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教案11篇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教案11篇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教案1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

教材來源: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教學內容來源: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長度單位》的第二節內容“認識釐米、用釐米量”。

教學主題:《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授課對象:二年級學生

設計者:米河鎮東竹園小學曹喜輝目標制定的依據:

1、在實踐活動中,體會並認識長度單位釐米,能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

2、“認識釐米”是長度單位教學的開始,教材首先讓學生經歷用不同的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問題情景引起學生的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做單位,並透過看、猜、量等學習活動形成釐米的長度表象。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併爲以後學習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打下基礎。接着讓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體感知1釐米的長度;再讓學生用手指比劃1釐米的長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約1釐接着讓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體感知1釐米的長度;再讓學生用手指比劃1釐米的長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約1釐米的物體,進一步豐富對1釐米的感知。然後例題分別教學用釐米作單位量物體長度。教量長度時,課本上呈現一幅直觀圖,啓發學生透過觀察和交流,掌握量長度的基本方法。教學畫指定長線段時,則結合示範介紹了基本的畫法。

3、學情分析:透過第一學期“比長短”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並且二年級的孩子在教學前已經初步認識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測量物體的長度。但這些孩子對長度單位“釐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沒有建立。學生不清楚1釐米到底有多長,不知道爲什麼要用尺(釐米爲單位)來測量。本節課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藉助動手操作這一直觀手段,來建立1釐米長度的表象,聯繫生活實際進行測量和練習,到最後的開放練習,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本節課的主要知識,認識手中尺子的刻度線,建立1釐米的表象,能夠在尺子上找1釐米或幾釐米,然後由小組合作進行測量物體長度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建立1釐米的表象,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釐米)。

2、初步體會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及估測意識。

3、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釐米,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體會1釐米的實際長度,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評價任務:

1、能用準確地表示出1釐米的實際長度,從刻度尺上找出指定的幾釐米。

2、會用學生用尺量出一些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師生交流引入。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小故事,想不想聽一下。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個裁縫師,他做出來的衣服既漂亮又得體,很多人都跑了找他做衣服,同樣也有許多人找他拜師學藝。有一天,一位老人找他做衣服,於是他叫來一名徒弟幫忙記錄,衣長5拃,袖長4拃??師傅怎麼說徒弟就怎麼記。過了幾天衣服做好了,那位老人來取衣服,在試衣服的時候大家發現衣服短半截,這怎麼回事?徒弟當時委屈極了,記錄的數字沒錯呀,但衣服怎麼會小了?爲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量長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這是米尺的一部分。(課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介紹認識尺子。

你們都見過什麼樣的尺子?你仔細觀察過尺子嗎?

(1)出示刻度尺,請小組內先說說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識。

(2)全班進行交流。教師演示:尺子上的這些豎線叫刻度線。(課件演示,認識刻度線)數字——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的,指出0刻度線在哪兒?師:0刻度線也表示尺子的起點。量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作單位。釐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釐米可以寫成1cm 。

(課件演示)教師小結揭題:剛纔,你們對刻度尺的認識還真不少,今天就讓這把尺子幫助我們認識測量較短的物體時用到的較小的長度單位:釐米(板書:認識釐米,用釐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線嗎?

2、認識長度單位“釐米”。

(1)1釐米有多長?:那麼你知道1釐米是多長嗎?請你在直尺上表示出來。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課件演示)

師:請同學們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釐米,看看還有哪段是1釐米。學生活動:在尺子上找出1釐米。

交流得出:每標有相鄰數字的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cm。(課件演示)(2)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感知1釐米的實際長度。

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學生交流後,課件演示)

師:大家知道了從0刻度到刻度1是1釐米,那從0刻度到刻度2是幾釐米?從0刻度到刻度3是幾釐米?(3)認識幾釐米。師:你還有什麼發現?生:有幾大格,就是幾釐米。

在尺子上分別指出2cm,5cm和8cm的長度。(課件演示)

3、用釐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畫棒有多長?(2)量一量:一支鉛筆有多長?

(彙報量的方法,全班評價)教師明確量的正確方法:紙條的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對着幾。就是幾釐米。(課件演示)(2)請學生再測量一次。

(3)估一估,這幅畫的長是多少?(課件演示)

(4)量一量。用正確的方法量出這幅畫的長是多少。(課件演示)

三、方法應用

1、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

2、量一量,數學課本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3、請學生隨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鉛筆,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長。

4、判斷題。(課件演示)

四、課堂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請提出來,我們一同解決。(請生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知道了量比較短的物體,要用“釐米”作單位。認識了1釐米的實際長度。進一步認識了刻度尺,學會了用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並能估計一個物體大約的長度。同學們採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成功的掌握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並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但是,還有幾個同學,在以後的學習中,要向這些同學學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積極回答問題,好嗎?

五、課堂檢測

一、我會填。

10釐米+8釐米= 53釐米-3釐米= 7釐米+40釐米= 27釐米-20釐米=

1、尺子上的一大格里有()個小格.

2、()個大格是1釐米?()個小格是1釐米.

3、橡皮左端對着“0”刻度,右端對着5,橡皮長度是()釐米?

4、粉筆左端對着尺子上的2,右端對的是9,粉筆長度是()釐米.辨一辨,這樣測量鉛筆的長度對不對?爲什麼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教案2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懂得測量物體的長度要用尺子,認識刻度尺,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並對幾釐米的長度有感性認識,認識釐米。學會用釐米作單位估測或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掌握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估測和測量的能力。

3、 充分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間的密切聯繫。同時在矛盾衝突中感悟數學知識並增強同學間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學習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掌握用釐米做單位的測量方法。

教具準備:小棒、直尺、布尺、多媒體課件、學具袋

 教學過程:

一、用童話故事開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出問題

1、 扶手到底有多長呢?師:在桌上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樣長的小棒,把它舉起來,用桌上的工具在四人小組裏量一量扶手有多長?

2、 學生彙報。

3、 師:那奇怪了,同樣長的扶手爲什麼會量出的結果不一樣呢?爲什麼?

那如果我們要得出一個具體統一的答案,可以用什麼來測量?大聲告訴老師。

4、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認識直尺。在你們抽屜裏都有一把直尺,拿出來看一看,你們在直尺上發現了什麼?(出示課件)

5、 根據學生的發現出示課件。自由的讀一讀數字。在尺子上最左端的數字是幾?0我們以前學過,那你們現在知道尺子上的0表示什麼嗎?總結:在尺子上0對準的這條刻度線叫做起點,小學數學教案《認識釐米》。板書,在尺子上你還發現了什麼?CM表示什麼?釐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你還發現了什麼?出示課件。剛纔有同學發現尺子上有釐米的標誌CM,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認識釐米。板書(數字、CM、長短不同的線)

二、小組合作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探究

1、出示課件,螞蟻們爲了使小橋變得更漂亮,他們給小橋塗上了五彩的顏色,大家猜猜看,綠色這一段可能是多長?到底是多長呢?咱們聽聽小精靈是怎麼說的?出示課件。這段有多長?那你們能從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釐米嗎?行不行?同桌之間可以互相交流交流。那同學們在仔細看看,在尺子上還有哪段是一釐米長的呢?出示課件讓學生指出。

指着課件提問:從這裏你發現了什麼啊?原來啊,尺子上的每一個大格啊就是一釐米。每一個小格也可以用一種更小的長度單位來表示,咱們以後來認識。

2、 找一找

(1) 剛纔我們認識了一釐米有多長,那在我們身邊或者在我們身上有哪些物體是大約一釐米長呢?找找看。也可以比一比,都行。那大家比一比,你哪根指拇的寬度最接近一釐米呢?那你們是這樣比的嗎?出示課件。那大家再觀察一下,還有哪些物體長度大約是一釐米長的?那同學們能不能比畫一下,一釐米大約是多長啊?比畫一下。大家互相看一下。大家記住了嗎?

(2)下面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一釐米有多長啊?

(3)好了,同學們,剛纔咱們認識了一釐米,那2釐米、3釐米、幾釐米又有多長呢?

(4)出示課件,提問:這一段長几釐米?2釐米裏面有幾個1釐米呢?(出示4釐米的長度),那你們能從自己的尺子上找出6釐米的長度嗎?找同學說說你是怎麼找的?那同學們你們能不能比畫一下,6釐米是多長呢?

(5)舉起桌子上的蘭色紙條,請同學們估計一下,這根藍紙條大約有幾釐米那麼長呢?注意,先估計一下,現在不動尺子。究竟是幾釐米那麼長呢?大家用尺子驗證一下。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麼量的?請一名量得最快的學生介紹經驗。大家說他量的好不好?那好在哪兒呢?大家既然都認可他量的好,那我們是不是應該用掌聲鼓勵鼓勵他?

(6)那課本上是怎麼說的呢?請翻開課本,看完之後,把小紙條的長度填在括號裏,你們都會量了嗎?那咱們趕快幫小螞蟻量出扶手的長度怎麼樣?扶手到底有多長呢?好呢,同學們大聲告訴小螞蟻,扶手到底有幾釐米?

(7)螞蟻們知道了扶手的長度,一定能很快的做出一個新扶手來,你們想不想去看一看呀?咱們出發吧。出示課件

三、鞏固

1、出示課件,學生判斷,對的舉對牌,錯的舉錯牌。(看仔細了,請評委亮牌。,請人說爲什麼正確)

2、剛纔螞蟻王國的測量比賽結束了,那同學們你們想不想也舉行一個測量比賽呀?請同學們拿出學具袋。

四、總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釐米,還學會了用釐米量。(板書)同學們的表現啊都非常出色,那老師還想請你們幫一個忙,行不行啊?錢幾天老師做衣服的時候啊,想知道手腕有多長。那我這樣量可以嗎?這樣量呢?那你們有什麼好辦法啊?剛纔同學們都大膽的展開了想象,正是有了這種想象啊,人們不僅發明了直尺,還發明瞭各種捲尺,那我們平時在生活當中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尺子來進行測量。那今天下去後,請同學們量出自己的一柞和一步有多長,下節課我們再來交流。

板書: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

0刻度線:起點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教案3

教學內容:認識釐米用釐米量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形成相應的長度觀念。

2.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初步學會用“釐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初步嘗試估測物體的長度,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4.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會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課件、尺子、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一)介紹“1拃”的長度。

1.課件出示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用1拃測量課桌寬的圖,這樣測量出的長度一致嗎?

2.教師示範1拃(從大拇指到中指的長度叫做“1拃”),學生親自動手體會“1拃”。

(二)學生測量。

學生動手測量課桌長有幾拃?指生彙報。

(三)彙報交流。

1.學生彙報測量結果。並說說你有什麼發現?

2.討論:

(1)量的都是課桌的長,爲什麼測量結果不一樣呢?

(因爲有的同學手大,有的同學手小,所以導致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2)當測量相同的物體出現測量結果不一致,那該怎麼辦呢?

(四)統一長度單位。

1.學生彙報小組討論的結果。

2.歸納總結:在測量物體長度時應該選用相同的長度單位,也就是要統一長度單位(板書:統一長度單位)

(五)瞭解古代人測量物體的方法。課件播放教材第2頁上的三種古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圖,我們知道了古代的人們就是選用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作爲標準,用這個標準作爲測量長度的單位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二、實踐中認識釐米

(一)認識尺子。

平時我們測量物體長度時要使用什麼工具啊?課件出示尺子圖,同時請同學們拿出直尺,仔細觀察,你能在直尺上發現什麼?結合課件進行說明。

1.刻度線。

尺子上的這些豎線是釐米尺的刻度線,刻度線很整齊,排列得很均勻。

2.數字。

(1)尺子上的數字中,這裏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麼?(起點)

(2)結合課件加以說明,測量時,一般以“0”作爲起點開始測量。其他的數字是尺子的刻度,幾就表示從0到這個數之間有多少個長度單位。

3.長度單位的表示符號。

釐米尺上的文字“釐米”表示尺子上一個大格的長度是1釐米,“釐米”是一個長度單位,這個單位在國際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爲“cm”。(板書:釐米cm)

(二)認識釐米。

1.揭示課題,板書課題:認識釐米。 2.認識1釐米。

(1)你知道1釐米是多長嗎?請你在直尺上找出1釐米。

(2)學生彙報找法。(0~1之間、2~3之間、3~4之間??的長度。)學生回答時結合課件進行。

(3)教師歸納:每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距離都是1釐米。

3.感知1釐米的實際長度。

(1)同桌互相比劃1釐米。(2)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的長度。

(3)比一比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用1釐米比較田字格的寬和圖釘的長。(4)舉例說一說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三)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

1.測量紙條的長度。

(1)學生討論交流測量紙條長度的方法。

(2)學生分組測量紙條的長度,教師巡視,糾正不正確的測量方法。

(3)指生說一說是怎樣測量的?測量時要注意什麼?

2.課件演示: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邊演示邊解釋:把刻度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紙條就長几釐米,也就是幾個1釐米。

3.動手測量小棒的長度,然後指生彙報測量的方法和測量的結果。

三、練習中鞏固新知

(一)讀物體的長度。(課件播放教材第4頁“做一做”,適當補充)

1.讀鉛筆的長度。(0~8釐米)

問:鉛筆的長度有幾個1釐米?

2.讀橡皮的長度。(0~4釐米)

問:橡皮的長度有幾個1釐米?

3.讀小刀的長度。(0~5釐米)

問:小刀的長度有幾個1釐米?

4.讀小棒的長度。(3~12釐米)

問:小棒的長度有幾個1釐米?

(二)估測。(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第1題)

先讓學生估計物體的長度,再進行測量物體的長度。

(三)量一量。(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第2題)

測量前先讓學生估一估各物體的長度,再測量,看估得準不準。

四、小結中談收穫

今天這節課我們在活動中學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教案4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二)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釐米數)

(三)培養學生觀察及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難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教具和學具

教具:學生用的刻度尺一把,5釐米長的紙條,投影片若干張.

學具:學生用的刻度尺一把,圖釘,一條繩子,沒削過的新鉛筆一支,裝墨水瓶的空盒一個,三張紙條(分別長3釐米、4釐米、6釐米),2分硬幣一個.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提問:誰能說一說你的課桌面有多長?

同學們可能不知所措,無從回答,教師提示,可以用你有的東西比一比,學生可能用鉛筆、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學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結果時,有的同學可能說3支鉛筆那麼長,8根小棒那麼長,

4那麼長,有的同學用尺子量,也不知怎樣說明其長度.敘述:有的同學說課桌有3支鉛筆那麼長,8根小棒那麼長,4

那麼長,你們說得都對,但爲什麼數都不一樣啊?(使學生體會到由於測量工具不一樣)這樣說起來就很不方便.因此,我們需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什麼?(尺子)剛纔有同學用尺子來量課桌的長,但不知道用什麼單位表示它有多長.今天我們就學習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用“釐米”做單位.(板書課題:認識釐米、用釐米量)

(二)學習新課

1.認識長度單位“釐米”

敘述:請同學們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是1釐米,請同學們用尺子和圖釘的長比一比,圖釘的長大約是1釐米.教師將1釐米的長度畫在黑板上.

請學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看看你的尺子,說一說:

從哪兒到哪兒是2釐米長?到哪兒是3釐米長?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釐米?

2.學習用釐米量

量一量下面紙條的長度.

敘述:量紙條時,把尺子“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紙條就長几釐米.正好對着“5”,說明紙條長5釐米.

學生動手操作

1.請同學們將你事先準備好的三張紙條拿出來,量一量,它們分別長多少釐米?每量完一條,把量得的結果寫在上面.

2.看一看這支鉛筆長________釐米.

從圖中看出鉛筆長8釐米,如果讓我們去量削尖的鉛筆的長度,筆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樣量出它的長度呢?(取整釐米數)

由學生拿出自己削尖的鉛筆,實際量一量,從而得出可以藉助三角板來量.

3.量一量

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因爲每個同學手掌寬度和一

長度不盡相同,只取整釐米即可.

(三)鞏固反饋

1.基本練習

(1)每人拿出一根繩子,量出3釐米,5釐米,10釐米,給相鄰的同學看,把每次量出的繩子互相比一下,如3釐米的繩子一樣長.

(2)量一量

①量一根沒削過的鉛筆,長( )釐米.

②量數學課本,長( )釐米,寬( )釐米.

③量裝墨水瓶的空盒,它的高是( )釐米.

2.發展性練習

量一量下面兩個圖形每邊的長度.

3.思考性練習

如果有些東西的兩頭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樣量出它的長度呢?如量花生的長度,2分幣的最寬的地方長多少?由學生量一量2分幣,可以互相商量想辦法.全班交流.最後得出可以用兩塊三角板輔助(如圖8).或將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來量.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長度單位“釐米”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爲了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實際,課堂教學首先設計了讓學生測量課桌的長,由於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得出的數量就不同.非常不方便,實際需要用統一單位的尺子來量物體的長度.

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課堂設計中,透過從尺子上找一找1釐米是從哪兒到哪兒,教師在尺子上畫出1釐米的長度,圖釘的長,手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並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釐米的長度,目的都是爲了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了解2釐米、3釐米等具體長度.

在指導學生量物體的長度時,除了老師示範外,充分讓每個學生操作,由易到難,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板書設計(略)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教案5

詳細介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釐米數).

3.培養學生觀察及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學具和教具

投影片,紙條、小棒、各種尺子、釘子、圖釘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讓學生們用課前準備好的鉛筆、小紙條、釘子等物體和自己的課桌比一比,然後,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爲標準彙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答案五花八門:有4拃那麼長,8根小紙條那麼長……)

2.教師談話:同學們說得都對,但爲什麼結果卻都不一樣呢?(因爲我們測量課桌所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3.匯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結果,我們需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什麼?(尺子)剛纔有同學用尺子來量課桌的長,但也不知道用什麼單位,課桌到底有多長.今天我們就要學習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單位和測量的方法.(板書課題:認識釐米、用釐米量)

4.師:當我們要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時,一般用“釐米”做單位進行測量.(擴展介紹:釐米在國際上,都用字母cm來表示.板書:cm)

二、新授

1.認識長度單位“釐米”

師:請同學們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

師:好好看看,1釐米有多長呀?

師:閉上眼睛想想,1釐米有多長.

問:找找看,大家帶來的物體中,還有你的周圍,什麼物體的長度最接近1釐米.(釦子的直徑、指甲蓋的寬度、牙齒的寬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釐米長?(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如:從刻度0到刻度2是2釐米;從刻度1到刻度3是2釐米;從刻度5到刻度7是2釐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3釐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釐米長?(彙報)

問:透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們有什麼發現?

(1.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幾釐米;2.用後面大的刻度數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得幾就是幾釐米;3.是幾釐米,這幾釐米裏就有幾個1釐米.)

2.學習用釐米量

嘗試測量同一個學具(一根8釐米長的小棒)

師:每個同學都有一根小棒,請你用尺子試着量一量這個小棒有多長?

問:測量的結果是多少?說說你是怎麼量的?

正確的量法與錯誤的量法對比(利用實物投影演示兩種量法),使學生鑑別出正確的量法.

小結:量一個物體時,要把尺子“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再看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着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釐米.

學生活動:先從自己帶來的學具中任選一件,舉給同學們看一看,大概估計一下它的長度有幾釐米.然後實際測量所選物體的長度,看是否與估計的數值相等.

3.師:透過學習,你們都知道了些什麼?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

每人拿出一根細繩,分別量出3釐米,5釐米,和相鄰的同學比一比,看有什麼發現?

2.發展性練習

問:假如一個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幾個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圖片“磨損的尺子”),你們有什麼辦法能就用這把磨損的尺子測量出物體的準確長度嗎?

四、歸納質疑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問題嗎?

五、佈置作業

1.回家後,以釐米位爲單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教案6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

教學內容: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2.3頁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建立1釐米的表象,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釐米)。

2、初步體會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及估測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釐米,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教學難點:體會1釐米的實際長度,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視頻匯入。

1.觀看視頻,認識古代的長度單位

2.師生共同用“拃”測量課桌的長度,感受所選測量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 3.小故事

二、探究新知

1、介紹認識尺子。

你們都見過什麼樣的尺子?你仔細觀察過尺子嗎?

(1)出示刻度尺,請小組內先說說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識。

(2)全班進行交流。教師演示:尺子上的這些豎線叫刻度線。(課件演示,認識刻度線)數字——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的,指出0刻度線在哪兒?師:0刻度線也表示尺子的起點。量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作單位。釐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釐米可以寫成1cm 。

(課件演示)教師小結揭題:剛纔,你們對刻度尺的認識還真不少,今天就讓這把尺子幫助我們認識測量較短的物體時用到的較小的長度單位:釐米(板書:認識釐米)

2、認識長度單位“釐米”。

(1)1釐米有多長?:那麼你知道1釐米是多長嗎?請你在直尺上表示出來。師:請同學們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釐米,看看還有哪段是1釐米。學生活動:在尺子上找出1釐米。

交流得出:每標有相鄰數字的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cm。(課件演示)師:大家知道了從0刻度到刻度1是1釐米,那從0刻度到刻度2是幾釐米?從0刻度到刻度3是幾釐米?(2)認識幾釐米。師:你還有什麼發現?生:有幾大格,就是幾釐米。

在尺子上分別指出2cm,5cm和8cm的長度。(課件演示)(3)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感知1釐米的實際長度。

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學生交流後,課件演示)(4)畫一畫

3、用釐米量

(1)判斷:哪種量法正確?(2)量一量:數學書有多長?(彙報量的方法,全班評價)

教師明確量的正確方法:

1、把物體放平,沿物體的直邊來量,

2、將物體的左邊和“0”刻度線對齊,

3、物體的右邊對準刻度幾,就讀出幾釐米。(課件演示)

(2)請學生再測量一次。

三、課堂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四、方法應用

1.當尺子不夠長的時候怎麼量?2.作業:畫一條23釐米長的線段。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教案7

教學內容:

課本P3,例2,練習一1、2、3。

教學目標:

1、認識尺子並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進行正確地測量物體。(限整釐米)

2、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3、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

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尺子、圖釘、紙條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上一節課我們都知道要統一長度單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進行了測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來量物體的長度是很不方便的。爲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

2、介紹認識尺子。

爲了便於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統一規定。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

[設計意圖]:介紹認識尺子提高學生的知識面,爲下面的學習作準備。

二、操作活動,建立表象

(一)、認識釐米

1、投影出示釐米尺,師生一起觀察釐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顏色標出1釐米的長度,說明前面正方體的一邊正好是1釐米。

2、讓學生量圖釘的長度。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師:“請小朋友拿己的尺子,量一量圖釘大約有多少長。”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得出一個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長。

3、教師明確量的正確方法:圖釘的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對着幾。

4、請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

學生活動,同桌交流。

5、鞏固1釐米的表象。

請小朋友用手勢比劃1釐米的長度。

閉上眼睛想1釐米的長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圍,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約1釐米長的?讓學生去找大約1釐米長的物體。幫助學生形成1釐米的鮮明表象。

(二)、用釐米量

1、我們已經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對1釐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們就來量一量物體的長度。

請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師爲你們準備的紙條。注意測量的方法要正確。

2、學生測量紙條。教師巡視,加強個別指導。

3、交流反饋。教師再次強調測量的正確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有助於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

三、鞏固深化,實踐應用。

1、請學生隨意拿己的一枝鉛筆,量一量你的鉛筆有多長。量好後同桌交流檢查。

2、4人小組合作,每人分別量出3釐米、5釐米、7釐米、10釐米……看。教師個別指導。

3、學生自己選擇身邊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鉛筆的長,數學本子的長,橡皮的長等。

[設計意圖]: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建立1釐米的表象。

四、課堂

五、隨堂練習

教學反思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教案8

課題

長度單位釐米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在活動中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形成相應的長度觀念。

2.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實際長度表象,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3.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1.瞭解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會用尺子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尺子、小棒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案

一、匯入

師:這個故事發生在小人國和巨人國兩個國家之間。有一天,小人國和巨人國的人見面了,小人國的人說:我們那裏有棵樹特別高,有100個人那麼高,巨人國的人一聽,怎麼會有這麼高的樹,就很想去看看,結果去了發現,這棵樹只有巨人那麼高。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爲什麼會這樣呢?

引導學生髮現在描述一個物品的長度時,不同的標準會有不同的結果。

二、新授

環節一:透過活動發現統一測量單位的重要性,並認識“釐米”

1.師:同學們,你們說非常好,巨人想考考你們:你們能用自己的方法說一說數學書有多寬嗎?(教師示範對應邊)

2.對比發現矛盾:沒有統一的長度的單位無法準確的描述物體的長度。

3.引出:如果要準確描述一個物品的長度,就要有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

4.從而引出今天的課題“長度單位釐米”

5.學寫“釐”字,並瞭解釐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環節二:認識1釐米,並拓展到“幾釐米”

1.猜一猜1釐米有多長。

2.學生自由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幫助總結:從數字0到數字1之間的一個大格就是1釐米。

3.尋找生活中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品。

特別說明我們的一根食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

4.直尺上的0—2是幾釐米?0—3呢?0—4呢?

直尺上的3—6釐米有多長呢?4—8呢?2—5呢?

5.引導學生髮現:有幾個大格就是幾釐米。

環節三:學會用直尺量物品的長度

1.猜一猜小棒的長度。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提問:怎麼樣才能知道他們誰說的是對的呢?

用直尺量。

2.怎樣量

(1)請學生嘗試自己量一量小棒的長度,並說一說你是怎樣量的。

(2)教師引導並提問同學:爲什麼要從0刻度開始量?

(3)教師幫助學生總結測量方法:

第一步:小棒的一端要對準直尺的0刻度線

第二步:觀察小棒的另一端對着幾

(4)完成練習單第一題,並說說爲什麼。

環節四:透過練習鞏固。

(1)完成作業單第二題,看看誰量的又快又準

(2)完成作業單第三題

三、課堂總結

師:請你們在下課後估一估身邊物品的長度,然後量一量,看看你估的對不對。

教學板書

長度單位

釐米cm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教案9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頁,練習一

第1—3題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一釐米的理念,知道1釐米的長度單位。教學準備:尺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老師:過了一個假期,在教家裏做了哪些有益的活動,如果你們在家裏有些物體是有長短的要知道有多長該怎麼辦(教師做示範)記錄下來。

讓學生自由發言,可能學生會提出不同的想法,老師不作評價。老師:要想準確的答案該怎麼辦。

二、出示直尺

師:我們測量物體的長度時經常用直尺來量。

1、首先老師說明尺上“0”是表示起點,就象我們在賽跑時,從起點開始尺子上有豎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2、認識1釐米

問:一釐米有多長呢?請同學們在自己的尺上用手指一指,指名學生在自己的練習本上畫一畫1釐米有多長。

問:如果你能用手指比畫出1釐米有多寬。問:在尋找1百米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

3、用手比畫

用手指在尺上量一量感知1釐米有多長,在用學生在桌上或紙上畫出1釐米長度。

4、認識幾釐米

剛纔我們認識了1釐米有多長,那3釐米又有多長呢?在用手指比一比,誰能上來試一試,有不同的方法嗎?學生活動彙報從“0”刻度到刻度3釐米,從刻度1到刻度4也就是3釐米??

5、用釐米量

同學們都懂了1釐米有多,3釐米有多長,如果老師指數量你們能用尺量出它們有多長。

老師巡視發現問題在黑板上訂正。

三、練習

練習一

第1—3題

1、填一填,第一題

2、量紙條,拿一張紙條,先估計3釐米大約多長,再用尺量出它的準確數。

3、量實物

如課本、練習本等。

四、佈置作業:設計思路:

本節課我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對教材做了大膽處理,體現了“用教材教的思想”。

首先,採用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從學生的實踐活動入手,認識釐米到建立幾釐米就幾大格的抽象概念,透過指、認、量、說、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經歷了認識釐米,建立長度單位的過程,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的過渡,充分享受到學習數學樂趣。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教案10

學習目標

1、認識尺子並知道尺子的,能用尺子進行正確的測量物體長度(限整釐米)

2、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3、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重點難點

1、認識釐米,體會釐米的實際意義。

2、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教學過程

學案導案

知識梳理

一、複習匯入。

老:請同學們用我們上節課用的方法來量一下桌子的長?(請用拃來量)

學生量出來是拃,老師量出來是拃,一樣嗎?哪裏不一樣?(老師的手大)

總結:因爲長度單位不一樣,所以量出來的結果不一樣。爲了更好的學習具體長度,讓我們學習今天的內容。(引入今天學習內容)

提示:(1)一拃是大拇指到中指之間的距離。

(2)注意總結

基礎練習

二、新知探究

(1)觀察尺子

(2)認識、感受1釐米(cm)

“0”表示起點,就像我們賽跑時從起點開始跑,用尺子量物體長度時,也要從“0”開始。

(4)認識幾釐米

刻度“0”到刻度“2”是2釐米,

刻度“3”到刻度“6”是3釐米

(5)量一量,自己的手掌和一拃的距離(小組合作)

三、知識運用

看課件做題

四、總結

尺子上每鄰相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都是1釐米

(1)注意提醒學生從刻度0開始。

(2)讓學生量自己指甲蓋、田字格,瞭解1釐米的距離。

(3)第5點積極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小組合作能力。

課堂檢測

一、課本上第8頁練習一,第一題

二、 20釐米—5釐米=釐米

10釐米—3釐米=釐米

8釐米+6釐米=釐米

3釐米+4釐米=釐米

當堂檢測

結合所學知識,認真思考每個問題,正確填空。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 透過量一量,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體會1釐米的實際長度。

(2) 學會用直尺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過程與方法

透過實際測量與交流,瞭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測量單位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

突破方法:透過學生動手操作突破重點。

難點;體驗1釐米的長度,並形成直觀印象。

突破方法:透過合作學習突破難點。

教法與學法:

教法:談話、演示。

學法:自主探究。

教學準備:

圖釘、刻度尺、小木棒、紙條、鉛筆、練習本、墨水瓶盒、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匯入

老師節就要到了,我們班佈置教室掛拉花時發現差了截,同學們準備用彩紙補做一條拉花,還要做多長呢?我們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麼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結論:測量的工具不同,長度標準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爲了準確的測量,人勻發明了帶刻度的尺子,我們今天就來認識“釐米”並用“釐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板書:認識釐米 用釐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認識釐米。

①認識刻度尺。

大格、小格、數字和釐米。

0刻度線

②認識1釐米。

1釐米有多長(從刻度0到刻度1是1釐米,從刻度1到刻度2是1釐米,從刻度2到刻度3也是1釐米)

③認識刻度尺上的幾釐米。

從刻度0到刻度2是幾釐米?4釐米有幾大格?請同學們說一說。

學生彙報。

(2) 用釐米量。

① 每人發一張紙條,先估計大約有多長,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 說一說是怎樣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線對準紙條左端,紙條右端對着數字幾,就是幾釐米)

③ 課件演示測量紙條過程。

④ 測量下面物體的長度。

數學書的長、寬,鉛筆的長。

三、 拓展延伸,學會應用

(1) 完成“做一做”、練習一第1題。集體訂正。

(2) 小組使用完成練習一的第2題,量完後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 回顧全課,總結提高

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認識釐米 用釐米量

(1) 認識釐米

認識1釐米 從刻度0到刻度1

認識幾釐米

(2) 用釐米量

標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