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認識噸的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認識噸的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噸的教學反思

認識噸的教學反思1

教學之前,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麼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並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的圖片加以說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瞭解1噸有多重,但顯然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說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基於課前的反思,我設計了拎一拎、背一背兩個體驗環節。

環節一:我從食堂借來了一桶的色拉油,讓學生在課堂上試着拎一拎、說一說。弱小的女同學幾乎拎不起來,她們直喊太沉了;力氣大些的男生們雖然拎離了地面,但也堅持不了20秒。他們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還紅了一道印子。於是,我順勢利導,“才小小的一桶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這樣,要是50桶這樣的色拉油,你估計我們班誰能拎的動?你們知道多重嗎?”學生紛紛表示,50桶這樣的色拉油1個人不可能拎的動。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板書着:一桶 50桶(**)千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出就是1噸。

環節二:在學生中找幾個重的同學。我讓班上一些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能背動一個的同學,有的能一邊背一個,一邊抱住一個,大家在笑聲和叫聲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再問他們多少個的同學是,也就是(**)噸時,學生很快說出答案。接着,我“借題發揮”,讓前後的男生或女生分別告訴對方體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計多少個××的重量是一噸。

教學完後,我注意到這兩個環節上學生的.情緒高漲,注意力比較集中。這說明,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體驗環節,他們透過體驗,能進一步加深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環節一上,有些力氣小的學生沒有充分體驗到的重量,而且環節一的與環節二的差別不大,有重複之感,很難說學生的體驗有多明顯。我想,環節一如果改爲用的色拉油(重),多準備幾瓶這樣的色拉油,讓學生兩手拎一拎,看看各種學生拎起的不同瓶數後,再引入多少瓶這樣的色拉油重,也就是1噸時,效果會更好。而且,這樣的處理後環節一和環節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節省教學時間,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學難點。

認識噸的教學反思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但“噸”是一個較大的重量單位,很難讓學生得到真實的體驗,也無法把一噸的物體搬到教室裏來讓學生體驗、感受。那如何讓學生培養學生空間觀念?在課堂的教學中又應從哪些方面去考慮呢?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參加一些體驗物體重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聯繫實際物體重量進行想象,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噸的表象,感悟“1噸”的重量,並逐步由抽象到具體,可以使學生形象地建立“噸”的重量觀念,認識到噸與千克的進率關係。

教學時我設計了與現實生活聯繫的題目。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噸;支援災區的大米一袋重100千克,10袋就是一噸;我們班學生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就是1噸。而且還可以藉助書上的插圖,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來感知1噸物體的重量,加強對噸的認識,形成噸的概念,從實踐中得出1噸等於1000千克的觀念。

這樣,就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在了一起,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爲具體,變無味爲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認識噸的教學反思3

學生的有效數學學習應具有強烈的生活性,讓數學真正貼近學生生活,讓理論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數學與學生生活碰撞、交融。

“噸”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爲了能讓學生比較形象地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感知“噸”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質量單位,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參加一些體驗物體重量的實踐活動。透過猜一猜,搬一搬,背一背等活動,使學生能聯繫實際物體重量進行想象,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噸的表象,感悟“1噸”的重量,並逐步抽象到具體,可以使學生形象地建立“噸”的重量觀念,認識到噸與千克的進率關係。

猜一猜

一上課,我讓孩子們猜測老師的體重,不管合不合理,勇於大膽猜測的,老師予以表揚。正在猜測的熱烈氛圍中,教師告訴大家一個祕密,20個這樣的.老師的體重合在一起有1噸重,引起孩子們對“噸”的懸念。

二、搬一搬

在搬桌子的實踐活動中,學生經探究得知,一張桌子20千克,搬50次,正好是1噸。50個20千克的桌子是1噸,探究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了噸的概念。

三、背一背

在“背一揹你的朋友,估計體重”的遊戲中,老師使學生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學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40個這樣的好朋友合在一起纔會有1噸。

總之,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知識與數學活動都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實踐,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中發現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同時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瞭解數學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的信心,從而實現數學問題的生活化。

認識噸的教學反思4

教學“噸的認識”之前,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1千克=1000克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麼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並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圖片加以說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瞭解1噸有多重,但顯然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說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基於課前的反思,我設計了拎一拎、背一背兩個體驗環節。

環節一:我讓學生從家拿來了1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讓學生在課堂上試着拎一拎、說一說。弱小的女同學幾乎拎不起來,她們直喊太沉了;力氣大些的男生們雖然拎離了地面,但也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他們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還紅了一道印子。於是,我順勢利導,“才小小的一桶1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這樣,要是100桶這樣的色拉油,你估計我們班誰能拎的動?你們知道多重嗎?”學生紛紛表示,100桶這樣的色拉油1個人不可能拎的動。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板書着:一桶10千克100桶()千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出1000千克就是1噸。

環節二:在學生中找幾個25千克重的'同學。我讓班上一些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25千克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能背動一個25千克的同學,有的能一邊背一個,一邊抱住一個,大家在笑聲和叫聲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再問他們多少個25千克的同學是1000千克,也就是()噸時,學生很快說出答案。接着,我“借題發揮”,讓前後的男生或女生分別告訴對方體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計多少個××的重量是一噸。

教學完後,我注意到這兩個環節上學生的情緒高漲,注意力比較集中。這說明,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體驗環節,他們透過體驗,能進一步加深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環節一上,有些力氣小的學生沒有充分體驗到10千克的重量,而且環節一的10千克與環節二的25千克差別不大,有重複之感,很難說學生的體驗有多明顯。我想,環節一如果改爲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準備幾瓶這樣的色拉油,讓學生兩手拎一拎,看看各種學生拎起的不同瓶數後,再引入多少瓶這樣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噸時,效果會更好。而且,這樣的處理後環節一和環節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節省教學時間,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學難點。

在教學的拓展環節中,我給的問題是:資訊窗中告訴我們,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條藍鯨大約重150噸,它相當於多少個同學的體重?(體重25千克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既加深了對新知識的鞏固,又對學生進行了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的教育。

認識噸的教學反思5

噸這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雖然學生在生活中可能對此並不陌生,但真正意義上的噸,學生頭腦中還是沒有的。再說,噸這個質量單位那麼大,不能讓學生親手掂一掂,很難感受一噸的實際質量,因此只有透過具體的生活事例幫助學生建立一噸的概念。如透過讓學生看圖算算“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這樣的大米重多少千克?一個小學生的體重25千克,40個這樣的學生共重多少千克?”在學生得出1000千克的基礎上,我就打個比方:40個這樣的學生的體重相當於我們班的所有同學的體重;如果要把我們一次運走,要用什麼車了?摩托車行嗎?自行車或者三輪車呢?

學生在說一說、笑着搖搖頭的情境中初步體會到1000千克已經很重了,必須要用一個更重的單位。於是很自然地引出噸。緊接着我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說見過的哪些物體用噸作單位比較合適,並且出示圖片讓學生再次感受到在計量比較重的或者大宗的.貨物時通常用噸作單位。由於內容安排比較多,以至於每個環節都比較匆忙,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活動、感知、體驗的時間,學生的感悟還不夠深刻,再加上學生缺乏生活體驗,作業中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錯誤,在下一節課中還需要有針對性地做些練習。

認識噸的教學反思6

教學內容

九年制人教版第五冊《噸的認識》

教學目標

透過不同情境的創設,爲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建立對噸的認識,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間的關係,並能比較熟練到進行簡單的化聚的計算。

過程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利用遷移和對比來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並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教學情景的創設,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

1. 使學生建立對噸的認識,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間的關係,並能比較熟練到進行簡單的化聚的計算。

2. 培養學生利用遷移和對比來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並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設備一套,CAI課件,學生自帶實物若干。

學情分析:

“噸”這個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爲了幫助學生對質量單位“噸”有具體感性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結合生活實踐進行學習;噸與千克的單位換算同千米與米的換算推理過程相同,這部分知識主要由學生自己嘗試完成,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清淨,引入新課

1. 展示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曹衝稱象”的故事吧?(媒體出示曹衝稱象的照片)曹衝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稱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後卻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

媒體播放曹衝的問題:同學們,我是曹衝,我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後,發現二年級學過的重量單位用起來很麻煩,你能幫幫我嗎?

生討論應該使用什麼來做單位。

師:看來噸與我們平常所使用的重量單位有所不同,它和我們以往學過的千克和克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噸。

2. 出示課題:噸的認識

二、 透過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共同認識重量單位“噸”

(一) 直觀感知,使學生初步認識“噸”

師:今天同學們帶來了許多重量已知的物體,請向大家介紹一下。(學生交流)

師:那有沒有同學帶來以“噸”做單位的物體呢?說明原因。

師: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過可以用“噸”做單位的物體,能簡單的說一說嗎?學生舉例

師:請你仔細觀察這些物體與你所認識的物體,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嗎?

學生討論後得出:以噸爲單位的物體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

多媒體出示:通常計量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噸”來做單位。

師:初步認識了噸之後,老師這裏有一些物品,請你們爲他們選擇一種合適的單位。

多媒體出示:報紙、信封、河馬、鯨、白菜、蘋果等,學生進行判斷。

(從學生熟悉的曹衝稱象的故事自然引入新課,並運用多媒體展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物體,初步感知:以噸爲重量單位的物體都比較大,並且非常重。)

(二) 創設情境,充分感知“噸”

師:“噸”是我們新認識的重量單位,那麼它究竟有多大呢?爲了更好的瞭解它,老師特意製作了一把電子秤。

多媒體出示:一把電子秤,十袋100千克重的大米,每次稱一袋大米,同時,在電子秤左面的屏幕上顯示出綠燈,右面的屏幕顯示100千克字樣,每稱一袋,相應遞加,直到第十袋時,左面的屏幕上顯示出紅燈,同時在右面的屏幕顯示出1噸的字樣。

師:你看到了什麼,請在自己的本子上寫下來。

師:在你認識到1噸有1000千克後,你能告訴老師,現在你有辦法將1噸的物體帶進教室嗎?

小組進行討論

師:如果有一些體重爲25千克的同學,要多少個同學才能達到1噸呢?

生經過計算後得出結論

師:現在每一位同學手中都有一件知道重量的物體,如果也將它放在電子秤中,那麼一噸中究竟有多少個你這樣的物體呢?

學生利用學過的除法估算知識進行估算,同時進行交流反饋。

(三) 以生活情境,加深對重量單位間關係的認識。

師:用一些較輕的物體聚少成多,也能達到一噸的重量,因此,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都對重量進行了限制,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

生舉例:大橋的載重量,卡車的載重量等。

師:現在老師想找你幫個忙。這裏有一輛卡車和一堆貨物,你能不能告訴老師,這堆貨物能不能全部裝上卡車。

多媒體出示圖片,一輛卡車上標註限載重6噸,旁邊有一堆貨物,標註6000千克,學生進行討論,得出這堆貨物可以一次性的裝上卡車。

師:你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在初步認識重量單位噸的基礎上,採用多媒體生動、直觀地顯示千克與噸的關係,並聯系學生自身的重量,讓學生估算,加深對噸的認識。教師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深切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 進行單名數與複名數互化的教學。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重量單位“噸”,老師還爲大家帶來了一個特製的天平,這個天平可以稱十分重的物體。

媒體出示:一架天平,六個標有重量的砝碼。

生可根據自己的喜愛,任意選擇兩個砝碼放在天平的一端,天平便會向一方傾斜,例如,選擇3噸與30千克。

師:要使這個天平平衡,應在天平的一端放上多重的物體呢?你是怎樣思考的?

師:請你任選兩個重量,和你的同桌一起來完成這個任務,好嗎?

生討論並完成。

師:現在在天平的'右邊出現了2450千克這樣的重量,你認爲在天平的左邊應該放上什麼重量的砝碼呢?

鼓勵學生進行搶答

師:剛纔老師並沒有教你們方法,爲什麼你們能很快地知道答案呢?

鼓勵學生用數學語言進行歸納總結,進行交流。

三、 練習

(一) 判斷題

1. 粉筆長13克。 ( )

2. 一瓶牛奶重250千克。 ( )

3. 一個皮球重2噸。 ( )

4. 1噸鐵比1噸棉花重。 ( )

(二) 拓展題

出示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的照片,激勵學生只要能解答出和電梯有關的問題,就可以登上塔頂欣賞到美麗的景色

出示一幅電梯照片,上標註限重量1噸,十三個成人,出示問題:

1. 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幾人?

2. 如果全班同學都要乘電梯,至少要坐幾次?

問題解答完之後,出示上海的風景、建築物的圖片,激發學生把我們的家鄉也建設的這樣美。

(數學學習必須有練習,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不但能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而且豐富了學生的感官。特別是聯繫了生活中乘電梯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充滿許多數學問題,而且是豐富多彩的。)

四、 小結

師:在這節課中,你掌握了什麼知識,對你有什麼幫助?你還想了解些什麼?

教學反思:

噸是較大的重量單位,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是計量單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在授課中,我透過不同情境的創設爲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和想象空間,並十分重視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逐步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之間的關係,掌握簡單的化聚。教師不但扮演了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而且還是積極的參與者,使得原本枯燥的學習內容變得豐富多彩。

認識噸的教學反思7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好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源於生活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置身於日常生活當中。看到、聽到、想到的都是平時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將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進入參與學習的狀態。如:激趣匯入中,我創設了和媽媽上水果市場買東西的生活情境,學生對這是既熟悉,又感覺親切,很快就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起來,更引發了他們對新知識“噸”的求知慾望。因此,教學時教師可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生活情境,提出問題,點燃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給思維以動力。這樣安排,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有機地聯繫起來,使學生感受到今天就學的知識來源生活,有利於激發學生認知的興趣和情感,喚起學生探究學習的慾望。

二、聯繫生活實際,探究數學知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教師要勇敢地從教科書裏跳出來,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開展數學活動,讓學生透過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將感性的實際活動與內心的感受、體驗結合起來。在教學“噸” 這個單位時,由於“噸”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接觸,遠遠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怎樣將“噸”這個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拉近“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物。例如:透過“選大力士提水”、“同學互相背一背”的活動,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內能提供的條件來感知體驗一噸。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爲學生看得見、摸得着、聽得到的現實。教師要善於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數學原理的奧祕就是對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數學更有趣。

三、聯繫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在學會了新知以後,學生就會產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慾望,以獲得成就感。否則就會產生知識無用的想法,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教師要緊緊地把握好這一大好時機,設計出貼近生活,使學生感興趣的練習,滿足學生的願望。如在練習中我設計了一篇有趣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日記,由於是單位的錯用鬧出了一系列的笑話,這樣的'練習既有趣又聯繫生活,同時也鞏固了新知識。在拓展應用的練習中,更體現了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把現實問題數學化,讓學生體會對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數學知識能夠在生活中發揮威力。這集基礎性、應用性、趣味性、開放性相結合的數學問題,不但鞏固了簡單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學生參與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

總之,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爲具體,變無味爲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數學課富有生活氣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讓學生不但學到知識,還能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勝任社會的需要。

認識噸的教學反思8

噸這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雖然學生在生活中可能對此並不陌生,但真正意義上的噸,學生頭腦中還是沒有的。再說,噸這個質量單位那麼大,不能讓學生親手掂一掂,很難感受一噸的實際質量,因此只有透過具體的生活事例幫助學生建立一噸的概念。如透過讓學生看圖算算“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這樣的'大米重多少千克?一個小學生的體重25千克,40個這樣的學生共重多少千克?”

在學生得出1000千克的基礎上,我就打個比方:40個這樣的學生的體重相當於我們班的所有同學的體重;如果要把我們一次運走,要用什麼車了?摩托車行嗎?自行車或者三輪車呢?學生在說一說、笑着搖搖頭的情境中初步體會到1000千克已經很重了,必須要用一個更重的單位。於是很自然地引出噸。緊接着我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說見過的哪些物體用噸作單位比較合適,並且出示圖片讓學生再次感受到在計量比較重的或者大宗的貨物時通常用噸作單位。由於內容安排比較多,以至於每個環節都比較匆忙,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活動、感知、體驗的時間,學生的感悟還不夠深刻,再加上學生缺乏生活體驗,作業中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錯誤,在下一節課中還需要有針對性地做些練習。

認識噸的教學反思9

今年區“五四杯青年教師賽課”增設了一個新項目:評課,我有幸爲那些參加比賽的老師上了節《認識噸》。我是剛工作三年的年輕教師,由於經驗不足,所在的學校是小班化學校,爲了凸顯我們小班特色,最終選擇了《認識噸》這節課。因爲參加比賽的老師很多是教學上的精英,所以讓他們來聽我的課,評我的課,心情很緊張,也很重視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上過這節課,看過老師們的點評,我也來談談上過這節課後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清晰,設計巧妙,突破重難點,環環相扣

匯入部分:用現在流行的“奧運會火炬手選拔賽”切入,既新穎有具有時代特色,引人入勝。同時透過選拔賽對體重要求這一矛盾情境,讓學生填蜜蜂3( ),小兔3( ),既讓學生複習了舊知,同時爲下面大象3( )作鋪墊,從直觀上可以知道大象不可能填“克”或“千克”,當很重的物體就用“噸”作單位,學生初步認識了噸。然後透過圖片讓學生了解到“大宗物品”也用“噸”作單位。

新授部分:設計了三個小組活動環節,讓學生透過拎一拎,抱一抱等形式讓學生體會到一個這樣的物體有多重,由此透過感受、想象來感知1噸有多重。這三個活動分別是:拎50千克的大米、抱體重大約是25千克的小朋友、拎10千克的水,第一次拎米讓學生初步感知1噸有多重,同時引出“1噸=1000千克”,第二次背或抱同學,進一步強調噸的重,加深學生的感受,第三次讓學生先拎水再猜重量,培養學生的數感。活動後透過現實中1噸的物體進一步讓學生體會1噸很重。

練習部分:透過小結什麼時候分別用“克”、“千克”、“噸”爲下面練習填合適的單位作了很好的鋪墊。透過複習克、千克、噸的進率讓學生能正確的換算。透過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真正掌握所學內容。

二、小組活動開展得有序、有效

由於我們學校是小班教學,所以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培養他們小組合作能力,五到六人一組,桌子圍成一定的形狀。這節課主要設計了三個感知的環節,活動過程中由組長領導學生排好對,有秩序地去拎大米、抱同學以及拎水,課堂熱鬧而不亂,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在很多環節還採用了同桌互說,找最喜歡的一個或兩個好朋友互說等形式,讓學生充分地交流,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從課堂反映來看,學生的小組活動並沒有走過場,流於形式,每個合作環節學生都認真有效地完成了。

三、教學注重分層,有些細節處理比較細緻

針對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對教材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補充,因此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把“想想做做”1和2做了調整,先完成第2題,再完成第1題,因爲第2題是直觀題,學生可以透過數的方式得出答案,而第1題學生只能依靠千克和噸之間的關係進行推理,思維難度加大,所以透過第2題做鋪墊 ,學生透過小組說再交流的形式,爲後面做好充分的準備。再如:對學生描述多少個這樣的物體是1噸時,注重學生表述完整;填單位名稱中:一頭大象是3000( ),我追問學生:“大象不是很重嗎?爲什麼這裏不用噸呢?”引導學生體會到填單位不但要看單位,還要把前面的數合起來才能填出正確的單位。

四、有效地運用多媒體,加強學生的感知

透過卡通的課件,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1噸有多重。如:透過課件演示由1袋50千克的大米到20袋這樣的大米,由2個25千克重的同學到4個、40個這樣的重的同學過程,讓學生對1噸有直觀而強烈的感受。

五、重視評價激勵體制,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我把全班分成了四個小組,並給四個組取上名字:“開心隊”、“快樂隊”、“智慧隊”、“機靈隊”,對錶現好的小組透過“樹上畫蘋果”的形式進行激勵,還有同桌互評,在習題紙上畫笑臉,及時表揚等形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當中。

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

一、重“體驗”,但設計的環節沒運用到最大

雖然設計了三個環節的活動體驗,但教學時過快,學生可以感受再充分些,對於“1噸重不重”之類,渲染得不夠,學生感嘆得沒那麼的強烈。教學完這三個環節後,可以追問:1噸相當於多少袋這樣的大米?到少個這樣重的同學?等,讓學生建立起1噸的'重量相當於多少個身邊的熟悉的事物的概念,讓教學落到實處,其實之前設計有個環節,試上時學生答不上刪掉了,事後再問學生時學生都能很好地舉出實例,可能是低估了學生的實際情況。

二、預設與生成發生矛盾時,處理不夠機智

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學生講“大鯨魚”的時候,我想到的是“金魚”纔會讓聽課老師覺得我沒有注意傾聽學生的回答,還有請學生舉例說生活中哪些物體可以用噸表示,學生說:大米,我當時想的是1袋大米,其實一粒大米用“克”,多少大米用“噸”,這樣處理更直接、有效、水到渠成,當時根本想不到那麼多,很大的一敗筆。

由於第一次教三年級,對於一些說法我不知道是正確的,導致我還是按照教案的說法教學,比較呆板。如9噸=( )千克時,有學生提出:因爲1000千克=1噸,所以9噸=9000千克,這種說法也對,可以適當引導多種方法,靈活處理。

三、練習可以適當精簡些,更放手些

由於生源的問題,課本上的有些題目我進行了調整,改變,有的沒有采用,從整體上題目設計有層次,但可以更完善。比如( )千克= ( )噸,這樣的開放題的位置可以放最後,讓學生好好地說一說。又如一棵白菜重1噸,多少棵這樣的白菜重1噸,由於怕學生答不上來,沒有讓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再反饋,而是請好的學生說了說,放手少了些。

四、教學行爲需要改善

教學中的語言不夠簡潔,提問和回答都比較瑣碎,當學生表述不出來時,有心急幫學生說。板書過於簡單,可以更精細些。

認識噸的教學反思10

質量單位噸較克與千克對於學生來說更抽象,也因此而更難於理解,所以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匯入:一個蘋果重200,一箱蘋果重15,一車蘋果重3,學生自然知道一車蘋果重3克或3千克是遠遠不夠的,於是就有了學習一個更大的單位的需要,於是“噸”就這樣被引入了。

引入“噸”之後,勢必要讓學生建立一個“噸”的概念,這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就在這裏。書上是這樣安排的,先出示10袋100千克的大米,計算後得1000千克,然後告訴學生1000千克就是1噸,明確1噸=1000千克。然後要求計算10個體重是25千克的小學生有多少重?40個呢?從10個100到40個25,可以看出,書本的意圖是從簡單到複雜來加深學生對“噸”的.理解。而對這兩個例子,我在課堂上的安排正好相反。我是這樣理解的,從小學生的體重出發,似乎更接近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他們的思維水平,因爲這對於他們來說這比較熟悉,有些學生的體重正好是25千克,然後想象40個這樣的學生就是1噸,正好一個班的學生是四十幾個,讓他們想象這大約就是1噸,好象比較貼近他們。一袋100千克的大米,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他們並不清楚100千克的大米到底有多少。所以我將這兩個例題的先後位置做了調整。

之後我就讓同學們做了一些練習。第一題,算一算。如:“一棵白菜重一千克,多少棵白菜重1噸?”這樣的題目,一共訓練了4道。正如徐老師所說的,如果能出示圖片讓學生圈出一噸有多少的話,會更直觀深刻。確實,這一道題目做下來,學生興趣不夠高,反應不夠強烈。看來對於低中年級的學生還是要以調動他們的興趣爲住,那麼直觀的感官的可能要多出示一點。第二題是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這一題主要是鞏固學生對質量單位的掌握情況,特別是對“噸”的掌握,這裏還要學生理解“限載量”的意思。第三題是共同來解決一道實際問題。最後總結和佈置課堂作業。

整課基本就是按照這個順序上下來的,問題是存在着的,但總的來說,學生基本能達到目標並掌握本課的重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