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凡卡》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凡卡》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凡卡》教學反思(通用5篇)

《凡卡》教學反思 篇1

《凡卡》一文敘述了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九歲的凡卡·茹科夫被爺爺送到城裏鞋匠阿里亞希涅那裏做學徒,受盡了折磨,他寫信給爺爺,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去。課文的結尾以凡卡做夢的形式反襯了凡卡的悲慘遭遇,這激起了人們的深切同情。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有這幾點感受:

一、整體感知,讀中悟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考慮到本課篇幅較長,我讓學生事先預習課文時認真朗讀課文,課堂中就帶着自己的問題和小組交流:透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麼?例如:有位學生說到:“我認爲凡卡太傻了,怎麼就不知道跑回鄉呢?”針對這個問題,我請全班同學幫他解決。同學們結合課文裏的具體情節來理解:下着大雪,冰天雪地,又冷又餓等多種因素使凡卡無法回到鄉下。這更烘托出凡卡命運的悲慘。讓學生帶着疑問理解課文,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又不能似是而非,始終抓住文章的主線。我們應該鼓勵這種個性化的理解,進行地交流讀書體會。

二、異曲同工,發展創造性思維

求異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做不同的回答,或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性的思維形式。

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以做夢結束,似喜似悲,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於是,我引導學生對比進行思考探討。我說:“凡卡是懷着強烈的願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有想到爺爺是永遠也不可能收到他的信呢,那凡卡的命運將怎樣呢?”學生的回答都帶着明顯的同情。“那既然凡卡無法擺脫這悲慘的命運,那麼文章結尾又有什麼含義呢?”有的學生回答:“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的生活是個不能實現的夢。”有的學生說:“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和不西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針對這一懸念式的結尾,我再安排學生續寫,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想象,文中都寄託了對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今後的教學中還需理論聯繫實際,課文內容聯繫現實生活。寫作方法學以致用。

《凡卡》教學反思 篇2

“這篇課文透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這是參考書中對《凡卡》一課的教材簡說,我真的是無語了,人物命運悲慘的文章無不是“揭露了……批判了……”本文還好有一段幸福往事的回憶,可是結局卻更加殘酷——信件無法投遞!人類發展到現在,每一種社會制度都有他的黑暗面,大可不必在這方面給學生消極的影響。語文,就是語言文字的學習和訓練。本課的教學就透過閱讀,訓練語言文字能力,體會文章表達方法。

課文比較長,生字也不少。課前佈置學生借用工具書的方法學習生字、新詞。透過快速讀課文,使學生大致的瞭解課文內容和寫法,理清課文“準備寫信──寫信──寄信”這一脈絡。然後,讓學生把文中信的內容和寫信過程中的回憶內容分別做上不同的記號。這樣,學生透過自讀自悟和動手標記,就基本整體瞭解了課文結構。

在學習凡卡學徒生活時採用精講精練,在學習回憶往事這部分採用扶讀方法,在學習作者的敘述時採用放的方法讓學生自學,突出了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風、學風,充分顯示了教學的民主性,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了發揮。

《凡卡》教學反思 篇3

文章很長,課時卻有限,這樣的時候,倘若貪求面面俱到,教學將又冗長又乏味,學生收益甚少。因而,在《凡卡》一文的教學,我這樣設計並實施教學:

1、初讀課文伊始,就拋出問題:“用一個詞語表達你初讀本文的最大感觸。”學生很快紛紛表達:震驚、傷感、同情、悲痛……由此,迅速導向學生集中關注文字的情感,並將自己的情感世界融入其中。

2、然後,就“從什麼地方感受到‘震驚、傷感、同情、悲痛……’?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這一問題請同學們自讀課文,以點帶面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並反覆研讀相關的語句,既緊扣情感,又明晰文章主線;既讀懂內容,又感染情緒。

3、接着,再讓學生就自己最有“震驚、傷感、同情、悲痛……”感觸的語句透過朗讀表現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自然地噴發感情。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倘若面面俱到,或逐段講析,自然枯燥乏味,毫無特色,弱化文字自身的感染力,以上處理,則較好地突破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時間、空間關係複雜的難點,實現了長文短教、化難爲易。因而,教師深入涵詠文字,正確地處理、把握教材非常重要。

《凡卡》教學反思 篇4

《凡卡》這篇課文是一篇傳統課文。透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社會制度的黑暗。本單元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增加人生閱歷,激勵他們從小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並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悟文中所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在教學本課時,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爲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着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巧設疑問理清文章思路。然後以朗讀指導爲主,按文章中信的內容、插敘的回憶內容、作者的敘述內容三部分品讀課文。首先讀凡卡信的內容──走進凡卡的現實生活,瞭解一個九歲孤兒小小的、並不過分的願望,從中體會凡卡爲什麼撕心裂肺地反覆請求爺爺帶他回鄉村裏去。再讀插敘的內容──走進凡卡的夢幻世界,瞭解凡卡的內心情感,嚮往鄉村快樂的生活,激發學生對凡卡更加強烈的同情心。然後讀作者的敘述內容,體會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匠心獨運的結構安排,體會文章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從而深入體會文章蘊含的深刻思想感情。同時讓學生把自己的童年,與凡卡對比,襯托凡卡的悲慘童年,激起對凡卡的同情,進而珍惜自己的童年。在仔細閱讀信的內容的環節,用“哪些地方最能體現凡卡在城裏學徒生活的悲慘?”這一問題貫穿教學,指導學生仔細閱讀第8、10、15自然段,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透過對重點段落扣住詞句的分析,走進凡卡的現實生活,讀懂課文,體會情感,並透過朗讀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然後再讓學生思考“鄉村生活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呢?”讀插敘部分,談感受,聯繫前文理解在冰天雪地中砍聖誕樹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麼美好、快樂、有趣,這正更說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獨和痛苦。透過讀和同學們自己的分析,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凡卡無論在鄉村還是在城裏他都沒有好日子過;無論到了哪裏他的命是運都悲慘的。既而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採用的這種把鄉村的貧窮、無奈和城裏的悲慘、孤獨放在一起寫,讓人讀完之後更加同情、一目瞭然凡卡的悲慘命運,這樣的寫法叫對比;同時還能夠從凡卡含淚帶血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識地用農村生活來襯托城市生活的悲慘。領悟本課在表達方法上有兩個重要特點。由於時間緊,教學中還存在有些重點句子讀得少,學生體會不夠等問題。只能讓學生課下再讀,以加深理解。

《凡卡》教學反思 篇5

一、交流背景爲學文奠定基礎

《凡卡》一文,作者契訶夫寫於1886年,當時正是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作者所寫的時代和學生有一定的距離,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開課時透過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關於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交流,奠定了學習課文的基礎,進行交流之後,就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作品之間的距離,降低了學習難度。

二、掃清障礙,弄清文章脈絡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讓學生初讀課文,弄清生字新詞的讀音寫法。隨後帶着孩子們把文章中的人名反覆讀了幾遍,這樣以減輕學生在朗讀課文中的難度。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特別不喜歡讀外國作品,原因讓人有點啼笑皆非,就是我覺得人名太長,有障礙。以小孩子的眼光看課文,然後指導他們學習。初讀課文,讓孩子們瀏覽,弄清課文的脈絡,課文是按“準備寫信——寫信——寄信”的順序來寫的。然後讓學生找出信的內容,以及最能表現凡卡痛苦學徒生活的段落,最後落腳點在“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句話上,引導學生精讀15自然段。

三、長文短教,直奔重點

課文結構複雜,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教學中採用扣主線、棄枝葉,確定教學的重點。抓住信的內容、凡卡爺爺的呼救、凡卡的回憶和凡卡的夢等重點內容,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讓學生體會,讓學生討論凡卡受盡哪些折磨?進而體會凡卡的非人生活。

教學中我還注意啓發學生想象。如:凡卡還受了哪些折磨?爲什麼?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替凡卡說下去。另外,凡卡向爺爺呼救的內容,我藉助反覆的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增強了悲劇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