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對長度單位“釐米”和“米”的已經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來學習認識毫米和分米。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數學,讓學生真切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實踐,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做到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同時在課堂教學上,爲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來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推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估測的能力,建立起正確的長度觀念,以達到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目標。

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把“關注學生的經驗”作爲一個基本理念提了出來,明確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我們由此可以看出,《標準》用“出發”和“基礎”來表述“經驗”的作用,強調學生的“經驗”是其數學學習的起點。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需“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引導學生展示其已有的經驗認知水平,然後把“經驗”作爲其認知發展的起點,透過有效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認知再發展。在教學1毫米的認識時,因學生已有對釐米和米的認識基礎,於是我設計了猜一猜的環節:“那1毫米有多長呢?你來猜一猜”。

學生就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識基礎,用手比劃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爲這麼長,有的認爲那麼長,學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認爲的1毫米的長度也不同。然後結合學生的認知經驗,再進行1毫米長度的認識,學生就便於接受。在後面的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裏面有這樣一個題目:兔子尾巴長約7(),這時學生出現的答案不同,有的說釐米,有的說毫米。到底哪個單位合適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用手比劃出長度,在比劃中感受哪個單位最合適。

2.關注學生的親身體驗。

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這種體驗能給予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情感體驗的空間,可以激活學生思維,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體驗性學習爲每個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因爲學生的發展是有差異的,所以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時,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展示豐富個性的過程,同時也是我們認識學生的過程。

毫米是學生現在所能認識到的最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他們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對於毫米的認識並不是一張白紙,可以說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認識。我就在學生猜測1毫米有多長後,直接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直尺進行測量學習。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尺子上從哪裏到哪裏是1釐米,觀察1釐米裏面有什麼發現,藉助多媒體把直尺放大,使學生能清晰地觀察到:1釐米被平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這時雖然學生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長,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學生在腦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觀察,還需要用手畫一畫、比一比,透過學生動手,加深學生對毫米的印象。經過上面的觀察與操作,學生腦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已經正確建立了呢?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是1毫米。藉助課前準備地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進行實際觀察,並用尺子量一量,進行確認。我讓學生用會員卡當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夾住,再輕輕地、輕輕地抽出來,現在兩手指之間的距離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麼感覺?”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長度。在認識1分米有多長時,我藉助學具中的金箍棒,讓學生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透過動手進行實際的測量和觸摸,體驗和感受1分米的長度。接下來設計的找物體的環節,就是讓學生根據所體驗、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運用,把課本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從生活中更直接的體驗1分米有多長。在鞏固練習的部分,學生對分米和毫米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並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如:填寫單位名稱、簡單的長度單位換算、物體的估計和測量等。

概念教學的課堂,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教與學都要以“做”爲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透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

標籤:反思 分米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