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寓言教學設計(通用6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寓言教學設計(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寓言教學設計(通用6篇)

寓言教學設計1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學會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註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查找各種工具書或藉助註釋來理解課文。

(2)透過分析重點詞句來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讀寓言,理解寓意,領悟道理。

重難點、關鍵

能借助釋文理解古文,初步領悟審議所講的道理。

課時劃分:

兩課時。

教具準備:

課件(出示重點句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匯入

1、同學們,你們記得的學過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請你們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學生髮言)讀過這些寓言故事之後,你明白了一些什麼樣的道理?

2、寓言就是蘊涵着一個深刻的道理的短小的故事。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寓言《刻舟求劍》,相信你們一定能從中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老師範讀,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學生髮言)

2、學生自讀,畫出並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詞。

3、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4、熟讀課文,對照譯文了解課文內容。

5、提出不懂的問題。

三、深入理解內容,瞭解寓意

1、以小組爲單位解決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內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思考:

(1)你用什麼辦法找到《刻舟求劍》中楚人丟失的那把劍?

(2)《刻舟求劍》的故事爲什麼要詳寫“刻記號”這一節?(楚國人刻舟時把握十足的神態和“求劍”時茫然沒有結果的無奈相映成趣,這一細節生動地刻畫了這個愚蠢、不知變通的傢伙的心理狀態。想像“刻舟”時的神態和“求劍”時的茫然。)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讀出同船人催楚國人時着急、懷疑的語氣和楚國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語氣。)

4、楚國人錯在哪裏?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1)小組內交流。

(2)全班交流。

四、複述故事內容

1、同桌互相講一講。

2、指名班上覆述。

第二課時

一、談話匯入

1、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鞋穿着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的腳知道”這樣一句話嗎?你能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嗎?(學生髮言)

2、在春秋時期的鄭國有一個買鞋的人就跟你們想的不一樣。(板書課題:鄭人買履)

3、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什麼?(學生質疑)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老師範讀課文,學生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學生自讀,畫出並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詞。

3、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4、熟讀課文,對照譯文了解課文內容。

5、提出不懂的問題。

三、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1、字音:自度持度寧信度

(指名讀,糾正加點字的讀音。)

2、出示四句含有“之”字的句子的投影。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反歸取之。

(4)何不試之以足?

四、深入理解內容,瞭解寓意

1、以小組爲單位,合作學習理解課文。

2、班上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感悟寓意。

(1)出示投影:生活中我們把這種不知變通、墨守成規、不講實際叫做教條。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有沒有這種現象。我們現代人應該如何去處理呢?

(2)出示投影: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多動腦筋,不能完全照抄責成的經驗,避免出現鄭人買履這樣的錯誤。

五、練習複述並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一講。

2、指名班上覆述。

3、練習背誦課文。

寓言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百發百中、扁鵲治病、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治、無能爲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繫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懂得無論學習什麼技藝,都要“練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學重難點】

1、瞭解課文內容,理解紀昌學射和扁鵲治病的經過。

2、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課時劃分】

兩課時。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扁鵲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出示相應的句子)。

第一課時《紀昌學射》

一、談話引入,讀題質疑

1、同學們,還記得《驚弓之鳥》故事中的更贏是怎樣一個人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們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2、板書課題《紀昌學射》,學生齊讀。(“昌”:讀成 chāng,注意翹舌後鼻韻;“昌”與“帽”的右邊區別。)

3、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教師梳理學生的問題:紀昌跟誰學射箭?怎樣學射箭?結果學得怎樣?)

二、討論交流,朗讀課文

1、請你帶着要了解的問題自讀課文,勾畫出有關句子。

2、小組討論。

3、彙報交流:

⑴ 紀昌跟誰學射箭?

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請教(請教:請求指教)。

⑵ 紀昌怎樣學射箭?完成填空:

紀昌( )學射或者紀昌學射( ) 。

紀昌(認真)學射、紀昌(刻苦)學射、紀昌學射(很用功)、紀昌學射(很有毅力和恆心)、紀昌學射(不怕辛苦)……

師:從哪些地方看出紀昌學射不怕辛苦,很有毅力和恆心?(引導學生抓第二、三自然段中的重點句理解。)

飛衛讓他練眼力(眼力:視力),先練眼睛盯着一個目標,一眨不眨,後練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都照做之後,飛衛纔開始教他開弓、放箭。

紀昌回家之後,就開始練習起來。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着梭子來回穿梭(穿梭:像織布的梭子一樣來回活動,形容來往頻繁)。

師:現在把你手中的筆拿起來當梭子,在眼前來回晃動,請你睜大眼睛注視着它。你有什麼感受?

時間不能太長,否則,眼花繚亂。

師:看來,紀昌真的是很辛苦。

紀昌記住了飛衛的話。回到家裏,又開始練習起來。他用一根長頭髮,綁(綁:讀 bǎng,注意後鼻韻)住一隻蝨子,把它吊在視窗。然後每天站在蝨子旁邊,聚精會神(聚精會神:形容專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地盯着它。

師:飛衛爲什麼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

(萬丈高樓從地起,飛衛先讓紀昌練眼力,其實是在練習基本功)

師:這些句子(第二、三自然段)該怎麼讀好呢?

一是讀好老師飛衛的話,要讀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讀好紀昌的做法,透過“躺”“睜大”“注視”“每天”“聚精會神”“盯”等詞語,讀出他的認真和虛心。三是要讀出紀昌練習眼裏取得的非凡成績──就是有人用針刺(刺:讀 cì,注意平舌;“刺”左中不封口)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那隻小蝨子,在紀昌的眼裏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後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要讀出誇張的描寫。

寓言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2、學會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勸告”等詞語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話將這兩則寓言講出來。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入題

1、上學期我們學過一則寓言叫做《刻舟求劍》,講了個什麼故事,誰能說說!

2、這位刻舟求劍的人在上岸後能不能找到他丟失的劍?這個故事諷刺了──

3、像這樣用一個短小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是諷刺一些人,說是寓言。

4、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研究第九課《寓言兩則》

二、題意

1、寓就是寄託、包含的意思。言則是講道理。

2、則的意思是?(篇)

3、這兩則寓言又將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或是諷刺了哪種人。先來研究第一篇,跟着我一起寫課題──亡羊補牢。

三、初讀課文

1、讓我們先來看看這篇故事講了什麼?請大家自由講課文,瞭解故事。

2、誰能不看書,用自己的話將故事講給大家聽聽?

3、聽了同學講的故事,課題中的“亡”是什麼意思?能從課中文找出一個詞來解釋“牢”嗎?

4、牢的願意是指關性口的圈,而課文中指的是羊圈!

5、瞭解了課意,再去讀課文,用一句話完整的句來概括課題的意思。

四、精讀課文

1、亡羊就是丟失了羊,故事中,這位養羊人,共丟了幾頭羊,都是怎麼丟的,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讀一讀。

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少了一隻。

⑴這羊少的原因是什麼? ⑵“窟窿”:注意“窿”讀輕聲;記字寫字;理解字義──洞。

⑶因爲__________所以養羊的人少了一隻羊。

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羊又少了一隻。

⑴這回丟的原因是什麼?

⑵依然是那個窟窿惹的禍。你想對養羊人說些什麼?

2、街坊也像你們一樣的熱心,當他在第一次丟羊的時候,就在勸他了,找出來讀讀。

3、對着街坊(解釋:鄰居)的好言相勸,養羊人卻是那麼地怎樣?(說出他的不在意,無所謂)

4、第二次丟羊後,養羊人心情大不一樣,他非常地──後悔!此時,他又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5、是啊,從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用你的話來說說看吧。

6、以後,羊圈裏的羊再也不丟了!

五、體會寓意

1、試想,當然勸過他的街坊正在好路過這兒,他會說些什麼?

2、丟了兩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話,後果會?

3、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的錯誤,只要(),就()。

4、所以在“亡羊補牢”後面還有一句話,就是──未爲遲也(爲時不晚)。

5、在生活學習中,我們一定也有類似的現象,聯繫生活的實際,四人一小組說說看。(環境污染、防眼近視……)

六、認讀生字

1、本文還有幾個需要識字的生字:

寓、街坊、窟窿

2、書寫提醒。

〖板書設計〗

亡羊補牢

第一次第二次

丟 丟

不補 趕快堵

又少 再沒丟

未爲遲也

第二課時

南轅北轍

一、複習匯入

1、上節課,我們一起了解了寓言《亡羊補牢》的寓意,知道只要(),就()。

2、本節課,我們將一起研究另一則寓言,板書:南轅北轍

3、有知道這個故事的嗎?來說說看(師適量補充)

二、瞭解故事

1、聽了故事,你想說什麼?

2、這位要去楚國去的人,能到到他的目的地嗎?

3、轅是車槓;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麼呢?(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

三、精讀故事

1、楚國在南邊,這個人卻要往北走,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他的朋友也在苦苦地相勸。找出他與朋友的對話,同學一起來讀讀。

2、分角色讀。點評(讀出了朋友的不解、誠懇,讀出了他的固執……)

3、用上“雖然……但……”這個名式來解釋一下,這個人到不了楚國的原因。

(雖然他的馬跑得很快,但離楚國越來越遠)

4、朋友一連串的問題也沒有讓這位固執的人方向,只能看着他越走越遠,讀課文的最後一段。

5、看着越走越遠的車伕,你想對他說些什麼?

四、課外延伸

1、這個成語來源於《戰國策·魏策四》,是發生在戰國後期的一個故事。想聽聽嗎?

戰國後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釐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樑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僕僕趕來求見安釐王,勸阻伐趙。季樑對安釐王說:“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楚國在南方,我問他爲什麼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馬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車上的大口袋說:‘不要緊,我的路費多着呢。’我又給他指明,路費多也不濟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伕最會趕車。’這人真是糊塗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對,即使馬跑得特別快,路費帶得特別多,馬伕特別會趕車,這些條件越好,也只能使他離開目的地越遠。”說到這兒,季樑把話頭引上本題:“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一舉一動都要取信於天下,方能樹立權威,衆望所歸;如果仗着自已國家大、兵力強,動不動進攻人家,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樣,只能離成就霸業的目標越來越遠!”魏安釐王聽了這一席話,深感季樑給他點明瞭重要的道理,便決心停止伐趙。

2、古人還用文字記錄下這個故事:

出示:今者臣來,見人於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爲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3、讀這篇古文,感知古文的不同。幾千年前的故事,你來品味品味,看能不能理解。

五、寓言故事

1、說說你收集到的寓言,看看大家能不能領會你所說的故事說,含着一個怎樣的道理。

2、聽了這麼多的故事,的確讓我們受益非淺。在生活中,這些道理將讓我們變得更加的明智。

寓言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借助註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

教學難點:

弄懂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課題:《矛與盾》

一、成語匯入,揭題設問

1、分兩組比賽說成語,要求必須來自寓言故事。

2、說說寓言有什麼特點。(假託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代寓言兩則》中的其中一個寓言故事《矛與盾》。(板書課題,指導學生寫好“矛與盾”三個字)

4、說說讀了課題,讓你產生了哪些疑問?(矛與盾各是什麼樣的,分別用來幹什麼?這則寓言故事講了件什麼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二、自主學文,釋疑懂理

(一)解題(解決第一個問題)

觀看插圖及註釋,引導學生了解矛與盾各自的作用。

(二)讀通

1、教師範讀,提出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斷句停頓。

2、學生自己練習把語句讀通順,讀流暢。。

3、指名2—3名學生讀課文,由學生糾正朗讀中出現的問題。

4、齊讀全文。

(三)讀懂(解決第二個問題)

1、自讀課文,結合課後註釋,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說不通順的語句,就在書上標出來。

2、將自學所得及疑問在四人小組中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學生質疑相機出示重點句子。

句子一: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a:學生嘗試說句意,教師引導學生用現代語言說明白,說通順。板書“堅”

b:想一想,“譽之曰”的“之”指的是什麼?

c:這個人是怎樣誇讚的呢?你能讀好這個句子嗎?

句子二: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a:提示:於,對於。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嘗試說句意。板書“利”

b:你能讀好這個句子嗎?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學生嘗試說句意。引導將“穿透”換一種說法。板書“何如”

b:想一想,問話的人是出於什麼目的問這句話的?應該怎樣說好這句話?(引導學生以年輕人和老年人這兩種不同的身份來說好這句話。)

3、練習把整個寓言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指名講。

(四)明理(解決第三個問題)

1、以四人小組爲單位,練習把這個故事演出來。(提示:根據你們小組的實際情況,可以採用課文的原話,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豐富故事中的情節,表演時要注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

2、選擇兩個小組上臺表演,學生評議。

3、看了這樣一個故事,你有問題嗎?(引導學生質疑爲什麼“其人弗能應也”?)學生透過討論可得出:這個人不論怎樣回答,都會和自己剛剛說過的話相牴觸。進而教師乘機揭示成語“自相矛盾”)

4、進一步討論:你覺得這個人可笑嗎?可笑在哪裏?

5、情景延伸:這個人被這麼一問,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裏,他長吁短嘆,非常懊喪,這時,他的一位好友來到他家中,瞭解了情況後,就熱心地開導他。就請你扮演他的朋友來開導他,好嗎?(教師扮演賣矛與盾的人,請學生在稍作準備後上臺表演,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明確寓意。)

6、現在,我們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語言和行動不一致,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碰到過類似的事情嗎?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基礎性作業: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2、實踐性作業:排練課本劇《矛與盾》

課題:《鷸蚌相爭》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這是一隻河蚌)板:河蚌讀

(它張開殼兒在河灘上曬太陽)演:張殼出示:太陽

問:被暖暖的太陽照着,河蚌會有怎樣一番感覺呢?

也許它會說什麼?誰來做做河蚌?交流

(可這時,來了只鷸)出示板:鷸讀

(它看見了,猛地把嘴伸到殼兒裏去啄肉)

問:鷸?河蚌?分別想什麼?(也可加語言)也來說一說

(河蚌急忙把殼兒合上)演:合殼(牢牢地夾住鷸的嘴不放)

問:這時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裏如何)

2、這是故事的起因,我們再完整地聽一遍錄音(提醒:注意,聽仔細了)

3、開啟書本,看這部分內容,先自由讀,要求試着複述

4、學生試講(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大聲點)

評價:提點意見,優點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過渡:鷸和蚌之間的這場爭鬥,會如何發展?

請看二、三兩小節鷸蚌之間的一段對話。

1、自由讀

2、簡單說說故事如何發展?(互相爭持)

3、這一段寫得非常生動,再請同學讀。提醒:加表情

(動腦,怎麼讀,纔有味道)

請大家認真聽,最好能在腦海中浮現鷸蚌相爭的畫面

4、說說此時鷸蚌之間的局勢?

(威脅、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當、互不相讓)

5、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兩人配合分角色朗讀

(前後、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請一對搭襠分角色讀,爲了體現故事的完整性,再請一位同學做旁白

(可喊暫停提醒:注意語氣,表情,要進入情境)

7、評價

8、課後也可透過表演,複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過渡:鷸蚌互相爭持,所導致的後果會是什麼呢?

1、錄音範讀

2、回答:鷸蚌雙方--筋疲力盡

板漁夫--沒費一點力氣,就把它們一齊捉住了

3、揭示寓意:這正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四、總結

1、學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些什麼?

2、交流

五、發揮想象

1、鷸和蚌被漁夫抓住後又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討論)

六、小練筆

寓言教學設計5

教學分析:

本文用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了東施這個人物形象。透過學習課文,使學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順其自然。

學習目標:

1、讀懂字音,疏通字義,感知課文。

2、反覆誦讀,體會作品的美感,明確寓意,人知什麼是真正的美。

3、理清思路,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處處理:

熟練背誦、正確默寫課文。並能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並能將寓言擴展並活學活用。

教學、教具準備:

資源包: (檢索到的教案、課件、課利用的資料資訊,推薦學習資料。有關莊子墨子的資料。準備蒐集有關莊子和墨子的資料。)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東施效顰”反覆誦讀,疏通詞義,明確寓意。把要解決的問題及方法指導寫清楚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寓言故事?《掩耳盜鈴》《南轅北轍》等。

今天,我們再來讀一篇莊子寫的《東施效顰》。你瞭解莊子嗎?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先讀讀譯文。

2、自己練習把語句讀通順、讀流暢。

3、再讀讀譯文。

反覆朗讀,把文章讀流暢。

三、細讀課文,讀懂寓意。

1、西施和東施的對比,也是美與醜的對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寫出了西施的美和東施的醜?

2、出示課件:

西施美:

“西施病而顰其裏,其裏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裏。”

(1)讀了句子你體會到什麼?結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資料來說一說

(2)西施可真美,用個詞來誇誇她吧。

3、西施捂着胸口,皺着眉仍賞心悅目,東施也來學學吧!她美嗎?從哪看出來的?

4、出示課件:

東施醜:

“其裏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讀讀這句話,你體會到什麼?

(2)能用個詞來形容一下東施的樣子嗎?

(3)再讀句子,試着讀出東施的醜

(4)你想對東施說什麼?

四、明確寓意,聯繫實際談受到的啓發。

1、小組討論:

(1)同樣是皺眉捧心,爲什麼西施的樣子美,東施的樣子醜?

(2)什麼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訴東施嗎

(3)現實生活中有沒有“東施效顰”這樣的事情?舉例說一說。

2、班級交流討論結果。

教師指導點撥: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不切實際的照搬,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五、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練習讀出感情,再分角色朗讀體會寓言的寓意。

作業:

背誦《東施效顰》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複習並背誦《東施效顰》。學習《楚王好細腰》

教學過程:

一、複習並背誦《東施效顰》。

二、學習《楚王好細腰》

自讀自悟,讀懂、讀通每句話。

1、學生自讀《楚王好細腰》。

2、全班交流

三、講寓言故事,理解寓意,聯繫生活實際想開去。

1、自己練習講寓言故事,在小組裏講,全班講。

2、集體交流:

(1)知道楚王喜愛細腰後,大臣們的心裏會想什麼?

(2)大臣們投其所好,他們是怎麼做的?

出示句子:

“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爲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

你能否爲大家演示一下“脅”、“帶”、“扶”這幾個動作,並用自己的語言具體的描繪出這幾個動作?

大臣們在細腰過程中是否有痛苦,他們會有思想矛盾嗎?猜猜他們怎麼想的。

再試着讀讀這句話,讀出大臣們的矛盾心理。

(3)第二年,大臣們的“努力”可有了成效,滿朝文武的臉都是黑黃黑黃的了。看到這番情景楚王還樂的起來嗎?

(4)你想對楚王和大臣們說什麼?

四、昇華延伸

你是不是認爲文章結尾還可以寫點什麼?試着寫一寫

其實我們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多剛正不阿的人,他們不畏強權、保持自我,誰給大家講講他們的故事?

這則寓言對你有什麼啓發?

教師點撥:《楚王好細腰》透過達官顯貴們束腰以求楚王寵信的醜陋舉止,諷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的可恥下場。

五、檢測: 檢查背誦,交流理解體會寓意。

六、作業設定:

1、從生活中找寓言中的人物。

2、背誦默寫古文。

3、推薦閱讀《邯鄲學步》

課後反思:

本文用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了東施這個人物形象。透過學習課文,使學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順其自然。

學習的拓展非常重要,可以使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避免東施效顰的事情發生。

寓言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學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寓言、亡羊補牢”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3、瞭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涵的道理。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在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瞭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說成語,引入新課

1、說說你們知道的成語。

2、導語: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中,成語是一顆璀璨奪目的珍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人們習慣用成語來表達意思,準確、生動、簡潔。知道嗎?許多成語都蘊涵着一個動人的故事。今天,我們來學習兩個成語故事。讀完故事,相信你會對成語有更深的瞭解。

二、熟字新解,引導板書

1、板書“亡、牢”:

你能說說你知道的關於亡和牢的詞嗎?透過這些詞,你知道它們通常表示什麼意思?

2、板書“羊、補”:

在亡羊補牢中,“亡、牢”又是什麼意思呢?認真讀書,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

2、思考“亡、牢”的意思,並在課文中找依據。

四、檢查自讀效果,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生字的讀音。

2、出示生字,認讀生字。提示多音字“圈”

3、彙報“亡、牢”的意思。可爭論,可查字典。

4、相機指名讀課文,師生評議,進一步理解內容。

⑴第二段,要讀出勸說的語氣。

⑵第三段,要讀出養羊人着急、泄氣的心情。

⑶最後一段,要讀出醒悟、積極補救的心理和做法。

五、練習講述這個故事

六、交流體會,明瞭寓意

1、四人合作交流:

你從故事中明白了什麼?

2、全班交流。

七、總結

《亡羊補牢》這個寓言故事,情節簡單。它使我們明白了,做錯了事或出了問題,及時改正或補救,還不晚。所以人們常說:“亡羊補牢,爲未晚也!”

八、學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

2、指導寫字。

3、比一比,組成詞語:

悔()叼()屈()窿()

梅()叨()窟()隆()

第二課時

一、故事匯入,激發興趣

戰國時期,魏王曾想進攻趙國。魏過的賢人季樑十分着急,就匆匆地去見魏王。爲了開導魏王,他給魏王講了一個故事。你相知道是什麼故事嗎?魏王最終會不會打趙國呢?請你讀課文。

二、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纏”。

2、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三、彙報交流,指導朗讀課文

1、檢查讀文和認讀生字。

2、交流課文內容及不理解的地方。理解“南轅北轍、盤纏”兩個詞。

3、練習朗讀課文,講述故事。

四、創設情景,練習口語交際

1、面對那個人走遠的影子,他的朋友會說什麼?

2、你相對哪個楚國人說什麼?

3、回到課文開始的故事,楚王會不會打趙國呢?爲什麼?

五、總結

《南轅北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要是選錯了方向,無論怎麼努力,也是達不到目的的!

六、寫字練習

1、抄寫生字。

2、難點提示:

“纏”右邊不要寫成“釐”。

3、抄寫詞語。

七、拓展活動

蒐集寓言故事,準備參加語文活動:講寓言故事。

標籤:寓言 教學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