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變魔術》小班教案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變魔術》小班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變魔術》小班教案

《變魔術》小班教案1

活動目標:

1、透過瓶蓋拓印使幼兒初步萌發藝術創作慾望。

2、初步培養幼兒構圖能力,及想象添畫能力。

3、練習用大小不同的瓶蓋印染出不同的圓或圓圈,並添畫出有情節的畫面。

活動準備:

課件“小瓶蓋變魔術”;大小不同的瓶蓋;顏料;紙;畫筆

活動建議:

1、讓全體幼兒在一張大紙上隨意印染瓶蓋,然後請幼兒觀察討論所印染的瓶蓋象什麼。

2、請幼兒根據討論結果自由在大紙上進行添畫,看看所印染的瓶蓋變成了什麼。

3、幼兒根據所添畫的印染的瓶蓋互相討論如何將他們組成一幅美麗的畫,然後教師根據幼兒的表述,進行課件操作,讓幼兒直觀的看到自己表述的結果。

4、幼兒根據想象進行製作添畫,教師巡迴指導。

活動延伸:

幼兒互相參觀作品,佈置展板。

活動評價:

1、幼兒能否充分發揮想象進行添畫。

2、畫面構圖是否合理。

《變魔術》小班教案2

活動目標:

1.透過活動,使幼兒瞭解並嘗試間隔排列。

2.提高幼兒對棋盤結構的認識。

3.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4.探索與實驗,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

5.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供幼兒操作的各種材料,頭飾若干,大棋盤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老師扮成“仙女”姐姐:

“仙女”姐姐會變魔術,請小朋友仔細看

1.出示紅,白木塊,“什麼顏色?”

(1.)透過魔術變成一串紅白相間的項鍊.

(2.)請幼兒觀察項鍊的結構特點.

小結:一個紅一個白又一個紅一個白排隊,

“一個隔這一個排叫間隔排”

2.出示藍,黃紙圈,“什麼顏色?”

(1.)透過魔術變成藍黃間隔的彩條.

(2.)請幼兒再次觀察結構特點.

集體小結:一個隔着一個排叫間隔排.

二.幼兒操作:

1. 幼兒操作,給予指導.

2.稍加講譯

3.出示黑白正方形

a. 請幼兒示範間隔排.

提問:象什麼?你們見過嗎?

b.出示大棋盤:

觀察:橫.豎都是間隔排.

c.示範豎着間隔排。

4.幼兒用玻璃片操作嘗試橫豎間隔排.

三.音遊:《小貓叫,小兔跳》

在原有基礎上,引導幼兒貓兔間隔排.

活動反思:

孩子們可以自由自在的和同伴分享交流快樂了,這時的孩子們已經完全沉浸在興奮之中了,毫無憂慮、擔心。快樂的和同伴一起交流。遊戲中,孩子們不僅敢於表達,還可以說是樂於表達了。把表達教育提升到了新的層面。

《變魔術》小班教案3

(一)活動目標:

1.瞭解黃豆的主要特徵,初步知道黃豆能變成許多好吃的東西。

2. 透過觀察比較黃豆的外形特徵,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 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二)活動準備:

1. 每人一筐幹黃豆,一盆溼黃豆,一杯豆漿、一塊毛巾。

2.豆漿機、一大玻璃杯水,一隻空玻璃杯,一鍋事先煮好的豆漿

3.豆腐、素雞、百葉、油豆腐、豆腐乾實物各一盆。

4. 小朋友隔天浸泡黃豆。

(三)活動過程:

1. 初步瞭解黃豆的外形特徵。

(1)小朋友,我是黃豆寶寶,我還把我的好朋友都請來了。今天,大家就來和他們一起玩。讓我們先來看看黃豆寶寶長什麼樣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裏的黃豆寶寶,等會告訴大家。

(2)“黃豆寶寶是什麼顏色的?它是什麼形狀的?”

(3)小結:黃豆寶寶是一粒粒黃顏色的圓溜溜的小豆豆。

2. 觀看豆漿的製作過程,知道黃豆可以做成豆漿。

我們的本領可大了,會變許多魔術,小朋友喝的豆漿也是我們變出來的。

(1) 透過進一步觀察比較乾溼不同的黃豆的外形特徵,發展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

①“做豆漿前首先得把黃豆寶寶放在水裏泡上一天,所以,

昨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把黃豆泡在水裏,請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過的黃豆和沒泡過的有什麼不一樣。

②幼兒觀察乾溼不同的黃豆。

③小結 :黃豆寶寶只要在水裏泡上一天,就會比原來的大一些,軟一些,顏色淺一些。

(2) 觀察做豆漿的過程,瞭解製作豆漿的方法。

①請小朋友睜大眼睛,看看黃豆寶寶是怎麼變成豆漿的?

②倒出豆漿後提問:“黃豆寶寶呢?它沒有了,變成什麼了?豆漿是什麼顏色的?”

③“豆漿是生的,還不能吃,應該怎麼?”

④煮豆漿。

3.在煮豆漿的同時讓幼兒說一說,黃豆除了可以做豆漿不可以做什麼。瞭解黃豆還能做成其他的豆製品。

①“黃豆寶寶本領可大了,除了能做豆漿,還能做許多東西呢,現在請小朋友想一想,你們還吃過什麼用黃豆做的東西?”。

②“你們說的都很好,今天老師也爲你們準備了一些用黃豆做成的東西,你們看看都有什麼?”

③小結:豆腐、百葉、素雞、豆腐乾、油豆腐、都是用黃豆寶寶做出來的。

4.知道黃豆營養豐富,培養幼兒愛吃豆製品的情感。

(1) 請小朋友一起品嚐用黃豆寶寶做出來的東西。並教育

幼兒它們不光味道好,而且還很有營養,是我們的好朋友。

(2) 聽優美的音樂,幼兒吃豆漿、豆腐乾、滷汁豆腐乾。並提醒幼兒吃好豆腐乾後,牙籤放在盆子裏,擦乾淨嘴巴。

(四)活動延伸:

分組種黃豆,看看過幾天后黃豆寶寶會有什麼變化。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援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變魔術》小班教案4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初步感知白糖、鹽溶解在水裏後水會變味。

2、幼兒從實驗中體會到操作的樂趣。

3、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4、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活動準備」

1、水壺、透明一次性杯子若干、碟子

2、白糖、鹽每組一份。

3、記錄表、筆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情景匯入主題。

1、看情景觀察:教師表演,口渴了喝水。

提問:你們知道我在喝什麼嗎?

對了,我喝的是水,你們都喝過水吧,你們覺得水是什麼味道?

小結:白開水淡淡的,沒有味道。我們每天都要喝適量的白開水,身體纔會健康。

2、感知水的奇妙。

教師變魔術:把白糖和水混合,然後讓小朋友猜猜水會變成什麼味道。

請個別小朋友嘗一嘗,提問:請你告訴大家你喝了這水是什麼味道的,你覺得好喝嗎?

3、交流談話:淡淡的水怎麼會變成甜甜的水?

二、比較糖和鹽

1、教師出示鹽和糖,讓幼兒觀察,比較鹽和糖有什麼區別

小朋友你們知道老師手上這個是什麼東西嗎?

2、提出問題:淡淡的水加入鹽會變成什麼味道,加入糖又是什麼味道?

3、教師示範操作。

4、出示記錄表,引導幼兒學習記錄。

三、幼兒探索:變甜甜的水

1、交代要求幼兒操作:請小朋友每人拿兩隻杯子,嘗試把鹽和糖分別放入不同的杯子裏。

2、交流:你剛纔是怎麼變的?先拿什麼?然後做什麼?加什麼?用標記圖表示出幼兒操作的過程。

3、小結:真奇妙,淡淡的水中加入糖就變成了甜甜的糖水,淡淡的水中加入鹽就變成了大咸鹹的糖水。

《變魔術》小班教案5

活動目標:

1、發展了思維的想象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

2、引導了用肢體語言進行動作表現。

3、培養了對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實物:大香蕉若干。

2、方紙盒1個;毛巾若干;錄音機。

3、場地:師幼圍坐一起。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課題:

教師出方紙盒,作神祕狀,讓幼兒猜:裏面有一樣好幼吃的東西,樣子是長長的,皮是黃黃的,用手扒去皮才能吃的是什麼?

二、拿出香蕉,啓發想象,鼓勵用動作展現。

教師說:“香蕉會變戲法,你們信不信?”[用疑問、用遊戲的口吻再次開啟幼兒興趣的閘門。

1、師面帶微笑,輕輕地把香蕉呈現 。(彎腰狀)

啓發:香蕉開始變戲法了,這樣看,像什麼?

幼兒:像小橋、像月亮。

2、師面帶神奇色,輕輕把香蕉呈現 。(躺狀)

啓發:香蕉又變戲法了,這樣看,又像什麼?

幼兒:像小牀、像小船、像滑梯、像搖馬。

(十分離奇的有):像挖土機、像蟲子。(對特別離奇的回答,教師鼓勵幼兒鼓掌表揚。)

鼓勵:請小朋友自己做挖土機挖土看,做大蟲子爬行。(此時, 幼兒會在自由創造中盡情地用動作表演,滿足了表演慾。)

3、師面帶驚訝色,輕輕地把香蕉呈現 。(垂狀)

啓發:香蕉真會變戲法(鼓勵幼兒鼓掌對“香蕉”表示表揚)。

這樣子看,又像什麼?

幼兒:有的說:“像機器人”、“像大刀”。

提醒:師把香蕉放在嘴與耳之間笑着不做聲。

幼兒:像電話、像我爸爸的手機。

鼓勵:請幼兒跟老師來通電話吧。於是,教師就隨即進行“打電話”作和幼兒通起“話”。教師應根據幼兒表現情況靈活調節活動,這樣,既穩定幼兒易亂的情緒,又讓幼兒獲得行動上的滿足。

4、師面帶誇張色,“狠狠地”把香蕉呈現 。(立狀)

啓發:小朋友看:香蕉變戲法一點也不累,這下子又像什麼啦?

幼兒:像大炮、像機關槍、像飛機。

再啓發提醒:師把香蕉放在鼻子前,微笑地看幼兒。

幼兒:像大象鼻子、像大象牙齒。

鼓勵:小朋友離開位子學解放軍叔叔開槍、開大炮。之後,一聽沉重的音樂,幼兒便把激昂的動作改成艱難地學大像走路了。

 三、與幼兒分享食物

1、在分享之前,讓幼兒用毛巾擦過手。在分享過程中,告訴幼兒有東西大家一起分享,在分享之後,教育幼兒果皮放入指定的地方。

2、讓幼兒嘗試扒開香蕉皮,對不會扒的幼兒教師進行適當指點,最終讓幼兒自己扒開皮,這樣,讓幼兒在嘗試中獲得成功。

3、幼兒會邊吃邊說,教師便隨機加了一個小小的啓發:扒開的香蕉又變了。像什麼呢?幼兒說:“像蜘蛛”、“像花”。

4、在分享過程中,還讓幼兒邊吃邊說:“好吃,好吃,又變小了”。讓幼兒從吃中獲取整體 部分 變小 沒有的漸變過程。

四、教師與幼兒一起整理場地。

《變魔術》小班教案6

教學內容:

變魔術(“1”和“許多”)

教學目的:

1.區別“1”和“許多”,能正確說出什麼是一個,什麼是許多。

2.學習由同類物體組成許多,並把許多分成一個一個物體。

3.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4.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教學準備:

1.實物教具:撲克、玩具。

2.於幼兒人數相等的積塑粒,盛玩具的塑料筐一個,選取的物體單位名稱應爲“個”,便於幼兒掌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讓幼兒區別“1”和“許多”的概念。

1.教師以變魔術的形式,出示一張撲克牌,讓幼兒說出“一張”,繼續快速的出示,啓發幼兒說出“許多張”。以這種形式,重複2——3次,變其它的玩具。

2、請一位小朋友到前面來站隊,繼續一位,一位請......啓發幼兒說出“是由一位一位小朋友組成的許多小朋友”,在請幼兒一位一位回到座位,啓發幼兒說出“許多小朋友分成了一個一個小朋友。”

二、指導幼兒親自參加分和操作活動,感知“1”和“許多”之間的關係。(許多個物體可以分成一個一個的物體,一個一個的物體合起來成爲許多個物體。)

1.老師拿出一筐積塑粒,讓幼兒知道筐裏有許多積塑。

2.把一筐積塑粒撒在地上,說明要求:請幼兒每人迅速的拿一個積塑,然後,會說自己拿了一個積塑。老師問:剛纔地上有許多積塑,小朋友把積塑一個一個拿走了,地上還有嗎?幼兒答:一個也沒有了。

3.讓幼兒把積塑放回筐裏,老師說:小朋友一個一個把積塑放回筐裏,你們看筐裏有許多積塑。老師應強調一個一個合起來就是許多。

三、引導幼兒獨立的找出自己身上或活動室內,哪些物體只有一個,哪些物體有許多。

例如:我有一張嘴,我有許多牙齒,我有一個頭,我有許多根頭髮...

建議遊戲:

1.小白兔拔蘿蔔

目的:透過遊戲認識1和許多。

準備:玩具蘿蔔(於幼兒人數相等),籃子一個。在地上畫一個大圓圈,附近再畫一個小圓圈假設爲小白兔的家。離小圈兩米遠畫一橫線假設爲山,蘿蔔放在山上。

玩法:幼兒扮小兔子,找出一名衣着鮮豔的“小兔”站在小圈裏,其他“小兔”站在大圈裏。老師啓發幼兒認數:小圈裏有幾隻“小兔”?大圈裏有多少隻“小兔”?(老師最後告訴幼兒:“小圈裏有一隻“小兔”,大圈裏有許多隻“小兔”。然後“小兔”到山上拔蘿蔔,每隻“小兔”拔一個。由老師發信號,“小兔”從家裏蹦出來,到山上拔蘿蔔,邊蹦邊念兒歌:“小白兔,樂呵呵,到山上,拔蘿蔔,一隻小兔拔一個,放在一起是許多。每隻“小兔”到橫線前拔一個蘿蔔。老師問:“你們手中有幾個蘿蔔?”幼兒回答後,老師讓“小兔”將蘿蔔一個一個放在籃子裏,然後問:“一個一個的蘿蔔放在一起是多少蘿蔔?”總結,一個一個蘿蔔放在一起就是“許多”蘿蔔。幼兒邊跳邊念兒歌下山。

2.小螞蟻運糧

玩法:老師出示塑料筐(當倉庫),說:倉庫裏一袋糧食也沒有了,怎樣才能使倉庫裏有許多糧食?請幼兒扮演小螞蟻,每人去運一袋糧食放進倉庫,然後提問:倉庫裏有多少糧食?每隻小螞蟻運了多少糧食?(每隻小螞蟻運一袋糧食,倉庫裏就有許多糧食,一袋一袋放在一起就變成了許多糧食。)老師說:今天天氣真好,小螞蟻把糧食運到外面去曬曬太陽吧!讓幼兒每人運一袋糧食,看看倉庫裏還有沒有糧食。(每隻小螞蟻運一袋糧食,倉庫裏一袋糧食也沒有了,許多糧食就分成了一袋一袋......)

日常活動教育:

1.用日常生活接觸到的人、物作觀察比較,一張桌子、許多張桌子。一張紙、許多紙......

2.在吃副食時,分碗或拿杯子時,有意識的引導幼兒區別1和許多,並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親子游戲:

母雞和小雞。

教學反思:

幼兒園的數學活動相對於其他活動枯燥、單調,容易使幼兒失去學習興趣。因爲這個時期的幼兒年齡小,邏輯思維尚未發展,所以本次活動中我爲幼兒創設了一個可操作的豐富材料的環境,爲幼兒創設了一個可選擇性、可操作性的空間。使幼兒能獨立的操作材料,並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的自主性,選擇性,獨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透過一系列的遊戲活動,達到了主題總目標預設的要求。

《變魔術》小班教案7

設計意圖:

橡皮泥是幼兒美工活動不可缺少的材料,在玩泥時,我總是不斷地提醒幼兒不能將不同顏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不然會把原來漂亮的顏色弄髒的。而在一次玩泥活動中,一個小朋友將紅色和黃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了,分不出來,我只好將這兩種顏色放在手裏捏成一團,這時做錯事的小朋友驚喜地喊到:“老師,顏色變了……”這一喊,把周圍的小朋友都吸引過來了,大家看到紅色的橡皮泥和黃色的橡皮泥捏在一起變成了橙色,孩子們都很驚奇地叫着:“老師,變顏色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爲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我就設計了《顏色變魔術》的活動,以此引導幼兒學會觀察,大膽創造。

活動目的:

1、感知兩種顏色加到一起會變成別的顏色的現象,體驗發現的樂趣。

2、在活動中能認真觀察、大膽嘗試。

活動準備:

1、紅、黃、藍顏料,塑料杯、調色盤、排筆、操作紙各若干。

2、知識準備:幼兒認識紅、黃、藍三種顏色。

活動過程:

一、引入部分

1、教師出示紅、黃、藍三種顏色,引導幼兒觀察,說出顏色的名稱。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這是什麼顏色嗎?(幼兒準確地說出三種顏色的名稱。)

2、教師以神祕的口吻引導幼兒猜想:如果兩種顏色混在一起,顏色會不會變?(教師神祕的口吻調動了幼兒猜想的積極性,大家都興致勃勃地猜想着,有的猜會,有的猜不會。猜想――爲下面進入實驗操作起了鋪墊的作用,幼兒在操作中將會更加認真地觀察顏色是不是產生了變化。)

師:顏色到底會不會發生變化呢?今天,老師就請小朋友自己來玩玩,看看顏色有沒有變化。

二、幼兒分組操作

1、教師介紹分組操作的材料及操作方法。(由於小班幼兒的年齡小,他們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具體形象的,透過教師的講解,幼兒掌握了操作的方法,能在接下來的實驗中更好地觀察顏色的變化。)

2、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引導幼兒發現兩種顏色混在一起會發生變化,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操作中,玩倒顏色水的幼兒將不同顏色的水倒在一起,顏色馬上起了變化,孩子很感興趣,張琳拿着一杯橙色的水說:“變顏色了!變顏色了!”我問她:“你用什麼顏色和什麼顏色變成的呢?”張琳說:“我用紅色和黃色變出來的。”武伊雪說:“我是用黃的和藍的變成綠的。”佳佳在班上年齡偏小,能力也較弱,她在旁邊看着他們,拿着一個空杯子和裝有紅色水的杯子,倒過來倒過去,我鼓勵武伊雪去把自己的好辦法教給她。在武伊雪的幫助下,佳佳也變出了一杯橙色的水,她高興地說:“尤老師,我變出來了。”我向她豎起了大拇指,鼓勵她自己變變看,還能不能變出其他顏色。)

玩顏料塗色的小朋友玩得也很開心,華煜拿着畫筆將紅色和黃色的顏料攪在一起,看到顏色的變化了,他開心地拿着其他小朋友看:“你們看,象鬼一樣!”旁邊的小朋友都伸過頭來看,華煜更得意了,拿着畫嚇小朋友,我及時肯定了他的發現:“你的魔鬼顏色真可怕,大灰狼都會嚇跑的,我們大家再來變變看,看能不能變出讓小兔子喜歡的顏色,好嗎?”孩子的注意力被轉移了,又開始玩了。)

三、分享實驗成果

師:小朋友,你們在玩顏色的時候,發現了什麼?

幼兒:顏色變了。

師:顏色是怎麼變的呢?請幾個小朋友來變變看。(教師請各組的一個幼兒演示了自己的實驗結果,並鼓勵他們說出自己是怎樣操作的。教師提供給幼兒展示自己實驗過程的平臺,幼兒在直觀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講述實驗的過程,而底下的幼兒能認真觀看同伴的實驗操作,並有幼兒在議論着:我也是這樣的,我會變不一樣的顏色……)

師小結:不同的顏色混在一起會變成另一種顏色。

四、幼兒繼續實驗,鼓勵幼兒換組實驗,驗證同伴的實驗結果。

師:接下來請小朋友再去玩玩,到你們沒有玩過的組玩,看看小朋友的發現是不是一樣,也動動小腦筋,想想你能不能變出新的顏色。

幼兒進行第二次的實驗操作。

五、活動延伸

師:今天小朋友發現了不同顏色混在一起會變成別的顏色這個祕密,真棒!以後我們還可以再找找,發現顏色還有什麼祕密。

《變魔術》小班教案8

活動目標

1、樂於參與美術活動,體驗創作樂趣。

2、能結合生活經驗大膽想象,嘗試透過印畫、粘貼、添畫和組合等方法表現各種圓形物體。

3、能認真作畫並保持畫面整潔。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5、培養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活動準備

知識與經驗準備:事先引導幼兒發現生活中的圓形物體。

材料準備:大小不一圓形紙片、糨糊、棉籤、水彩顏料、毛筆、圖畫紙和抹布;蘿蔔、藕;《圓寶寶變魔術》課件;

活動過程

(一)觀看多媒體課件,引發幼兒經驗

1、觀看幻燈一

重點提問:今天有誰來做客?(圓形寶寶)

2、觀看幻燈二

重點提問: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圓形寶寶這位神奇的魔術師變的

3、觀看幻燈三

重點提問:幾個圓形組合還可以變成什麼物體?

(二)介紹繪畫材料

實物印畫:用蘿蔔、蓮藕蘸顏料後在紙上印畫,再添畫組成有關圓形的物體。

粘貼畫:先想好圓形能變什麼物體,然後在紙上黏上圓形,再用棉籤添畫。

報紙畫、鏡面畫:在報紙上或鏡面上自由創作各種圓形物體。

(三)提出作畫要求

1、大膽想象畫出各種圓形物體;

2、自由選擇畫畫材料;

3、保持畫面整潔,繪畫工具用完要放回原處。

(四)幼兒畫畫

教師注意鼓勵和啓發幼兒大膽想象和畫畫;及時提醒幼兒手髒後要擦在抹布上、工具材料用完後要放回原處。

(五)展示並相互介紹作品――我把圓形變成了什麼

活動反思

在本環節中,我肯定了每個幼兒作品,讓幼兒獲得成功後的愉悅體驗。鼓勵每一位幼兒積極地、主動地、大膽地用語言將自己的作品表達出來。從而達到藝術活動的最高目標,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變魔術》小班教案9

設計意圖:

這首歌曲內容簡單、節奏型變化不大、樂句重複性強,比較適合小班幼兒演唱。考慮到小班孩子學習的'特點,在活動的過程中,我運用了遊戲情境、難點前置、圖譜引領、置換歌詞等生動的教學方法,調動幼兒的參與熱情,引導幼兒主動學習,提升了幼兒的學習效率。

活動目標:

1.用自然的聲音學唱歌曲,能邊唱邊表演。

2.喜歡參加音樂活動,體驗小手變魔術遊戲的快樂。

3.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4.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5.體驗歌唱活動帶來的愉悅。

活動準備:

教師用手套圖譜、幼兒用手套若干

活動過程:

(一)情景創設

1.擊掌打招呼,熟悉XX XX X O節奏。

2.觀看魔術表演“小手變魔術”。(3遍)

(二)感受歌曲

1.配音樂再次感受歌曲

提問:這次小手變成了什麼?是怎麼變的?

2.師幼互動,重點練習12345,12345,變成小剪刀。

(三)學唱歌曲

1.集體學唱,引導幼兒邊唱邊表演。

2.戴上手套邊表演邊演唱歌曲。

(四)拓展延伸活動

1.師:魔術師你們還想讓小手變什麼呢?回去後試一試把這些東西也編到我們的小手變變變的歌裏,唱給其他的好朋友聽,好嗎?

2.師:揮揮我們的小手和老師們再見吧。

活動反思:

活動的歌曲選擇內容簡單、節奏型變化不大、樂句重複性強,非常適合小班幼兒演唱。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關注了幼兒學習的特點,有效地設計教學策略,運用了難點前置、遊戲情境、圖譜引領、置換歌詞等生動的教學方法,靈活的運用動靜交替的原則,多種演唱方法達到了保護與練習並重的目的。在學唱新歌的過程中,教師注意調動幼兒的參與熱情,引導幼兒主動學習,同時關注幼兒歌唱活動中常規的培養。幼兒良好的音樂活動常規更加提升了幼兒的學習效率。

《變魔術》小班教案10

活動目標:

1.透過觀察、探索,瞭解黃豆的外形特徵。

2.初步瞭解豆漿的製作過程及營養價值。

活動準備:

1.黃豆、小碗若干,豆漿機一臺。泡漠板鋪的小路。

2.已做好的甜、咸和淡豆漿若干。

3.黃豆圖片、自制錄像。

活動過程:

(一)撿黃豆,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

1.出示毛絨玩具小豬,引導寶寶跟小豬嚕嚕打招呼。

2.請寶寶幫忙撿黃豆,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

(二)觀察瞭解黃豆的外形特徵。

1.和寶寶一起交流黃豆的特徵。

教師提問:

(1)黃豆寶寶長的是什麼樣的呀?

(2)黃豆寶寶穿着什麼顏色的衣服?

(3)黃豆寶寶摸上去有什麼感覺?

(三)瞭解豆漿的製作過程1.比較幹黃豆和泡水黃豆的不同,透過學學它變胖的樣子,體驗黃豆的變化。

2.欣賞磨豆漿,引導寶寶觀察黃豆寶寶的變化過程,並模仿黃豆寶寶跳舞,體驗快樂。

3.教師小結:豆漿是用黃豆來做成的,豆漿白白的、香香的。

(四)品嚐豆漿,說說豆漿的味道,介紹豆漿的營養價值。

1.品嚐豆漿,說說豆漿的味道,想想放了什麼會使豆漿變甜、變鹹。

2.介紹豆漿的營養價值。

(五)結束活動:感謝小豬嚕嚕的熱情招待,並和它告別。

活動延伸:

透過多種方式瞭解更多的豆製品。

《變魔術》小班教案11

一、設計意圖

《黃豆寶寶變魔術》是主題活動《營養的食物》中的活動之一,我們都知道豆漿、豆製品營養豐富,是幼兒園經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愛吃豆製品。針對這一情況,我設計了小班科學活動:黃豆寶寶變魔術,這是依據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選擇了適合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學習特點的活動內容,注重教學的趣味性,運用擬人化的口吻,用變魔術的方法,來激發孩子的興趣,教育孩子愛吃豆製品。

二、活動目標

在制定活動目標時,我根據頒佈《綱要》對科學領域的要求,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注重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注意了面向全體、因人施教的原則。

根據設計意圖我制定了以下具體目標:

1. 知道黃豆可以製作豆漿、豆腐、豆腐乾等豆製品。

2. 透過觀察比較黃豆的外形特徵,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 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活動的重點:透過觀察比較黃豆及豆製品的外形特徵,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整個活動的設計都是以這個重點爲主的,主要是透過“瞭解黃豆的外形特徵”、“比較乾溼黃豆的不同”、“瞭解黃豆能做各種豆製品”這幾個環節完成。

三、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爲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透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

用來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並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物質準備主要有幹黃豆、溼黃豆、豆漿機、豆漿、豆製品錄象、滷汁豆腐乾等等。知識經驗準備是事先請家長帶孩子參觀菜場。

四、說活動過程

情境匯入——觀察比較——知識深入——活動延伸

關於引出活動,我考慮了很多。在以往的活動開始部分,大多采用遊戲、角色對白,引出活動,爲了更高的領會〈〈綱要〉〉中將各大領域內容相互滲透、有機結合,在本次活動中教師有意的創設情境(將黃豆倒在地上,)讓幼兒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科學教育和品德教育相結合,自然的引出課題。在旁觀者眼裏看來,這樣設計也許要亂一些,但我覺得對幼兒收穫更大,對我來說這也是一種嘗試。

基本部分是:

(1)透過觀察,初步瞭解黃豆的外形特徵

(2)透過進一步觀察比較乾溼不同的黃豆的外形特徵,發展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

(3)觀看豆漿的製作過程,知道黃豆可以做成豆漿。

(4)透過看錄象,瞭解黃豆還能做成其他的豆製品。

結束部分:聽優美的音樂,幼兒吃豆漿、豆腐乾、滷汁豆腐乾。 請小朋友一起品嚐用黃豆寶寶做出來的東西。並教育幼兒它們不光味道好,而且還很有營養,是我們的好朋友。

活動延伸:去自然角觀察黃豆寶寶的又一個魔術(黃豆發芽)。

整個活動由淺至深,從易到難。

五、設計亮點

一、重視幼兒科學活動的操作過程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幼兒是透過與環境中的人和事相互作用獲得知識,形成概念的。

幼兒知有透過探索、操作實踐,才能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經驗,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幼兒探索科學的操作過程,而急於把答案告訴幼兒,使活動過程流於形式,沒有起到真正的效果,在操作過程中,幼兒獲得了探索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索興趣,科學活動不侷限於知識的傳授,對於幼兒來說,操作過程遠比獲得知識更重要。因此,重視幼兒的科學活動的才做過程尤爲重要。如在本次活動中,我爲幼兒提供了操作活動的材料:乾溼黃豆,首先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給他們充分的探索時間,並讓自己去看、自己去探索,同時爲幼兒創設安全、和諧的心理環境,解答幼兒的疑問,爲他們的好奇好問的探索加以鼓勵和支援,幼兒得到了老師的尊重和支援,就會態度積極主動去嘗試,探索。和諧寬鬆的氣憤能活躍幼兒的思維,有效地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二、重視幼兒探索活動的評價

評價活動的好壞直接影響幼兒以後探索活動的興趣,對那些認真參與探索活動的幼兒

要給予表揚,對每能很好參與活動的幼兒要予以鼓勵,一出建議,鼓勵膽小的幼兒要樂於參與活動,使幼兒真正感受到探索科學活動是一件很有有趣的事,恰當的評價活動能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激發幼兒再探索的願望。

三、教法的科學化,多樣化

我根據活動的內容,幼兒的年齡特點,在面向全體幼兒的同時,注重了幼兒的個別差異,促進不同水平幼兒的發展。透過觀察法、比較法、操作法、遊戲法、引導發現法,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能主動進行學習。

總之,在整個活動中,我追求一種“寬鬆、自然、科學、愉快”的活動氛圍,讓孩子在與合作中成長,在分享中體驗快樂,在成長中擁有自信。這是我在進行科學教育活動的忠旨。

附:小班科學活動:

黃豆寶寶變魔術

一、活動背景:

豆漿、豆製品,是幼兒園經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愛吃豆製品,老師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注重教學的趣味性,運用擬人化的口吻,用變魔術的方法,來激發孩子的興趣,教育孩子愛吃豆製品。

二、.活動目標:

1. 知道黃豆可以製作豆漿、豆腐、豆腐乾等豆製品。

2. 透過觀察比較黃豆的外形特徵,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 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三、活動準備:

1. 每組一筐幹黃豆,一盆溼黃豆,一杯豆漿、一盆豆製品(用牙籤 插好的黃山豆腐乾和滷汁豆腐乾),一塊毛巾。

2. 豆漿機、一大玻璃杯水,一隻空玻璃杯,一鍋事先煮好的豆漿,抹布、錄音機、磁帶。

3. 豆腐、素雞、百葉、油豆腐、豆腐乾實物各一盆。

4. 小朋友隔天浸泡黃豆。

5. 參觀菜場上的豆製品。

四、.活動過程:

情境匯入——觀察比較——知識深入——活動延伸

1. 教師有意的創設情境(將黃豆倒在地上,)讓幼兒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引導幼兒觀察,初步瞭解黃豆的外形特徵

(1) 今天大家就來和他們一起玩。讓我們先來看看黃豆寶寶長什麼樣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裏的黃豆寶寶,等會告訴大家。

(2) 師:“黃豆寶寶是什麼顏色的?它是什麼形狀的?”

(3) 師:小結:黃豆寶寶是一粒粒黃顏色的圓溜溜的小豆豆。在組織幼兒玩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感官對黃豆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3.黃豆寶寶第一次變魔術,透過進一步觀察比較乾溼不同的黃豆

的外形特徵,發展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小朋友昨天也在自然角把‘我’泡一天,請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過的‘我’和沒泡過的‘我’有什麼不一樣?你可以把發現告訴旁邊的小朋友。

幼兒觀察乾溼不同的黃豆。

師:“泡過的黃豆和沒泡過的黃豆有什麼不一樣?”

小結 :黃豆寶寶只要

在水裏泡上一天,就會比原來的大一些,軟一些,顏色淺一些。

4.. 知識深入,黃豆寶寶第二次變魔術,觀看豆漿的製作過程,知道黃豆可以做成豆漿。觀察做豆漿的過程,瞭解製作豆漿的方法。

①請小朋友睜大眼睛,看看黃豆寶寶是怎麼變成豆漿的?(教師操作,幼兒一起說:“變變。”)

②師:倒出豆漿後提問:“黃豆寶寶呢?它沒有了,變成什麼了?豆漿是什麼顏色的?”

③師:“豆漿是生的,還不能吃,應該怎麼?”

④師:煮豆漿。

5.透過看錄象,瞭解黃豆還能做成其他的豆製品。

師:“我們黃豆寶寶本領可大了,除了能做豆漿,還能做許多東西呢

師:小結:豆腐、百葉、素雞、豆腐乾、油豆腐、都是用黃豆寶寶做出來的。

6.知道黃豆營養豐富,培養幼兒愛吃豆製品的情感。

(1) 師:“什麼東西這麼香?”

(2) 請小朋友一起品嚐用黃豆寶寶做出來的東西。並教育幼兒它們不光味道好,而且還很有營養,是我們的好朋友。

(3) 聽優美的音樂,幼兒吃豆漿、豆腐乾、滷汁豆腐乾。並提醒幼兒吃好豆腐乾後,牙籤放在盆子裏,擦乾淨嘴巴。

活動延伸: 去自然角觀察黃豆寶寶的又一個魔術(黃豆發芽)

《變魔術》小班教案12

活動目標:

1、認識一些簡單的圖形,感知圖形的有趣變化。

2、樂於進行圖形聯想活動,嘗試給圖形添畫。

活動準備:

1、創設環境:操作區由圓圓組、方方組、三角形組組成。

2、每組提供一個相應的圖形。

3、教師提供一定範畫。

活動過程:

1、可愛的圖形娃娃。

教師出示一些有趣的玩具,請幼兒尋找圖形娃娃在哪裏,並說出相應的名稱。

2、有趣的圖形變變變。

(1)依次出示圓形、方形、三角形。

鼓勵幼兒大膽相象,說說他們像什麼?(如:一個圓形像什麼?兩個圓形交朋友像什麼?幾個圓形交朋友像什麼?)

(2)教師根據幼兒的想法,進行添畫。(可以請能力強的幼兒嘗試添畫)

3、圖形變魔術。

(1)請幼兒自主選擇活動組,(圓圓組、方方組、三角組)

(2)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選擇大小不同的圖形進行粘貼,在進行添畫,教師根據幼兒的能力不同,給予指導和幫助。

4、圖形展覽會。

將幼兒的作品進行展覽,讓幼兒體驗成功的樂趣。

《變魔術》小班教案13

活動目標:

1、簡單瞭解各種蛋的不同,知道不同的蛋變成不同的小動物。

2、透過遊戲,感受蛋寶寶變成小動物的快樂。

活動準備:

1、雞蛋、鴨蛋、鵪鶉蛋、鵝蛋、鴿子蛋等實物。

2、卡片若干。

3、神祕袋一個;歡快的音樂;工作毯一塊。

活動過程:

1、教室小心的將各種蛋裝入神祕袋中,出示神祕袋問:“你們知道這個袋子裏裝的是什麼嗎?”

2、請幼兒依次摸一摸袋子,猜猜袋子裏是什麼?

幼兒猜出後將各種蛋一一取出,放在工作毯上,說出各種蛋的名稱,比一比他們有什麼不同。

3、將實物蛋與圖片進行配對。

“老師爲每一個蛋都拍了照片,請你們來看看,這是哪個蛋寶寶的照片?”

4 、提問;“這些蛋長大了,會變成什麼小動物呢?”

請幼兒將相應的蛋寶寶的照片翻過來,看一看蛋寶寶變成了什麼小動物。

5、討論;“還有什麼小動物是由蛋寶寶變成的?”

6、遊戲“蛋寶寶變魔術”:

請幼兒扮演一個蛋寶寶,蜷起身子趴在地下。教師播放歡快的音樂,請蛋寶寶聽着音樂自由扭動身體,當音樂停止時,教師和幼兒一起喊出“變變變”的口令,然後幼兒跳起來自由的擺出一種由蛋變成的小動物的造型。教師走到幼兒的身邊問:“蛋寶寶,你變成了什麼啦?”引導幼兒回答出“小烏龜”、“小鴨子”、“小鴿子”等各種生蛋的小動物的名稱。

活動延伸:

1、在日常生活區投放煮熟的鵪鶉蛋、雞蛋、鴨蛋等,請幼兒練習剝蛋殼、切蛋。

2、將剝下的蛋殼搗碎,用搗碎的蛋殼放在美術區,供幼兒製作蛋殼畫。

《變魔術》小班教案14

活動目標:

1.感受變波束的快樂。

2.增進對教師的情感。

活動準備:

教師準備禮帽 魔棒 綵帶 紅花 糖果。打扮成魔術師的摸樣。音樂磁帶或CD

活動過程:

1.教師以魔術師的扮相出場,以輕鬆快樂的姿態吸引幼兒。

2.魔術師:"幼兒園裏來了許多可愛的孩子,我特意來邊沿節目"。

3.在"變魔術"的背景音樂中教師開始變魔術,並把編出來的物品獎勵給情緒穩定,露出笑臉的孩子。

4.幼兒共享變出的食物及佩戴紅花。

活動結束。

《變魔術》小班教案15

活動分析: 豆漿、豆製品,是幼兒園經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愛吃豆製品,老師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注重教學的趣味性,運用擬人化的口吻,和變魔術的方法,來激發孩子的興趣,教育孩子愛吃豆製品。教師主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在認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發展。如:在瞭解黃豆的外形特徵時,教師運用了觀察的方法,接着又比較和觀察,使幼兒瞭解泡過和沒泡過的黃豆的不同,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提高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又運用電教手段豐富了幼兒的認知;最後,透過品嚐豆製品,進一步激發了孩子愛吃豆製品的情感。

教案目標:

1、培養幼兒喜歡吃豆製品。

2、透過觀察、比較黃豆的外形特徵,初步提高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

3、引導幼兒在觀察、比較黃豆外形特徵的基礎上,知道豆漿的簡單製作過程,並瞭解黃豆還可製成其它的豆製品。

教案准備: 課件、乾溼兩種黃豆人手一份、豆漿機、小槓子每人一個、錄音機、磁帶等。

教案過程:

(一)匯入:以給幼兒介紹新朋友的形式,引出課題。

(二)展開:

1、初步瞭解黃豆的外形特徵。

(1)課件中提出問題:觀察黃豆寶寶長什麼樣的?

(2)教師進一步引導:“黃豆寶寶是什麼顏色的?它是什麼形狀的?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盒子裏的黃豆寶寶。”

(3)教師小結:黃豆寶寶是一粒粒黃顏色的圓溜溜的小豆豆。

2、透過進一步觀察比較乾溼不同的黃豆的外形特徵,發展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

(1)利用課件提出問題:“泡過的黃豆和沒泡過的黃豆有什麼不一樣?”

(2)幼兒觀察乾溼不同的黃豆。

(3)教師小結:黃豆寶寶只要在水裏泡上一天,就會比原來的大一些,軟一些,顏色淺一些。

3、觀看豆漿的製作過程,知道黃豆可以做成豆漿。

(1)利用課件觀察做豆漿的過程,瞭解製作豆漿的方法。

(2)現場製作豆漿。

4、在煮豆漿的同時讓幼兒觀看課件,瞭解黃豆還能做成其他的豆製品。並豐富“豆製品”一詞。

5、知道黃豆營養豐富,培養幼兒愛吃豆製品的情感。

(三)結束:幼兒聽音樂喝豆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