於雨的資料,因而在拓展時學生十分進取。初讀課文,自學生字的設計,我體現了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學習理念。在識字、寫字的環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習慣。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經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過程:學生按“雷雨前”的學習方法學習“雷雨中”和“雷雨後”兩部分資料,體現了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使學生理解了課文資料,體驗到了自主、合作學習帶來的歡樂。

另外本節課我很注重朗讀訓練,記得有一句話這麼說着;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當在朗讀上。於永正教師也說過:語文是讀出來的。誠然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讀得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資料理解了,文章蘊涵的情感體會出來了。新課標也強調“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所以,這堂課我讓學生讀了很多,有第一次和課文見面的初讀,有生字詞語寶寶認識後的再讀,有講讀課文時的精讀,學生讀的形式也在發生着變化;有自我讀、有小組讀、有個別讀、有團體讀等多種形式,整堂課書聲琅琅,學生讀出了正確,到達了流利。

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完本節課時,總覺得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如:在引導學生說下大雨時,還有哪些東西也看不清了,學生說的範圍較窄,而我又沒有及時地進行引導,使得這一環節有點脫節。

《雷雨》教學反思5

我在引導學生學習曹禹先生的《雷雨》時,一上課就提出了一個討論的話題:“有人指出,周樸園並非如作者所說的‘壞到了連自己都不認爲是壞人的程度’。

理由有四:

一、逼走魯侍萍的不是周樸園,而是封建宗法制度、門第觀念。

二、周樸園30年前對魯侍萍的行爲,不能簡單地理解爲‘始亂終棄’,兩人當初確實情意綿綿。

三、魯侍萍離開周家後,周樸園的許多行爲足以證明他多情。

四、開除魯大海實屬無奈,何況他已送給侍萍五千元錢,完全可以使他們母子生活無憂,這說明他本性中有善良的一面。”

這一觀點一拋出,立即吸引了全體同學的注意。一些沒有細讀過課文的同學連連點頭贊同,而預習充分的同學馬上提出“抗議”。一時間,“同情派”和“抗議派”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我一看時機成熟,就要求學生以課文爲依據,分組展開討論。經過深入研討,在教師的點撥下,同學們認識到支援上述悖論的幾條“理由”有正有誤,但總體上認定周樸園是一個無情無義的反面形象。於是“同情派”恍然大悟,“抗議派”也領會得更全面了。這樣一來,一篇現代話劇的教學課成了人性美醜的辯論會,在學生的心靈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在學生意猶未盡的討論中,伴隨着陣陣掌聲,下課鈴聲響了。這堂課也得到了聽課老師們的好評。這個案例說明,教師首先一定要具備把握和調控課堂氣氛的意識與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意識與能力並予以適時的引導,學生以往那些被我們忽視的人生體驗,纔會被喚醒,拿來當作語文學習的素材,從而爲語文教學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同時,我認爲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造性的活動,教學語文課時一定要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是大語文活動,應突出語文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功能。作爲教師,我們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這樣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認真備課,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爲更重要的是把語文教學同學生的感悟和體驗結合起來,讓學生感覺到語文課是同生活密切相關的,這纔是語文教學的靈魂。如果教師死守教案,那麼最好的教案也會成爲束縛教學的枷鎖,學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課堂更靈活一些,思想更開放一些。或許更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或許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雷雨》教學反思6

我曾經和不少老師有過一樣的感受:有別人聽課的時候,學生不如平時在課堂上表現精彩,自己也不如平時在課堂上口吐蓮花、妙語連珠。後來我漸漸明白,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外乎以下原因:一、備課的時候,沒有踏踏實實研讀教材、確定教學目標之前,就滿腦子想的是怎樣將課上出彩來。所以,教師的表現成了老師備課中的主要關注點。二、上課的時候,教師總是想着怎樣讓學生跟着教案走,緊張情緒很容易讓老師變的怕學生的表現和自己的教案不一樣,和自己的預設不一樣。課堂上,老師成了表演的主角,學生成了很努力地配合老師表演的配角。

可以理解,有別人來聽課,教師總想將自己最好的教學理念,最精彩的執教風格展示給別人,但是,過度地對自身的關注,往往適得其反。聽很多“大家”的課,感覺他們在課堂上總是那樣自如,看不到表演的痕跡,學生在老師的啓發引導下,一步步走進文中。很多時候,我們拿這些“大家”的課來上,同樣的教案,同樣的語言,但是,就是上不出人家那種精彩的效果。還是因爲立足點不一樣,“大家”之所以精彩,是因爲他把表現、展示的舞臺讓給了學生,整個教學展示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展示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的進步。而我們拿同樣的教案來上,不自覺中,還是要學生配合你來完成教案中的每一個環節,學生的回答自然和課堂實錄上的不一樣,自然也沒有課堂實錄上人家學生的精彩。

成功的課堂教學,精彩的不是老師的表現,而是學生感受到進步的喜悅、享受到學習的快樂、不斷迸發智慧的花火。

06年11月份,支玉恆老師來我們學校,在老師們的要求下,臨時增加執教一節閱讀課。晚上,問支老師需要準備什麼,要不要教材。支老師淡淡地一笑:“什麼都不需要。”我心裏直嘀咕,這堂課您老人家雖然在全國講過不少遍,但是,怎麼可能連教材都不準備,我還是給他把教材送去了。第二天,老人連着講了兩堂課,《可愛的草塘》讓一百多個孩子們讀得入情入境,老師們聽得如癡如醉。指導朗讀是最難的,但是在那堂課上,看不出刻意指導的痕跡,孩子們在老人的引導下,從站在教材外,逐漸被吸引着捧起讀書,直至讀得有滋有味,讀得投入,讀得忘我,讀進了草塘,喜歡上了草塘,被草塘的美景陶醉,就連聽課的老師,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支老師的手勢,抑揚頓挫地讀起來。

在那堂課,我切實體會到了支老師說的:“課堂是學生學習的聖地,不是老師展示個人才華的地方。”不論是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是在公開課一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只要明白自己的任務就是紮紮實實帶領學生讀書,認認真真讓學生喜歡讀書,巧妙機智引領學生入境悟情,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

《雷雨》一課在備課的時候,和飄然以及幾個網友共同探討,怎樣讓學生讀得入情入境。但是,感覺在商討備課的時候,總有什麼地方不對勁,相約試講後,也是感覺課堂上缺少什麼。夜深人靜的時候,回憶教材的內容,文字幻成畫面在我腦子裏清晰起來,猛然間豁然開朗,短短的八段文字的後面還隱藏着雨前的`烏雲密佈、一絲風沒有、狂風大作、電閃雷鳴;雨中的傾盆大雨、漸漸變小、天亮起來;雨後的太陽出來、彩虹高掛的天氣變化特點,這條線如果不能抓住,就不能將整篇文章更好地串起來。和幾個老師備課的時候,自己還是沒有用心研讀教材呀!

執教這課時,無論是課前談話,還是檢查讀詞語,練習讀課文,在學法上都貫穿了把文字讀成畫面,讀出味道的指導滲透;抓住雨前、雨中、雨後學生的總體感受,深入聯想讀文,體會雨前、雨中、雨後的特點,滲透總結概括、熱愛大自然、用筆寫自己的所見所聞的教育。

引導學生讀進文中,是教學的難點,是老師所要努力做到的,也是最容易流於形式,致使課堂上又出現教師努力調動,學生啓而不發的尷尬局面。

果然如課前預設的一樣,學生能夠自己整體把握雨前雨後的特點,但是對於雨前部分缺乏整體認知。在這一部分,先請一個讀得比較出色的同學讀課文,其他孩子想象畫面,找出雨前的情景和平時有什麼不一樣。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抓住“壓”、“垂”指導朗讀,孩子漸漸靜心讀書。課堂上,讓學生靜心讀書是很關鍵的。只有沉下心來,才能漸漸走進文中的情景。以第一自然段爲例:

師:透過樂妍的讀,認真傾聽的同學一定想象到了不少畫面,說說,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下雨前,烏雲越來越多,蟬一聲也不叫,樹葉一動也不動。

師:看到這個畫面,你有什麼感覺?

生沉思。

師:(打着手勢)孩子們,剛纔還烈日炎炎,突然,來了一片片烏雲,烏雲越來越多,越來越厚,越來越重——

生:黑沉沉地壓下來!

師:感覺?

生:悶熱

師:板書(悶熱)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吧。

生:讀

師:你是呆在有空調的房子裏,悶熱的感覺不是發自內心。讀出悶熱的感覺,抓住幾個詞讀好是很關鍵的,讀讀看,你認爲抓住哪幾個詞能讀書悶熱的感覺?

生:讀第一段(師動作示意學生“壓”,生會意,再讀“滿天的烏雲很沉沉地壓下來。”)

生:讀。

師:看着我的手勢,一起讀。

生:(齊讀)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不自覺地雙手做“壓”的動作,眉頭也皺起來)。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

一堂課下來,感覺吃力地還是怎樣指導學生讀得入情入境。想起和網友們在課前討論的,要想讓學生讀好,除了學生感悟到文字的描述的情景,還要有讀法的指導,而這個,恰恰是我專業知識缺少的一面。

一堂課40分鐘,但是這堂課所反映出的內容卻很多: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的專業知識、教師的業務水平、教師的思想內涵、教師的駕馭能力......教學是一門藝術,無論執教多少年,上每堂課之前,都要將自己當成一個新手,踏踏實實備課、鑽研教材。作爲一個教師,更需要每天堅持認認真真讀書,豐富自己的教學,也豐富自己的人生。

《雷雨》教學反思7

上次在迎小聽完曹老師的課後感觸很深,爲啥人家老師講課講得那麼好,我想原因就在於備課上:經過精心的準備,才能上出一節好課。回來之後我們針對這些課例展開研討,並決定仿照人家的課也講一講。我和苗老師共同準備了這節《雷雨》。

即使是按照曹老師的授課思路,我們的課和她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就我自己的課而言,最大的不足之處就是老師的語調神態過於平淡,缺乏吸引力,動作不夠誇張。我覺得這是因爲備課不夠充分,在講課的時候我的心思還在琢磨着下一句該說啥了,下一步該幹啥了?這樣在講課的時候就會受拘束,放不開。所以,老師應該把自己的“臺詞”背得滾瓜爛熟,這樣上場就有自信了。

另外,還有一些小的問題。和苗老師相比,我是聯繫生活匯入,而她是動態圖片匯入,我的語言明顯不如圖片直觀生動。還有苗老師用磁扣貼板書比我用手寫板書來得快,來得方便。

透過這次活動,也給了我一些啓示,想要學會講課首先要學會聽課、評課,優秀課例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模仿優秀課例對提高自己的講課水平有很大幫助。

《雷雨》教學反思8

每次看電視臺的頒獎晚會,讓獲獎者發表講演時,他們總會一一感謝,大家都覺得那樣的話語實在太無創意,太沒勁兒了,但是一屆又一屆,大家仍然在感謝着。其實非常理解,每次的開課或者比賽,背後總有許多人在默默地支援着,雖然看者覺得無趣,但是真心想感謝許多人的。

這次上《雷雨》,得到了林校的精心指導,蘇校的細心諮詢,蔡的全程跟蹤,真的要好好感謝他們。同時,因爲任七班時,都沒有正式開過課,這是第一次。開始其實有點擔心,他們的上課狀態,是否精神,是否機智,是否用心。上完課後,才知,這幫小傢伙,平時看着漫不經心,實際上,到關鍵時刻,他們非常團結,表現十分出彩。

《雷雨》這一課用精練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炎熱的夏日,驕陽如火,一場雷雨,送來一陣涼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氣,欣賞着美麗的彩虹,耳邊傳來聲聲蛙鳴,淘氣的孩子光着小腳丫,在積滿雨水的路上嬉戲。這就是夏天雷雨後的情景。雷雨爲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因此我透過鑽研教材,設計了認識4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象,並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來表現雷雨前後的不同景象這兩個教學目標。我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符合我班學生的教學方法,巧妙地運用多媒體組合課堂教學環境,創設生動、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課文情境,引導學生透過反覆朗讀,體會作者描摹景物時用詞、造句的生動、形象。再透過看圖擴展方式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說話能力。

一、以詞串學,帶動全文。

設計這一課時,有個刪繁就簡的過程,開始覺得什麼都是亮點,什麼都值得講,於是課堂容量超級大,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時間,更多的是老師帶着學生去感受,一堂課下來,以師爲本,而不是以生爲本。後來,改進後,抓住課文中的“垂”與“坐”的體驗,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準。而在課外詞語這一塊,在課前先讓學生說說關於“雨”的四字詞語,而後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課文內容與場景,適時讓學生理解“電閃雷鳴”“嘩嘩大雨”“雨後彩虹”,並讓學生進行積累。

二、訓練語言,指導朗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朗讀把欣賞雨前、雨中、雨後美景的感受表達出來,是語言訓練的教學目標之一。在指導朗讀描寫雷雨前的語言片段時,讓學生自己說說,雷雨前都寫到了哪些景物,讓學生自己抓住重點詞,“滿天、黑沉沉、壓、一動不動、垂”去品讀,讀出雨前的壓抑、先動後靜、電閃雷鳴的景象,帶領學生去看“閃電”的動畫圖,聽越來越響的雷鳴聲,讓學生身臨其境,讀出畫面,讀出真情來。而雷雨中,讓學生自己讀,交流讀懂了什麼,學生說到了雨大,引導他們都從哪些地方瞭解雨很大,學生從“看不清”,從“譁,譁,譁”與“沙,沙,沙”的比較,體會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讀得聲音重一點,停頓短一點。而當一個學生起來說自己“漸漸地”,我順勢而導,能去掉一個“漸漸地”嗎?學生討論後,認爲雨不是一時變小的,是有一個較長的過程,逐漸變小的,由此越讀越輕,讀得非常到位。而描寫雨過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語言片段非常美,我將其變成詩歌的形式,再讓學生擴展觀看雨後的美景,讓學生試着說一說“雨停了……”。學生的語言也十分生動,激發學生審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慾望。

三、讀畫結合,拓展思維

這篇課文描寫雷雨之後的景象是一幅非常美麗清爽的畫面,怎麼樣才能讓學生領略到這種美,並透過有感情的朗讀讀出這種美,如果光說光講肯定是很難達到這個目標。因此我不急着讓學生讀,不急着讓學生說,而是讓他們先默讀雷雨後段落,然後全班合作上黑板畫一幅雨後圖,每人只能畫一個景物,不能重複,可以是書上的,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畫完還要說說爲什麼要畫這個景物,並想象畫中的動物人物可能會說些什麼。讓學生透過手中的彩筆和配音來表達他們對雨後的感受。畫完以後,再讓學生帶着他們的感受來朗讀課文。在完成這項目標時,學生完成的非常出色,畫畫得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而且說的也很不錯,有效地訓練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說話能力,開發了他們的想象力。這個教學環節我認爲是我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我非常生動有效地完成了有感情朗讀雨後美景段落這一教學目標。

總的來說這一節課的教學我密切聯繫兒童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啓發思維,開發了他們的想象力。

《雷雨》教學反思9

隨着課題改革的不斷深入,本學片關於《積累、感悟、運用》課題的開展活動是越來越深入,每位教師運用大語義觀,透過各種各樣的形式,不斷啓發學生進行積累、感悟、運用。

一、《雷雨》的教學片段。

(一)匯入新課。

1、交流課前收集的關於雨的資料。

師:同學們,你們收集到哪些關於“雨”有資料呢?誰願意上來說一說?(生:略)

師:這些是我們學過的古詩、課文,還有別的嗎?

生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我爸爸教我的。

師:真不錯,這是自己學的,那還有嗎?

生4:我還會唱《春雨沙沙》的歌呢?

師:那好,你把它唱出來吧!

生4:唱《春雨》(全班學生都跟着唱起來)

2、出示課件。

師:剛纔同學們說了很多關於雨的古詩、兒歌、課文、老師這裏也有一幅關於雨的圖畫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師出示課件)

我請位同學來說說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生1:我聽到了風聲、雨聲、打雷聲、青蛙的叫聲。

生2:我看到了下雨、房子、池塘、柳樹。師:非常好,同學們都很細心,你們能不能給它起個題目呢?

生1:老師老師,我給它起《春雨》。

師:《春雨》合適嗎?

生2:我給它起《風雨交加》。

生3:我給它起《傾盆大雨》。

生4:我給它起《雷雨交加》。

師:《春雨》不行,其他的題目都非常好,有位作者他也寫了一篇關於雨的文章,我們一起來學學,好嗎?

二、教學反思。

以上教學片段是陳老師在教學《雷雨》的匯入階段,不難看出,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和老師都是在輕鬆、和諧的氣氛中進行的,陳老師充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學生成爲主體,老師成爲主導,平等地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啓發和引導學生運用所收集的資料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所得、所想,陳老師老能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佈置他們課前去收集關於雨的資料,這些資料是學生平時看過、聽過、學過的東西,積累起來容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蘋果,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他們樂於積累所學的知識,積極運用所積累的知識,這些都爲他們以後高年級的感悟,運用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不僅如此,陳老師在教學中能夠與學生進行對話教育,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爲自己的畫面起名字,透過全體同學與老師之間的對話,爲畫面起恰當的題目,但在匯入新課時如果能把學生起的題目巧妙地與課文題目相結合那就更好。

總之,陳老師的這節課是成功的課,我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今後的教學中將多向她學習,在積累方面多下功夫,爲我的學生創造更多的想象空間。

《雷雨》教學反思10

一、教材分析

本文以簡練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夏日雷雨圖。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順序,清晰地展開陳述,三部分特徵鮮明,寫景細緻逼真,引人入勝。

 二、學情分析

雷雨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他們都有着一定的生活體驗。另外教材又配有兩幅直觀的插圖,利於圖文對照,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學中應牢牢抓住這兩方面的優勢,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觀察圖畫,進行圖文對照入手,溝通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遵循學生的心理特徵。引導學生在體驗、觀察、閱讀中感悟課文的內容,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熱愛自然的熱情。

 三、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和書寫四個生字,重點教學“垂”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的寫作順序。

3.透過朗讀體會雷雨前景物的特點,並引導學生解決心中的疑難問題。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邊讀邊想象,具體感受並想象雷雨前的景象。

難點:識記和正確書寫“垂”。

 五、教學過程

(一)瞭解“雨”,匯入新課

1.小朋友,雨有很多種,你知道的有哪些?

生自由說。

今天我們要感受的是哪一種雨?

2.師板書課題,強調雨字頭的寫法。

(二)檢查預習,重點突破“垂”

1.生認讀生字並組詞。

2.在認讀和書寫的過程中,你覺得哪個字比較難?你遇到了什麼困難?

3.教學“垂”:字的創造;字的演變;字的筆順;讀記筆順的順口溜;書寫、展示;字在文中的意思(圖)。

(三)讀課文,瞭解寫作順序

1. 指名三位學生讀課文,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想,老師爲什麼把課文的段落這樣分?

2. 師生交流,師板書: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

(四)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1.生自由讀1~3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把句子描寫的景物名稱圈出來。 生說,師出示。

2. 這些景物在雷雨前會有什麼變化呢?請同學們四人一小組,合作讀課文。 1號讀“烏雲”的句子;2號讀“葉子、蟬”的句子;3號讀“大風、蜘蛛”的句子;4號讀“閃電、雷聲”的句子。

讀完句子,四人一小組討論同學們提出的疑問。

3.讀句子,集體交流。

老師請一個小組來接讀1~3段,其他小朋友認真傾聽,全班交流,相機出示相關句子。

(1)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

關鍵詞:“黑沉沉”“壓”

①出示詞卡“黑沉沉”: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②你能說一個你積累的“ABB”式詞語嗎?綠油油、紅豔豔、金燦燦??什麼東西會沉到水裏面?大石頭、鐵??那烏雲就像這大石頭一樣快要從高空沉了下來。說明烏雲很黑、很重、又很厚。

③認讀生字卡“壓”:點生讀,開火車讀。

④誰能用做動作幫我們記住這個字啊!生做動作。看來從上面加重力就是壓,你能用壓組詞嗎?壓住、壓碎,積壓、壓制、壓歲錢??

⑤課件出示滿天的烏雲圖片。你們瞧,這就是滿天的烏雲,看看你有什麼感受?很悶、很難受、喘不過氣。

⑥能把你的感悟透過讀表現出來嗎?指名讀句子。讀得怎樣?烏雲厚嗎?多嗎?重嗎?請你來試試,大家一塊來讀。

(2)“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

關鍵詞:“一動不動”“一聲不叫”

①認讀詞卡一動不動,一聲不叫: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兩個詞語,“一動不動”“一聲不叫”。

②爲什麼葉子“一動不動”呢?很悶熱、一絲風也沒有。

③那蟬爲什麼“一聲也不叫”了呢?害怕、雷雨前的自然現象。(採訪) 指導朗讀:誰來讀讀這句話?

發揮想象,還有什麼是一動不動,一聲不響?

(3)忽然颳起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

關鍵詞:“亂”

①認讀生字“亂”,強調注音,開火車讀。

②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被用到,仔細地想想,我們都在哪兒用到呢?生聯繫實際生活說說。

③這裏的“亂擺”說明了什麼?風大。課件出示狂風圖──指名讀。

這雷雨前的天氣實在是變化莫測。剛剛樹上的葉子還一動不動的,現在卻忽然狂風大作,吹得樹枝亂擺,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

(4)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

關鍵詞:“垂”

這個句子中有個詞用得特別好,看誰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能發現它。 ①認讀生字“垂”,強調翹舌音,開火車讀。

② 師出示字典中的意思:東西一頭掛下來。在生活中,你看到的什麼東西也是垂下來的?頭髮,垂柳。

③比較感受“垂”的妙處:課件出示兩個句子。

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

蜘蛛從網上爬下來,逃走了。

如果把這裏的“垂”換成“爬”好不好?

垂字更能說明蜘蛛逃得快。追問:爲什麼要逃得這麼快呢?──害怕。 ④誰來噹噹這隻害怕的蜘蛛?指名讀,齊讀。

(5)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

關鍵詞:“越來越亮”“越來越響”

①指名讀。你認爲這裏用得好的詞語是?越來越??爲什麼呢?老師動手拍桌聲音越來越大,學生來體會,閃電一次比一次更亮,雷聲也一次比一次更響。

②大家同意嗎?是的,小朋友們,這越來越亮的閃電,肯定嚇得小動物們都??這越來越響的雷聲也一定嚇得小朋友們都??讓我們一起來讀好這句話。

③ 說話練習:想象一下,此時天上的烏雲越來越(黑),天空越來越(暗),風颳得越來越(大)。填後全班齊讀。

小結:雷雨前,首先是烏雲密佈,接着狂風大作,最後又是電閃雷鳴。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我們一個消息──要下雨了!對啊,要下雨了。

反思:

《雷雨》是一篇描寫得非常優美的小散文,同時又是一篇很淺顯的科普文。學生在生活中對雷雨這一現象已不陌生,所以課前我採用學習單的形式佈置了學生自學,課堂中我直接以檢查預習引入新課。

整堂課,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思路比較清晰,一環扣一環。每一個環節儘量讓學生自己說,自己領悟。對於“垂”字的教學,我採用字的創造;字的演變;字的筆順;讀記筆順的順口溜;書寫、展示;字在文中的意思(圖)等方式,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學生的記憶比較深刻,我自己也較爲滿意。

這堂課的缺點也比較多。首先,1---3自然段沒有教學完,使課堂顯得不完整,比較遺憾。其次,在“垂”的教學中,“垂”在句中的理解,本是放在書寫後,因爲緊張而把這一環節遺漏了,後在指名三位同學讀課文時補上,就顯得有些生硬。然後在小組合作時,因爲多媒體的座位和班裏有些微差別,我沒有再次確認學生的號碼,所以在合作時,有的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屬於幾號,該幹什麼。

我校這次的課堂改革,主題是“先學後導,當堂鞏固”。我透過這次的公開課,與這樣的模式有了一次親密的接觸,儘管沒有很好地體現這一理念,但這是嘗試的開始,同時也使我有了很大的收穫。

《雷雨》教學反思11

隨着課題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教師透過各種各樣的形式,不斷啓發學生進行思考,探索,積累、感悟、運用。在備課與講課的過程中都注重了面向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運用新課程的理念:學生成爲主體,老師成爲主導,平等地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啓發和引導學生運用所收集的資料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所得、所想。改變學生閱讀中的被動局面,讓閱讀成爲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讓學生的閱讀真正成爲一個“不斷質疑和不斷釋疑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有讓學生在閱讀中概括的,如:周樸園認出魯侍萍的經過;(相遇述舊怨);周樸園認出侍萍後的態度。(相認生新恨)。再如:階級衝突使夫妻相見不相認卻相恨;父子相見不相認卻相鬥;母子相見不相認卻相怨;兄弟相見不相認卻相仇。在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又能把握住要點。

把握戲劇中人物的語言作爲分析人物性格的突破口。選取富有人物個性特點的語言來賞析,從中理解人物的真實情感。如:“你是萍……憑——憑什麼打我的兒子?”“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樣纔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思考:周樸園對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呢?學生有不同的回答,當然他們的回答難免會有點片面性,偏激,教師可適當引導如何全面地看待一個人。如對周樸園的性格分析時,有的同學並不把他當作是一個反面人物,而是覺得他很可憐,可悲,對於他們的看法,言之有理的可以給予肯定和鼓勵,並不把人物性格的分析看法標準化。俗話說:“一千個讀者眼裏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答案可以是豐富多彩的。

總之,我想,使學生覺得學語文是一種享受,而不是痛苦,這纔是語文課最大的成功。我們的課本是有限的資源,但啓發他們的興趣,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將會使他們受益終生,促使學生自覺地不斷地去領略語文的魅力。

《雷雨》教學反思12

《雷雨》是人教版第四冊的一篇看圖學文。本文用精練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下頭談談自我教學後的一些想法。

在這篇課文中,雷雨前和雷雨後的景象寫得較具體,而雷雨中的景象相對來說寫的簡單了些。所以,在教學時,雷雨中的景象我講得比較少。重點講的是雷雨前和雷雨後的景象。爲了體現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我在每一段課文引入上下了功夫。教學“雷雨前”時,我讓學生聽雷聲,看閃電,感受“雷雨前”的緊張氣氛。教學“雷雨中”時,我讓學生看課件,聽大雨嘩嘩的聲音,並不時穿插轟隆隆的雷聲,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教學“雷雨後”時,我請學生欣賞課件,聽蛙鳴、蟬叫、鳥啼等各種自然界的聲音,並配以優美動聽的音樂,看精美的圖片,彩虹,太陽……感受“雷雨後”的美麗。就這樣,我把學生帶進文字,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引領他們感受大自然的變化,激起他們探究自然奧祕的慾望。“雷雨中”這一段我用請學生欣賞課件的方法引入,讓學生身臨其境;“雷雨後”這一段我採用的引入方法是:請學生閉上眼睛,聽教師配樂朗讀,引領學生展開想像。

在本文中,有些句子用詞十分精煉。於是,我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如理解句子:“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我出示圖片讓學生看(畫面上厚厚的黑雲籠罩着整個天空,天色十分昏暗),隨即引導學生:在這個句子裏,你覺得哪個詞語用得好?爲什麼?滿天的烏雲壓下來,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然後又引導學生把這種害怕的感覺方到句子裏讀,充分感受雷雨前的緊張氣氛。再如理解句子:“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我先請學生欣賞課件,理解蜘蛛爲什麼要垂下來。然後請學生來噹噹這隻害怕的小蜘蛛,讀讀這句話,體會“雷雨前”小動物的不一樣反應,從而進一步理解雷雨真的要來了。……此刻想想,學生那天的朗讀真的很精彩,他們對文字的理解也是精彩絕倫。

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對“雷雨中”這一環節處理過於簡單,如果能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透過茫茫的大雨,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這樣一來,這一環節會變得更豐滿。在教學“雷雨前”時,只研究到品詞析句,指導朗讀,引導感悟,忽略了教材的整體性,教材處理有點散。並且,雷雨前的景物變化是緊密聯繫的,當時備課的時候,這一點研究得不夠周全。

《雷雨》教學反思13

我執教的是新課程第四冊《雷雨》。本文用精練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炎熱的夏日,驕陽如火,一場雷雨,送來一陣涼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氣,欣賞着美麗的彩虹,耳邊傳來聲聲蛙鳴,淘氣的孩子光着小腳丫,在積滿雨水的路上嬉戲。這就是夏天雷雨後的情景。雷雨爲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本節課,我透過鑽研教材,設計了符合我班學生的教學方法,巧妙地運用多媒體組合課堂教學環境,創設生動、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課文情境,引導學生透過反覆朗讀,體會作者描摹景物時用詞、造句的生動、形象。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雷雨是夏天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爲了使學生整體感知全文,我設計如下的情境教學環節:學生讀課文前,欣賞多媒體課件,顯現課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畫面,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的變化。轟隆隆的雷聲和嘩啦啦的下雨聲,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具體感受到了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變化。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器官,也促發了形象思維活動的展開,從而,激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

二、生字學習,結合詞句

課前預習時,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圈出生字,用橫線劃出生字組成的詞語,並允許學生提出本課尚不要求或被遺忘的字,在文中畫出來。再對照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讓學生在朗讀中試拼。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識字方法及個人獨特的識記方法進行生字識記。由於本課的生字只有四個,在課堂上的教學,就採用了檢查生字:逐個出示生字,生字組成的詞語,最後透過組詞成句,回到課文,體會生字出現的環境,瞭解用法習慣。

三、自主學習,感悟語言。

實施自主學習,是新的課程標準理念下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我在教學本課時,留出大量時間給學生朗讀,讓學生找一找:讀完了課文,你有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嗎?請你默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你喜歡的詞語或者句子。然後四人小組說說喜歡的理由,最後帶領學生品字賞句,重點領悟“壓、亂、垂”。

四、訓練語言,指導朗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朗讀把欣賞雨前、雨中、雨後美景的感受表達出來,是語言訓練的教學目標之一。我透過創設情境(配上風聲、雷聲、音樂聲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指導朗讀描寫雷雨前的語言片段時,先讓學生看錄像,瞭解雨很大,雨是由大到小慢慢停下來。再引導學生理解“譁,譁,譁”的聲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讀得聲音重一點,停頓短一點。“漸漸地、漸漸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緩有一段時間,要讀得稍慢一些。而描寫雨過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語言片段非常美,我讓學生仔細看雨後初晴的畫面,把畫面中描繪的雨後美景找出來,在尋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審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慾望。

五、、課外拓展,積累運用。

犙習語言的最終目標是能夠“運用”。本課的最後一個教學環節是在學生讀透課文的基礎上,在拓展練習中,我先讓學生交流與“雨”有關的好詞好句,透過交流,加深對雨中的理解,從中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然後播放大雨時的課件,有效地組織全體學生積極主動、有情有趣地參與語言實踐活動,把大雨的情景用自己的語言寫下來。

《雷雨》教學反思14

反思《雷雨》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是備課中問題的預設過於隨意,有想當然之嫌,“備學生”這一版塊涉及過少,未能較全面地把握學生的實際認知,因而缺少對學生反映的預見性;另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學中有“請君入甕”之嫌,預備好問題和答案,只要有學生答到點子上,就算順利透過了,因此教師的“牽引”過頭而限制學生思維空間。針對這些問題我想談點自己的感想。

1.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預設問題。

在《如何克服無效和低效的教學》一文中,余文森教授說:“現在的教學缺乏一種動態的、變化的觀點,教與學始終處於平面、定格的關係,先教後學,教多少學多少,教支配、控制學甚至替代學,學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爲遏制學的‘力量’,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離不開教,學生雖然獲得了知識,但學習能力並沒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學層次也就始終上不去。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們現在常看到這樣的怪現象:年級和學段越高的課堂,教師教得越多,教得越滿。”本應是動態的教學爲何始終處在平面和定格的關係之中呢?不能否認的一點是:作爲教師的我們只爲着自己的教學目標而很少考慮學生實際,未能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預設問題造成的。

在維果茨基看來,僅僅依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進行教育是保守、落後的……有效的教學遠遠地走在發展的前面,應該超前於發展並引導發展。因此,“教育者不僅應該瞭解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而且應瞭解學生的潛在發展水平,並根據學生所擁有的實際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尋找其最近發展區,把握“教學最佳期”以引導學生向着潛在的、最高的水平發展”(《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啓示 》王文靜)。

正因如此,我們在預設問題時應先考慮所預設的問題是否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否能讓學生在“跳一跳”的過程中訓練思維,培養能力。我們要清楚哪些問題是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哪些問題是學生感興趣的,哪些問題是學生容易忽略而需老師引導的,哪些問題是學生感到困難而需師生共同解決的。針對這些問題,並能進一步預測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方向和方式等,從而給學生鋪設相應的臺階,在由淺入深,由扶持到獨立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善於捕捉預設外的精彩。

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是散漫的,但當我們給學生創設的了相當的自主空間,學生的潛能較充分的發揮出來時,再精心的預設也不可能預料到學生所有的反應,再優秀的教師也不能做到“一切盡在掌握中”,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機械地照搬“預設”,而應該從課堂有效性、學生髮展角度出發,敢於大膽地放棄“預設”的問題,靈活機動地捕捉生成的契機,換句話說,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隨時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裏涌現出來的各種資訊,把有價值的新資訊和新問題納入教學過程,使之成爲教學的亮點,成爲學生智慧的火種。因此,要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除重視預設外,同樣也應關注生成環節中有效問題的提煉,善於從學生那裏捕捉有價值的問題,藝術地生成問題。

“學生不是畫家筆下被動的圖畫,也不是電視電影面前無可奈何的觀衆,更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作爲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併成爲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多樣性、豐富性和隨機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走到學生中間去,走到他們的心裏去,隨時關注他們的想法,聆聽他們的意見從而及時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因善於聆聽學生的聲音,而使學生在真正意義上獲得了學習主體的角色定位,教師也因善於聆聽學生的聲音,而使自己的聲音更容易被學生聆聽,從而獲得教的真正樂趣。而在這樣的平等和和諧中,實現師生間的對話成爲了可能,實現學生的發展成爲了可能,實現教育直麪人的生命成爲了可能,當然,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成爲了可能。

《雷雨》教學反思15

本文是一種意外的收穫,是在與學生談話間產生的新課。午時的課,孩子們沒多大精神,課前我用“你有……我也有……”的句式和學生進行交流,激發興趣。

還靈,坐前排的一小女生戴着眼鏡,我取下自我的眼鏡說:“我也有眼鏡。”小女生指着自我的小眼鏡說:“我也有眼鏡。”我笑了說:“哈、哈……我們都有眼鏡。”這下沉悶的教室活了,都爭着和我說話。我藉機開啟擴音器,聲音大了些,孩子們更來勁兒了。我依次和學生說了一圈子,什麼:雙手、眼睛、眉毛、嘴、書、衣服還有看不見的家等。最終我轉話題了說:“我會讀18課。”孩子們一齊說:“我們也會讀18課。”我又說:“我明白要下雨了蜻蜓飛不高是爲什麼”。

這下,孩子們爭着舉手說了許多,雷雨前的天氣變化。如、狗伸出長長的舌頭、蚊子結成羣阻擋眼睛,樹葉一動不動……我又說,這種現象一般在“春天”出現多一些。這下我着批評了,一男孩站起來說:“教師說的有些不對,夏天的雷雨前最多。”我高興極了,板書課題《雷雨》。

孩子們讀書的慾望熱切,情不自禁地讀起課文來,我也藉機在黑板上出了些閱讀要求。如、勾畫生字帶詞,優美的句段,課文以優美的文筆描繪了雷雨前、雷雨時、雷雨後的哪些景象,勾畫出相關的自然段,結合圖文,勾畫景物變化的詞。本文是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語言精練,生動易懂。描述了炎熱的夏日,驕陽似火,一場雷雨送來了一陣涼爽,激發孩子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針對本課的特色,文筆優美,本人在教學思想上以默讀爲主,理清文章思路,再輔以想象感受雨前、雨時、雨後之美,最終在理清文路的基礎上,以朗讀形式來表達自我對景的喜愛,放下書本回憶自我的教學,抓住瞭如下幾方面:

充分利用了生活化的教學材料。讓學生能在課堂上走進生活,並把生活中的細節放大以形象化,細細感受並熱愛生活。促進學生把生活與語文學習結合起來,課堂上引領學生在具有生活情趣的語文綜合活動中感悟,積累運用語言。在閱讀中感悟寫法,使其習作妙筆生花。讓學生感悟寫景文章如何做到條理清楚。如、本課是按“雷雨前、雷雨時、雷雨後”三個不一樣時間的景物的不一樣特點。

圖文結合,幫忙學生理解課文。經過畫面,聲音、激發學生想象,展學生口頭表達本事。如、課文爲什麼先寫閃電,後寫雷聲,爲什麼會打雷。

激發學生對原有生活經驗的回憶。要下雨了,其他的小動物們在幹什麼,這一環節不但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本事,還應是一個知識點的拓展。引導學生在默讀課文時,藉助文中的語言文字,想象作者描述,雨前、雨中、雨後的景象,從而產生如見其景,如聞其聲的效果。(例如、在讀雨前時,我們就能夠經過視覺想象眼前彷彿看到滿天的烏雲翻滾着,樹葉一動不動,蟬靜靜地趴在樹幹上,忽然一陣大風把樹枝吹得亂擺,一隻蜘蛛慌亂地逃跑,一道道閃電從你面前劃過。從而體會出:一場大雨即將來臨。再如、讀雨中的景象時,我們除了運用視覺想象,還能夠運用聽覺想象。如、讀到了“譁、譁、譁”我們能夠根據自我的聽覺體驗,想象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的聲音,從而體會出雨下得大,下得急。)鼓勵學生平時去觀察,去發現。

簡潔的板書表現作者寫作的順序及描繪的景象。雨前、雨後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抓住哪些景物在寫,雨中的重點表現雨的變化過程。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僅有當學生想讀、願讀、纔會把語文當成一種需要和樂趣。這樣讀語文就自然不是一種痛苦,僅有學生自願的情景下,纔會有意識地去不斷積累,纔會逐漸構成自我的語文學習的風格。

標籤:教學 雷雨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