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認識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分享了《認識噸》的教學反思給大家參考!

認識噸教學反思

認識噸教學反思1

“噸”是一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離學生生活遙遠,對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三年級學生來說,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近1噸與學生的距離,本課以“感知—活動—體驗—應用”爲主線展開教學,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體驗,在豐富的活動中閃光

“噸”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終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爲基礎。本課透過創造大量的體驗活動,從“量”和“形”中認識“噸”的質量單位。

1、從“量”上體驗1噸之重。從30個學生的體重,100桶10千克的水,一頭犀牛的重量等,學生透過親身實踐和豐富的想象,在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字中,深刻感受1噸之重、1噸之大。

2、從“形”上體驗1噸之多。從30名學生的體重,堆積如山的1噸礦泉水,一個個展示的形體,把學生嚇了一跳,使學生從視覺上感受1噸之多。

二、知識,在不斷的在內化中昇華

如何溝通學生的生活世界,讓抽象的知識生活化,在生活化的問題解決中不斷認知、不斷昇華。本課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在不同層次認知中內化新知。1、調查彙報爲感知。課前的調查收集資訊,讓學生感知生活中“噸”的影子。

2、實踐活動爲探究。透過個人提水活動,小組合作計算、估算等過程,在身體、視覺、想象中內化1噸之重、之大、之多。

3、情景應用爲昇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新知,拓展思維,溝通知識間的聯繫。

整堂課,學生心情激動、想象豐富、思維活躍。整個認知過程是體驗不斷豐富,概念不斷形成,知識不斷建構的過程。

認識噸教學反思2

“噸”這個概念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而且它又是一個較大的質量單位,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點。感受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並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響應問題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讓學生體驗1噸,產生真實的、深刻的感受呢?怎樣纔能有效地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針對這些問題,課前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精心的預設。

第一部分,我幫助學生複習了三年級上學期學習過的兩個重量單位:“千克”和“克”。並且透過兩個小練習,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單位。當出示:“一輛大卡車蘋果重3( )”時,學生髮現原來學習過的兩個重量單位都不合適,這個時候就需要用更大的重量單位“噸”來表示。接下來透過課本上的`圖片,讓學生初步體會到:計量比較重的或大宗物品通常用“噸”作單位。

第二部分,是讓學生充分體會“1噸”到底有多重?我先讓學生感受我們自己學校一袋25千克的大米有多重,能不能搬的起來,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25千克已經是很重,搬不動。當學生知道40袋這樣的大米纔是“1噸”的時候,初步能體會到“1噸”是很重的。緊接着又讓學生透過生活中的物體進一步感受哪些物體重“1噸”——1000棵大白菜、全班同學的體重……透過圖說說不同物體的重量與1噸的關係,進一步加深學生對1噸有多重的印象,可以說一說多少頭奶牛、多少桶石油、多少袋水泥、多少頭豬的重量是1噸。

鞏固練習部分,主要利用課本上的聯繫複習鞏固,最後透過一則數學日記,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用錯單位,會引起笑話

整節課,學生興趣比較濃厚。但是,在教學過程當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和困惑,比如:學生的計算能力有限,不會推算多少個物體的重量大約是1噸。雖讓學生進行較充分的體驗,但畢竟是10歲的孩子,“噸”離他們的生活實際太遠,還是比較難以理解的。

認識噸教學反思3

教學之前,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麼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並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的圖片加以說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瞭解1噸有多重,但顯然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說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基於課前的反思,我設計了拎一拎、背一背兩個體驗環節。

環節一:我從食堂借來了一桶的色拉油,讓學生在課堂上試着拎一拎、說一說。弱小的女同學幾乎拎不起來,她們直喊太沉了;力氣大些的男生們雖然拎離了地面,但也堅持不了20秒。他們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還紅了一道印子。於是,我順勢利導,“才小小的一桶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這樣,要是50桶這樣的色拉油,你估計我們班誰能拎的動?你們知道多重嗎?”學生紛紛表示,50桶這樣的色拉油1個人不可能拎的動。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板書着:一桶 50桶(**)千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出就是1噸。

環節二:在學生中找幾個重的同學。我讓班上一些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能背動一個的同學,有的能一邊背一個,一邊抱住一個,大家在笑聲和叫聲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再問他們多少個的同學是,也就是(**)噸時,學生很快說出答案。接着,我“借題發揮”,讓前後的男生或女生分別告訴對方體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計多少個××的重量是一噸。

教學完後,我注意到這兩個環節上學生的情緒高漲,注意力比較集中。這說明,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體驗環節,他們透過體驗,能進一步加深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環節一上,有些力氣小的學生沒有充分體驗到的重量,而且環節一的與環節二的差別不大,有重複之感,很難說學生的體驗有多明顯。我想,環節一如果改爲用的色拉油(重),多準備幾瓶這樣的色拉油,讓學生兩手拎一拎,看看各種學生拎起的不同瓶數後,再引入多少瓶這樣的色拉油重,也就是1噸時,效果會更好。而且,這樣的處理後環節一和環節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節省教學時間,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學難點。

認識噸教學反思4

噸的認識是對小學數學低年級學段有關質量單位的學習的總結與系統化的一部分內容。重難點是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初步瞭解重1噸的物體大約有多重,建立噸的觀念。並且掌握噸與千克間的進率關係。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爲了讓孩子們對噸產生興趣,首先從生活入手從他們學過的知識入手,引出噸這個質量單位。並以噸的自我介紹引入噸的概念,這樣既不顯得生硬和死板又可以用他們喜愛的方式向他們初步介紹噸的知識。明白計量大宗物品和質量較重的物體時可以用噸做單位。

教學中我運用實物體驗的方式讓孩子感受1噸很重,在班中準備了一袋25千克的大米。我找了幾個同學上來體驗,其他孩子只採取觀察的方式。這樣一來,其他孩子還是沒有真正體會到一噸的質量很大。大多數學生只是透過觀察以及聽別的同學說得到了1噸很重的結論。體驗中還應該再讓更多的孩子親身感受到1噸很重,這樣纔有助於他們在頭腦中形成比較形象的1噸的概念及形象。這樣便於孩子建立1噸的概念,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在教學中此處體驗比較倉促,沒能讓孩子充分體驗,而且也沒有切實爲孩子更好地去體驗1噸進行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安排。還應進行分組體驗,採用多種體驗方式。

後面的圖示,我沒有充分利用,只是讓孩子走馬觀花,重在了計算上,成了機械性的練習。其實可以好好利用這個圖示,幫孩子們把1噸的概念由形象轉化爲抽象化,再透過圖示將1噸轉化爲形象的事物,幫孩子在頭腦和思維過程中走一個來回,這樣才能真正建立噸的概念。學生們纔會真正明白噸很重,並且在生活中合理地去應用它。

在噸與千克的換算過程中,我用了很多時間去處理。這裏擠了很多前面體驗的時間,其實現在想想,如果孩子真的明白了,體會到了噸的概念,相信有以前的換算基礎,這裏的換算對他們來說也就不是問題了。而在這節課中,孩子們更多的還是機械性的、抽象的計算,沒能充分聯繫實踐和體驗。

在上這節課的過程中讓我對小學數學教學有了新的詮釋,老師要想做到把自己的數學思想傳授給學生,確實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標籤: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