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誰輕誰重》教案

【教材簡析】

《誰輕誰重》教案

本課是一年級下冊《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的第2課,其隱含的概念是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並且可以透過測量得到。在一年級階段學生不需要了解質量的概念,更無需準確測量物體的質量,只需要瞭解物體有輕重,能夠比較不同物體的輕重並排序即可。本課透過觀察、預測、手掂、用簡易工具測量等多種比較活動,促使學生逐步建立對“物體有輕重”的認識。

【學生分析】

在第一課的觀察活動中,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並實踐了一些觀察、描述物體的方法,積累了一些關於物體特徵的科學詞彙,比如輕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們可能已經注意到不同物體的輕重可以用掂的方式來比較。但是,這種簡單的方式能否準確比較物體的輕重呢?學生會發現,對於兩個物體輕重的比較,不同的人可能會給出不同的結果,尤其是當兩個物體的輕重差不多的時候,就很難用“感覺”的方法來判斷。這就引發了學生的進一步思考:如何更爲準確地判斷物體的輕重呢?針對一年級學生,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測量方法,即運用簡易天平來稱量,並透過觀察、簡單統計等多種手段來得到結果。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概念目標

質量是物體的基本特徵之一併且可以被測量。

科學探究目標

1.用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可以比較物體的輕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導致比較結果的準確程度不同。

2.輕重和大小適當的物體可作爲稱量的標準物。

科學態度目標

發展進一步研究物體的興趣和願望。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掂量、稱量等方法的準確程度不同。

【教學重難點】

重點:1.質量是物體的基本特徵之一,並且可以被測量;2.用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可以比較物體的輕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導致比較結果的準確程度不同。

難點:用稱量的辦法進行測量並記錄

【器材準備】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塊和塑料塊、相同材質和形狀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簡易天平1臺(含稱量盤)、同樣大小的回形針若干、學生活動手冊每組3條記錄單、班級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節課用到的各種物體(乒乓球、木塊、橡皮……)的圖片,提問:“看一看我們觀察過的這些物體,我們怎樣知道它們的輕重呢?”讓學生說說如何知道物體的輕重。

設計意圖:調查學生對比較輕重方法的原有認知水平,瞭解學習前的概念掌握程度,爲認識並實踐科學的比較方法奠定基礎,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慾望。

二、圍繞概念,實踐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較5個物體的輕重並排序。

1.預測物體的重量。

(1)出示5個物體: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塊和塑料塊、相同材質和形狀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預測輕重之前,首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比較這幾個物體的形狀及大小。(其中,木塊和塑料塊的大小一樣,兩個橡皮的材質和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塊大)

(2)安排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預測排序結果並記錄下來。排序方法採用先提問“我們怎樣記錄排列的順序呢”,引導學生討論記錄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將學生討論的方法統一爲一種,比如用數字表示輕重,數字越小,表示越輕,即學生認爲最輕的物體,就用1表示,認爲第二輕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準備一張記錄單發給每個小組,填好預測結果後貼在黑板上(這樣便於對比較的結果進行討論)。鼓勵學生說說預測的理由

(3)對每組的排序進行比較,將學生的討論聚焦在“對於兩塊橡皮,你們是如何預測的?同樣大小的木塊和塑料塊,你們又是如何預測的?”這類問題上,以引發他們的進一步思考。適當時,做簡要的小結,說明預測有可能不準,我們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來判斷物體的輕重,比如,掂量和稱量。

設計意圖:藉此活動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比如,對同樣大小的木塊和塑料塊、相同材質和現狀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們輕重學生是如何判斷的。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繼續指導、落實學生良好的表達習慣和傾聽習慣。

2.掂量不同物體的輕重。

(1)掂重。學生親自動手掂量5個物體,感受5個物體的輕重,這時需再次將比較的結果記錄下來(提醒學生統一用數字來表示輕重)。分發給學生一條記錄單進行記錄,然後貼到黑板上進行展示比較

(2)掂重後,先小組研討,再圍繞數據全班研討。

設計意圖:透過數據對比,使學生認識到掂重的方法並不完全準確。

3.稱量物體的重量。

(1)首先要確定標準物。教師透過多媒體屏幕呈現幾個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該選什麼樣的物體作爲標準物呢?“比較重的物體可以嗎?比如玻璃珠。” “比較大的物體可以嗎?比如乒乓球。”透過這樣的引導,促使學生在對比中發現,應該選擇比較輕的、小的、容易放在盤子中的物體作爲稱量的標準物。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證明,回形針的大小和輕重比較適合作爲標準物。

(2)說明稱重方法。將一個物體放在簡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個放入回形針(雖然這裏不強調“左物右碼”,但仍建議給學生養成“左物右碼”的習慣),直到天平平衡。數出放入的回形針數量,根據回形針的數量比較物體的輕重,並記錄稱量結果。稱量後,學生要根據回形針的個數來給5個物體的輕重排序並記錄下來。

(3)再發給學生一張新的記錄單進行記錄,然後貼到黑板上進行展示比較。

(4)學生用稱量的方法進行比較並記錄。

設計意圖:讓小組把稱量的結果呈現在黑板上,爲後續的集體研討做準備。透過自己動手稱量物體重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記錄數據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探究習慣和態度

三、研討數據,獲得概念

1.班級彙總完成後,要先組織學生分別檢視三次排序的結果,小組內討論說說自己的想法,然後將小組的數據向全班同學彙報。學生可能會發現,自己小組三次結果可能都不一樣,其他小組三次排序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2.接下來,小組內要先討論三種比較輕重的方法中,“哪種方法的排序結果更準確”,從而轉入對不同測量方法準確程度的探討。預測是猜的,不太準確;不同的人感覺可能不同,掂量也不準;掂量次數多了,容易亂;用簡易天平稱量是比較準確、比較科學的方法。w

設計意圖:目的是讓學生髮現,不同的人預測的結果可能不同,甚至差異會比較大,因此預測是不可靠的。第二種方法是根據掂量的方法判斷輕重,這種方法需要兩兩比較,引導學生髮現,掂量的方法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覺,當物體的輕重差不多時,會出現不同的判斷結果;而且這種方法的操作次數比較多,當有更多的物體時,操作會更麻煩,結果會更不準確。第三種方法是用同樣大小的回形針作爲標準物測量,測量後記錄回形針的個數,這樣得出的結果不僅比較精確,而且適合測量更多的物體

四、應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動中,學生已經發現了大小相同的木塊和塑料塊,輕重是不一樣的。以此爲基礎給出問題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屬碗一樣重嗎?學生先相互交流,再發表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聯繫之前的實驗結果說出判斷的理由,再舉出生活中類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輕重可能不同等。

設計意圖:問題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同材質不同的物體,輕重可能不同”,比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們的輕重有可能不同”。

五、小結

今天同學們在課堂上表現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這節課你們學到了什麼?

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歸納總結,教師在班級記錄單上做記錄。

設計意圖:對一整節課進行歸納總結,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

標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