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認識釐米和米教學反思

釐米和米作爲簡單長度計量單位,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那麼認識釐米和米教學反思該怎麼寫呢?那就請看下面由小編爲大家分享的認識釐米和米教學反思吧。

認識釐米和米教學反思

認識釐米和米教學反思【1】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基礎。雖然學生在生活中對釐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有過接觸,但即使經歷了認識、鞏固、單元練習後,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認識釐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透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二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爲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釐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起學生興趣。

1、猜一猜。讓學生先根據頭腦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釐米有多長?再請猜得準的學生說一說:你是怎麼猜準的?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

2、看一看。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釐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釐米",並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釐米。然後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之間也是1釐米?從0到2之間是多少?2釐米裏有幾個1釐米?0到5之間是幾釐米?0到10之間呢?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釐米和幾釐米的長度。

3、畫一畫。讓學生在紙上畫出1釐米、幾釐米,直觀感知1釐米和幾釐米。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領悟到:長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

4、剪一剪。讓學生用吸管剪出1釐米,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然後問學生:你怎麼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釐米?大部分學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釐米。那麼,怎樣測量呢?請一名學生演示測量過程,明確測量的方法。

5、量一量。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6、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

7、比一比。讓學生用兩個手指間的距離表示出1釐米,2釐米,5釐米,10釐米,建立起長度表象。知道 2釐米裏有2個1釐米,進而明確幾釐米裏有幾個長度單位。

總之,在"釐米"概念的教學中,利用猜、看、畫、剪、量、找、比等環節,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清楚地建立起1釐米的實際長度和空間觀念,並學會了測量物體的長度。。

(二)抓住聯繫,認識"米"。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繫,利用"釐米"學習"米"。

1、找關係。學習了釐米以後,我讓學生用手比劃出1釐米、2釐米、5釐米、10釐米。然後讓學生把10張10釐米的學具條排成一排,使學生認識:這是100釐米。再讓學生從老師提供的學具中找出 和100釐米同樣長的尺子。學生會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 1米的皮尺,從而引出單位"米"。接着問學生:比較兩者,你發現了什麼?得出:1米=100釐米的結論。

2、認識1米。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1米有多高,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3、估量。讓學生利用剛剛建立的表象,估計一下黑板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同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反饋。

(三)利用比較,深化認識。

讓學生對照板書或者手中的學具想一想:爲什麼數據都是1,它們的長度卻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單位不同引起長度的不同。使學生知道:"米"和"釐米"大小不同,"米"是進階單位,"釐米"是低級單位。測量較長的距離時用"米"做單位,測量較短的距離時用"釐米"做單位。從而使學生掌握長度單位的用法。

1.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建立表象

2.透過聯想和比較來鞏固對釐米和米的認識

3.建立初步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透過對前後測情況的分析,學生對於米、釐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釐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原因是米、釐米這個長度單位是所有長度單位中最不常用的,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遠,因爲不常用,所以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這兩堂課教師都已經致力於米、釐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與學都要以 “做”爲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透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因此,我們在教學米的時候,可以挖掘學生身邊的一些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要有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操作、感悟的過程。

認識釐米和米教學反思【2】

釐米和米的認識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後學習其他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知識的基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已經對物體的長度、測量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對長度單位釐米和米,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等,缺乏明確的認識。根據以往的經驗和教訓,我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儘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重點幫助孩子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

因爲釐米的單位比較小,在測量短或小的物體時常常用到釐米,課堂上我讓學生找身邊的或見過的大約1釐米長的物體,(如:橡皮的厚、拉鍊的寬、透明膠的寬等),再找教室裏適合用釐米測量的物體,(如:課本的邊長、橡皮的長、牆磚的邊長等),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達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時,我再引導學生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會用到釐米,總結在測量長度較短的物體時我們要用到釐米。

認識長度單位米時,讓學生經歷用直尺(釐米做單位)不夠量的情況,這時我們就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米。然後仿釐米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同時還要理解米與釐米的關係:1米=100釐米。在這種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捲尺親身體驗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從而理解米的感念。 讓學生真正的體驗到了米這個長度單位的感念,從而提高了對米的認識。

爲了加強學生對釐米和米的充分認識,在課下我讓學生回家以後和父母一起測量家中的物體的長度,透過整合訓練,多數的學生建立了釐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觀念,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

認識釐米和米教學反思【3】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基礎。雖然學生在生活中對釐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有過接觸,但即使經歷了認識、鞏固、單元練習後,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認識釐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透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二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爲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釐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一)、創設情境,引起學生興趣。(二)抓住聯繫,認識“釐米”和”米”。  (三)利用比較,深化認識。 讓學生對照板書或者手中的學具想一想:爲什麼數據都是1,它們的長度卻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單位不同引起長度的不同。使學生知道:”米”和”釐米”大小不同,”米”是進階單位,”釐米”是低級單位。測量較長的距離時用”米”做單位,測量較短的距離時用”釐米”做單位。從而使學生掌握長度單位的用法。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於米、釐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釐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原因是米、釐米這個長度單位是所有長度單位中最不常用的,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遠,因爲不常用,所以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這兩堂課教師都已經致力於米、釐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與學都要以“做”爲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透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因此,我們在教學米的時候,可以挖掘學生身邊的一些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要有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操作、感悟的過程。

認識釐米和米教學反思【4】

釐米和米是長度單位中最基礎的單位,也是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在目標中的體現建立釐米和米的表象,能根據實際情況估測生活中的物體。知道單位間的關係並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在集體備課和研課的時候,釐米和米是最易接受的,對孩子來說不難。但是在教學中高估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於是在教學中我採取慢進入的方式。所有的知識接受都需要過程,對於建立1釐米的表象找到標準:食指的寬度大約1釐米。每節課進行復習鞏固,透過了兩三節課的強化,發現很多孩子能夠很快速的比劃出1釐米長度。

對於米的教學採用活潑的課堂方式:製造矛盾衝突,探索米的長度。

1.師生比賽,引出米

師:請一位同學用直尺來測量黑板的長度(示範當直尺測量不夠了如何接着量),我等到同學量到黑板中間的時候再量,讓一讓你們,好不好?(學生爭先恐後,非常積極)

然後侯同學量的很認真,我用米尺量,我三下五除二就率先完成了。同學們都說老師欺負了侯同學,我就倍感委屈的發問:怎麼欺負他了?

同學們熱情高漲,呼之欲出的理由,生說老師拿的尺子長,侯同學直尺短,不公平。反覆追問幾次,全班達成共識:尺子的長短不一樣。

師:如果讓你們選,你們用哪個?

生:長一點的。

總結:直尺是用來量短一點的物體,長的就不方便了,我們需要找更長一點的尺子:米尺。今天來學習認識米。

2.建立1米表象,估測實物

米尺的長度就是1米,認真觀察長度,找到實物

我發現,當孩子找到和他們息息相關的事物時非常感興趣,都具有善於發現的眼睛。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滲入數學文化,找到感興趣的,快樂的學習。

兩個環節的節選,對本節課深有領悟:在課堂上孩子的積極性不高,問題不在學生,而在於教師的教學環節設計,精準到每句和學生的對話及過渡語。而這樣巧教的功夫如何更快得到,透過大家的視頻找到適合教材、適合學生、適合自己的語言和方式,就能提高很多,和名師對接,能找到知識點的教學方法和數學上的準確用語,規範學生的數學語言,對以後的學習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創新——就是在懂的情況下再創造,盲目的空想是浪費時間。

標籤: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