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1篇)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文《凡卡》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1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1篇)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1

教學《凡卡》(第十二冊)一文,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爲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着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情感世界。待學生完成自習預習,瞭解課文大意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初讀課文,你對本文有什麼總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同時明確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爲作者採用了多層次、多角度的表現手法,來突出同一個中心:沙俄時代窮孩子的悲慘命運。這樣抓住關鍵,直奔要害,能給學生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識地把文章按線索破爲三大塊,爲突破重點做好準備,我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再採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一點最讓你感動?

這是抓住學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們不難得出共識:向爺爺述說悲慘學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讀細讀: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敘述使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目的之一在於讀懂內容;目的之二在於感染情緒,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進而明確此種描寫細膩、逼真的寫作手法。再繼續抓住情感:試想一下,凡卡寫到這兒是一種什麼心情?

發散學生思維,培養想像力,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情緒。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會怎樣訴說?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提高朗讀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爺爺帶他回去,這一內容信中多處出現,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凡卡痛苦的心情。這樣一來,原來一封長信,就濃縮在一個重點段上,再放手讓學生朗讀,從中悟情明理。既節省了時間,又發展了學生的品評鑑賞能力!到此,教學的第一板塊結束。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2

《凡卡》篇幅較長,內容和形式都比較複雜,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分三課時進行這課的學習:第一課時的學習目標是學生自己設計預習題目,要求抓住重點字詞,形式多樣,有思考價值;第二課時交流預習成果,檢查預習效果;第三課時圍繞課後思考題進行研究學習,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在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發現有的學生設計的預習題很全面,很有創意,能夠抓住重點,聯繫舊知識,聯繫課外的知識,題量也很大;而有個別學生(有的屬於學困生,有的則屬於習慣差的學生)則相反,一堂課下來,這兩種類型的學生的收穫真是天壤之別。面對這種現狀,我開始想對策:對,在其他學生設計的同時,請一位學習比較好的學生到黑板上完成,建議(或要求)後者模仿這位同伴的題目去設計自己的預習題,這樣,他們有了壓力,也有了動力,提高了他們的預習效果。另外,在進行預習成果交流是,要做到人人蔘與,採用兵教兵的策略,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展示自我的過程中收穫知識,提高能力。

二、在第三課時的教學中,我透過“明確目標—自學自悟—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總結評價”的五步教學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悲慘的生活,內心的痛苦,美好的嚮往。首先,我向學生提出學習目標:默讀課文,思考課後題,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批註。接着,學生進行自學,與此同時,我進行行間巡視,及時發現有價值的批註及時進行交流,激活其他學生的思維。

之後,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要求在組長的帶領下,將小組成員的理解進行歸納整理,形成統一的認識,並選出代表準備進行全班交流。最後,我組織進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多數學生能夠抓住關鍵性語句進行分析理解,尤其是抓住了課文的第8、10、15自然段,感受到了凡卡悽慘的學徒生活,有很多學生進行了動情地朗讀,更增加了感染力。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3

語文老師大都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教學完一課時或一篇課文後有時會產生一種暢快淋漓之感,那是因爲成功的課堂教學帶給他們無比清爽的快樂。

教學完《凡卡》一課,走出教室的那一刻,一種甜絲絲的感覺涌上心頭。我發現每當這一時刻,皆是在我沒有按照預設的教案,而是根據學生的學情,重新調整教學定位之後產生奇特效果。教學上我們言之爲生成,也正是有了這種教學的生成效果,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熱情空前高漲,因爲這種生成是適合於他們的,是他們在學習中所渴盼的;正是有了生成,教師的教學變得更加得心應手了;正是有了生成,課堂化作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凡卡》一文篇幅長、內容雜。學生在解讀時往往不能將作者的敘述,信的內容,凡卡對鄉下生活的回憶這三部分內容明確的區分開來。教學時一個念頭忽然在我的心頭萌生:何不讓學生自己透過讀來判斷。於是我先讓學生透過初讀交流了解這三部分內容,然後我把全班分成了三個大組,讓這三個大組分別讀三部分內容,看哪一組讀得最好。

在讀第一遍課文的時候,三個組都分別出現了一些失誤。課文讀完後,我沒有讓學生匆忙去讀第二遍,而是讓學生交流感受或體會,你認爲凡卡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學生們有的回答:凡卡是一個可憐的孩子。你爲什麼說凡卡是個可憐的孩子?

我接着問。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他捱餓、受凍,受老闆和夥計們的作弄、捱打有的學生躍躍欲試:我知道凡卡還是個特別懂事、有禮貌的孩子。說說看,你從哪裏知道的。我驚奇地問道。第一個高潮出現了:從問候爺爺的話中知道的。從凡卡問候鄉下熟人知道的。從凡卡的信中感受到的。

此時,我抓住時機讓學生二讀課文,但這一次與第一次大不相同,學生讀得幾乎沒有差錯。正當我要表揚同學們讀得棒時,一些學生紛紛舉手,原來他們又有了新的感悟。我讀出了凡卡生活的那個時代是沒有幸福可言的`。一個學生迫不及待了。

我想凡卡給他的爺爺寫信有三個原因:一是他在莫斯科的日子很苦;二是他很想念爺爺,因爲爺爺是他惟一的親人;三是他想念鄉下的生活,想念鄉下的熟人,想念鄉下的快樂日子。一個學生滿含深情的說。我獨享在孩子們的感受中了。凡卡的這封信爺爺收到收不到?課文又蘊涵着什麼深意呢?讓我們來再讀課文。動聽的讀書聲剛剛止歇,學生們又紛紛舉手。

這封信爺爺根本收不到,他連郵票都沒貼,地址也沒寫明,怎麼能收到呢?一個學生不等我叫就站起來說。我認爲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結尾,意在告訴人們凡卡美好的願望,只是一場夢。另一個學生站起來滿有把握地說。課堂就在學生對課文濃濃的回味中結束了。

這堂課我並沒有多講,完全是學生在讀中感悟和理解。他們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感悟,源於他們能入情入境地讀,源於我的一個突發奇想。讓學生走進課文才能有深切的感悟,讓學生走進課文才能與文中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讓學生走進課文才能更好理解課文把握精髓。這就是我教學《凡卡》一課最大的收穫。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4

一篇課文作爲教學內容該怎麼用,它的教學價值在哪裏?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是怎樣發生的,如何實現有過程、有思考、有深讀的閱讀?

對於這篇文章,要抓住小說的主要人物與情節,把教學重點確定在課文第3~15自然段的閱讀。教學中,要把教學價值定位在對文章寫法的揣摩與體悟上,聚焦對比的寫法,讓學生在對比中讀出“相同”與“相異”。

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沉默不語,只是在做課堂的旁觀者。

這節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教師引領學生反覆進行“對比閱讀”。在第二板塊中,我讓學生讀出不同——對比讀回憶和寫信的段落,找找凡卡前後生活的不同,並且問:讀完後你看到了怎樣的凡卡呢?學生在這一環節基本上能找出相應的句子,“可憐、受苦”、“快樂”等詞語也能輕易地說出來。

本來應該提前印好學習單,讓學生自由填寫學習單,這樣的課堂效果更加好。學生透過對比閱讀,從文章中發現不一樣的凡卡,從而體悟到“對比”寫法的妙處:突出凡卡命運的悲慘,激起讀者的同情,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我們教語文不單單是在教課文,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要教方法。對於“寫法及其好處”,學生總是不能很深刻地明白,在寫習題時往往空白。

這節課進行了三次對比,第二次旨在求同。問:凡卡鄉下的生活真的有無盡的快樂嗎?讓學生再次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這時學生都能很清楚地知道凡卡不快樂,也能很迅速地找出相應語句。第三次對比,是讓學生從《凡卡》的原文中去對比發現相同和不同之處。

“對比”既是一種寫作方法,也是一種閱讀策略。作者運用對比,揭示了凡卡的苦難,社會的黑暗;讀者運用對比,深刻地感受到了凡卡的痛苦,社會的罪惡。同時,這一過程,實際上是在引導學生與文字進行反覆而深入的對話,這既是對文章的深入解讀,也是我們對作者表達的最大敬意。

這節課在設計上重點關注“寫法”的習得,而相對弱化了對語用的訓練,既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這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在進行對比閱讀時,可以適當讓學生寫一些批註,留下自己的感悟與思考,還可以讓學生選擇文中的一個人物,寫上一句最想說的話。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5

一、交流背景爲學文奠定基礎

《凡卡》一文,作者契訶夫寫於1886年,當時正是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作者所寫的時代和學生有一定的距離,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開課時透過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關於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交流,奠定了學習課文的基礎,進行交流之後,就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作品之間的距離,降低了學習難度。

二、掃清障礙,弄清文章脈絡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讓學生初讀課文,弄清生字新詞的讀音寫法。隨後帶着孩子們把文章中的人名反覆讀了幾遍,這樣以減輕學生在朗讀課文中的難度。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特別不喜歡讀外國作品,原因讓人有點啼笑皆非,就是我覺得人名太長,有障礙。以小孩子的眼光看課文,然後指導他們學習。初讀課文,讓孩子們瀏覽,弄清課文的脈絡,課文是按“準備寫信——寫信——寄信”的順序來寫的。然後讓學生找出信的內容,以及最能表現凡卡痛苦學徒生活的段落,最後落腳點在“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句話上,引導學生精讀15自然段。

三、長文短教,直奔重點

課文結構複雜,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教學中採用扣主線、棄枝葉,確定教學的重點。抓住信的內容、凡卡爺爺的呼救、凡卡的回憶和凡卡的夢等重點內容,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讓學生體會,讓學生討論凡卡受盡哪些折磨?進而體會凡卡的非人生活。

教學中我還注意啓發學生想象。如:凡卡還受了哪些折磨?爲什麼?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替凡卡說下去。另外,凡卡向爺爺呼救的內容,我藉助反覆的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增強了悲劇感人的力量。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6

《凡卡》這篇文章特別長,內容更是錯綜複雜,寫信,回憶,現實交織在一起。作者採用了對比、襯托、插敘的寫法,使課文的內容顯得更加生動有趣。

課程結束後,我回顧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有許多的不滿意,和失望。在準備課程時,我設計了許多的環節和活動,想將閱讀課的教學變得豐富一些,但是由於自己的緊張和經驗的缺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計劃好的內容並沒有得到完全的充分的展現。

首先,爲了使學生一直保持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教者可以注意穿插猜一猜、想一想、演一演、做一做等活動,用激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習交流中用多種形式進行互動,這樣師生之間能夠始終保持一種民主、和諧、融洽的關係,形成愉快的氣氛。而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這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課文,所以在教學時我讓學生透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讓學生在讀和議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是當時的課堂紀律沒有調控好,所以效果大打折扣。

在實施教學中因學生有些回答沒達到預期效果,引導顯得有些過急,並因此擠掉了大量的自讀體會、分角色朗讀表演的時間,而這又導致下面的深入理解沒達到預期的精彩,我感覺自己牽的過多,沒放開手充分教給學生,今後應加強對課堂和學生的調控能力。一節課下來,收效甚微。我感覺今後在挖掘教材的深度廣度上還要多下功夫,應時時注意把學生的得放在備課、上課的首位。不能廣而不精,深而不透的駕空教材了,更不能刻意的去效法別人而丟失了自己,不能再爲了預先的設計程序而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務了。

透過本課教學,我覺得自己在引導讀上需下大功夫,真正把語文課變成讀書課,簡化一些不必要的情境設定,每一步要定準目標,直奔目標,抓語言文字來悟情理,而不是遊離於文字說情理。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7

《凡卡》一文敘述了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九歲的凡卡·茹科夫被爺爺送到城裏鞋匠阿里亞希涅那裏做學徒,受盡了折磨,他寫信給爺爺,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去。課文的結尾以凡卡做夢的形式反襯了凡卡的悲慘遭遇,這激起了人們的深切同情。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有這幾點感受:

一、整體感知,讀中悟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考慮到本課篇幅較長,我讓學生事先預習課文時認真朗讀課文,課堂中就帶着自己的問題和小組交流:透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麼?例如:有位學生說到:“我認爲凡卡太傻了,怎麼就不知道跑回鄉呢?”針對這個問題,我請全班同學幫他解決。同學們結合課文裏的具體情節來理解:下着大雪,冰天雪地,又冷又餓等多種因素使凡卡無法回到鄉下。這更烘托出凡卡命運的悲慘。讓學生帶着疑問理解課文,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又不能似是而非,始終抓住文章的主線。我們應該鼓勵這種個性化的理解,進行地交流讀書體會。

二、異曲同工,發展創造性思維

求異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做不同的回答,或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性的思維形式。

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以做夢結束,似喜似悲,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於是,我引導學生對比進行思考探討。我說:“凡卡是懷着強烈的願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有想到爺爺是永遠也不可能收到他的信呢,那凡卡的命運將怎樣呢?”學生的回答都帶着明顯的同情。“那既然凡卡無法擺脫這悲慘的命運,那麼文章結尾又有什麼含義呢?”有的學生回答:“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的生活是個不能實現的夢。”有的學生說:“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和不西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針對這一懸念式的結尾,我再安排學生續寫,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想象,文中都寄託了對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今後的教學中還需理論聯繫實際,課文內容聯繫現實生活。寫作方法學以致用。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8

教《凡卡》這課時,我引導學生帶着課後的三個問題進行默讀,然後交流。更多的還是依據學生的學情生成新的教學思路,隨機調控課堂,感覺非常滿意。平時上語文課,我很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我比較喜歡使用朗讀,在我看來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閱讀方式。《凡卡》是教材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個單元的訓練重點就是默讀,前一篇課文的教學我沒使用默讀,也沒提及默讀。

因爲平時在觀察高年級學生讀課外書時,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採取默讀。從某種角度講,小學生隨着識字量的增大,隨着年級的提高,隨着知識面的拓展,在閱讀書報時,都會自然而然地喜歡用默讀的方式。當然這種默讀還是無意識的,比如要有意識地提高默讀的速度,要有意識地邊默讀邊思考,還需要教師的點撥。《凡卡》一課的教學是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如何默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默讀習慣。

學生對課後三個問題的精彩交流,也是超乎我的預想的。尤其是第二處問題(第一課時:爲什麼凡卡給爺爺寫信乞求爺爺帶他回家?第二課時:多數同學認爲凡卡受盡折磨、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但是有一個同學卻認爲凡卡很堅強,你認爲凡卡到底有沒有堅強?)的交流,具有“史無前例”的突破!多數孩子一開始都認爲凡卡的學徒生活“再也受不住了!”“我就要死了!”“只有死路一條了!”“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只看到凡卡悲慘遭遇的一面,卻沒有發現凡卡骨子裏還隱藏着堅強的另一面!不少人在可憐凡卡的同時,唾罵的是鞋店的老闆、老闆娘、幾個夥計,怪罪的是黑暗深重的資本主義社會。這課的教學,我沒有引導學生去同情凡卡,也沒有引導學生去唾罵和怪罪,學生的交流中已經蘊含這些了,我爲何還要再去強化這些呢!因爲這些都不能觸動我和學生的心絃,不能撞擊我和學生的心靈!

凡卡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始終保持着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始終堅信能夠回到爺爺身邊;在經受折磨和屈辱之後,凡卡頑強地挺過來了;雖然凡卡的忍受力達到了極限,甚至想到了死,但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生存,他沒有自暴自棄!這就是凡卡的堅強!這就是震撼人心的堅強!我和學生被凡卡的堅強感動着,不斷地感動着……

此課的教學,前後的兩個課時相互“連結”,融爲一體,默讀中的三個問題貫穿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由三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默讀完之後,依次交流,學生的默讀成果分類板書。每一個問題的解答,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在“矛盾”之處生成新的問題,這裏的新問題是對原問題的深層思考,可以留給第二課時,因此不必馬上解決。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巧置懸念,吊吊學生的胃口。胃口吊一次還不夠,還要吊第二次,第三次,學生都快坐不住了!第二課時學生的濃烈興趣依然不減。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課堂,帶着更多的新問題出課堂。”這一課的教學我不就是在實踐着這一個理念嗎?學生帶着問題默讀課文,走入文字,帶着成功的喜悅走出文字,引發新問題後,學生再次走入文字,帶着勝利的喜悅再次走出文字!學生的思維始終處在活躍的狀態,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對話自然而親暱,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也在享受着語文。第二課時的末尾雖然沒有再產生更新的問題,但是凡卡超乎尋常的堅強,爲自由而生存的堅強已經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心裏,引發的將是更加深刻的問題,留給學生的將是一生的思考。

《凡卡》的教學,默讀與交流交替進行,學生不斷地在文字中走進走出。每一次進出,學生都有新的發現;每一次交流,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不斷受到啓發;每一次產生新的問題,學生總是興致盎然,興趣大增。我想這就是理想的語文課吧!“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語文課也應該像說評書那樣,經常帶給學生“意猶未盡”的享受!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9

《凡卡》課文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着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

一、巧妙而別有用心的導語

“孩子們今年你們幾歲了?算算有幾天就要畢業了,回首童年你能用哪一個詞來形容?”大部分孩子都說是幸福的、快樂的……簡短的幾句話卻爲學生很好體會主人公凡卡的痛苦童年打好底色。我讓孩子講述童年故事來抓住孩子的心,創設童年情境說感受引導學習凡卡的童年,形成鮮明的對比,注重情感體驗。這個精彩的導語在課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使學生親切自然地進入到學習探究中。

二、長文短教,讓學生走進文字

《凡卡》結構複雜,如果面面俱到的處理一節課很難處理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巧妙的以“從哪裏語句體會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爲主線展開教學,真正做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教學中採用扣主線、棄枝葉的方法,確定教學的重點。抓住文中的重點段第8自然段——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遭遇,讓學生討論凡卡受盡哪些折磨?體會什麼樣的打叫毒打?怎樣被捉弄?吃的什麼?穿的又是什麼?然後層層深入指導:在這樣的毒打下,你看到了怎樣的凡卡?凝固的文字活了,教師、學生、文字、作者、主人公彷彿血肉交融,化爲一體。她把讀書的權力交給了學生,充分信任學生,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凡卡去感覺、去體驗、去思考。

三、指導朗讀,引起思想共鳴。

語文教學主要藉助反覆的、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指導讀的方式多樣,富有變化。

如學生談到第8自然段,老師問“這一段哪一個字揪着你的心?”引導學生抓住“毒”字,聯繫下文在書上畫出毒打的詞語?

接着教師出示句子“昨天晚上我捱了一頓打,因爲我給他們的小崽子搖搖籃的時候,不知不覺睡着了。老闆揪着我的頭髮,把我拖到院子裏,拿皮帶揍了我一頓。”

“孩子們怎樣的打是毒打?”引導學生抓住“揪”、“拖”、“戳”等詞進行解讀的同時展開想象。當學生說到老闆娘拿魚嘴直戳凡卡的臉,師再次點撥:同學們,摸摸自己的臉,說說你的感受。再讀一讀。

在學習最後一段時,當學生逐漸明確凡卡的信不會寄到爺爺手中,而爺爺即使收到也不會來接他時,我引導學生輕讀——“我們怎麼忍心驚擾她的美夢,讓我們輕一點,讓可憐的孩子的夢做得更長一些吧!”學生在輕輕地讀,悲傷卻是沉甸甸的。

四、在教學中有很多不足之處:

1、教師沒有做到以學定教:

課堂上在突破難點,凡卡在鄉下的樂更反襯出凡卡的苦,此時我的引導不不到位。沒有充分引導學生讀出爺爺和凡卡在鄉下的苦。所以課堂上有學生認爲爺爺會來接凡卡,讓學生產生錯誤的理解。主要是我備課不充分所致,課堂反應不機智。

2、學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機會:

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體現得不夠明顯,教學設計中學生自我探究時老師的引導不夠,學生的通篇思考駕御的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要不斷磨練自己,深入備課,講課時靈活處理教案,以學定教,心中有數,使得自己儘快達到師生互動,共同提高。

3、情感教育不突出:

雖然作者抓住了課文重點(第八自然段)的教學。學生也融入到了文字之中,透過有層次、有梯度的朗讀使學生的心靈得到了震撼,體會也不是架空的。確確實實學到了語文知識(用詞的準確及表達方法)。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10

在執教語文第十二冊《凡卡》一文時,我設計了一張學習表,讓學生透過讀書、討論,合作填寫“信的主要內容,自己的感受或體會,不懂的問題”等欄目。這種學習方式在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學生順利地完成了學習表。檢查學習表,可以看出學生已經瞭解了凡卡的悲慘命運,產生了對凡卡同情,對老闆憎恨的情感。我認爲已經達到教學目標。

我很滿意,習慣性地問道:“誰還有疑問?”。一名男生舉手發問道:“爲什麼凡卡在信中說街上的狗一點也不兇?我見過的狗可兇了!”。頓時,全班譁然,怎麼問如此無關緊要的問題。我略有慍色,暗想:問題與文章思想感情無聯繫,與領悟表達方法無關,多此一問,沉住氣說:“誰幫助他?”。舉手者頗多,一生說:“養狗的人對狗很好,經常帶狗在街上散步,時間久了,狗與人熟了,就不咬人了。”一生說:“那些有錢的人都養寵物狗,寵物狗是供人玩的,當然不兇。我家就有一隻……”。看來這個問題確實與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無關,不涉及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沒有深究的價值。我正準備結束這個提問時,一個女生站起來說:“老師,我有另一個想法。凡卡認爲狗不兇是因爲老闆和老闆娘對他太兇狠、惡毒了,狗的兇狠和老闆、老闆娘的兇惡比起來差遠了。作者這樣寫是爲了襯托凡卡的悲慘命運。”

問的學生隱約捕捉到“狗一點也不兇”的寫作深意,前面答的學生大多是從“狗”的角度去思考,沒有聯繫文章的表達方法,沒有考慮凡卡的痛苦遭遇,最後答的學生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和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兩個層面思考,準確認識到《凡卡》一文采用了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訴苦爲主,以“樂”相襯,凡卡回憶鄉下的美好是“流淚的快樂”。

其回答達到了《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三個維度融合的境界。更讓我思索到,教師在改革課堂教學時,不能從形式上設計幾個討論題,讓學生質疑幾個不明白的地方,就認爲是開放的課堂,創新的教學,就認爲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師滿足營造表面的課堂繁榮,會出現熱鬧的討論沒有目的,所謂和諧的學習氛圍是空泛地讓學生髮問,學生往往不知問什麼,爲什麼發問,課堂學習流於膚淺。教師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展示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時,更應提高教師主導作用,在深入研究課文的基礎上,高瞻遠矚地引導學生去討論、去質疑,要善於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敏銳性,提高質疑的質量。要讓“狗兒爲什麼一點也不兇”的學生偶然質疑變成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思考。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11

文章很長,課時卻有限,這樣的時候,倘若貪求面面俱到,教學將又冗長又乏味,學生收益甚少。因而,在《凡卡》一文的教學,我這樣設計並實施教學:

1、初讀課文伊始,就拋出問題:“用一個詞語表達你初讀本文的最大感觸。”學生很快紛紛表達:震驚、傷感、同情、悲痛……由此,迅速導向學生集中關注文字的情感,並將自己的情感世界融入其中。

2、然後,就“從什麼地方感受到‘震驚、傷感、同情、悲痛……’?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這一問題請同學們自讀課文,以點帶面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並反覆研讀相關的語句,既緊扣情感,又明晰文章主線;既讀懂內容,又感染情緒。

3、接着,再讓學生就自己最有“震驚、傷感、同情、悲痛……”感觸的語句透過朗讀表現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自然地噴發感情。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倘若面面俱到,或逐段講析,自然枯燥乏味,毫無特色,弱化文字自身的感染力,以上處理,則較好地突破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時間、空間關係複雜的難點,實現了長文短教、化難爲易。因而,教師深入涵詠文字,正確地處理、把握教材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