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凡卡》教學反思(15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凡卡》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凡卡》教學反思(15篇)

《凡卡》教學反思1

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爲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瞭解凡卡的悲慘遭遇,激起他們對凡卡的同情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痛恨。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外,我還引導學生將課文的插圖與相關內容聯繫起來。透過對比,發現矛盾,產生疑問,然後討論解決,這樣做對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圖主要描繪了在聖誕節前夜,凡卡等老闆,老闆娘和幾個夥計到教堂做禮拜之時,在鞋店偷偷給爺爺寫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後,是一個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擺滿了各種楦頭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卻有這樣一句話:“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當學到這段內容時,與插圖對照,學生很快就產生了疑問:爲什麼鞋店有那麼多鞋,而凡卡卻說沒鞋穿呢?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討論。有的說:“鞋是賣錢的,他那樣穿,哪能買得起,只有有錢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說:“課文中莫斯科是個大城市,房子會是老爺們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錢人光臨的地方”……接着我又問:“當老闆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時,爲什麼不送他雙鞋穿呢?”經過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錢人是不會可憐、同情、幫助窮孩子的,有的只是對他們兇殘的虐待,可見這個社會是多麼的黑暗。

《凡卡》教學反思2

問:教學《凡卡》這篇小說時,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小說的主人公凡卡是一個9歲的窮孩子,沒有上過學,怎麼能給爺爺寫信呢?我只好解釋說:這是小說,可以虛構。這樣解釋妥當嗎?

又:“凡卡”爲什麼又稱“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

答:您用小說可以虛構來解釋見卡會寫信,不夠妥當。小說裏的人物、事件、情節確實可以虛構,但是,虛構的情節必須是合情合理的,可信的。也就是說,藝術的真實必須以生活的真實爲基礎。如果凡卡真的不具備會寫信的條件,作家也不應當這樣寫。

那麼凡卡會寫信是否合情合理呢?教材中的《凡卡》是根據俄國作家契柯夫的同名小說縮寫的。凡卡9歲前是否上過學,小說沒有交代,但我們不能只根據他家裏窮就斷定他沒有上過學。小說雖然沒有交代凡卡是否上過學,但是他能夠寫信的條件還是可以從小說原作中的一些情節中看出來的。凡卡的母親佩拉蓋雅在世時曾在席瓦列維父老爺家裏當女傭,老爺的女兒奧爾格·伊格納捷夫娜很喜歡聰明的小凡卡,教他念書、寫字、數數,還教他跳四組舞。這一情節沒有納入課文,可以參見《凡卡》原作。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凡卡真的沒有上過學,他能夠給爺爺寫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俄國人的姓名由三部分組成——名字、父名和姓氏。“凡卡”的名字是“伊凡”,“凡卡”是愛稱,類似我們的小名,“茹科夫”是凡卡的姓。作者喜愛小說的小主人公,所以用“凡卡·茹科夫”的愛稱來稱呼他。按照俄國的習慣,姓名的全稱只在正式場合使用,平時用省略的說法。晚輩對長輩自稱,只稱呼自己的名字和姓氏,所以凡卡在給爺爺的信中自稱“您的孫子伊凡·茹科夫”;晚輩稱呼長輩,只稱呼長輩的名字和父名,不稱呼姓氏,所以凡卡稱呼爺爺“康斯坦丁·馮卡里奇”。

下面是來自《中央電教館資源中心》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凡卡》一文是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的主人翁凡卡只有九歲,家裏很窮,又沒有讀過書,他怎麼能給爺爺寫那樣長的信呢?另外,凡卡又爲什麼不會寫信封呢?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

原因一,課文是經過編者刪節的,看《契河夫文集》第五卷的小說原文,有這樣一段被刪去的話:“當初凡卡的母親彼拉蓋雅還活着,在老爺家裏做女僕的時候,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筆者注:其人是老爺家的小姐)就常給凡卡糖果吃,閒着沒事做便教他念書、寫字,從一數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爾舞。可是等彼拉蓋雅一死,孤兒凡卡就給送到僕人的廚房去跟祖父住在一起,後來又從廚房給送到莫斯料的鞋匠阿里亞興的鋪子裏來了……”從這一段話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凡卡之所以能寫信,是老爺家小姐教他念書、寫字的結果。至於小姐爲什麼喜歡他並樂意教他,這又和凡卡的母親曾是小姐寵愛的女僕有關係。

原因二,俄語是拼音文字,和漢語不同,俄國孩子學俄語讀寫要比中國孩子學習漢語容易得多。凡卡雖沒有上學讀書,但很小的時候小姐就教他念書、寫字;另外,凡卡的爺爺也識字(可以從文末的夢境描寫中看出),說不定爺爺在平時生活中也曾教過凡卡,因此,凡卡會寫信應在情理之中。

原因三,凡卡的信,通篇都是孩子口氣,用詞淺顯,近乎是一般兒童口語的實錄,所以,這對於凡卡來說只會寫字就可以了。然而,凡卡在平常生活中只學會寫字卻不曾學過寫信封,因此,凡卡把信封寫錯了是可能的。

《凡卡》教學反思3

在教學中,我想作爲學生怎樣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引發思維的風暴,我精心地設計問題。

在學習凡卡回憶和爺爺一起砍聖誕樹的時候,筆者說:“砍聖誕樹也正是我們現在這個時候,俄羅斯的天氣更冷,晚上應該在零下十幾度,叫我去砍我還不高興呢?爲什麼凡卡他卻這麼高興呢?”

我這個問題,在學生中產生了很大的反響,學生透過討論,理解了,雖然和爺爺一起砍聖誕樹的日子是苦的,但比起在鞋匠家裏學徒生活,要好多了,同時有親情在,他和爺爺在一起就很快樂!

筆者想,作爲教師如何根據課文的內容合理地、巧妙地設計問題,讓學生在不同言論觀點的碰撞與交鋒中,啓迪智慧,經受鍛鍊,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方面。最近崔巒老師就說,激活思。我想在這方面繼續思考。

《凡卡》教學反思4

教學《凡卡》(第十二冊)一文,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爲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着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情感世界。待學生完成自習預習,瞭解課文大意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初讀課文,你對本文有什麼總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同時明確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爲作者採用了多層次、多角度的表現手法,來突出同一個中心:沙俄時代窮孩子的悲慘命運。這樣抓住關鍵,直奔要害,能給學生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識地把文章按線索破爲三大塊,爲突破重點做好準備,我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再採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一點最讓你感動?”這是抓住學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們不難得出共識:向爺爺述說悲慘學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讀細讀:“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敘述使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目的之一在於讀懂內容;目的之二在於感染情緒,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進而明確此種描寫細膩、逼真的寫作手法。再繼續抓住情感:“試想一下,凡卡寫到這兒是一種什麼心情?”發散學生思維,培養想像力,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情緒。“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會怎樣訴說?”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提高朗讀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爺爺帶他回去,這一內容信中多處出現,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凡卡痛苦的心情。”這樣一來,原來一封長信,就濃縮在一個重點段上,再放手讓學生朗讀,從中悟情明理。既節省了時間,又發展了學生的品評鑑賞能力!到此,教學的第一板塊結束。 “我們除了凡卡的語言敘述和城鄉生活的對比中感受到他悲慘的命運外,你還能從文中哪些內容體會到凡卡生活的悲慘,內心的痛苦?”這一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自然導向第三板塊。而且稍微拔高了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們獲得探求知識的樂趣。學習好的同學動動腦子可能會想到凡卡寫信前後的心情,中下等同學可在老師的提示中得到啓示,進而明白:原來文中細緻入微地刻畫凡卡寫信前擔心、害怕的神情;寫信中多次嘆氣;寫信後還做了一個好夢,也充分地表現了凡卡悲慘的命運。到此,教學第三板塊結束。

最後,把三大塊有機地結合起來。“同學們,看這板書,聯繫剛纔所講的內容,說說作者是什麼樣表達中心,突出凡卡悲慘命運的?”此時,學生的腦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條線索:信中訴說悲慘學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憶往事,對比現實,襯托出中心;結尾的美夢,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學任務全部完成。這樣,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讀法爲主,以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爲輔,交替使用,使學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縱橫交錯的三條線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間的關係,而且提出的問題,由淺入深,擊中要害,還使學生在朗讀、討論中深切感悟到語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師教是輕鬆,學生學得愉快,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凡卡》教學反思5

無疑,這次“突發事故”不但沒有打亂教學秩序,反而成爲了一次可遇而不可求的精彩體驗。聽着孩子們在交流時展現出來的那一份善良的心願,那一份渴望;讀着孩子們字裏行間流露的對身邊的小凡卡那一份關注與同情,我替自己隨機尋找的“你們覺得這兩個制度下的‘凡卡’命運相同嗎?”這一突破點感到欣慰。的確,價值觀的正確引領,有時真的不需要說教,只要傾聽,點撥,引導就行了。

【課後反思】

葉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本案例由一位學生的疑惑──“社會主義制度下不是也有小凡卡嗎?”給本堂課劃出了一道美麗的弧線,留給我許多的思考──

1、“無痕”點撥──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融合: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許多時候,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把人文性和工具性脫離開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帶有太多的政治色彩,個人主觀色彩,導致學生即使遇到非常敏銳的問題他們也逐漸變的麻木不仁。本案例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教師的抓住課堂教學隨機生成的點,進行“無痕”點撥──“你們覺得這兩個制度下的‘凡卡’命運相同嗎?”讓學生自己透過比較,自然而然地去感受,這兩個制度下的‘凡卡’命運結局是不同的,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凡卡有許多人的關愛,他們是幸福的。這樣,學生們就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新課程重視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正是需要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在學生真實地展現生命活動是給以有針對性的人文關懷和價值引導。這種扶正就失的教學正是學生生命成長髮展的最好呵護。

2、“活用”資源──文字資訊和課外資訊的有效融合:

成長在知識經濟社會、資訊時代的孩子,他們透過各種渠道獲取大量文字之外的資訊,往往是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學資源,使每節課都成爲不可重複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本案例的成功之處在於我果斷地摒棄預設的教法,充分利用課堂資訊資源變化這一隱形的教學資源,加以引導、點撥,深化了學生的認識,實現了有效教學。生活處處是語文,語文學習資源無處不在,一次精彩的即興發言,一個異於常規的舉動,甚至一次看似干擾教學的突發事件……這些課堂生成事件,只要我們注意挖掘,都有可能成爲開啓學生智慧之門的資源。面對課堂中紛至沓來的生成資訊,教師應披沙揀金,做生成資訊的裁剪者,實現文字資訊和生成資訊的有效融合,使語文學習的資源更豐富,更有效。

《凡卡》教學反思6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最怕學生插嘴,提一些不在自己課前教學設計中的疑問,因爲沒在自己的預設中,怕掌控不住整個課堂,特別是一些公開課更是如此。可是學生的一個發現、一處質疑、一句插嘴……這些微小的細節,有時就會隱藏着一個個教學的生成點。關注這些細節,就是捕捉住了課堂動態生成。在《凡卡》一課的教學中,我及時關注了課堂中的細節,使整個課堂充滿了生成的活力。

【片段】

生1:老師,凡卡沒有讀過書,他根本不識字,爲什麼會寫信?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你怎麼知道凡卡沒有讀過書呢?

生1:小凡卡家裏很窮,他才九歲就被送到鞋匠阿里亞希涅那兒做學徒,他哪有錢去讀書呢?

師:那凡卡爲什麼會寫信呢?同學們能從文中找出答案嗎?

生2:我知道,凡卡會寫信,是他爺爺教的。

師:是嗎?請你說說理由。

生2:因爲從文章的最後,對凡卡夢境的描寫中可以看出,凡卡的爺爺識字,說不定爺爺在平時生活中曾經教過凡卡。

師:說得很好!還有誰認爲凡卡會寫信是爺爺教的呢?

生3:從文中“砍聖誕樹”一節的描寫中可以看出,小時候在鄉下,家裏雖然窮,但爺爺很疼愛凡卡,閒暇的時候,爺爺一定會教小凡卡識字的。

師:爲什麼你認爲疼愛凡卡,爺爺就會教他識字呢?

生4:老師我贊成X同學的說法,我也有一個非常疼愛我的爺爺,小時候,爺爺常常教我背古詩,給我講故事,教我寫字。我想凡卡的爺爺既然那麼疼愛他,也一定會這麼做吧!

師:說得多好啊!原來凡卡會寫信是爺爺教他的。誰還有不同的解釋?

師:哦!沒有了嗎?可是我認爲凡卡會寫信,還與另外一個人有關。

師:小說的原文中說凡卡的母親在世時曾在席瓦列維父老爺家裏當女傭,老爺的女兒很喜歡聰明的小凡卡,教他念書、寫字、數數,還教他跳四組舞。由此可以看出,凡卡之所以能寫信,是老爺家小姐教他念書、寫字的結果。看來,即使凡卡真的沒有上過學,他能夠給爺爺寫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師:讀書貴在有疑,“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 我們的課堂大家積極提問、主動探索纔會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希望在以後的學習中同學們也像今天這樣大大的質疑。

反思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而課堂互動往往是透過教學細節來實現的。

上述片段中,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凡卡爲什麼會寫信?”對於學生的問題,我採取了“冷處理”,沒有馬上給出答案,而是將問題再度拋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去感悟,爲學生思維的飛躍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互相探討,不斷閃現出思維的火花,最終問題便在師生的共同互動中迎刃而解了。

作爲教師,我們除了要用開放的胸懷去預設理想的教學情境,還應更多地關注課堂中的教學細節,關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生成,從而創造精彩互動的課堂。

《凡卡》教學反思7

本節課教學目的主要是透過有感情朗讀,理解凡卡悲慘的遭遇,體會文章的中心以及作者的表達方法。

《凡卡》由於是一篇短篇小說,篇幅較長,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我在教學中採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些地方最能反映凡卡生活的悲慘和內心的痛苦?抓住學生的情感世界,接着精讀細讀:凡卡受了哪些罪,你從這些詞語中體會到什麼?目的之在於讀懂內容。目的之二在於感染情緒,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貼在一起。如果你就是凡卡,你會怎樣訴說?指導學生把心放進去,有感情地朗讀,提高朗讀能力。

接着引讀了10、15自然段,這樣一來,原來一封長信,就濃縮在幾個重點段上,再放手讓學生朗讀,從中悟情明理,既節省了時間,又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再透過學習插敘部分,讓學生領悟反襯的表達方法,同時透過提問爲什麼窮人無論在城裏或鄉下都同樣過着痛苦的日子,讓學生追根求源,知道凡卡的信不止是真情告白,他向爺爺哭訴了自己所受的種種苦難,還是一紙血淚控訴,他向人們控訴了俄國沙皇的黑暗統治和資本家的冷酷無情,激起同學們對沙皇政府的痛恨。接着讓學生自學第三部分,領悟美好結局背後暗示着的悲慘命運。最後拓展延伸,設想《凡卡夢醒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激發學生對凡卡的同情和祝福。

《凡卡》教學反思8

文章很長,課時卻有限,這樣的時候,倘若貪求面面俱到,教學將又冗長又乏味,同學收益甚少。

因而,在《凡卡》一文的教學,我這樣設計並實施教學:

1、初讀課文伊始,就拋出問題:“用一個詞語表達你初讀本文的最大感觸。”同學很快紛紛表達:震驚、傷感、同情、悲哀……由此,迅速導向同學集中關注文字的情感,並將自身的情感世界融入其中。

2、然後,就“從什麼地方感受到‘震驚、傷感、同情、悲哀……’?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這一問題請同學們自讀課文,以點帶面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並反覆研讀相關的語句,既緊扣情感,又明晰文章主線;既讀懂內容,又感染情緒。

3、接着,再讓同學就自身最有“震驚、傷感、同情、悲哀……”感觸的語句透過朗讀表示自身的情感體驗,同學自然地噴發感情。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倘若面面俱到,或逐段講析,自然枯燥乏味,毫無特色,弱化文字自身的感染力,以上處置,則較好地突破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時間、空間關係複雜的難點,實現了長文短教、化難爲易。因而,教師深入涵詠文字,正確地處置、掌握教材非常重要。

《凡卡》教學反思9

《凡卡》篇幅特別長,內容更是錯綜複雜,寫信,回憶交織在一起。作者採用了對比、襯托、插敘的寫法,使課文的內容顯得更加生動有趣。這樣的課文該怎麼教?思索了很久,但是無緒!

最後我決定把握教學目標,簡單教,簡單學!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會寫15個生字。

能正確讀寫“飢餓、禮拜、生鏽、揉皺、昏暗、眯縫、聳肩、一縷、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凍僵、逗笑、竄過、逮住、孤兒、打攪、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聖誕樹、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整體把握主要內容,瞭解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體會他極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課文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敘述、信的內容和回憶插敘結合來寫的表達效果,體會課文結尾中“夢”的含義。

第一課時,

讓學生初讀課文,弄清生字新詞的讀音寫法。隨後帶着孩子們把文章中的人名反覆讀了幾遍,這樣以減輕學生在朗讀課文中的難度。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特別不喜歡讀外國作品,原因讓人有點啼笑皆非,就是我覺得人名太長,有障礙。以小孩子的眼光看課文,然後指導他們學習。

接着,我讓孩子們談談對這課的看法,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好多同學都紛紛表示不喜歡,原因就是“小凡卡的生活太苦了。”他們不喜歡悲劇。原本我設計這一環節就是爲了讓學生喜歡上課文。只有少數幾個孩子說喜歡課文。於是我順勢對孩子們說:“同學們,你們透過朗讀課文,已經知道凡卡過的日子非常苦,你們都產生了對這個孩子深深的同情。爲什麼你們能在瞬間產生這麼複雜深厚的感情呢?這就是普普通通的文字組合在一起後產生的巨大的魅力,造成了我們感情的變化。孩子們,在我們這個和平的社會裏,也有許多悲劇,比如昨天青海省發生了7。1級的地震,比如,前不久,山西煤礦發生了礦難……有的時候,我們不能不用文字來記錄這些悲劇,來激發人們的同情,來引起人們的重視,讓人們引以爲戒,讓悲劇遠離我們!孩子們,如何應用文字是一門很深的文字,今天,我們來好好學習《凡卡》這篇課文,去體味文字帶給我們的精彩!”察言觀色,孩子們對這篇課文有興趣!

第二課時,

我先引導孩子們迅速找出“信的內容”,透過體味重點的句子,去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苦。孩子們的朗讀很到位。然後引導孩子們朗讀凡卡要求爺爺接他回家的自然段,體味回家之情切。這部分的教學也是我的重點教學內容。

隨後讓孩子們找出凡卡回憶的自然段指導學習。凡卡的回憶是甜蜜的,讓孩子們讀出凡卡內心的快樂。接着引導學生分析,凡卡的鄉下生活真的很甜蜜嗎?爲什麼在凡卡看來這麼甜蜜呢?並告訴孩子們這一部分的寫法叫“插敘”,這裏插寫的內容更加烘托了凡卡學徒生活的艱苦。

第三課時,

讓學生找出凡卡寫信時候的神態動作的語句,讓學生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接着讓學生分析故事的結尾,展開了辯論“假設爺爺能收到信,會來接凡卡回家嗎?”學生在辯論中明白了,凡卡的悲劇是當時黑暗的社會造成的,凡卡的命運不會有改變。

應用這種傳統的教法,三個課時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學完這課,我的感受就是上課的程序依然不夠簡單,過渡不太自然,而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一直保持興趣。課文長,教學冗長,這是我整體的感受。看來,長文短教只是我的理想,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任何的突破!教學中,依然不能大膽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取捨,就是這課教學效果不太讓我滿意的基本原因!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深鑽教材,有自己的見地,然後大膽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環節,這纔是讓人滿意的課。

一個班級的教學任務已經完成,但是到底該如何調節教學設計,在另一個班級實施教學,依然沒有思路!

《凡卡》教學反思10

上《凡卡》前,學生習慣性的問我:預習要找資料嗎?

我說,我們學習每一篇課文都應該養成了解相關知識的好習慣,特別是這樣時代較遙遠的課文,更應該主動了解當時的環境和作者的寫作意圖,能幫助我們拉近與作品的距離。大家可以透過各種途徑想辦法來完成嗎?

好!孩子們都很願意寫這樣的作業,就連幾個常偷懶的孩子也積極和組員準備,我看在眼裏,樂在心裏。

接下來彙報預習成果時,更讓我喜出望外:

我透過上網查資料瞭解到,《凡卡》寫於1886年,它反映了當時沙皇統治下,無數破產了的農民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作者契訶夫家裏就有這樣的學徒

星期天,我和爸爸專門到圖書館查到了十九世紀末期,正是沙皇俄國最黑暗的時代。很多作家都用自己的筆無情的揭露沙皇統治下的不合理社會制度和社會的醜惡現象。我向大家推薦幾本書

我搜尋資料時發現很多反映當時社會的圖片,供大家參考

【感悟】

從三年級開始,我就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並有目的地進行分層訓練:從讀通課文,自學生字新詞到能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膽的質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用筆給課文寫眉批,寫上自己的體會和理解;到現在的能蒐集與本課內容聯繫緊密的課外資料,並能獨立進行處理,孩子們自學語文能力得到質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條活學語文的路子──在開放的教學空間中,架一座聯通課內與課外的橋樑。

1、內外拓展:

以課文爲載體,向課外拓展。即以課文內容爲引子

,爲話題,誘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蒐集資料,很自然的把語文的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校外、社會中,更廣闊的知識空間裏,使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經驗聯繫起來,使語文學習成爲學生自主構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語文,用語文透過多種渠道蒐集資訊,處理資訊,利用資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個性、特長。並有助於形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於培養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前後溝通,互爲參照,形成共鳴。

2、兩頭延伸:

課前,指導學生了解學習內容並進行預習,或提前拜讀原著,或提前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等,這樣的學習纔是真正自主的學習、有效的學習。課後應該是一個新的學習輪迴的開始,教師要透過巧妙的點撥、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做到以一點引一篇,以一篇帶一組,使學生從中多渠道吸收知識、開闊視野、發展個性。如教學《凡卡》一文,進行小結後,許多同學都對小凡卡悲慘、無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氣憤。我便趁勢讓學生寫續寫。又如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學對家長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議,我就讓學生把這篇優秀的課文推薦給家長們看,並以書信的形式和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在本學期的家長開放日上,我們共同朗讀課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議,非常有意義和價值。我還發現,現在孩子們接受到的來自各種媒體的資訊與我們的語文教學很不和諧,比如電視機裏胡編亂造的《東遊記》,課外讀物的談情說愛,網絡世界的刺激等等都衝斥着學生的眼睛,嚴重影響他們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汲取。因此,我指導學生讀名著,推薦性的看中央八臺的老片新看,使學生了解祖國悠久而燦爛的語言文化,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鑑賞能力,有助於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凡卡》教學反思11

一、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

這節課,我注重激活學生頭腦裏的詞彙,讓學生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如:聽完錄音朗讀後我問:你最想用一個什麼詞語(也可用文中的)來形容凡卡的生活?一個個鮮活的詞語出來了:悲慘、可憐、悽慘、沒有指望、連狗都不如、生不如死等。可一個學生卻說“豬狗不如”這是我課前根本沒有預設到的答案。我愣了一下,這不是我們平時罵人的話嗎?“ XXX, 你豬狗不如!”這時,我分明看見所有學生和聽課老師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等待着我評判這個答案正確與否。“凡卡的生活豬狗不如。”“凡卡過着豬狗不如的生活。”這兩個句子迅速在我腦中閃現,顯然後者才符合語言規律。於是,我告訴學生“應說成凡卡的生活連豬狗都不得不如,課文中也講了連狗都不如。”別看就這樣一個詞語,它關係到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即準確地運用語言文字。這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潛移默化的,以後他就會在準確上下工夫了。所以,平時上課與學生對話時,我們老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表述,充分肯定或糾正學生的說法。

再如:講到具體描寫凡卡學徒生活那一段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讀了這段話,你眼前出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當一個學生談到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個成天只吃一點稀飯和麪包的凡卡時,我順勢引導:你想到了什麼詞語來形容此時的凡卡?“面黃肌瘦、面如土色、骨瘦如柴、皮包骨頭、弱不禁風”學生一個個站起來說。還有讓學生探究“即使爺爺收到了信,凡卡能否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一問題時,一學生談到:“爺爺不可能去接他,因爲他自己的經濟狀況並不好。”我又引導“你從哪裏看出不好?”“他爺爺已經65歲,這麼老了還要去當守夜人,像他這種年紀的老人是應該在家享福的,可他卻------”“是啊!即使爺爺有這份心,也無這份力呀!”這時學生馬上就說出了“心有餘而力不足、愛莫能助、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我驚訝了,學生竟能一下想出這麼多詞語!我感動開學生在積累中運用,又在運用中積累了詞語。

二、在取捨之間徘徊

課後,總覺一種遺憾在心頭。雖然自己抓住了課文重點(第八自然段)的教學。學生也融入到了文字之中,透過有層次、有梯度的朗讀使學生的心靈得到了震撼,體會也不是架空的。確確實實學到了語文知識(用詞的準確及表達方法)。但是,後面爲了把所有內容上完,設計了“凡卡的鄉下生活是怎樣的?”和“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即使爺爺收到了信,凡卡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嗎?”三個問題探究凡卡鄉下的生活和寄信後的內容。

這樣,雖然也有探究學習的痕跡,細而一想,這不是又按照我的教路讓學生鑽嗎?難道學生就沒有自己獨特的感悟?自始自終就沒有一個問題要問嗎?這就是我對教材的處理不夠大膽,要懂得取捨,有舍纔有得。特別是這篇很長,就更應在取捨之間作出決斷。我完全可以在學生讀完苦苦哀求內容後問:“學到這,你們有什麼問題要問嗎?”這時定會一石激起千層浪:“老師,我想知道爲什麼凡卡一定要讓爺爺帶他回鄉下?”“鄉下的生活真的那麼美好嗎?”“爺爺會來接他嗎?”——對這些問題老師加以整理,然後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去探究閱讀,這樣就真正把學生當成了學習的主體、個體,樹立了學生本位意識。只有走進學生的心裏,才能真正知道學生想什麼。這讓我想起課伊始,聽朗讀信的內容錄音時,大部分學生都在凝神聽着,只有一個學生在竊笑。我想他肯定在想:有這麼苦嗎?可隨着課文學習的深入,他後來再也沒有笑。我想他或許走進了凡卡的心靈,被文中的描述深深吸引了。

但我疏忽了,課結束時,應讓他起來談談爲什麼他會有此變化?那對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應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

《凡卡》教學反思12

從三年級開始,我就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並有目的地進行分層訓練:從讀通課文,自學生字新詞到能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膽的質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用筆給課文寫“眉批”,寫上自己的體會和理解;到現在的能蒐集與本課內容聯繫緊密的課外資料,並能獨立進行處理,孩子們自學語文能力得到質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條活學語文的路子──在開放的教學空間中,架一座聯通課內與課外的橋樑。

1、內外拓展:

以課文爲載體,向課外拓展。即以課文內容爲“引子” ,爲話題,誘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蒐集資料,很自然的把語文的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校外、社會中,更廣闊的知識空間裏,使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經驗聯繫起來,使語文學習成爲學生自主構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語文,用語文透過多種渠道蒐集資訊,處理資訊,利用資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個性、特長。並有助於形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於培養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前後溝通,互爲參照,形成共鳴。

2、兩頭延伸:

課前,指導學生了解學習內容並進行預習,或提前拜讀原著,或提前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等,這樣的學習纔是真正自主的學習、有效的學習。

課後應該是一個新的學習輪迴的開始,教師要透過巧妙的點撥、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做到以一點引一篇,以一篇帶一組,使學生從中多渠道吸收知識、開闊視野、發展個性。如教學《凡卡》一文,進行小結後,許多同學都對小凡卡悲慘、無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氣憤。我便趁勢讓學生寫續寫。又如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學對家長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議,我就讓學生把這篇優秀的課文推薦給家長們看,並以書信的形式和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在本學期的“家長開放日”上,我們共同朗讀課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議,非常有意義和價值。我還發現,現在孩子們接受到的來自各種媒體的資訊與我們的語文教學很不和諧,比如電視機裏胡編亂造的《東遊記》,課外讀物的“談情說愛”,網絡世界的刺激等等都衝斥着學生的眼睛,嚴重影響他們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汲取。

因此,我指導學生讀名著,推薦性的看中央八臺的“老片新看”,使學生了解祖國悠久而燦爛的語言文化,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鑑賞能力,有助於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凡卡》教學反思13

教《凡卡》這篇課文時,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瞭解凡卡的悲慘命運,激發學生對凡卡的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憎恨,我引導學生抓課文的重點句,自主學習,讓他們多思多想,多方面多角度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自讀自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成功的喜悅。

抓課文重點段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讀這部分內容,然後抓課文的重點句“我沒有指望了,我的生活連狗都不如”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再引導他們從這句話中,自主提問題:“凡卡的生活爲什麼沒有指望了?”“文中的狗過得好嗎?”……學生提了不少問題,我從中選幾個寫在黑板上,提出自學要求:“(1)從課文找一找,回答這些問題的句子。(2)讀一讀有關句子。(3)劃一劃,把有關的句子劃出來。”最後我問:“凡卡爲什麼會過着連狗都不如的生活呢?”經過討論,學生很快明白了,凡卡悲慘的命運是當時黑暗社會造成的。

運用問題解決策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現代教育理論認爲,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學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動接受教育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一切教育影響必須透過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教育過程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爲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學校教育要着眼於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以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一目標的實現,有多種策略可以選擇使用。其中問題解決策略的應用,有利於激發學生思考,探索的熱情,併成爲課堂學習中目標展示的一種形式,它往往是課堂觀察後自然產生的認識矛盾在學生大腦中的反映,能爲學生主動學習定向。

問題是指客觀的事物與主體認識之間存在的矛盾在思維過程中的反映,問題解決是指認識主體提出問題將思維引向直到問題解決的有意識的學習探索的過程。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問題解決策略,首先要求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特點與所確定的教學目標選擇問題,並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強化學生問題意識。有的問題情境,課文“預習”與“思考、練習”部分已經就有,教師可以從中選擇,有的問題教師可以重新設計,使“問題”真正與“情境”相結合。我在教《凡卡》一文時,先讓學生默讀全文,並設定問題啓發思考:凡卡的現實生活如何?他對鄉下爺爺是怎樣說的?學生必須在自已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經過獨立思考,理解到:凡卡的現實生活是悲慘的,痛苦到了“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的程度。

這時,我以設計以下問題糸列來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1、爲什麼凡卡況他的生活沒有指望?他的生活是怎能樣的?

2、凡卡對生活還有沒有指望?如果有,指望的是什麼?

3、凡卡指望的生活幸福嗎?凡卡爲什麼指望過上那種生活?

學生找一找,讀一讀,想一想,可以理解到:凡卡的現實生活是幫老爺看小孩,收拾魚,因此經賞常捱打,沒好吃,沒好睡,連雙鞋也沒有。但凡卡對生活還是抱有指望的,指望爺爺把他帶回鄉下,所以,他趁老闆一家去做禮拜的機會,跪在臺前給爺爺寫信。不過,鄉下的生活很艱難,守夜,砍聖誕樹都是挨凍受冷的活兒。但比起莫斯科的生活,他覺得至少孤獨,鄉下還算是窮人呆的地方,所以,在凡卡眼裏,爺爺是那樣樂觀,鄉下之夜是那樣美好,砍聖誕樹,即使要被凍僵,也變得那麼美好。可見,凡卡的現實生活確實沒有指望,太痛苦,太悲慘了。

上述例子表明,問題的設計要根據知識生成過程的層次性及層次之間的聯繫性來加以組織,形成有一定梯度的問題情境糸列,問題提出後,要組織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議論交流,概括歸納。這樣,就能使問題解決的過程成爲學生積極主動探索問題的學習過程和構建新知的求知過程。

《凡卡》教學反思14

一、交流背景爲學文奠定基礎

《凡卡》一文,作者契訶夫寫於1886年,當時正是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作者所寫的時代和學生有一定的距離,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開課時透過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關於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交流,奠定了學習課文的基礎,進行交流之後,就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作品之間的距離,降低了學習難度。

二、長文短教,直奔重點

課文結構複雜,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教學中採用扣主線、棄枝葉,確定教學的重點。抓住信的內容、凡卡爺爺的呼救、凡卡的回憶和凡卡的夢等重點內容,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讓學生體會,讓學生討論凡卡受盡哪些折磨?進而體會凡卡的非人生活。教學中我還注意啓發學生想象。如:凡卡還受了哪些折磨?爲什麼?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替凡卡說下去。另外,凡卡向爺爺呼救的內容,我藉助反覆的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增強了悲劇感人的力量。

三、對比教學,突破難點

教學凡卡回憶和爺爺一起在鄉下生活的情景時,引導學生思考:

1、你覺得凡卡鄉下的生活怎麼樣?

2、鄉下的生活既然很苦,爲什麼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麼美好呢?

透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很容易就能把鄉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進行對比,進而弄懂作者寫鄉下生活樂是爲了襯托學徒生活的苦。

《凡卡》教學反思15

回顧《賣火柴的小女孩》順勢講到《凡卡》一課,契科夫筆下的九歲凡卡又是怎樣悲慘的生活呢?學習課文,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熟課文,標註自然段。接着一段一段瀏覽讀,說出每段的大致意思,這樣就自然明白了文章按“準備寫信——寫信——寄信”來寫的。其中寫信部分有信的內容和回憶部分。寫信當中穿插了回憶鄉村生活的情景,這種寫法就叫插敘。

引導學生讀,和學生一起學,一起探究自然對課文有了初步的認識。

深入下去探究文章的內涵,讀信的內容體會凡卡的悲慘生活。從關鍵句,關鍵詞中充分感受到這樣的生活讓凡卡只有死路一條了,從而認識到社會的不合理。讀中說體會,體會中讀是感悟深刻文章的一種樸素的方法,也是心靈和文字對話思考的過程。

再來學習穿插的回憶鄉村生活部分,學生美美地讀着,多美好的生活啊,難怪凡卡求爺爺把他接走。可凡卡能被爺爺接走嗎?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連結當時的社會背景,學生走進當時社會去思考,去理解。在交流中學生認識到爺爺不可能收到凡卡的信,凡卡的悲慘的命運控訴着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合理。

可最後作者卻寫凡卡做了一個甜蜜的夢,夢見爺爺讀他的信。爲什麼要這樣寫呢?探究中體會文學的魅力,不必多講,點到就讓學生多多讀,讀中體會文學的魅力。

標籤:教學 凡卡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