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三年級《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一、三年級《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於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繫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三年級《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複習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克和千克。接着讓學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讓學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部分教材透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出關於噸的話題, 抓住學生“童心”激發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情緒高昂,在一種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中主動積極地參加到學

習的過程中。圍繞“能同時過橋嗎” 在解決的過程中自然地引出“噸”的概念、噸和千克的關係。在學生掌握了噸和千克的關係後再讓學生回頭解決一下主題圖中提出的問題。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還可以說說其他的`例子,如學生說鋼鐵的重量,汽車的載重量都以噸爲單位等等。也學生想想1噸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讓學生藉助熟悉的物體的體積來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學生在認識了噸之後,利用新知幫助小動物過橋,學生顯得尤其興奮,也體驗到幫助他人的樂趣。

篇二、三年級《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噸”是一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離學生生活遙遠,對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三年級學生來說,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近1噸與學生的距離,本課以“感知—活動—體驗—應用”爲主線展開教學,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體驗,在豐富的活動中閃光

“噸”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終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爲基礎。本課透過創造大量的體驗活動,從“量”和“形”中認識“噸”的質量單位。

1、從“量”上體驗1噸之重。從30個學生的體重,100桶10千克的水,一頭犀牛的重量等,學生透過親身實踐和豐富的想象,在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字中,深刻感受1噸之重、1噸之大。

2、從“形”上體驗1噸之多。從30名學生的體重,堆積如山的1噸礦泉水,一個個展示的形體,把學生嚇了一跳,使學生從視覺上感受1噸之多。

二、知識,在不斷的在內化中昇華

如何溝通學生的生活世界,讓抽象的知識生活化,在生活化的問題解決中不斷認知、不斷昇華。本課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在不同層次認知中內化新知。 1、調查彙報爲感知。課前的調查收集資訊,讓學生感知生活中“噸”的影子。

2、實踐活動爲探究。透過個人提水活動,小組合作計算、估算等過程,在身體、視覺、想象中內化1噸之重、之大、之多。

3、情景應用爲昇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新知,拓展思維,溝通知識間的聯繫。

整堂課,學生心情激動、想象豐富、思維活躍。整個認知過程是體驗不斷豐富,概念不斷形成,知識不斷建構的過程。

篇三、三年級《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噸”在學生的頭腦中是一個抽象的計量單位,如何讓學生對“噸”又一個具體清晰的認識?本課做了兩點突破。

1、在生活的大背景中認識“噸”。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的數學是鮮活的,生動的。本課運用了大量的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創設了生動的生活背景,讓學生在此背景中感受“噸”,認識“噸”,運用“噸”,不僅深刻地建立了1噸的觀念,也深深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讓學生在直接與間接的體驗中想象“噸”。

“噸”是一個用來計量重量的單位,必須以體驗爲基礎方可清晰地把握。本課一方面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對常見物品重量的經驗,另一方面,安排學生在課堂上對25千克的重量進行現場體驗,以獲取豐富的直接感受。在這些感受的支撐下,再借助想象與推理,學生理解1噸到底有多重也就比較輕鬆而深刻了。而且,因體驗的存在,也使課堂顯的生動而富有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