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

“噸”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爲了能讓學生比較形象地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感知“噸”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質量單位。

我採用了簡單直觀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時,讓學生參加一些體驗物體重量的實踐活動,透過拎一拎,提一提,抱一抱,使學生能聯繫實際物體重量進行想象,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噸的表象,感悟“1噸”的重量,並逐步由抽象到具體,可以使學生形象地建立“噸”的重量觀念,認識到噸與千克的進率關係。如果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一噸,就會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噸的認識。

本節課,在課堂上的主導能力還有待加強,缺少對學生的信任,課堂上還放不開,應當讓多數學生透過活動體驗1噸的重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由出題,最後再由教師出一道實際問題,檢驗本節課說學內容,做到收放自如。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2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於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體驗1噸的質量。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複習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克和千克。接着讓學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讓學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寧波大榭聽課後,有一個環節讓我印象深刻:老師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讓學生說說大約幾個學生就是100千克?然後讓學生一個接一個地上臺,站到指定地方,其他學生按100千克100千克地數(每4個學生大約就是100千克),數到40個學生就是1000千克,引出1噸。這樣的環節比起我純粹讓學生算出40個學生的體重約是1噸,我的教學對學生的體驗是不夠深刻的。今後要在如何讓學生充分體驗方面多下功夫。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透過學生喜聞見樂的卡通故事來引出噸的概念的,然後,圍繞“能同時過橋嗎?”,在解決的過程中自然的引出噸的概念以及克和千克的關係,利用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針對這節課,首先我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在上課前,雖然對教材進行了反覆鑽研,但是,經過了課堂實踐後,我也認識到了其中存在的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對於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還不夠,學生對噸的概念不強,這是這節課的最大敗筆,再加上留給學生的練習時間太少,沒有及時的鞏固知識,導致學生知識掌握不牢固,等等。總而言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方面應該加強。

其次,結合各位領導老師的建議,作爲一名年輕教師還應該加強以下幾方面

1、數學源於生活,在取材的時候,要確保數據的真實性。

2、課堂語言要精練、少講,把時間交給學生。

3、評價方式要多樣化,以激勵評價爲主。

4、要注意把握教學重難點,把握教學節奏。

課堂教學的加強不是一兩天就能做好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去不斷完善、不斷提高,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在各方面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4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但“噸”是一個較大的重量單位,很難讓學生得到真實的體驗,也無法把一噸的物體搬到教室裏來讓學生體驗、感受。那如何讓學生培養學生空間觀念?

在課堂的教學中又應從哪些方面去考慮呢?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參加一些體驗物體重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聯繫實際物體重量進行想象,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噸的表象,感悟“1噸”的重量,並逐步由抽象到具體,可以使學生形象地建立“噸”的重量觀念,認識到噸與千克的進率關係。

教學時我設計了與現實生活聯繫的題目。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噸;支援災區的大米一袋重100千克,10袋就是一噸;我們班學生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就是1噸。而且還可以藉助書上的插圖,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來感知1噸物體的重量,加強對噸的認識,形成噸的概念,從實踐中得出1噸等於1000千克的觀念。

這樣,就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在了一起,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爲具體,變無味爲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5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好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源於生活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置身於日常生活當中。看到、聽到、想到的都是平時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將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進入參與學習的狀態。如:激趣匯入中,我創設了和媽媽上水果市場買東西的生活情境,學生對這是既熟悉,又感覺親切,很快就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起來,更引發了他們對新知識“噸”的求知慾望。

因此,教學時教師可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生活情境,提出問題,點燃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給思維以動力。這樣安排,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有機地聯繫起來,使學生感受到今天就學的知識來源生活,有利於激發學生認知的興趣和情感,喚起學生探究學習的慾望。

二、聯繫生活實際,探究數學知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教師要勇敢地從教科書裏跳出來,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開展數學活動,讓學生透過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將感性的實際活動與內心的感受、體驗結合起來。

在教學“噸”這個單位時,由於“噸”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接觸,遠遠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怎樣將“噸”這個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拉近“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物。

例如:透過“選大力士提水”、“同學互相背一背”的活動,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內能提供的條件來感知體驗一噸。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爲學生看得見、摸得着、聽得到的現實。教師要善於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數學原理的奧祕就是對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數學更有趣。

三、聯繫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在學會了新知以後,學生就會產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慾望,以獲得成就感。否則就會產生知識無用的想法,對學習失去興趣。

因此,教師要緊緊地把握好這一大好時機,設計出貼近生活,使學生感興趣的練習,滿足學生的願望。如在練習中我設計了一篇有趣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日記,由於是單位的錯用鬧出了一系列的笑話,這樣的練習既有趣又聯繫生活,同時也鞏固了新知識。在拓展應用的練習中,更體現了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把現實問題數學化,讓學生體會對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數學知識能夠在生活中發揮威力。

這集基礎性、應用性、趣味性、開放性相結合的數學問題,不但鞏固了簡單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學生參與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

總之,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爲具體,變無味爲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數學課富有生活氣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讓學生不但學到知識,還能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勝任社會的需要。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1千克=1000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重難點是幫助學生建立“噸”的概念。

由於課前對學生進行了預習的要求,所以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麼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並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就是努力幫助學生建立“噸”的概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也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例。

首先,我從學生熟悉的自己的體重入手,當有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是25千克時,我順勢就以他的體重爲標準,先讓大家算一算:10個他共有多重、20個呢?多少個他的體重就是1噸?學生很快算出40個他的體重是1噸。此時學生對於噸的概念只處於知道的層次,他們並沒有實際的體驗,所以第二步,我設計讓學生互相背一個人的體重,然後40個學生集體站到講臺上,大家互相感受1噸的重量。

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在頭腦中建立“噸”的概念,我又讓學生結合課本主題圖中的幾個小動物的重量算一算哪幾個小動物的體重合在一起是1噸。學生很快發現:2頭牛的體重合起來剛好是1噸……這時我還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幾個小動物合在一起的情景。

最後,我還結合課後習題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是幾個需要用“噸”做單位的圖片,如:鯨、輪船、運貨物的火車箱等,這些圖片的展示幫助學生進一步形象了“噸”的概念。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我努力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1噸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讓知識與體驗共生,數學與生活同在,學生在猜測、體驗、探究中生成“噸”的概念。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7

《噸的認識》重在於幫助學生建立噸的觀念。力圖體現“猜測、驗證、操作、感受”等以學生“體驗”爲主的總體思路。根據課堂實況具體反思如下:

一、以“動態生成”爲魂,發現知識的生長點。

1、猜測中生成的懸念:

一開課,讓孩子們猜測老師的體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於大擔猜測的,老師預以表揚……正在猜測的熱烈氛圍中,教師告訴大家一個祕密,20個這樣的老師的體重合在一起有1噸多重,使孩子們引起對噸的懸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透過搬運礦泉水的實踐活動,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礦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噸。50桶20千克的礦泉水是1噸,探究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了噸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計體重的遊戲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學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40個這樣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纔會有1噸。而在班級內有52個小朋友,此時此刻想說些什麼?有小朋友從安全的角度分析,這麼多同學去乘同一輛公共汽車會超重,產生不安全的隱患,滲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說到:60×25=1500千克,1500千克就有1噸500千克了,超過1噸了,依次得出了“噸”與“千克”化聚的方法,這樣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

整堂課在知識呈現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動態生成中產生知識的生長點。

二、以“體驗學習”爲主,變革學生學習方式。

1、體驗於建立表象時:

透過掂2分硬幣,體驗1克的感受,再次提1千克的物品,靜靜地體驗1千克的物品提在手中,停留片刻,有沉的感覺,透過掂、提的親身經歷,對1克、1千克有了進一步的體驗。接着試抱老師,抱不動,估計老師的體重,想象20個老師合抱在一起約有1噸,1噸有多重:1噸重的物品還能用手來掂、提嗎?……透過掂、提、抱等體驗活動,初步建立了“噸”的表象,初次感受到“噸”。

2、體驗於方法引出時: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猜一猜體重,聽一聽真實的體重的體驗活動中,動態生成了一個新問題:現在咱們班有60個小朋友,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那麼全班同學的體重有多少呢?此時就涉及到了“1500千克”,超過了1噸該怎麼表達自己此問題,很自然地引出了1500千克=1噸500千克,4噸800千克=4800千克……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引出了“噸”與“千克”化聚的方法。將學習變成了主動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