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雷雨》教學反思(15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雷雨》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雷雨》教學反思(15篇)

《雷雨》教學反思1

在幼兒園的音樂歌曲選擇上我們應該依據: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節奏、節拍適合的歌曲;有着豐富的故事情節,有規律性的歌詞的歌曲;具有一定教育價值的,孩子們興趣性高的歌曲等等。我們在進行音樂活動中更多的會關注:幼兒的興趣、樂曲的音域以及歌詞要更加貼近幼兒生活。《夏天的雷雨》是一首問答歌,它以設問作答形式表達內容,可以一問一答,也可以多問多答。形式活潑、問答自由,答者也無拘無束,句式簡單,對於開發孩子的智力,提高辨別、聯想能力大有裨益。

活動開始了,首先練聲活動。我截取了歌曲中的一段旋律和小朋友們互相問好,讓幼兒初步感知歌曲的旋律。然後以猜謎語的形式匯入,來引起小朋友的興趣,老師有節奏的說第一段歌詞,剛說完謎面很多孩子都迫不及待想要回答,藉着孩子們的興趣,老師追問“你怎麼知道是ⅩⅩ,你從哪裏聽出來的?”幫助幼兒理解並記憶謎面歌詞。就在猜一猜、說一說的過程中,很快孩子們掌握了第一段歌詞並能有節奏的說一說。在第一段歌詞理解的基礎上,我開始引導孩子有節奏的創編第二段歌詞,因爲有了前面的基礎,在這一環節中孩子創編的還不錯。很快孩子就掌握了兩段歌詞,接下來我利用不同形式引導孩子學唱這首歌曲。最後我又給孩子提供了幾種樂器,讓孩子利用符合的樂器進行伴奏,提高對樂曲的感受能力。

本次音樂活動中我利用不同形式引導孩子多次地感受音樂,他們也樂意的地跟着唱,自覺地投入到活動中去,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在這節活動結束後,我覺得有存在很不足的地方如:整節課我都是讓幼兒隨我的思路走,把問題拋給了幼兒,他們也有回答,但是又讓幼兒按照自己的答案走,這樣幼兒不僅沒有得到肯定,也會扼殺了他們的想象發揮,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做得不足的地方,一節活動,幼兒是的主體,老師起着引導的作用,在一節音樂活動中要讓幼兒在快樂、輕鬆地氛圍中學習音樂,要讓幼兒能在美妙的音樂中得到心靈的陶冶,在以後的教學中,這些都是我需要改進的地方。

《雷雨》教學反思2

期中後,第二輪聽評課活動開始了,我在二年級二班執教了部編本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16課《雷雨》一課。低年級聽評課小組的五位老師對我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聽評課指導。

《雷雨》一課用精煉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炎炎夏日,閃電雷鳴,聲聲蛙鳴,美麗彩虹……這就是夏天雷雨後的情景。雷雨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他們都有着一定的生活體驗。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看圖與讀文相結合的方法,啓發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感受雷雨的特點。力圖體現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方式,以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爲重點,讓學生自主探究、同桌合作、多形式的朗讀感悟,從而獲得收穫,體驗學習的快樂。

一、圖文結合,朗讀感悟。

用形象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是低年級學生所需要的。如,課文第一段“黑沉沉”這個詞學生不容易理解,要讓學生透過看圖,知道雷雨前的雲很黑、很厚,所以看起來“黑沉沉”的。在指導朗讀時,抓住重點詞句指導學生朗讀,感悟雷雨前、雷雨中景物的變化。如:“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樹上的葉子一動也不動,知了一聲也不叫”這句時,引導學生抓住幾個自然景物的特點,“烏雲——黑沉沉”、“樹葉——一動也不動”、“知了——一聲也不叫”來理解朗讀,並結合情境畫面領悟雷雨前景物的特點。再如讀“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這句時抓住“越來越亮”、 “越來越響”結合課件,體會閃電一次比一次亮、雷聲一次比一次大、刺耳。並聯系生活實例,嘗試用“越來 越 ”說句子。

二、注重積累,加強運用

這篇文章在運用詞句方面非常準確、傳神,值得細細體會。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在引導學生理解“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這個句子時,“垂”比較抽象,難理解,用多媒體制作蜘蛛垂下來的動作變化畫面,將抽象變爲直觀,學生透過觀察,很快就能回答:“‘垂’是說蜘蛛順着一根蛛絲從網上下來。”然後就“垂、掉、落”這三個字進行了詞語的訓練:

金黃的稻穀( )下頭

蘋果從樹上( )下來

葉子從樹上( )下來

兔子的耳朵從頭上( )下來

又如“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一句時,抓住“越……越……”進行訓練,課件以“我會說”的形式填空訓練:( )越來越亮;( )越來越響;烏雲( );風( );( )越( )越( )。這個環節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詞語的意思,而且積累了詞語。

三、多樣形式,指導背誦

背誦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是學生積累語言的重要途徑。《雷雨》一文語句生動、簡短,朗朗上口,是背誦積累的佳作。課堂上,透過展示圖片、填空、兒歌的形式指導背誦,學生有了扶手就能順利地背誦出內容。

四、反思不足,提升自我

講完課,結合老師們的評課,細細琢磨,這節課我還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很多事情趕到一起,備課不夠充分,課件操作不流暢。二是朗讀時,還要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三是放手不夠,授課過程面面俱到。結合老師們給我提出的建議,在今後的聽評課中,我會向各位老師多學習,精心打造生本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雷雨》教學反思3

18《雷雨》(第二課時)

朱小燕

教學目標:

1、透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不同的語氣讀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後的景象。

2、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景物是怎樣變化的,引導學生觀察留意大自然變化的奇妙景象,感受自然美。

3、看懂圖意,學會透過觀察比較找出景物特點的方法。

難 點:

能夠根據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不同特徵,知道文章哪幾部分分別是寫什麼的.

重 點:

感悟雷雨中的景物是怎麼樣變化的。

一、複習匯入

1、卡片認讀生字詞。

2、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講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景色,雷雨爲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現在就讓我們走進課文,欣賞美麗的雨景,一起去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後的不同特點。

二、學習課文

1、聽課文朗讀(點按“課文朗讀”按紐),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景象,整體感悟課文的意境。

2、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你讀的這個部分寫的是雷雨什麼時候的景象? 指名回答(板書:前 中 後)

3、品讀課文:想不想欣賞一下這三種不同的景象?

A、研讀“雷雨前”

(1)(出示課件,點按“課文學習中”的“雷雨前”播放動畫 ):你看見了什麼,聽見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板書:烏雲、大風、閃電)

(2)從你看見的,聽見的,感受到的,你認爲這是什麼時候的景象?(雷雨前)

(3)現在我們讀一讀雷雨前的景象,看看你能讀懂些什麼?體會到什麼?

(4)默讀課文,劃出雷雨前有哪些景色,你認爲這些景色寫得怎樣?

(5)交流自讀自悟情況;教師隨學生的回答相機點撥。

如: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

“黑沉沉”寫出了什麼?能把它去掉嗎?爲什麼?“壓”給你的感覺是什麼?你認爲該怎麼讀這句話?

忽然一陣大風吹來,吹得樹枝亂擺。

“亂擺”說明什麼?不下雨時風是怎樣吹的?爲什麼要加一個“忽然”?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第一自然段講的是“葉子動也不動,”加上“忽然”表現了天氣的變化。

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

哪個字寫得好?爲什麼?(課件播放蜘蛛從網上垂下來的景象,幫助學生理解。)

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

該怎麼讀才能體現天氣驟然變化?

小結:是呀,雷雨前的天氣悶得讓人透不過氣來,黑沉沉的烏雲像巨石一樣壓下來,狂風席捲大地,閃電、雷聲也不甘示弱,趕來湊熱鬧,多可怕的氣氛呀,把你感受到的透過朗讀來告訴大家,讓老師也感受到。感情朗讀1─3自然段。

B、研讀“雷雨中”

1、不一會,雨下起來了,作者又是怎樣描寫的,默讀課文4─6自然段,你能提出什麼問題考大家嗎?

2、學生提出問題,學生互動,教師相機點撥。

如:爲什麼用3個“譁”?該怎麼讀這3個“譁”? (點教學課件“雷雨中”的動畫按紐)"譁、譁、譁"(突出了雨聲大,很密,擋住視線所以看不清窗外的景物。)

爲什麼“往窗外看去,樹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兩個“漸漸地”說明了什麼?

(打雷下雨時間較長,雷聲雨聲都是由大變小的。)

3、雷雨中你感受到了什麼?最突出的景象是什麼?(呀,雷雨由大變小,真是變化莫測!)

4、感情朗讀課文

自由讀——男女賽讀——齊讀

讓我們一邊聽雨聲(點按“雨聲”按紐),一邊帶着剛纔的感受讀一讀4──6自然段。

C、研讀“雷雨後”

(1)漸漸地,雷聲、雨聲都小了,一場雷雨很快結束了,雨後的景象又是怎樣的?(出示課件:點按“雷雨後”按紐)誰能說一說?

(2)是呀,萬物經過大雨的洗刷,一切都變得那麼清新,花兒開了,小鳥,小青蛙歡快地唱着歌,如果你現在就是這個小朋友,你有什麼感受?

(3)小結:雨過天晴,呼吸着清新的空氣,欣賞着美麗的彩虹,耳邊傳來聲聲蛙鳴,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圖畫呀。

(4)讓我們爲這麼美的畫配音吧。

(5)課文裏哪兩句話與前文有聯繫?

“蟬叫了,蜘蛛又坐在網上。”

(“雷雨前蟬一聲也不叫,蜘蛛從網上垂下”與“雷雨後蟬叫了,蜘蛛又坐在網上”有什麼聯繫?)

三、總結課文。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課件出示兩幅插圖:課堂練習中的練習一)看,它們是什麼時候的雷雨景象?看圖說說它們有什麼不同?

3、積累運用(課堂練習二——四)

(1)、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雨越下越大。__越__越__。

(2)、雷聲小了,(雨聲也小了)。池塘裏的水滿了,(青蛙也叫起來了)。( )了,( )也( )了。

(3)、想一想,用哪個詞最恰當,將選種的用鼠標按一下。

(a)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蓋、壓、落)下來。

(b)開啟窗戶,清新得空氣迎面(吹、打、撲)來。

(c)一條彩虹(掛、停、飄)在天空。

(d)蜘蛛又(爬、停、坐)在網上了。

四、課後拓展

很高興和同學們一起走進雷雨,親近自然。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是一幅永遠也讀不完的書。大自然中還有很多的奇異景觀。熱愛自然,生活中的有心人,善於觀察才能發現它們,享受他們帶來的妙不可言的感受,推薦閱讀《夏天》。

課後反思:

《雷雨》是第四冊看圖學文。課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自然界的景象變化。我在《雷雨》一課的教學設計中,巧妙地運用多媒體組合課堂教學環境,創設生動、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課文情境,在強化語言能力訓練的過程中,結合進行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下面,談談《雷雨》的教學設計。

一、創設多種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本文用精練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爲了不雷同,我對每段的教學方法的選擇各不相同,雷雨前用欣賞美文的方法“讓孩子說說哪些景色寫得好,爲什麼?”,雷雨中則用“你能提出什麼問題考考大家?”,雷雨後用給畫面配音的形式展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讓自己感觸最深的是教學第二段,用這樣的方法教學,最大限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每位學生都想提出有難度的問題考倒同學,在問題的反饋上來看,學生確實是作了思考,提出的問題跟自己備課時想得一樣,而且有些好的同學提出了“字詞推敲”的問題,如:“往窗外望去”爲什麼不寫成“往窗外看去”?有什麼不同?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應該多嘗試這樣的教學。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突破理解難點

課文中有個別詞語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較難理解,並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清的,因此,我在教學中透過多媒體教學軟件突破這一難點。如“垂”字的意思比較抽象。若以詞解詞照字典上的註釋解釋一下,學生仍是似懂非懂。我用多媒

體制作蜘蛛垂下來的動作變化畫面,將抽象變爲直觀,學生透過觀察,很快就能回答:“‘垂’是說蜘蛛順着一根蛛絲從網上下來。”透過運用現代教育手段,創設情境,調動了兒童的感官;讓學生在觀賞中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並領會到文中“垂”字的意思,“垂”字用得好。

三、緊抓重點詞句,感悟自然現象

引導學生展開品詞析句的學習語言的活動,感悟下雷雨時的景色變化過程。我作如下的教學設計: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如理解句子:“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讓學生看圖:畫面上厚厚的黑雲籠罩着整個天空,天色十分昏暗。讓學生感受雷雨前的自然現象的變化。並設計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品詞析句:

①“滿天”是什麼意思

②“黑沉沉”寫出了烏雲怎麼樣的變化

③“壓”字說明當時的雲層怎麼樣心黑沉沉的烏雲向你直壓過來,你感到怎樣?

四、創設優美情境,引導學生想象

雨後的自然界是一幅非常美麗的畫卷,爲營造美的氛圍,我讓學生伴着輕柔的樂聲,聽着教師的導語,欣賞雨後的自然界美景:雨過天晴,萬物經過大雨的洗刷,一切變得那麼清新。花兒開了,小馬在枝頭唱起歌兒??雨後的景色真美啊!難怪這隻小青蛙也蹲在荷葉上注視着這美麗的世界。我相機展開想象能力的訓練,引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想象:如果你是一隻快樂的小青蛙,你能把雨後看見的雨後美景告訴大家嗎?小鳥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這樣,使想象能力的訓練和說話能力的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雷雨》教學反思4

一、教學要求:

1、默讀課文,能邊讀邊想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聲音表現雷雨前後的不同景象。

2、會認本課生字,會寫本課生字。

3、有留心觀察天氣的興趣,能寫觀察日記

 二、教學重難點:

1、學習生字、新詞,初步認識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景象變化的特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按一定順序觀察圖畫,培養觀察能力,有留心觀察天氣的興趣,能寫觀察日記。

三、課前準備:

生字、詞語卡片,本課插圖。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雷雨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你們平時注意過雷雨嗎?雷雨天是什麼樣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雷雨》,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1、初讀課文。(自由讀,讀準字音,找出生字詞)

2、默讀課文思考: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標出來(8)它是按前、時、後的順序描寫的,誰能來分一分。(1—3、4—6、7—8)

(三)學習課文,理解內容

1、①結合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景象,說說雷雨前大自然怎麼樣?(天氣昏暗,天氣悶熱,颳起大風,閃電,打雷)

②課文中是怎麼樣向我們介紹的呢?指名讀第一自然段。說說雷雨前有什麼特點?(天氣昏暗,天氣悶熱)

③指名讀第二自然段,說說雷雨前還有什麼特點(風大)你是從哪裏體會到風大?(從忽然、吹起樹枝亂擺、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

④齊讀第三自然段,說說雷雨前還有什麼特點?(閃電亮、雷聲響)指導朗讀“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越來越說明閃電亮的程度和雷聲響隨着時間而加大。

⑤女生齊讀(1—3)自然段,試着說雷雨前的景象。(雷雨前,天氣昏暗,天氣悶熱,狂風大作,電閃雷鳴,預示着大雨即將來臨)

2、“嘩嘩譁,雨下起來了”雷雨中的景象又是怎麼樣的?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第二部分(4—6)

①看圖1,說一說雨中的樣子。

②課文是怎麼樣描寫的?(指名讀)

(雨中,開始雨特別急,特別大,後來越來越大,窗外的一切都看不清了,最後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緩)

③指導朗讀。

(“嘩嘩譁”讀得要重,停頓短一點,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漸漸地”說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緩,有一段時間,要讀得稍慢一些。

3、雷雨後的情景又是怎樣的?我們一起學習第三部分(7—8)

(1)指導朗讀,句號停頓,清晰讀出雨過天晴景象的讚美之情。

(2)齊讀課文,讀出雷雨後的美。

(四)、總結

這是一篇寫景的課文,生動形象地向我們介紹了雷雨前、中、後的不同自然景象,大自然中有許多美景,需要我們留心觀察,希望同學們做個學習中的有心人,養成留心觀察的好習慣,隨時將觀察到的東西記錄下來,學會寫觀察日記,爲今後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板書設計

雷雨前

18、雷雨 雷雨中美

雷雨後

18. 《雷雨》課後反思

王玉蘭

 一、說教材

《雷雨》是二年級下冊第五組“走進大自然”中的一篇課文。《雷雨》這篇課文用精煉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語言生動優美,內容條理清晰,插圖形象生動,學生在看插圖讀文字的過程中把看圖與讀文有機結合起來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後的不同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觀察自然現象的慾望。

 二、說教學目標

1.會認“壓”等4個生字。2.默讀課文,能邊讀邊想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不同的語氣讀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後的景象。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景物是怎樣變化的,有留心觀察天氣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1.培養觀察力和想象力,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2.弄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自然現象的變化順序。

3.瞭解雷雨的特徵。

 四、說教法、學法

1、我運用“先學後教”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透過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用自己的語言雷雨的不同景象,在學習過程中,啓發

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2、運用朗讀教學法,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教學本文時,緊扣重點和難點,發揮學生的想象,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理解感悟課文。享受雷雨爲我們的生活增添的樂趣。

 五、說教學過程

我在教學課文的過程中,透過對字、詞的複習讓學生進一步的掌握了生字。在本課中利用問題來貫穿全文的教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領悟課文。利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變化過程。

總結

在組織教學上還欠缺,對於這點,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加以改進。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望各位老師給於寶貴的建議,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雷雨》教學反思5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出示第一幅圖讓學生帶着課後練習六的問題來學習課文,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我能借助於課文的插圖,聯繫學生生活經驗。根據課文先掃除字詞障礙。然後指導學生有順序地觀察圖。圖文對照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在教學中,我還加強朗讀訓練。

這節課遺憾的是由於第一課時時間分配不合理,同時影響了第二課時,但總體來說,學生對課文理解還是比較好。鞏固練習也很順利地進行。同時學生們還說上了雨前的一些自然現象。這令老師很滿意。

《雷雨》教學反思6

歌曲《夏日的雷雨》是一首易學易唱的謎語歌曲。本曲爲一段體,有四個樂句組成。每句的前半部分結構規整,三處採用切分節奏型,其中一、三樂句完全相同,第四句作爲全曲的結束局,稍有不同,增強了結束感。應該說,這是一首易學易唱的謎語歌曲,在音準上沒有太大負擔,可以讓學生學得輕鬆,唱得輕鬆。在歌曲的學習中,教師應注意切分節奏的學唱,引導學生用短促跳躍的聲音來演唱歌曲。“生活中有音樂,音樂反映生活。“這些都是音樂課上要學生其體會的。我們力圖透過演唱、聽賞、和遊戲任務,將音樂課堂和生活聯繫得更爲緊密,在寬鬆的學習氛圍中,讓學生漸漸體會反映生活的音樂無處不在,瞭解音樂會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本課主要圍繞“小青蛙合唱團”招人的任務主線進行。一共三個任務,難度逐步增加,在對完成前兩個任務的同時不知不覺的完成對歌曲的把握。任務三是歌曲的拓展,我又設計了跟着音樂和問題創編新歌詞,讓學生真正在鞏固的同時獲得拓展。

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

1.在講解切分節奏的時候過於繁瑣,語言不夠精煉。

2.在歌曲歌譜教學上一開始就是原速教學,學生學的有點不怎麼好。在每一句的最後一個音上,沒注意音量的控制學生容易唱的重一些。

3.在最後創編環節應當給一個主題給他們這樣才能使歌曲成爲一個整體。

今後我會更加努力深入進行教學,讓學生更加輕鬆愉悅的上一節音樂課。

《雷雨》教學反思7

《雷雨》用精練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炎熱的夏日,驕陽如火,一場雷雨,送來一陣涼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氣,欣賞着美麗的彩虹,耳邊傳來聲聲蛙鳴,淘氣的孩子光着小腳丫,在積滿雨水的路上嬉戲。這就是夏天雷雨後的情景。雷雨爲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本節課,我透過鑽研教材,設計了符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方法,巧妙地運用多媒體組合課堂教學環境,創設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課文情境,引導學生透過反覆朗讀,體會作者描摹景物時用詞、造句的生動、準確、形象,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教學主線清晰,目標明確。

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能正確地書寫“垂”。

2、默讀課文。能邊讀邊想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景象。

3、有留心觀察天氣的興趣,能寫觀察日記。

本課教學我從整體入手,先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讓學生明白課文寫的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景象,再深入到局部,按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後的順序學習課文,讓還生透過讀書瞭解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後的不同特點,再回歸到整體總結全文,較好地把握了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的關係,教學主線清晰。並且緊扣雷雨前、中、後景物的不同特點進行感悟。如:雷雨前的“烏雲密佈”到“狂風大作”到“電閃雷鳴”,雷雨中雨下得“大”,雷雨後景色的“美”,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反覆研讀,感悟。學生學得興趣盎然,目標實現,難點也得以突破。

二、情境創設恰當,學生樂學。

雷雨是夏天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爲了使學生整體感知全文,我設計如下的情境教學環節:學生學文時,多次欣賞多媒體課件,顯現課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畫面,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的變化。轟隆隆的雷聲和嘩啦啦的下雨聲,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具體感受到了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變化。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器官,也促發了形象思維活動的展開,從而,激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特別是“蜘蛛逃走”“傾盆大雨”“雨過天晴”的畫面,不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文字,突出教學重點。“樹一動不動”“狂風大作”兩個場景學生的對比表演,“蜘蛛欣賞雨後美景”的片斷讓學生設身處地描述,都有效地讓學生參與到與文字的對話中來,學生興趣盎然。

三、品詞析句巧分析,學得輕鬆。

我從低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和理解特點出發,充分挖掘課文,着重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詞句,輕鬆突破字詞學習難點,突出學段特點。在理解“垂”字時,我先範寫,後讓學生臨寫,並強調字形特點“兩頭窄,中間寬”,再結合典故,透過板畫激發學生學詞興趣,在此基礎上讓還生透過多媒體直觀感受小蜘蛛逃走時的慌張,來感受“垂”字用得極爲準確,在品詞析句中,學生不但掌握字形,也極爲深刻地感受用詞準確對寫話的重要性。

再如在教學“漸漸”一詞時,我先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明白“雨慢慢地,一點一點兒變小的過程就是漸漸”,再讓學生讀中感悟,之後變換句式,補充句子,最後單獨運用。這樣一個梯度訓練的過程,學生輕而易舉地掌握了“漸漸”一詞的用法,不着痕跡。

四、重視與文字對話,以讀促悟。

在本課教學中,我努力設定多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與文字對話,在對話中進一步理解文章,在理解後進一步朗讀昇華感悟。在朗朗書聲中感悟課文。如在感受“烏雲密佈”的畫面時,我先讓學生找關鍵詞,初步感悟,再個別讀,之後再透過語言創設情境,讓學生再讀,之後合作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沉悶。再如感受雨後的美景時,先透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中引讀課文片斷,再細緻觀察雨後美景,調動學生聽覺、視覺等各種感官進行充分感知,再將課文以詩文的形式出示,讓學生在輕鬆的樂聲中以讀代講,輕鬆地理解課文內容。在讀“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句時,我直接在多媒體中將句子中的文字以逐個變大的形式出示,讓學生從文字中去直觀感受朗讀的祕密,學生很輕鬆地就在朗讀中理解了文字。但也有不盡如人意處。在讀“譁,譁,譁,雨下起來了。”一句時,我設計了分小組漸進式的朗讀,原意是想在越來越大的朗讀聲中感悟傾盆大雨,但學生讀得極不到位,但課堂時間的倉促,所以也沒給予充分的再引導,成了這一課中較大的一個遺憾之處。

(二)讓情境創設得更豐富,更到位。

若二次上這一課,我想至少應該在多媒體中增設兩點:

1、就如大家評課中所說的一樣,烏雲密佈的畫面若能以烏雲一層層重疊上去,直至“黑沉沉”的程度,學生也許一下子就能理解了,而“譁,譁,譁,雨下起來了。”一句則應該從聲音上讓有學生雨一點點地大起來的直觀感受,這樣也許會讀得更到位些。

課結束了,感悟卻深刻在心中:教學是一門藝術,無論執教多少年,上每堂課之前,都要將自己當成一個新手,踏踏實實備課、鑽研教材。作爲一個教師,更需要每天堅持認認真真讀書,豐富自己的教學,也豐富自己的人生。

《雷雨》教學反思8

選擇這一課的時候心中是很忐忑的,因爲《雷雨》是曹禺老先生所寫的戲劇中的的一部經典之作,而且對戲劇我也是很陌生的,但是我想挑戰一下自己,因爲作爲老師就要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不斷提升自己,所以就下決心開始了這次“艱難之旅”。

在講這課之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蒐集材料,準備教學方案,寫了一遍又一遍,但是怎麼也不滿意,總覺得沒什麼吸引人的地方,所以我決定向學生們“求救”,晚自習的時候我跟他們說我們要上堂公開課,課題選的是《雷雨》,問他們有什麼想法或是好的建議,所以讓他們討論了幾分鐘,爲的是集思廣益,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其中來。班長帶頭說,他覺得按照傳統的老師問學生答太死板了,而且現在我們用了導學案,應該更新穎一點,大膽創新一些,學生們一聽很感興趣,所以你一句我一句就說開了,覺得既然是戲劇,又有臺詞,爲什麼不表演出來呢?最後大家決定選人出來表演,說到上課的形式,班長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平時上課也是要提問讓同學回答,那爲什麼不換種方式呢,所以經過討論我們一致決定,採用記者招待會的`形式把課給串聯起來,有了這個思路,我心裏頓時有了底,於是開始編寫策劃案,既然是記者招待會,那就必須有人員出席(比如導演、編劇····),有主持人,有記者,還有同學說的表演的同學,針對這些,我開始把蒐集來的材料整理轉化成問題,發給同學,讓他們去思考,去組織答案,然後反饋給我,我們一起交流、修改、完善,最後定稿。

由於導學案給的靈感,讓我們想起這麼一種形式,當然這種形式不夠新穎,因爲在很早以前就有人用過,但是對我來說卻是一種挑戰和創新,我一定要把它做好,在這次記者招待會中我是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的,前後發言時間不過10分鐘,其餘的時間都交給了學生,所以有的聽課老師由此認爲教師本人失去了主導地位,學生參與程度不夠,只是記者、導演、編劇、男女主角、主持人蔘與到課堂中來,而其餘的學生課堂活動不夠,對此我想說的是,我們的這堂課是展示課,主角是學生,既然是展示,就不可能人人都展示,肯定要側重一部分同學,一堂課45分鐘畢竟是有限的,7個記者提問,臺上的導演、編劇、男女主角回答,主持人補充、總結,這些環節安排下來,45分鐘剛剛好,如果讓所有同學都參與到其中來,那麼我覺得我只能顛覆我現在的上課形式,迴歸原始課堂,傳統課堂,讓所有學生都去討論,然後去提問,那這不就是白忙活了一場嗎?

對於問題的設計我本人還是並比較滿意的,關於戲劇中的矛盾衝突、語言(潛臺詞)、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得到了體現,而且在這裏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同學,是他們的積極,他們的團結,他們的齊心協力讓這次課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有它小小的成功。

這次課讓我懂得努力就有收穫,團結就是力量,凡事要和學生商量,會收穫更多。當然在教學方面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以後會好好學習,不斷進步。

《雷雨》教學反思9

本文用精煉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

首先,我讓學生默讀課文,能邊讀邊想象,並把不認識的字圈出來,可問問周圍的同學,老師,或者查字典。並把生字詞解決掉。出示生字,讓學生觀察這些字的特點,然後用不同的方法識字。如,用動作記“壓”、“垂”;用聯想法記“亂”。聯繫自己觀察的情景,想象狂風中的小樹亂擺的樣子從而記住“亂”字;用換偏旁識字法記“虹”。聯繫自己的生活和閱讀實踐鞏固識字。

在朗讀感悟上,我積極挖掘教材,抓住教學難點,理解課文,感悟課文,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出示課文的兩幅插圖,比較兩幅圖有什麼不一樣,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途中的不同景象。同桌互讀互評,培養合作精神。朗讀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勾畫描寫這些景象的詞句,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歸類整理詞語。在提問學生們哪一個字用得好時,學生們都積極回答問題,王樹基說:“老師,“壓”用得好,我能感覺到烏雲來勢很猛。成志認爲“垂”用得好,能感覺到風特別大,蜘蛛特別害怕。氣氛很活躍。

寫字指導,重點講解“彩、蜘、垂”,彩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筆處要在一條垂線上,蜘字的蟲字旁要寫的瘦長;垂字上邊的撇要寫的短而平,下面的橫長短不同。

這節課課堂氣氛很活躍,達到了所要求的教學目標。

《雷雨》教學反思10

反思《雷雨》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是備課中問題的預設過於隨意,有想當然之嫌,“備學生”這一版塊涉及過少,未能較全面地把握學生的實際認知,因而缺少對學生反映的預見性;另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學中有“請君入甕”之嫌,預備好問題和答案,只要有學生答到點子上,就算順利透過了,因此教師的“牽引”過頭而限制學生思維空間。針對這些問題我想談點自己的感想。

1.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預設問題。

在《如何克服無效和低效的教學》一文中,余文森教授說:“現在的教學缺乏一種動態的、變化的觀點,教與學始終處於平面、定格的關係,先教後學,教多少學多少,教支配、控制學甚至替代學,學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爲遏制學的‘力量’,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離不開教,學生雖然獲得了知識,但學習能力並沒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學層次也就始終上不去。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們現在常看到這樣的怪現象:年級和學段越高的課堂,教師教得越多,教得越滿。”本應是動態的教學爲何始終處在平面和定格的關係之中呢?不能否認的一點是:作爲教師的我們只爲着自己的教學目標而很少考慮學生實際,未能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預設問題造成的。

在維果茨基看來,僅僅依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進行教育是保守、落後的……有效的教學遠遠地走在發展的前面,應該超前於發展並引導發展。因此,“教育者不僅應該瞭解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而且應瞭解學生的潛在發展水平,並根據學生所擁有的實際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尋找其最近發展區,把握“教學最佳期”以引導學生向着潛在的、最高的水平發展”(《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啓示 》王文靜)。

正因如此,我們在預設問題時應先考慮所預設的問題是否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否能讓學生在“跳一跳”的過程中訓練思維,培養能力。我們要清楚哪些問題是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哪些問題是學生感興趣的,哪些問題是學生容易忽略而需老師引導的,哪些問題是學生感到困難而需師生共同解決的。針對這些問題,並能進一步預測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方向和方式等,從而給學生鋪設相應的臺階,在由淺入深,由扶持到獨立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善於捕捉預設外的精彩。

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是散漫的,但當我們給學生創設的了相當的自主空間,學生的潛能較充分的發揮出來時,再精心的預設也不可能預料到學生所有的反應,再優秀的教師也不能做到“一切盡在掌握中”,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機械地照搬“預設”,而應該從課堂有效性、學生髮展角度出發,敢於大膽地放棄“預設”的問題,靈活機動地捕捉生成的契機,換句話說,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隨時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裏涌現出來的各種資訊,把有價值的新資訊和新問題納入教學過程,使之成爲教學的亮點,成爲學生智慧的火種。因此,要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除重視預設外,同樣也應關注生成環節中有效問題的提煉,善於從學生那裏捕捉有價值的問題,藝術地生成問題。

“學生不是畫家筆下被動的圖畫,也不是電視電影面前無可奈何的觀衆,更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作爲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併成爲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多樣性、豐富性和隨機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走到學生中間去,走到他們的心裏去,隨時關注他們的想法,聆聽他們的意見從而及時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因善於聆聽學生的聲音,而使學生在真正意義上獲得了學習主體的角色定位,教師也因善於聆聽學生的聲音,而使自己的聲音更容易被學生聆聽,從而獲得教的真正樂趣。而在這樣的平等和和諧中,實現師生間的對話成爲了可能,實現學生的發展成爲了可能,實現教育直麪人的生命成爲了可能,當然,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成爲了可能。

《雷雨》教學反思11

《夏天的雷雨》一課,老師先由一段夏天雷雨的視頻匯入新課,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使用了一個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道具————噴水壺,現場模擬了下雨時的情境,讓學生與雷雨進行比較,現場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的積極性也激發出來。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老師將語文課本中《要下雨了》一課用生動有趣的課件展示出來,既使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雷雨來臨前的一些自然界中的徵兆,還將品德課程與語文課程有機融合起來,充分體現了學科間的相互滲透。最後,“闖三關”這一遊戲環節的精心設計,不僅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而且避免了生硬的講解,使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雷雨來臨時我們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這樣寓教於樂,學生更樂於接受,易於理解。

《不堪重的地球》一課,我認爲課堂上有兩大亮點:第一是老師讓同學們一個一個站上“地球”,從最開始的舒服到後來的擁擠不堪,使學生形象地感受到了地球上的人口在短短几十年間迅速增長,地球媽媽已經不堪重負。第二是模擬中央電視臺“真情訪談”節目,能過學生們一個個上臺述說自己的親身經歷,讓大家深切地感受到人口衆多給交通、升學、住房等方面帶來的巨大壓力。尤其是最後老師讓同學們用一句話來談談自己的感受時,一位同學是這樣說的:“由於班上人太多,導致我多次舉手,老師都沒點我發言!”這一純真的話語引得在場場的老師們忍俊不禁,感覺老師這節課所設定的目標已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認識交通標誌》一課,老師透過學生身邊居住環境以及學校周圍的一些交通標誌,引導學生歸納整理出交通標誌的分類方法,明確禁止、警告、指示、指路四大交通標誌它們在外觀上的區別,並根據所學的知識自己設計一些學校的交通標誌。當看到孩子們那一幅幅生動鮮活的畫面時,我不禁爲他們的創造力而感到由衷的讚歎!

《雷雨》教學反思12

本文用精練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爲了不雷同,我對每段的教學方法的選擇各不相同,雷雨前用欣賞美文的方法“讓孩子說說哪些景色寫得好,爲什麼?”,雷雨中則用“你能提出什麼問題考考大家?”,雷雨後用畫畫的形式展示自我對課文的理解。讓自我感觸最深的是教學第二段,用這樣的方法教學,最大限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每位學生都想提出有難度的問題考倒同學,在問題的反饋上來看,學生確實是作了思考,提出的問題跟自我備課時想得一樣,並且有些好的同學提出了“字詞推敲”的問題,如:“往窗外望去”爲什麼不寫成“往窗外看去”?有什麼不一樣?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應當多嘗試這樣的教學。

上完這篇課文後我感覺學生對“雷雨中”一部分的掌握情景最好。首尾部分的詞語用得很生動但由於我總是擔心學生說不好表達不清在引導體會時過多地去細緻描述反而對學生的思維構成了限制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雖然我注意到對學生語感的訓練但對好詞好句的積累沒有落到實處。另外這篇短文的資料對二年級學生來說趣味性並不是很足如果抓住雷雨前後小動物的表現插入擬人化的語言、心理描述訓練我想在激起童趣的同時又能加強對詞句的形象理解可能效果更好些。

《雷雨》教學反思13

《雷雨》是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悲劇,在中國文壇上有深遠的影響。課文節選的是四幕話劇《雷雨》的第二幕。節選部分一共有兩場戲,前一場寫周樸園與魯侍萍的矛盾衝突,後一場寫周樸園與魯大海的矛盾衝突。節選部分主要出場人物有周樸園、魯侍萍、魯大海和周萍。這四個人本來是一家,是夫妻、父子、兄弟的關係,但劇本所展示的卻是30年後他們之間的階級關係。鑑於學生初次接觸戲劇(劇本),我在教學時有針對性的向學生作了相關介紹,以幫助學生形成概括性識。閱讀劇本,主要是品味個性化和富於動作性的語言,把握尖銳集中的戲劇衝突,認識劇中人物的命運,瞭解人物性格是怎樣在矛盾衝突的發展,變化中得到展現的。這節課的課型設計爲“引導式活動課”,也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因爲在課堂上,要想獲得有效的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必須有針對性地設立目標,否則,頭緒太多,目標分散,效果難以突出。指導學生以辯論的形式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指導學生朗讀、開展辯論、排演話劇,品味個性化臺詞,理解人物內心狀態,提高文學語言感悟能力。

應該說,本課基本達到了我預先的教學設想,設計的各種活動有效的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現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課後,透過語文教研組的議課評析和自我反思,我發現在本課的教學中確實還存在許多不盡如意之處:

1、教學節奏偏慢,過程不夠緊湊,教學內容可以再豐富一些。

2、本課組織學生進行了大量課堂活動,課後看來部分可能是無效的活動,既佔用了過多的課堂時間,又沒有讓學生有真正的收穫。

3、語文與生活實踐聯繫偏少,學生未能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對於整個劇本的主題把握基本還是在教師限定的範圍內,沒有讓學生自己深入。

4、對於學生放得還不夠多,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也影響到了部分本身不夠積極學生的參與度。

5、教學風格偏於平淡,語言缺少激情。

6、課堂教學評價有所缺陷,課堂中對學生的點評不到位。

透過這次教學,我認識到在課改研究性學習的今天,教師更需要自身的研究能力與創

新意識;在倡導以學生爲本的今天,師與生、教與學的關係是交往中的引領,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更應強調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尊重。

語文課堂之上,最忌諱教師先入爲主,給某個人、某種現象定位。一旦定位了,就相當於限制了學生思維,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然而有時我們可能會低估了我們的學生,忘記了他們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

語文課程迫切做到的就是創造一種寬鬆、和諧、融洽的氛圍,提供給每一位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 “以學得促習得是語文學習的根本”。當學生有了自己的認識,形成了自己的想法,教師的導便凸現出來,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閱讀積累,找尋 “看客”。

在此基礎上,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做了一些思考和調整,刪除和修改了部分環節的內容,以更好地體現“教學內容生活化、組織形式活動化、教學評價多元化”的課改特點。

1、針對本課教學流程還不夠緊湊的弱點,優化問題的設計,適當刪除第一部分的幾個較簡單的問題,增加第二環節的問題數量並縮短學生討論的時間。

2、調整部分課堂活動的設計,放開學生的思維,將一些沒有起到效果的活動有效利用起來。例如,關於作者的一些資料,讓學生課前準備,上課展示時來一個小的

比賽效果應該會更好些。同時又可以激發學生平時看書蒐集資料的興趣。在分角色朗讀的時候,每個學生的朗讀都是固定的。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角色,還可以反串角色,這樣更利於他們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3、增加教學評價的形式,在教師點評的基礎上,圍繞合作過程讓學生進行自我和相互評價,以達到多元化的目標。

《雷雨》教學反思14

《雷雨》是小學語文課標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中的一篇文章,課文用精煉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讓學生透過學習課文初步感受到了天氣的變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一、 在課文開始時,我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作用。透過音效,引出課題。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雷聲和雨聲,身臨其境,從而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其積極性。爲後文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二、 注重生字詞的教學。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注意力容易分散,再加上字詞教學本身就比較枯燥,因此我採用了自由讀、同桌合作讀、開火車讀、做動作讀等多種形式的認字活動。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氣氛也比較高漲,獲得的效果也不錯。

三、圖文結合,朗讀感悟。本教材中安排了兩幅插圖,在此基礎上我又補充了雷雨前的圖片,力圖用形象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如,在初讀課文之後要讓這麼小的學生說出課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時、雷雨後的順序來寫的,是很難的。爲了突破重點。所以我選擇了三幅和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打亂了順序,讓學生按照課文描寫的順序重新擺一擺,希望把這種敘事方法潛移默。

化到學生身上。以此來弄清課文的脈絡。又如: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這句話中的“垂下來”一詞學生不好理解清楚,容易與掉下來搞混淆,於是我透過放蜘蛛從網上垂下來的視頻讓學生看,學生就會對“垂”的理解到位,進而體會出課文用詞的準確,把這句話讀好。 四、體會悟趣,訓練詞句。這篇文章在運用詞句方面非常準確、傳神,值得細細體會。教學中我以各種形式喚起學生對詞語的直觀理解,體會這些詞語的精妙。如:“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一句中“壓”字就用得很妙,滿天的烏雲是怎樣壓下來呢?我透過展示圖像,然後追問:①從圖中看“壓”字怎樣理解?天上的烏雲壓地面這麼近,人們感受怎樣?學生經過訓練,不僅會弄清了“壓”字具體含義,而且會揣摩出了人們當時的感受。又如“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像”,我採用創設語用情境的策略,以運用文字中“越來越”這個描寫景物變化開始,理解“越來越”的意思和用法,再讓學生用句式說雷雨中,雷雨後看到的景色變化,然後啓發學生追溯全文,從而避免逐字逐句的通讀全文,做到有詳有略,對於第一課時來說,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初步感知全文似乎是最快捷,也易於讓學生接受,在次基礎上去體會詞語讀懂句子,學生自然會學得有趣,用得正確。

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完本節課時,有許多令人

不滿意的地方。第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心裏素質較差,缺乏調控能力,緊張情緒貫穿師生,貫穿於整堂課。由於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整堂課顯得非常沉悶。練習用“越來越____”句式說話時,學生的思路沒開啟,沒有及時地進行引導,教學過渡不夠自然。學生在看圖片複述課文時,語言不夠精煉,隨意性較大,使這一環節沒有達到我所預設的效果,這主要是教師本身的隨機教育能力欠缺的問題。我深知,在教學方面,我還有很多需要努力學習和改進的地方,例如:語言基本功、普通話、字的書寫等等。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課後的教學反思。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地努力,慢慢地改進,讓我的課堂逐漸變得富有生機和活力!

《雷雨》教學反思15

本文用精練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爲了不雷同,我對每段的教學方法的選擇各不相同,雷雨前用欣賞美文的方法 “讓孩子說說哪些景色寫得好,爲什麼?”,雷雨中則用“你能提出什麼問題考考大家?”,雷雨後用畫畫的形式展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讓自己感觸最深的是教學第二段,用這樣的方法教學,最大限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每位學生都想提出有難度的問題考倒同學,在問題的反饋上來看,學生確實是作了思考,提出的問題跟自己備課時想得一樣,而且有些好的同學提出了“字詞推敲”的問題,如:“往窗外望去”爲什麼不寫成“往窗外看去”?有什麼不同?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應該多嘗試這樣的教學。

標籤:反思 教學 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