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項鍊-優秀教案

項鍊-優秀教案

項鍊-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1、透過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認識資產階級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思想對人們的侵蝕毒害。

2、理解曲折的情節、巧妙的佈局對錶現主題的作用。

3、理解生動、細膩刻畫人物心理活動對錶現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4、提高口頭複述小說情節的能力,以及評板、辯論的能力。

重點:人物形象、主題及心理描寫的作用。

難點:故事情節的偶然性與人物不幸遭遇的必然性。

課時安排:3課時

一、匯入新課

人們常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問題的另一方面,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虛榮心,過度的愛美,不僅不會得到美的享受,反而還會爲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今天將要學習的《項鍊》這篇課文裏,它是一篇關於資本主義社會一個身處社會底層的漂亮女子爲了滿足自己一時的虛榮心,由於在得意忘形之際,丟失了向朋友借的項鍊,爲此付出了10年的代價,結果怎樣請同學們開始迅速地瀏覽即將學習的課文。

二、作者介紹

莫泊桑(全稱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出身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從小由母親培養起對文學的愛好。著名作家福樓拜是其成名的得力導師。 1870年,莫泊桑中學畢業後剛到巴黎攻讀法律,普法戰爭就爆發了,他被徵入伍。戰後退伍,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1880年,他以短篇小說庫中罕見的珍品《羊脂球》,而登上法國文壇,從這開始到1889年的10年創作生涯中,有短篇小說約300篇,長篇小說6部、遊記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短篇小說的成就最爲突出。人稱他爲“短篇小說大師”、“短篇之王”。他的作品大致分爲三類。

1、以普法戰爭時的若干側面爲背景,歌頌普通人民的優秀品質,塑造了各類愛國主義人物,主要以《羊脂球》《蠻子大媽》和《米隆老爹》最佳。

2、揭露帝國主義時代法國的腐敗風尚的。以《項鍊》《勳章到手了》最佳。

3、揭示和描寫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命運的。以《馬丹姑娘》最佳。

莫泊桑的小說思想深刻而富有教育意義。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段,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質。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佈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惟妙惟肖,人物語言精采生動,故事結尾耐人尋味。

莫泊桑的長篇、中篇小說也不乏名作。

莫泊桑的《項鍊》是一篇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沒落本質的短篇小說,曾受到魯迅先生推崇。魯迅說:“無論從形式、結構,以及表現手法來看,都達到了短篇小說的要求具備的高度。”

教師板書課、作者並釋題:小說以項鍊作爲標題,是小說常用的“物線法”。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誦讀、思考:

1、小說的主要人物是誰?你對她的初步印象是什麼?

明確:瑪蒂爾德(路瓦栽夫人);愛慕虛榮。

2、複述故事情節(要求體現“以項鍊爲線索”)。

明確:小說以“項鍊”爲線索,將瑪蒂爾德爲參加晚會而借項鍊,戴着項鍊在晚會上出盡風頭,回來時丟失項鍊沿途尋找未得而焦急萬分,四處借錢買了項鍊歸還,用10年光陰償還所借款項,直到得知那項鍊原來是條贗品爲止貫穿情節。

3、理清小說結構(圖表法、括號法,結構法、線索法等均可)

方案一:結構法。

方案二:線索法。

借項鍊(1—36)丟項鍊(37—64)賠項鍊(65—82)識項鍊(83—100)

注意:兩種方案中“賠項鍊”的起止段落不同。

四、分析人物形象:

(一)點學生誦讀序幕部分(1—6),思考:

1、瑪蒂爾德爲何“痛苦”、“苦惱”、“傷心”?請用原文中的語句作答。 明確:第1、2段,第3段開頭兩句,第6段開頭第1句。

2、對以上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

明確:美麗動人,但出身低微,無錢無地位,與友交往,自慚形穢。

3、找出瑪蒂爾德七種“夢想”的內容,並一言以概之。

明確:她“夢想”幽靜的廳堂及裝飾:“夢想”寬敞的客廳及陳設;“夢想”和最親密的男朋友在華美的香氣撲鼻的小客室閒談;“夢想”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銀器;“夢想”華貴的壁衣;“夢想”盛在名貴的盤碟裏的佳餚;“夢想”一邊吃着粉紅色的鱸魚或松雞翅膀,一邊帶着迷人的笑聽客人密談。一言以蔽之,女主人公瑪蒂爾德一心想過上流社會的生活。

4、本部分着力寫女主人公的夢想、苦惱、揭示了她怎樣的心理?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瑪蒂爾德自恃面貌標緻,人品出衆,渴望過上流社會那種奢華的生活,希望自己成爲男人們追求的目標,女人們羨慕的對象。然而現實(低等的社會地位和並不富裕的家境)生活束縛了她,因此,她只能在夢想中獲得一時滿足。這就揭示了她“愛慕虛榮”的心理。這一部分的描寫與後面主體情節是面與點的關係,因與果的邏輯,是後面情節發展的鋪墊。正是有了前面的敘述,讀者才知道瑪蒂爾德愛慕虛榮;也正因爲她愛慕虛榮,才產生了她付出十年艱辛的悲劇,才發生了小說以後描寫的故事。

(二)分角色朗讀7—36段(陳述、路瓦栽、瑪蒂爾德、佛來思節夫人各1人,共4人),思考:

1、瑪蒂爾德接到晚會的請柬後,有怎樣的表現?她的情緒有着怎樣的變化?怎樣認識她的喜與憂?

明確:瑪蒂爾德只有在拆信封時短暫的“高高興興”,接下來便是“懊惱”“惱怒”和“不耐煩”。這種情緒的變化在瑪蒂爾德身上表現出來,並不矛盾。因爲請柬給她帶來在上流社會風光一番的機會,但穿戴的寒酸又令她苦惱不己。最後硬從丈夫手裏摳出四百法郎添置衣裙。這又讓我們再次認識了她的愛面子、好虛榮的特點。

2、第33、36段的動作描寫有何作用?

明確:表現其見到自己中意的項鍊的激動,以及借到項鍊後興奮至極之情,將其愛慕虛榮的心理刻畫得非常充分。

(四)分析評價瑪蒂爾德

1、學生分小組討論。

討論後,學生可能形成以下觀點:

觀點一:“虛榮說”

愛慕虛榮是瑪蒂爾德性格的第一內涵。她不滿足於自己的身世和處境,依仗自己的美貌,心中充滿奢望,於是,愛慕虛榮,想入非非,不安於現狀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層面。應該承認,對現狀不滿而渴求改變的意識是一種進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精神,這種不安分的心態不僅正常而且體現着人類向前邁進的追求。但關鍵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麼,是否代表着先進的時代精神和普通大衆的追求。而瑪蒂爾德顯然只是爲自己的物質匱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惱着,她渴求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談情說愛中度過,渴望能過上養尊處優的富裕生活。這就使她陷入了無法擺脫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虛榮財富裝扮自己以得到暫時心理滿足的選擇。但儘管如此,瑪蒂爾德作爲小資產階級市民的女兒,渴望過好日子,渴望充當社交界追慕的角色也並不爲過,更不是錯誤。結合寫作背景,不難看出,瑪蒂爾德的虛榮心並不是一種個別的現象,而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觀點二:“善良誠實說”

瑪蒂爾德性格還有她依然本質的東西,即善良、誠實、質樸的本色。這種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辦服裝的一筆錢和丟失項鍊後流露出來的。當她對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時,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唯恐嚇着或給他太大的壓力。這反襯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平日裏她除了發發牢騷,有些怨氣,也並沒有什麼非分的舉動,更沒有自甘墮落地利用姿色去做骯髒勾當的想法。當借來的項鍊丟失後,瑪蒂爾德心急火燎,如大禍臨頭,連上牀睡覺的力氣都沒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項鍊。當確認再也找不到時,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時還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學當做竊賊。“面對這個可怕的災難,她一直處在又驚又怕的狀態中”,卻從沒有過不良的念頭,如賴着不還,買個假的還上,逃之夭夭或靠墮落還債等等。

觀點三:“堅韌說”

瑪蒂爾德性格中還有堅韌、忍耐和吃苦的內涵。丟失項鍊客觀上導致了瑪蒂爾德生活上的貧窮和鉅額債務,但主觀上卻成了瑪蒂爾德命運的轉機和性格發生裂變的契機,她開始了由追求虛幻中的虛榮到勇敢面對打擊而腳踏實地生活的變化過程。在這十年的辛苦勞作中,她學會了吃苦耐勞,勤勉節儉,心態也漸漸變得平和舒展起來。這是個從雲裏霧裏跌落在地面的過程,雖然有過劇烈的落地時的陣痛,但一旦站立起來,就會發現現實中的生活才真正屬於自己,也纔會自動放棄那些虛幻的夢想,在真實的環境中尋找生活的價值與快樂。丟失項鍊這一遭遇給了她當頭一棒,成了她改變生命軌跡的新起點,也是她真正面對生活的清醒劑,使其逐漸走向成熟。

2、重新評價。

①她是一個被資產階級虛榮心所腐蝕而導致喪失青春的悲劇形象。

②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戲劇性變化無能爲力,只能聽任擺佈的宿命論形象。

③她是一個由虛榮心導致錯位到由誠實勞動導致復位並最終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個變得很美好很可愛的女性形象。

老師總結:我們應全面,一分爲二地看問題。瑪蒂爾德曾是一個令人厭惡的女人,然而,丟失項鍊後的瑪蒂爾德能夠勇敢地面對,並沒有怨天尤人或推卸責任,而是恪守道義,默默地承受。拋棄了嬌氣和任性,遠離了虛幻的遐想,而成爲了明確生活目標而一步步攀登奮鬥的女性。在這漫長的十年還債的歲月裏,她獲得了心靈上的平靜和安寧,對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體驗。十年艱辛也挖掘出了瑪蒂爾德性格的真本色,磨鍊了她全新的人生態度,這時的瑪蒂爾德是一個由外在美到內在精神美的女性,一個由錯位到復位並最終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個變得很美好的很可愛的女性形象。可見,第三種評價是合理的。

五、欣賞小說巧妙的構思

1、學生思考:瑪蒂爾德把贗品當真物,是否有因可尋?

學生甲:是有因可尋的。因爲佛來思節夫人是一位富有得令瑪蒂爾德“看望回來就會感到十分痛苦”的朋友。所以,瑪蒂爾德根本就沒考慮朋友竟會收藏如此低兼的贗品。 學生乙補充:依據“好馬配好鞍”的原則,贗品項鍊怎能放在“鑲着鏡子的衣櫃”中精美青緞子盒子裏。

學生丙補充:俗話講“慧眼識珠”。生於“寒門”(小職員的家裏)、嫁於“寒土”(教育部的一個小書記)的瑪蒂爾德是很難一眼辯出真僞的。

2、提問:如何看待瑪蒂爾德丟失項鍊這一偶然情節?

明確:丟項鍊雖是偶然事件,但蘊含着必然的因素。因爲如不借項鍊,自然就無丟失項鍊的事,而瑪蒂爾德愛慕虛榮的獨特性格必然驅使她借項鍊。另外,舞會上她的“狂熱”“興奮”“沉迷”“陶醉”幾乎忘乎所以,爲不使別人發現她的真實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會結束時她倉皇逃離,這都佐證了丟失項鍊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更能說明瑪蒂爾德的性格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