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米和釐米,這一內容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這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並能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來估計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品的長度。

在這堂課中,教學分米這個概念時,我讓學生測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長,(大約20釐米)然後就直接讓學生來觀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訴學生:由於人們經常要以10釐米作標準去估計、度量一些物體的長度,所以把10釐米換成了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從而來引入其中10釐米就是1分米,讓學生體會到了分米產生的過程和必要性,再來讓學生說說剛纔測量的文具盒的長和寬各是幾分米,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手來比劃一下1分米是多長,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學毫米時,我收集了電話卡、一分硬幣、鑰匙等等。透過估一估、量一量,讓學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接着我就介紹了毫米,然後讓學生用毫米來測量兩枝鉛筆分別有多長,再來比一比到底是誰長誰短。讓學生感到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引入顯得十分需要,同時激起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內在動力,變被動接受爲主動地需求。

透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基本都能比劃出1分米、1毫米大約有多長,並能很快地說出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1釐米=10毫米。學生在頭腦中對四個長度單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釐米的長度表象,但多數學生僅僅停留在表面,遇到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物體的長度中就缺乏瞭解決的策略。

在完成書上的第5題時,題目中數字比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個合適的單位名稱,問題還不大。但是在補充習題還有其它的練習中,由於數據變大,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練習中問題就比較多了,發現有一小部分學生在填寫單位名稱時錯誤百出。例如:鐵釘長2毫米,課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長23毫米等。學生頭腦中已有了長度單位的表象,可有時和實物卻對不上號,鬧出了一些笑話

看來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主動思考,正確地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所學的知識。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2

“認識分米和毫米”是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是在實際活動中讓學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瞭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在課堂中,我力求能體現以下幾點

1、讓學生感受到毫米和分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產生的必要性。

教學長度單位時首先要引出單位。我就從我們已經認識的兩個長度單位入手,先讓學生回顧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有利於學生新知的掌握。然後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幣的厚度,還能用這兩個長度單位嗎?在學生原有認知背景和新的認知衝突中引出毫米,使學生產生比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又讓學生初步感受毫米與已認識的米、釐米之間的關係。發現不到1釐米,那就需要學習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透過以舊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2、設計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會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確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長,單憑聽講接受是不夠的,一個長度單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有效的環節,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感受,逐步地強化。透過讓學生認一認、找一找、量一量、畫一畫等一系列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幫助學生比較清晰地建立了對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從學生相對熟悉的毫米入手,透過結構化地認識毫米,遷移到分米的認識。

在最初設計這節課時,我認爲學生其實已經認識了釐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具備了一些測量的基本方法。這節課是否可以改變一下傳統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嘗試學習新的單位。教材是是先認識分米,再認識毫米。我覺得相對於分米,毫米可能學生接觸地更多,因此我從毫米入手,先認識毫米,透過認一認、找一找、量一量、、畫一畫這一系列的活動,形成結構。再遷移到分米,讓學生經歷一個用結構的過程。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透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等方式參與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經歷對分米、毫米地初步認識。

4、重視用手勢比劃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測能力。

用手勢表示長度單位,是建立相關概念的重要活動。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特徵的思維形式。把直尺上的、物體長度上的共同特徵——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來,用手勢比劃這樣的動作拉動了思維,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參照物分米管和硬幣來具體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長度,接着經歷“比劃——在尺上驗證——修正比劃——再驗證”的過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漸做到儘可能地準確。另外,估測能力既是生活實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義的重要手段。學生掌握了用手勢比劃1分米、1毫米後,就好像隨身帶了一把尺,便於他們隨時進行估測。讓學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數學書的長度、課桌的寬度目測手錶、鍛帶的.長度等,從藉助工具到直接估測,逐漸加大難度,使學生一步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初步培養估計的能力和意識。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3

分米和毫米是數學中的長度單位,認識它是一個從表象到抽象的過程,單位只有在與數字結合時纔有意義,也只有在實際測量中才能被感知。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注重突出以學生活動爲主,讓學生在獨立活動、小組合作活動中,自主地探究和學習知識。具體做法如下:

1、注重“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量一量…… 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一開始,我就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透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初步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中我收集了電話卡、一分硬幣、課桌、鑰匙、字典等。透過估一估、量一量,讓學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讓學生多“做”,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數學的意義、價值,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成功的快樂。

2、給學生留有充分參與的空間。

在教學中,選取了學生熟悉的課桌和硬幣爲觀察和研究對象。安排了多次觀察、測量課桌和硬幣的實踐活動,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參與學習、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積極參與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交流中,學生不僅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參與意識,也可以瞭解別人的想法,調整自己的認識,這樣有利於學生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探索和思考問題,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學生在豐富有趣的實踐活動中豐富了自己對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認識,爲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積累實踐經驗。

3、讓學生自己解決實際問題: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或小組合作商量解決。學生學會了估計、觀察、測量、比較,並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充分體驗成功的樂趣。例如,在測量課桌的長度時,由於課桌比較長,有的學生把直尺量得一邊高一邊低,結果測量的結果出現了偏差。這時小組的其他同學透過觀察,發現了這一問題,並及時糾正。有的同學直尺不夠長,小組同學協作作上記號,再將幾次測量的結果相加。有的將兩把尺子合在一起測量,再將測量的結果相加。學生透過解決這些問題,加強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和交流,鍛鍊了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4、注重知識聯繫實際、

在學完了分米和毫米的認識後,讓學生做這樣一道題:“把一根2米長的木棍鋸成長度相等的4段做凳腿,請問凳子的高度是多少?”一是爲了鞏固新知,二是爲了培養學生聯繫實際的本領。果然,有學生很快就看出此題與現實有點不符……並由此而再次引發興致濃濃的討論。面對這樣的討論,答案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學生們個個充滿信心。透過對話,他們鞏固了新的知識,感受到了尊重,並學會了自尊、自信、合作、獨立、堅韌等高貴的品質和精神,同時也訓練了他們語言的邏輯性及思維的深刻性和科學的研究問題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