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一杯水裏能溶解多少食鹽》教學反思範文

對於剛剛升入四年級不久的小學生而言,《一杯水裏能溶解多少食鹽》的教學是他們第一次經歷完整的探究活動的幾個環節,所以我把教學重點和難點定位於制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的研究計劃,能說出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後一句也是我們這節課透過探究活動要幫助學生建立的核心概念,也是本節課要達到的主要教學目標,即本次課的工作目標。所有的活動設計和教學策略都應該圍繞這個目標而展開。

《一杯水裏能溶解多少食鹽》教學反思範文

在指導學生制定“一杯水裏能溶解多少勺食鹽”的研究計劃時,我讓學生明白實驗的關鍵:1怎樣放食鹽,2什麼時候停止加食鹽。透過討論大家達成共識:要等上一勺食鹽完全溶解後才能放下一勺食鹽。較長時間攪拌後,食鹽再不能繼續溶解就應該停止往杯裏加食鹽。由於做了這樣的鋪墊,接下來的各小組的探究活動都能比較順暢的進行。

現在我們學校科學科組正在進行“小學科學資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的專題研究,針對此項專題,透過《一杯水裏能溶解多少食鹽》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1.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是探究活動得以順利展開的前提。爲了探究“一杯水裏能溶解多少勺食鹽”,勺子的大小直接決定了溶解食鹽的勺數,勺子小,溶解食鹽的勺數多,得出的結論誤差就小,數據越科學。課前我跑了各大大小小的'超市、商場,買了一次性的燙勺、奶粉勺、鐵勺,試教時我用了“伊力”牌奶粉罐裏的小勺,這是最小的一種奶粉勺,取一平勺時誤差很小,可50毫升水裏只能溶解2勺多食鹽,學生實驗時興致不高,得出的結論不很合理。所以正式上課時採用了較小的這種鐵勺子,每勺(1平勺)食鹽約2.4克,50毫升水裏能溶解8勺左右食鹽,這樣得出的結論比較科學。

2.讓學生懂得猜想是有前提條件的。當我投影出“一杯水裏能溶解多少勺食鹽”這個問題時,學生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想:可以溶解(體積)比水少一點的食鹽、可以溶解無限量的食鹽(還給出了理由:食鹽溶解後看不見了,水變多了又可以繼續溶解別的食鹽)、可以溶解100克食鹽……這些猜想反映出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前概念水平,我把這些猜想的數據一一羅列在黑板上,等有實際溶解的數據後進行對比,期望給學生加深印象。然後我適時出示兩個大小懸殊的燒杯,讓學生思考:這兩個杯子裏溶解的食鹽會一樣多嗎?爲什麼?學生很快就能說出先要確定一杯水的量是多少,接着我又出示兩個大小不一的勺子,提問:勺子大小不同,得出的結論相同嗎?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勺子的大小先要確定,得出的數據纔有意義。

3.活動後的分析、提煉,更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實驗後,我把全班12個小組的數據展示出來,問同學有什麼發現。

生:我發現最少的組只溶解了5勺,最多的11勺。

師:爲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差別?

生:可能他們的實驗方法不同,每次取1勺子的食鹽量不相同。

師:可見實驗時標準要統一非常重要。誰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12個實驗小組平均溶解了幾勺食鹽?

生:我算出來了平均溶解了8勺食鹽。

師:我們來計算8勺食鹽是多少克?2.4 ╳ 8 = 19.6(克)

接下來討論交流:

如果給你100毫升水,你認爲能溶解多少食鹽?200毫升呢?

結論:透過實驗,我知道了:——————————————————。

生:我知道了,水越多溶解的食鹽越多。水少溶解的實驗就少。

師:也就是一定量的水只能夠溶解一定量的食鹽。

在這個環節中,我們要求學生不是隻僅僅停留在得出幾個數據,而是希望學生自己能分析、總結出數據所說明的問題,包括能搞清楚數據出現差異的原因,期望以後做實驗時學生在現有的條件下儘量獲取準確、有效的資訊。關於一杯水裏能溶解多少勺食鹽的問題,我讓學生用計算平均數的方法,得出一個比較接近實際的數據。還透過總結討論,從數據當中提煉、昇華出新的概念:一定量的水只能夠溶解一定量的食鹽。

4.涉及到學生提出的問題、反饋的資訊,教師應給予足夠的重視、關注和及時回覆。這是我這節課做得比較欠缺的地方。課堂教學中,學生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回答、發現,有些是和課題有關的值得進一步挖掘的資源,教師如果能抓住這些閃光點或鍥入點,及時引導學生研討、探究,會讓我們的課堂有水到渠成的感覺,課堂因生成而美麗,我們的科學課堂會達到一個較高層次的境界。此節課上,討論第二勺食鹽應該在什麼時候放進杯中,有同學回答應該等第一勺放進杯中去1分鐘以後,如果老師這時追問一下:爲什麼要等一分鐘?等一分鐘以後放還是等上一勺食鹽完全溶解後放,哪種說法更加合理?可惜,像這樣有些稍縱即逝的機會,在此前和這節課都有地方沒有把握住,希望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能夠減少留下這樣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