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精選6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課文《凡卡》教學反思(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精選6篇)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1

教《凡卡》這課時,我引導學生帶着課後的三個問題進行默讀,然後交流。更多的還是依據學生的學情生成新的教學思路,隨機調控課堂,感覺非常滿意。平時上語文課,我很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我比較喜歡使用朗讀,在我看來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閱讀方式。《凡卡》是教材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個單元的訓練重點就是默讀,前一篇課文的教學我沒使用默讀,也沒提及默讀。

因爲平時在觀察高年級學生讀課外書時,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採取默讀。從某種角度講,小學生隨着識字量的增大,隨着年級的提高,隨着知識面的拓展,在閱讀書報時,都會自然而然地喜歡用默讀的方式。當然這種默讀還是無意識的,比如要有意識地提高默讀的速度,要有意識地邊默讀邊思考,還需要教師的點撥。《凡卡》一課的教學是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如何默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默讀習慣。

學生對課後三個問題的精彩交流,也是超乎我的預想的。尤其是第二處問題(第一課時:爲什麼凡卡給爺爺寫信乞求爺爺帶他回家?第二課時:多數同學認爲凡卡受盡折磨、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但是有一個同學卻認爲凡卡很堅強,你認爲凡卡到底有沒有堅強?)的交流,具有“史無前例”的突破!多數孩子一開始都認爲凡卡的學徒生活“再也受不住了!”“我就要死了!”“只有死路一條了!”“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只看到凡卡悲慘遭遇的一面,卻沒有發現凡卡骨子裏還隱藏着堅強的另一面!不少人在可憐凡卡的同時,唾罵的是鞋店的老闆、老闆娘、幾個夥計,怪罪的是黑暗深重的資本主義社會。這課的教學,我沒有引導學生去同情凡卡,也沒有引導學生去唾罵和怪罪,學生的交流中已經蘊含這些了,我爲何還要再去強化這些呢!因爲這些都不能觸動我和學生的心絃,不能撞擊我和學生的心靈!

凡卡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始終保持着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始終堅信能夠回到爺爺身邊;在經受折磨和屈辱之後,凡卡頑強地挺過來了;雖然凡卡的忍受力達到了極限,甚至想到了死,但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生存,他沒有自暴自棄!這就是凡卡的堅強!這就是震撼人心的堅強!我和學生被凡卡的堅強感動着,不斷地感動着……

此課的教學,前後的兩個課時相互“連結”,融爲一體,默讀中的三個問題貫穿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由三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默讀完之後,依次交流,學生的默讀成果分類板書。每一個問題的解答,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在“矛盾”之處生成新的問題,這裏的新問題是對原問題的深層思考,可以留給第二課時,因此不必馬上解決。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巧置懸念,吊吊學生的胃口。胃口吊一次還不夠,還要吊第二次,第三次,學生都快坐不住了!第二課時學生的濃烈興趣依然不減。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課堂,帶着更多的新問題出課堂。”這一課的教學我不就是在實踐着這一個理念嗎?學生帶着問題默讀課文,走入文字,帶着成功的喜悅走出文字,引發新問題後,學生再次走入文字,帶着勝利的喜悅再次走出文字!學生的思維始終處在活躍的狀態,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對話自然而親暱,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也在享受着語文。第二課時的末尾雖然沒有再產生更新的問題,但是凡卡超乎尋常的堅強,爲自由而生存的堅強已經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心裏,引發的將是更加深刻的問題,留給學生的將是一生的思考。

《凡卡》的教學,默讀與交流交替進行,學生不斷地在文字中走進走出。每一次進出,學生都有新的發現;每一次交流,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不斷受到啓發;每一次產生新的問題,學生總是興致盎然,興趣大增。我想這就是理想的語文課吧!“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語文課也應該像說評書那樣,經常帶給學生“意猶未盡”的享受!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2

《凡卡》這篇課文是一篇傳統課文。透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社會制度的黑暗。本單元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增加人生閱歷,激勵他們從小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並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悟文中所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在教學本課時,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爲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着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巧設疑問理清文章思路。然後以朗讀指導爲主,按文章中信的內容、插敘的回憶內容、作者的敘述內容三部分品讀課文。首先讀凡卡信的內容──走進凡卡的現實生活,瞭解一個九歲孤兒小小的、並不過分的願望,從中體會凡卡爲什麼撕心裂肺地反覆請求爺爺帶他回鄉村裏去。再讀插敘的內容──走進凡卡的夢幻世界,瞭解凡卡的內心情感,嚮往鄉村快樂的生活,激發學生對凡卡更加強烈的同情心。然後讀作者的敘述內容,體會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匠心獨運的結構安排,體會文章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從而深入體會文章蘊含的深刻思想感情。同時讓學生把自己的童年,與凡卡對比,襯托凡卡的悲慘童年,激起對凡卡的同情,進而珍惜自己的童年。在仔細閱讀信的內容的環節,用“哪些地方最能體現凡卡在城裏學徒生活的悲慘?”這一問題貫穿教學,指導學生仔細閱讀第8、10、15自然段,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透過對重點段落扣住詞句的分析,走進凡卡的現實生活,讀懂課文,體會情感,並透過朗讀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然後再讓學生思考“鄉村生活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呢?”讀插敘部分,談感受,聯繫前文理解在冰天雪地中砍聖誕樹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麼美好、快樂、有趣,這正更說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獨和痛苦。透過讀和同學們自己的分析,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凡卡無論在鄉村還是在城裏他都沒有好日子過;無論到了哪裏他的命是運都悲慘的。既而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採用的這種把鄉村的貧窮、無奈和城裏的悲慘、孤獨放在一起寫,讓人讀完之後更加同情、一目瞭然凡卡的悲慘命運,這樣的寫法叫對比;同時還能夠從凡卡含淚帶血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識地用農村生活來襯托城市生活的悲慘。領悟本課在表達方法上有兩個重要特點。由於時間緊,教學中還存在有些重點句子讀得少,學生體會不夠等問題。只能讓學生課下再讀,以加深理解。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3

《凡卡》一文敘述了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九歲的凡卡·茹科夫被爺爺送到城裏鞋匠阿里亞希涅那裏做學徒,受盡了折磨,他寫信給爺爺,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去。課文的結尾以凡卡做夢的形式反襯了凡卡的悲慘遭遇,這激起了人們的深切同情。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有這幾點感受:

一、整體感知,讀中悟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考慮到本課篇幅較長,我讓學生事先預習課文時認真朗讀課文,課堂中就帶着自己的問題和小組交流:透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麼?例如:有位學生說到:“我認爲凡卡太傻了,怎麼就不知道跑回鄉呢?”針對這個問題,我請全班同學幫他解決。同學們結合課文裏的具體情節來理解:下着大雪,冰天雪地,又冷又餓等多種因素使凡卡無法回到鄉下。這更烘托出凡卡命運的悲慘。讓學生帶着疑問理解課文,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又不能似是而非,始終抓住文章的主線。我們應該鼓勵這種個性化的理解,進行地交流讀書體會。

二、異曲同工,發展創造性思維

求異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做不同的回答,或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性的思維形式。

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以做夢結束,似喜似悲,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於是,我引導學生對比進行思考探討。我說:“凡卡是懷着強烈的願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有想到爺爺是永遠也不可能收到他的信呢,那凡卡的命運將怎樣呢?”學生的回答都帶着明顯的同情。“那既然凡卡無法擺脫這悲慘的命運,那麼文章結尾又有什麼含義呢?”有的學生回答:“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的生活是個不能實現的夢。”有的學生說:“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和不西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針對這一懸念式的結尾,我再安排學生續寫,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想象,文中都寄託了對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今後的教學中還需理論聯繫實際,課文內容聯繫現實生活。寫作方法學以致用。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4

一、介紹背景,奠定基礎

《凡卡》一文,作者契訶夫寫於1886年,當時正是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作者所寫的時代和學生有一定的距離,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課伊始,我便簡單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奠定了學習課文的情感基調,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作品之間的距離,降低了學習難度。

二、長文短教,直奔重點

這篇課文篇幅很長,結構複雜,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教學中採用扣主線、棄枝葉,抓住信的內容、凡卡爺爺的乞求、凡卡的回憶等重點內容,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體會、探究,指導學生從讀中悟,以悟促讀,然後在瞭解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描寫加以想象,並相機對莫斯科的氣溫情況進行介紹,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凡卡悲慘生活的體會。

另外,凡卡向爺爺呼救的內容,我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是凡卡進行感情朗讀,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達到披文入情,從而真正體驗到凡卡痛苦的內心世界,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對比教學,突破難點

教學凡卡回憶和爺爺一起在鄉下生活的情景時,引導學生思考:

1.你覺得凡卡鄉下的生活怎麼樣?

2.鄉下的生活既然很苦,爲什麼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麼美好呢?

透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很容易就能能把鄉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進行對比,進而體會到作者寫鄉下生活的“樂”是爲了襯托學徒生活的苦,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凡卡生活的悲慘。

預設是美好的,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諸多的不足之處,如:1.在介紹凡卡的兩個名字時,用時過多。2.沒有及時對學生完成《學習指導叢書》的情況進行發饋等等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5

文章很長,課時卻有限,這樣的時候,倘若貪求面面俱到,教學將又冗長又乏味,學生收益甚少。因而,在《凡卡》一文的教學,我這樣設計並實施教學:

1、初讀課文伊始,就拋出問題:“用一個詞語表達你初讀本文的最大感觸。”學生很快紛紛表達:震驚、傷感、同情、悲痛……由此,迅速導向學生集中關注文字的情感,並將自己的情感世界融入其中。

2、然後,就“從什麼地方感受到‘震驚、傷感、同情、悲痛……’?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這一問題請同學們自讀課文,以點帶面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並反覆研讀相關的語句,既緊扣情感,又明晰文章主線;既讀懂內容,又感染情緒。

3、接着,再讓學生就自己最有“震驚、傷感、同情、悲痛……”感觸的語句透過朗讀表現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自然地噴發感情。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倘若面面俱到,或逐段講析,自然枯燥乏味,毫無特色,弱化文字自身的感染力,以上處理,則較好地突破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時間、空間關係複雜的難點,實現了長文短教、化難爲易。因而,教師深入涵詠文字,正確地處理、把握教材非常重要。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6

《凡卡》這篇課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寫的短篇小說,採用了“寫信”這一表達形式,主要講在十九世紀後期的舊俄時代,凡卡由農村來到城市的一個鞋鋪當學徒,他受盡了種種折磨,過着十分痛苦的生活。他寫信告訴爺爺自己的不幸遭遇,表達了想回到鄉下爺爺身邊的急切心情。

作爲六年級的學生,面對這樣比較長的文章,已初步具有抓住課文的主要脈絡和重點語句理解課文的能力。他們與課文中的凡卡年紀相仿,在情感上容易產生共鳴。但本課課文結構較複雜,由作者的敘述、信的內容和凡卡的回憶三部分組成,這類文章學生是第一次學習。另外,俄國人名字姓氏、作品的歷史背景等也會使學生在理解上有難度。

基於以上原因,我在第一課時先交流作家契訶夫的有關資料,介紹《凡卡》的寫作背景。人物姓氏、身份關係用連線的方法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引導學生讀課文,幫助學生理清小說思路,找準寫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內容與聯想;在找準寫信的段落的基礎上給課文分段。在第二課時教學中抓住信的內容、凡卡的回憶和夢等內容中的重點句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讓學生討論凡卡遭受了哪些折磨?藉助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教學中我還注意啓發學生想象。如:凡卡還受了哪些折磨?爲什麼?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替凡卡說下去。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增添悲劇感人的力量。在第三課時教學時把研討本文在表達上的特點和續寫作爲重點進行。學生了解了小說的主要內容,對凡卡的遭遇給予深深的同情,經過對錶達特點的研討,更加感受到了作品的魅力。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尤其是對經典的教學,總是覺得什麼都應該讓學生學到、領悟到,但時間有限,沒有辦法面面俱到。比如“凡卡的三次嘆氣”、“斜着眼看了一下那個昏暗的神像”等一些細節描寫,我處理的比較簡單,感覺如果能在深入引導揣摩揣摩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