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5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山中訪友》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5篇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

《山中訪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組的第一篇課文,本組教材以感受大自然爲專題。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教學完這篇課文後,反思自己的教學,有如下幾點成功之處:

一﹑提出問題,討論交流,在交流中感知全文。課題《山中訪友》既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聯想和想象構築情境這一獨特、鮮明的表現手法之凝聚。揭題後讓學生猜測作者去山中訪友的對象,然後讓學生去文中找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在討論交流中讓學生明白了作者拜訪的“朋友”原來是老橋、鳥兒、露珠……概括地說,這山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二﹑以讀激情,交流明情。課文在敘述的時候很有特色,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娓娓道來,有時感情強烈了又用第二人稱直舒胸臆。在第五自然段的學習過程中我採用了精讀、品讀等多種朗讀方法,除了讓學生讀好作者跟老友打招呼,也讓學生設想自己是山中的景物跟作者打招呼,老朋友見面後的親切感學生們完全的體會到了,這樣也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文章那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韻律,詩一般的情懷。

三﹑放飛想象,學會表達。課文的另一特色就是大膽而新奇的想象,如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樹的描寫。“我腳下長出的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頭髮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裏旋轉、流淌。”再從三年級的課文《荷花》中的文段“我忽然覺得自己彷彿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裏。一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引導他們想象並寫作。

教學這篇課文,學生們較有收穫,他們是快樂的。教學基本上把聽、說、讀、寫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的能力得到較全面的提高。但課堂還有很多不盡完美之處,比如課堂關節不夠緊湊,有些環節間的過渡不自然,沒能很好地照顧到後進生。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2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反思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爲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爲一名初中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

我是個很幸運的語文教師,在自己語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況下,放棄生物從事語文教學。在10次教學評估中,全部獲得的一類課。這個成功,有幸運,但決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訪友》一課談談自己的一點經驗。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衆不同的收穫。爲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透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透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透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透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二、力求用“美”的課件感染學生。

爲了讓課件更“美”一些,爲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美之處,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本課的flash朗讀素材,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爲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美”,主體部分設定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三、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爲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四、力求將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

本課設計以讀爲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說說你爲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說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透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五、力求課堂教學的完整與和諧。

本課的學習匯入是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開始的,課堂小結以方舟的小詩結束,不僅結構完整,而且兩則材料又都與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聯繫,不僅增強了本課文學方面對學生的薰陶,而且它們與教材很和諧的統一到了一起,教學拓展的有了寬度。

正是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這節看似簡單的課有了許多的亮點,學生學習的眼睛亮起來,激情高漲了起來,我的課才隨之而“亮”了起來。我想,只要每個教師在教學設計的環節多設計一些亮點並且努力實踐,你的課也可以“亮”起來。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3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衆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的第3段時,讀者便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更加感到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髮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裏旋轉、流淌,最後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作者把自己想像爲一株樹,使樹與“我”融爲一體。又如:“你好呀,懸崖爺爺!高高的額頭,刻着玄奧的智慧,深深的峽谷漾着清澈的禪心,擡頭望你,我就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無言的禪者,雲霧攜來一卷卷天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想像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見,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讀這篇文章,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時時爲作者的童心所打動,時時爲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般的世界”。

我設計的練習充分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一 朗讀課文,想像課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2、作者爲什麼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展開想像,進入課文所描寫的情境。第1問主要是讓學生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點,理清思路。第2問主要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寫作技巧。關於第1問,要引導學生透過抓關鍵詞來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訪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種景物,如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雲、瀑布、懸崖、落葉、小花、陣雨、螞蟻、歸鳥等。關於第2問的回答,參見“課文研討”的有關內容。分頁標題#e#

二、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這是一道寫作訓練題。設題角度新穎,不是以遊人的視角寫景物,而是從景物的角度,讓它與遊人互訴心聲,實際上景物與遊人已經成爲“朋友”。寫作時要引導學生注意“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的提示。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4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 走進山林,探訪善終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課題《山中訪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聯想和想象構築情境這一獨特、詳明的表現手法之凝聚,是這篇作品中不可忽視的文眼。在教學中,我就緊緊抓住《山中訪友》這個題目展開,結合課後的思考練習題,連結起導讀文字的線索:

(1)揭題後,我讓學生猜測作者去山中訪友的對象是誰呢?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2)作者在山中拜訪了那些朋友?透過初讀課文,學生明白了拜訪的朋友原來是老橋、鳥兒、露珠、樹、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雲、雲雀、落花、落葉等,概括地說,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3)課文爲什麼以《山中訪友》爲題?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然後讓學生細緻深入地讀文,找出描寫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關語句,讀讀體會,再組織交流。

(4)在教學快結束時,我問學生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體驗?學生紛紛回憶到:春遊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愉快,看到小鳥和樹枝隨風擺動,我們覺得他們的心情和我們一樣高興,小鳥在快樂地唱歌,樹枝好象也在歡樂地舞蹈。我透過激發學生回憶類似的體驗,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帶來的快樂和幸福。

總之,在教學時,我更多地考慮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收穫,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引導學生學會抓住主線理解全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5

本學期我擔任六(2)班的語文教學,併兼任班主任工作。回眸半學期的語文教學,真是浮想聯翩,歷歷在目,更讓我深深地感受到:親一輪課程改革強勁的東風,催生了本冊教材所具有的代表性,邏輯性,完整性。它體現了"以人爲本,教書育人"的原則。現將本學期第一單元《山中訪友》的教學做個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爲了讓學生走入文字,課前我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如課文說作者:帶着滿懷的好情緒"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好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到山中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第三段時,讀者便才恍然大悟,原先作者要訪的是石橋,樹木,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更加感到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髮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裏旋轉流淌,最後長出樹粒,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作者把自我想象爲一株樹,使樹與"我"融爲一體。可見。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讀這篇文章絕不會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時時爲作者的童心所打動,時時爲流淌在字裏行間的熱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的世界"。

我設計的練習充分體現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朗讀課文,想像課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回答問題:

作者在山中訪問了哪些"朋友"

作者爲什麼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展示想像,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第一問主要是讓學生抓住作者所描述的景點,理清思路;第二問主要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寫作技巧。關於第一問要引導學生透過抓關鍵詞來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訪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種景物,如:石橋,樹木,山泉,小溪,白雲,瀑布等;關於第二問的回答,參見"教學參考"有關的資料。

總之,教學有喜有憂,有花有果,有香有色;但也有不足之處,我將繼續加強學習,豐富自我,把握新的教學理念,讓自我所教的學科更上一層樓!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6

《山中訪友》第六自然段的錦上添花

六年級語文第一課《山中訪友》是一篇文筆優美的文字,讀後如春風拂面,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教學這樣的文字,豈能兒戲?於是,我細細地拜讀了多遍,課堂上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教師:同學們,把你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聽吧!

同學們爭先恐後地讀,喜歡哪一段的都有。

終於,有人讀到了第六自然段。

“撿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葉,細數精緻的紋理,我看到了它蘊含的生命的奧祕,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

教師:多美的文字呀!不過,似乎有的地方美中不足,這一段是不是還可以寫得更好?

大家趕忙拿起書來拼命看。

有人舉手了。

方媛:大家請看,在最後一句“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裏,兩個“聽見”後面應該加一個“了”字。因爲前面分別用到了“嗅到了”“看到了”“加入了”等詞語,如果用“聽見了”會使句子前後更整齊,而且語氣也舒緩多了。

這樣的發現我不能不表揚。

教師:把方媛同學改變的詞帶入課文中讀一讀,感覺一下。

大家讀的得意洋洋。

又有人發現了問題。

唐誠言:老師,書上說“落花”用的是“撿起”,說“石頭”用的是“捧起”,而說“落葉”時卻用的是“拾”,我認爲用“拾起”比較好。理由和方媛的一樣。

教師:大家也把唐誠言同學改變的詞語帶進課文讀一讀。

從大家朗讀的聲調中我已經感到他們找到了體現本段美的表達方法。

毛映涵:這一段用了兩個“捧”字,似乎都不是很準確。

同學們都瞪大了眼睛──你老毛子腦袋有問題吧?

教師也很感興趣:噢?說說你的理由。

毛映涵:大家看,“撿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這句話。你們不妨試着撿個東西,撿起後再“捧”,是不是很彆扭?“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這一句更怪,“捧”得用雙手,“捧”着石頭怎樣敲它呢?

有些同學試了試,頻頻點頭,老師也首肯。

教師:毛子的分析有些道理,哪,怎麼改呢?

毛子:我也不知道。

大家議論紛紛,想出了好些詞。

最後,大家意見比較集中比較滿意的詞是:“落花”用“拈”較好;“石頭”只好用最常見的“拿”了。

教師:這樣一改是好些了,但“拈”“拿”兩詞有沒有“捧”在句子的含義呢?

又是一陣思考和爭論。後,得出一個結論:“拈”字動作優美,和“捧”字都有喜愛落花的感情,可以換掉;“拿”字就體現不出這種感情色彩,所以,後一個“捧”字不換爲好,可以理解爲先捧起來,再用一隻手託着,另一隻手敲擊。

我們把自己修改後的文字讀了讀,果然感到更順更美了。

不過,說句心裏話,我也不知道這樣改是不是一定就比原文好,但至少學生去認真讀了,認真思考了,咬文嚼字了,這種現象是好的。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7

一、成功之處

《山中訪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文質兼美、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動展現大自然美景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衆朋友” ——古橋、樹林、山泉……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使讀者頓生身臨其境之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我在教學本課的時候,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讓學生欣賞文章畫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懷,透過入情入境的朗讀品味文章清新優美的語言,感受作者對“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並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作爲教學重點。六年級學生雖然已經接觸了一些散文,但對散文的特點還不能深入理解。不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可以透過朗讀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同時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善於模仿,透過閱讀體驗可以和作者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

針對本課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文字優美的特點,我透過感情誦讀法:教學生讀散文,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入境悟情、審美學文,透過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透過音樂渲染、圖像再現、語言描述等形式,讓學生觀察思索,入境悟情。數據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點,讓學生在誦讀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文章特色。最後進行仿寫訓練法:運用第二人稱及擬人、想象等手法介紹一兩個你自然界的朋友,說清楚以他爲朋友的原因,培養寫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練習,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一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課文分析時,用第三段做例子,重點講解。其他的段落,學生自己讀,先說說這一段落該用什麼語氣語調來朗讀,再讓他根據自己的理解與體會朗讀出來。然後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過程中,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髮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表達自己的機會。

最後強調,文章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構思新奇,想象豐富,充滿童心童趣。以“山中訪友”爲題,讓人感到更加親切,使景與我融爲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爲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來引起共鳴。

二、不足之處

進行本課,在仿寫時處理的比較粗糙。朗讀的時候學生對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

三、改進措施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有足夠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體驗。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8

十月中旬,我上了一堂鎮級公開課《山中訪友》,聽課領導與教師約有三四十人,得到領導與同仁的一致擡愛與好評。現在靜下心來細細反思,其間有得有失,有成功不足,我一一記下,以利於以後教學。我認爲要想真正上好一堂語文課,需做到以下幾點:

1、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纔能有效地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課前準備是師生共同的事情。學生的準備主要是預習課文,除了根據書上的習題去預習,老師還要佈置有針對性的預習要求。老師的準備則更多,除了熟讀教材、熟悉教學內容,瞭解學生,還要參閱教輔教參,要有大量的相關的知識儲備,以便上課時能夠遊刃有餘。

新《課程標準》上說:“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質,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我在上七年級第一冊第二單元“漫遊語文世界”時就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我與學生共同收集了一些廣告詞(各人收集各人的),上課比賽看誰說得多,看誰能說出其中的妙處。另外,我們都是書生,都喜歡書,那麼我們自己也來當一回書店老闆,請爲自己的書店起一個名字,看誰的最有韻味,最吸引人。其次還搞了一個相聲表演:馬季的《成語新編》。課前讓兩個口才較好的男生抄、讀馬季的《成語新編》。由於準備充分(這三點都是鄉下孩子能夠做到的),課上得很精彩,氣氛非常活躍,尤其是表演《成語新編》時,笑聲不絕,可以說是寓教於樂。表演前我給學生作了一個要求:靜聽搶記成語,看誰記得多。表演後抽生說,最多的說出了其中的三十多個。這樣即使學生感受到了我國語言的豐富多彩、幽默風趣,又學生積累了不少好詞好句,同時還領悟了一些詞語的妙用。

我在上公開課《山中訪友》時,佈置學生課前熟讀課文,抓住“衆朋友”的特點,結果有的學生幾乎達到了背誦的程序,而我除了動腦筋想好與課文緊密相關的導語、結束語以及附頁的詩詞,還花了兩個早讀時間去熟讀課文,感受衆朋友的心境,結果也差不多能背下來。所以課堂容量雖大,也能全部完成,且結束語剛落,就是一片嘖嘖稱讚聲。

2、上課時精力充沛,精神飽滿、富有激情。

⑴心理學認爲:“情緒具有激勵作用:情緒能夠以一種與生理性動機或社會性動機相同的方式激發和引導行爲。”“大量研究表明:適當的情緒情感對人的認知活動具有積極的組織功能。”“良好的情緒情感會提高大腦活動的效率,提高認知操作的速度與質量。”“積極而正常的情緒體驗是保持心理平衡與身體健康的條件。”

新《課程標準》中說得好,“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有情潭面千層浪,無情海水無漣漪。好的將領除了不打無準備之戰,還作戰前動員,戰時激勵,身先士卒。同理,要想學生真正學好一篇課文,深受感染,必須攜情進入,要想學生能夠入情入境,與主人翁同呼吸、共命運,教師首先必須入情入境,受其感染,作演員,化爲主公翁。只有富有激情的演說,才能打動學生,使其進入課文,深受感染。才能受到良好的薰陶,才能使學生的主體作用落到實處。

 3、講課時語言要精練準確,生動優美,好詞佳句隨口而出,格言警句信手拈來。

要做到這一點頗不容易,需平時廣收並蓄,且能靈活運用。我本人爲了達其一二,除了平時隨手記下一些格言、警句,還做了一個小小的工作,將小學、初中、高中課本上所有的詩詞歌賦和文言文全部摘下,時常翻閱呤誦。且要求我的學生把以前學過的詩詞全部抄下(就照我的本子上抄:我請一生抄在黑板上,其餘人照黑板上抄。每天共十來分鐘,抄三兩首。)

每天只需十分鐘,就能增添一些好詩句,就能感受到一點佳句的韻味,所以許多學生都有了讀書摘錄的習慣和興趣。而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人160篇(段)。”我摘了140多篇(段),再加上七年級第一冊課內外二十來篇,共有160多篇(段),讓我現在的初一學生抄、讀。二個月下來,學生們就嚐到了一點甜頭,有一點“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感覺。

4、提問要巧妙,啓發要得當。

能否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關鍵在提問,提出的問題適合學生的口味,能引起他的興趣,稍加思考又能回答,則能調動他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活躍;反之則鴉雀無聲,死水一潭,令人十分無奈,只好“一言談”,自圓其說,變成了填鴨式,與現代教學觀念背道而馳。另外,提出的問題若學生實在不能解答,也可適當引導啓發,中間多搭幾座橋。要注意的是引導的思路要符合學生的思維和心理特點,否則與填鴨式沒什麼兩樣。

5、引導學生養成探究學習習慣,尊重權威但不盲從權威。

現在的課外輔導書層出不窮,一多就濫,很難找到一部精品,而學生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學生自己也求成心切,凡是聽說對學習有幫助的書都買。而一些書報銷售商又賺錢心切,對書的校對工作毫不負責,甚至根本不校對。因此學生買來的書大都錯誤百出,若視作敝履扔到一邊嗎,又覺可惜,浪費錢財;若奉爲珍寶,虔心拜讀,又有許多錯誤,弄不好就害了自己。所以要有一種神視的眼光,要有一個懷疑的精神,要去思考,要去探究,要勤查工具書,要向字典詞典,甚至是《說文解字》去探根求源。比如我最近上辛棄疾的《西江月》的時候,簡介雙調詞上下部分的稱呼,可稱上下片或上下闋,我在黑板上寫了“上闋”、“下闋”,有生馬上提議:“闋”字不對,應是“闕”。我首先肯定了她的懷疑精神,接着叫同學們,經過辨別,才肯定是“闋”而不是“闕”。那個學生誠懇的說:“我錯了,我的課外書上錯了。”我乘機引導:不要盲從課外書上的,應勤查工具書。查典籍性的工具書。

不要說課外書有錯誤,就是通行全國的課本也有錯誤,前期的已經名家指正,基本上都更正過來了,我也不值得一說了。就是現在正在使用的課本,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上過後,我帶領同學們感受語言美,總覺得“蜂圍蝶陣”一詞很彆扭,“圍”與“陣”怎麼也不能形成對稱美,幾個好些的學生也感覺到了,我提議:能不能換個字,使人感覺有一種對稱美。經過反覆推敲,覺得要把“圍”換成“團”,或把“陣”換成“繞”,整個詞變成“蜂圖蝶陣”或“蜂圍蝶繞”毫不遜色,甚至更添一種對稱對應美。再有辛棄疾的《西江月》中一句“明月別枝驚鵲”,書上把“別枝”註釋爲“另一個樹枝”,我引導學生說大意時,怎麼說都覺得彆扭,好些的同學說:“明亮的月亮起來,驚動了另一個樹枝上的喜鵲”或“明月升起來,另一個樹枝上的喜鵲被驚動了。”言下之意這一個樹枝上喜鵲沒有被驚動。不管怎麼說,總覺得很彆扭,倒不如把“另一個”三個字去掉,直接澤成:“明亮的月亮升起來,驚動了樹枝上的喜鵲。”另外小學破門兒歌《靜夜思》中的牀,不管老師也好,學生也好,一直都認爲是睡覺的牀,詩意變成:睡在牀上,看見牀前有明亮的月光,疑爲下了厚厚的霜,擡頭望着明月,低頭思念着故鄉。難道作者李白將牀搬到外面睡麼?睡在牀上大多是仰着或臥着,怎麼能舉頭又低頭?難道是一會兒仰着睡,一會兒趴着睡嗎?不論是仰着睡,還是趴着睡,作舉頭或低頭都十分不方便,甚至根本說不通!我想傳統的說法是不是弄錯了,牀是沒有別的意思,我好想找一本《說文解字》查一下“牀”字,可惜至今未能有幸得見許老先生的《說文解字》一面。我想古人思念時,大多憑窗憑欄而望,李白是不是也在憑欄思故鄉,可惜我一個無名小輩無法質疑。即使膽敢質疑,向編書專家挑戰,也無人理你。直到有一次我無意中看到了郭沫若教孩子學唐詩,將“牀”字解爲“欄杆”,並且引了青梅竹馬的出處作例證。我一看,大喜過望,簡單是欣喜若狂,有郭大文豪爲我撐腰,我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並且遇到別人吟誦《靜夜思》時,我都十分肯定的指出牀解爲牀上,指睡覺的牀不對,起初大家都是瞪大了眼肯,經我質疑並解爲欄杆,他才翹起了大拇指。

 6、與生平等相處,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要有一種正確的心態,要與學生平等相待,不能有師道道尊與居高臨下的想法,要明白自己在知識的道路上只不過比學生先行了一步,現在只是他的引導者。另外知識是無限的.,古今中外再大的學都也不能說自己學完了知識,何況我輩乎?所以,遇到不明白的問題,不要爲了面子,強裝明白,我在上《白兔與月亮》時,“反倒”一詞引起了爭議,有人認爲讀 dǎo,要我定奪,我當時也不敢肯定讀 dào(只是從意思上有“反而,卻”來理解),而孩子們的新華字典上,又沒有詞語注意。我真誠地說,現在我不能肯定,待課後我們一起查工具書再定。課後我查了一下2002年版的《漢語大詞典》,查到了詞語注意才確定的 dào。等到學習《濟南的冬天》,裏面一個詞倒反,同學們都明白了與反倒音義皆一樣,起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由於我的勤奮和真成,再加上課堂的寬鬆,學生和我時常能夠“海闊天空”,且時常能夠信手拈來一些好詞佳句使語言平添韻味,所以學生對我的語文課比較感興趣,這使我感到一點欣慰,因爲布魯納曾說:“對學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

7、作業要適當,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

篩選作業題時,要動腦筋,要緊密聯繫課文內容與所學知識而定,不能爲應付、爲任務、爲檢查而定。所布作業要有實用價值,要能鞏固所學內容,要能起到實際效果,每次作業最好要有一個訓練重點。另外學生完成之後還要適當檢查以督促。

以上是敝人陋見,敬請廣大同仁批評和指正。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9

《山中訪友》是本學期的第一篇課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趣。我在老教材中未有過接觸,所以鑽研教材、結合學情頗費了工夫。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我自己覺得在這一點上有些可取之處:

 1、課前收集資料,創設學習情境

因爲剛開學,學生的時間比較充裕,我就佈置他們查閱了一些有關大自然的圖片資料,還讓有條件的學生將圖片打印出來,貼在四周,爲學生營造出置身於大自然中的情境。

 2、匯入激發閱讀興趣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上課伊始,我出示了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在學生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板書課題《山中訪友》,隨即提問:“看到課題,你有什麼疑惑?”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趕緊道出了心中的疑團。所以,當我叫他們自由閱讀課文,解開謎團時,他們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3、拓展想象空間,領悟作者感受

在講課過程中應着重調動起學生對於美好的自然景物、優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課樹都在望着我”這兩句時,我就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猜想它們當時可能在交流些什麼內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嗎?”“見到你真高興,謝謝你又來看我們了。”------老朋友見面後的親切感學生們完全的體會到了;在講授作者把自己與樹相融的那一部分時,我來朗讀,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把自己當成作者然後談感受。聽完後,一位學生滿臉興奮的告訴我:“老師,我感覺我就是一棵樹,我的腳正在向地下張,我的手臂上好像長出了許多枝葉,我都頭髮似乎也要豎起來了------真的,我真的感覺到了!”看着他們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學生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我們應該創設各種情境,讓他們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發揮。

4、有感情朗讀背誦,昇華感情

“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積累語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熟讀成誦,方能積累語言。我重點指導學生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逐步深入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美。比如:在講授第五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分角色、分小組反覆朗讀、表演,體會作者與“朋友”之間的親切與深厚的感情,學生的興致很高,體會也很深。就這樣學生透過朗讀,認識了大自然的朋友;透過自由品讀、研讀分析,感受到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尊重、熱愛、感激等,同時也把自己融入了自然,淨化了心靈。

美中不足的是,時間分配的還不夠好,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未完成。還有,這次學習活動如果不在課堂上,而是真正帶着學生走進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讓學生目睹到真實的自然景物,放飛想象的翅膀,與大自然促膝長談,我想,這次學習活動會更好,學生對美的品味會更深刻。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0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衆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

俗話說,一堂課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本節課的匯入中,我充滿詩意的引導學生:“同學們,春風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報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聲有色,有情有意。我們這學期學習的第一組課文,將帶領我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聲、交流感受。今天,我們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進山林,去拜訪他的朋友。”然後請同學們一起讀課題。看課題猜猜,作者拜訪的會是怎樣一位朋友?這樣,充分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同學們對作者的“朋友”充滿好奇,學習勁頭十足,都想知道作者要訪問哪些朋友,這也是主動學習的一個表現。

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引導學生,那我們就快跟隨作者到山中去看看他都拜訪了哪些“朋友”呢?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看你喜歡哪位朋友呢?爲什麼?可以在旁邊寫出你的感受。學生在充分默讀、認真思考的基礎上,再集體交流彙報。

當同學們交流到第五段時,“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我引導學生將這個反問句改爲陳述句。“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然後讓學生仔細讀一讀,品一品,哪個句式更好呢?學生經過仔細讀、仔細品,他們都能讀懂反問句比陳述句要好,因爲反問句更能強調了山中的萬物沒有一個不是作者的朋友,這一方面說明作者因爲喜歡山中的一切,經常到山中來,同時也說明作者對山中的一切因爲經常來都太熟悉了,這更能看出作者對山中一切的喜歡,對大自然的熱愛。抓這樣關鍵句子的理解,對理解課文內容,對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水到渠成。

不足之處,由於想着一節課完成理解的內容,在學生讀到“我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你好,清涼的山泉!”下面的排比句時,沒有注重讓學生進行想象、口語交際練習,此處應該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想象山中還有什麼什麼景物,然後訓練說話,這樣既能練習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又能讓學生模仿課文中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的聯繫,今後應該抓住這樣的訓練機會,以便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1

光陰似箭,在不知不覺中本學期悄然逝去,反思自我工作,能夠依據課堂教學常規,認真執教,及時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和學校臨時佈置的各項工作。充分運用文字,努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藉助文字,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人文情懷。其載體是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

即對學生進行字詞句教學,語言、語感訓練,又進行理想、情操等的陶 冶,尤其在“文”上下功夫。比如《山中訪友》,我藉助文字引導學生理解比喻、擬人等表現手法的運用,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懷薰陶,反覆朗讀和品味,從而培養他 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尤其運用多種方式感情朗讀課文,讓學生深刻地領悟作者對大自然的真情和深情,還設定了探究性問題讓學生討論:文章所寫的都是景物, 爲什麼不說山中觀景而說山中訪友?在這些大自然衆多的朋友中,你最喜歡誰?以此培養學生對自然的喜愛。在拓展部分:假如你是某一景物,實際上景物已成了你 的朋友,請你扮演某一角色(如遊人)來進行介紹。在這裏把學生和自然萬物融爲一體,培養學生熱愛自然、投身自然的崇高情懷,在朗讀和品析中提高語文素養。

 二、選擇多種閱讀方式,提高學生解讀文字的效率。

閱讀方式單一,會造成課堂上的心理疲勞,造成學生不願讀下去,乃至懨懨欲睡。我根據教學需要不斷變換閱讀方式,學生覺得新奇,產生繼續閱讀的慾望,從而提 高課堂閱讀教學的效率。教學《山中訪友》,首先是聽讀,讓學生聽錄音,看畫面,感知作者拜訪了哪些朋友;接着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理解作者 是怎樣介紹這些朋友的;然後採用了指名朗讀、齊讀、角色朗讀、教師範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字之中,體會課文內容、寫法和語言。多種閱讀方式的運 用,使課堂充滿琅琅書聲,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氛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充分調動各種評價手段,激活課堂氛圍。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評價非常重要,運用得好,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反之則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課堂閱讀教學的實效。教學《山中訪友》 時,將多種評價方式結合起來,激活了課堂氛圍,提高了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如在齊讀課文感受家的溫馨後,讓學生談談讀得好不好,他們自我評價:“沒讀出 感情、親情,沒有把自己當作大自然的一份子。”分角色朗讀後,讓學生和先前的朗讀比較並談自己的體會,引導學生深入地進入文字。除此,在上課時我還注意引 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讓學生從他人的評價中得到新的感悟。老師的鼓勵性、激勵性評價更是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像“讀得不錯,流利、有感情”、“有自己的感 悟”、“再深入思考一下,你的答案會更精彩”這樣的語言在課堂上比比皆是。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之中。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些我做的還不 夠,我會努力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執教能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加強理論學習,努力提高科研水平。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2

作爲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爲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面對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現將自己教完這篇課文後的反思如下:

一、課堂構建了良好的師生交流平臺

課堂上我靠自己洋溢出來的激情,親切到位的鼓勵性語言,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願意、樂意與老師交流。在我的積極引導下,學生透過聽、說、讀、寫各種方式,對課文的理解逐步深入,而且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這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新課改教學理念。

二、感悟語言,注重寫作方法的傳授

本課作者透過豐富的想象與聯想,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將靜態的事物寫活了。在講課的過程中,我便注重了這種寫作方法的傳授。如:分析“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麼有氣勢。”學生知道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體現了瀑布流水所產生的聲音渾厚、響亮的特點。我以這句爲例,我讓學生明白了,描寫事物不管運用什麼修辭都要抓住事物的特點,同時使用修辭也可以讓文章生動、形象、有韻味。

教學這篇課文,學生們較有收穫,他們是快樂的。但課堂還有很多不盡完美之處,比如,有些環節間的過渡不自然,課堂評價激勵性不強,沒能很好地照顧到學困生。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取長補短,讓自己不斷的成長。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3

這是我第二次執教這篇課文,面對不同的學生,用的是同一份教案。因爲剛接手這個班,不知道學生的功底如何,就先按照原本的課件來上課。相比起上屆的學生,這個班的學生明顯活躍很多,在第一堂新課上表現得也挺認真,雖然朗讀水平不好,但是讀得也算流暢。

詞語教學:

在生字詞方面,我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只是先讓學生齊讀了三次課文,又齊讀了《詞語手冊》,學生也自由讀了幾遍課文,課堂上並沒有專門讀生字詞。將詞語帶入到句子中去讀進行了好幾回,從作業本情況來看,“看拼音寫詞語”這題全對的學生不多,錯誤集中在“吟誦、陡峭”二詞。

(一)淺嘗文字,初識文字前後呼應之美

我出示了開頭和結尾,讓學生品讀這三個自然段,想一想:這樣的開頭和結尾有什麼特色?(首尾呼應)師引:開頭帶着好心情,回家又——帶着好心情和好記憶。學生很快就能找出開頭和結尾都有一個相同的詞語“好心情”,隨之就很容易地說出這是“首尾呼應”,可見這個知識點對於學生來說不是難題。

不足:對於開頭和結尾,我沒有花時間細講,只是讓學生讀過,和我教案中預設的有很大的出入。

教案:

1.想象一下,當作者寫下這個開頭的時候,他的耳畔是否恰逢鳥鳴聲聲?

預設:“風中含着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說明這裏鳥語花香。(師評:你一定想表達,開頭帶給你清脆的感覺,你一定聽到鳥鳴聲了。)

2.拓展:梔子花見過嗎?有一首歌叫做《梔子花開》,唱一句。

3.師:孩子們,我們想象這鳥鳴聲聲,微風滿懷,露水夾雜着梔子花的清新氣息,有感覺地來讀讀這個清脆生動的開頭。(生齊讀開頭)

4.這叫首尾呼應(板書),既然文字是對應的,那我們就對應着讀讀。(女生讀開頭,男生讀結尾)

這一環節用時很短,但就作業情況來看,大部分都能掌握這個知識點,開頭和結尾並不難,也不是文章重點。但我覺得我今天這樣子的上法太隨意。

(二)尋芳文字,梳理山中好友排列之美

對於“單元提示”我也是一帶而過,直接告訴學生這個單元應該注意什麼,以及聯想和想象是本單元的重點。其實應該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發現,這是我備課的疏忽。

對於尋找“山中有哪些朋友”這個問題,學生們反應很快,回答得很準確,但是在作業本上好多學生審題不清造成答案錯誤。

疏漏:腳步映襯出對應美

師:請仔細觀察大屏幕上的作者在山中訪友的幽徑上留下的一串腳印,你發現了什麼?

課堂上完全沒有提及這個問題,直接跳到講“老橋”了。明天補上。

(三)溶解文字,探尋文字內部對應之美

在講“老橋”時,重點關注“德高望重”的意思,一個女生當即說出了詞語的意思,後來我又讓學生把意思抄寫到書上。關於“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依然如舊”的句詞對應,學生們居然能很快地說出來,而且找的都對,去年的學生在這個環節速讀稍慢且有錯誤。

在講第五自然段時,我主要讓學生讀,透過多種形式的讀,學生也能發現這是排比對應。但是這個環節上的和無趣,也沒有教案中預設的練筆,進行的速度很快。

總評:朗讀是我的弱項,我不會教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課堂中語音語調也很平淡,在讓學生讀時,學生也只是很平淡的讀過去,沒有融入感情,沒有投入到文字裏去。由於備課不充分,很多教學細節沒有涉及,本班男生過於活躍,課堂上很難安靜下來。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4

《山中訪友》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以此文爲依據,進行學習意圖有兩個:一是,透過感受作者描繪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學習作者運用想象來表達情感的方法,同時積累優美的語言。

一、依據教材,加強基本功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對於農村的學生來講體會美、感悟美其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爲他們生活的經歷太單調,太單一感觸就比較匱乏。爲了調動他們審美情趣,我運用美文賞讀教學法。一堂好課要有好的預設,在講課之初我先讓有條件上網的同學聽《山中訪友》的朗讀。然後跟讀最後在班上示範讀。

初上課,讓沒有在網上聽朗讀的同學先讀課文,讀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同學聽的很隨意,表情木訥,甚至有的同學都不知道已經讀到什麼地方了。當這樣讀完整篇文章後,班中大部分同學都不知道課文講了什麼內容。隨後我讓劉雨欣(網上聽過)同學讀,這個同學平日裏朗讀基本功好。我發現在她讀的過程中同學聽的都很認真,面部表情也豐富了。因爲她的原因帶動了整個課堂的氣氛。當我讓學生將書合起來,我讀他們接讀時就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我讀“走出門,就與微風()”“風中含着露水和()氣息”“早晨()!”同學們居然可以背出來。此時我發現同學們已經進入了作者優美的文字中,所以我趁機問:“透過這些描寫,你是否讀懂了作者是什麼樣的心情?”結果班中所有同學都舉起了手,我讓同學一起回答,答案很準確。因此我總結出:調動學生對美好事物、優美語言的體驗和感悟很有效的辦法就是:引領作用。所以佳文賞讀再跟讀再示範讀的方法是我語文教學的一種新模式。很多學生對文字感覺也就是視覺感較差,但聽覺遠遠好於視覺。所以這種模式是將視覺轉化爲聽覺,讓學生更好的吸收。透過聽、讀兩項訓練讓學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激發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朗讀除了要調動審美還要注重基本功的的訓練,我採取糾錯法。爲了強化認字、字字的能力,在讀文過程中讓每個學生認真去聆聽,讀完後讓其它同學找讀錯的地方,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聽的能力同是又將說結合起來。因此,教學中我也注重學生聽、說、讀的能力。

二、依據教材,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運用想象的手法來表達情感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偉大的愛因斯坦說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爲了增強學生的想象力我採用了模擬情境法:照課文句子仿寫句子。當文章講到作者與山中景物對話的段落時我讓學生跟班中的具體事物結交一位朋友,然後想象想對這位朋友說的話。有的學生將盆花看成是自己的一位朋友,對花說:“你好!美麗的滿天星!你綻放的每一朵小花,都是在邀請我去品香嗎?”有的學生對鎖頭說:“朋友,你好!忠誠的守位者,默默的工作,謝謝你。”……聽着學生表述我欣慰術了,同時也感到了無比的幸福。是的學生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是一個巨大的寶藏,需要我們去開發。

透過《山中訪友》一文的學習,學生不但增加了生字、新詞的積累,還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審美情趣,豐富了想象力,更爲重要的是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濃厚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樂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當然,透過本課的教學,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如怎樣透過活動開展,更好地體現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如何巧妙設計活動、挖掘活動的深度,使活動與教學內容不至於流於形式,達到設計意圖和課堂教學目標;如何將活動延伸至課外,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思維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這些問題還有待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探索,讓語文課真正有效地“活”起來。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5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衆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這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升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衆不同的收穫。爲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透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在講課過程中應着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景物、優美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尤爲重要。

我在導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上課時,首先出示文題,我以本文題目展開線索。因爲課題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聯想和想象構築情境這一獨特、鮮明的表現手法,是本文的文眼。所以我讓同學麼們邊讀邊思考:(1)課文爲什麼以《山中訪友》爲題? (2)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3)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讓同學們揣測文章的內容,捉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象、表達,從而引入本課。學生談得豐富極了,有的認爲去訪問一位隱居的老人,有的認爲去訪問稀有動物,有的認爲去訪問某個建築等等,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引導其合理想象、表達。

2、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朗讀。本文有着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飛揚着作者豐富的想象,從文字背後投射出詩人一般鮮活的氣質和性情,讓人越讀越愛步釋手。因此,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的魅力。

收穫:學習了這一課,我們爲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動,爲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