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課文《項鍊》教案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文《項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課文《項鍊》教案

課文《項鍊》教案1

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說的深刻內涵,探究悲劇發生的思想根源,培養學生辨證思維能力;

2、領會小說精巧的構思,續寫課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方法:

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合作、探究。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探究悲劇發生的思想根源,培養學生辨證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大家知道,項鍊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首飾。可是有時候,項鍊也會成爲一條鎖鏈,緊緊地勒住命運的咽喉。莫泊桑是世界短篇小說巨匠,他在小說《項鍊》中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二、自主、合作、探究

多媒體展示:“要是那時沒有丟失那掛項鍊,她現在是怎樣一個景況呢?誰知道呢?誰知道呢?人生是多麼奇怪,多麼變化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項鍊》語段)

問題1:作者的這番“感慨”,針對的是課文中的什麼人什麼事?

明確:針對的是瑪蒂爾德丟失項鍊的人生悲劇。

問題2:爲什麼會丟失?

明確:因爲她覺得“臨走時候加穿的衣服”“寒磣味兒跟舞會上的衣服的豪華氣派很不相稱”,“爲了避免那些穿着珍貴皮衣的女人看見,想趕快逃走”。

問題3:這是什麼思想在作怪?

明確:虛榮心。

問題4:如果她沒有項鍊,就不會丟失。哪來的項鍊?

明確:從朋友那裏借來的。

問題5:爲什麼要借?

明確:因爲她沒有——這是客觀原因。主觀上是因爲她認爲“在闊太太中間露窮酸相,再難堪也沒有了”

問題6:這又是什麼思想在作怪?

明確:還是虛榮心。

問題7:如果她不參加舞會,就不會借項鍊。她爲什麼要去參加舞會呢?

明確:貪圖享樂的思想。小說一連用八個“夢想”描寫了瑪蒂爾德的心理活動。她夢想有進階住宅,夢想有華貴的陳設,夢想有精美的佳餚,夢想有僕人侍奉,甚至夢想自己“跟最親密的男朋友閒談,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樂於結識的男子閒談”,“她覺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爲了這些”。種種狂熱的夢想,無不暴露出她貪圖享樂的思想意識。

問題8:要是沒有丟失那掛項鍊會怎麼樣呢?她的人生悲劇能夠避免嗎?(分組討論,代表發言)

明確:

意見1:很難說。因爲作者也感慨:“要是那時沒有丟失那掛項鍊,她現在是怎樣一個景況呢?誰知道呢?誰知道呢?”

意見2:只要還有貪圖享樂的思想和虛榮心,她的人生悲劇遲早都會發生。不發生在這件事情上,也一定會發生在別的什麼事情上。作者把瑪蒂爾德的悲劇歸結爲人生無常,卻沒有看到其背後的思想根源,應該說,這是作品,也是作者的思想侷限。

教師評價:我贊成第二種觀點。唯物辨證法思想告訴我們,偶然性只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凡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在它的背後,都可以找到某種必然性,而必然性是事物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定要出現的趨勢。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領會小說精巧的構思,續寫課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多媒體展示:“佛來思節夫人感動極了,抓住她的手,說:‘唉!我可憐的瑪蒂爾德!可是我那掛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項鍊》語段)

多媒體展示:“佛來思節夫人感動極了,抓住她的手,說:‘唉!我可憐的瑪蒂爾德!可是我那掛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問題1:本段交代:項鍊是假的。有人認爲這個結尾來得突兀,不合情理。從課文中找出依據,說說你的看法。

明確:借項鍊時,她的女友毫不遲疑的說:“當然可以。”還項鍊時,她的女友竟“沒開啟盒子”看。當她買項鍊時,珠寶店老闆“檢視了許多帳簿”以後說:“我只賣出這個盒子。”透過這三處鋪墊,“項鍊是假的”就顯得合乎情理了。

問題2:繼續寫下去好嗎?爲什麼?

明確:不好。那樣就沒有豐富的想象空間了。

問題3:那麼刪掉它可以嗎?

明確:刪掉也不好。這是對她的享樂思想和虛榮心的極大諷刺。

問題4:透過上面的討論,我們發現小說的結尾有兩個特點:一是合乎情理;二是新穎別緻。而這兩個特點恰好就是續寫的要求。那麼,瑪蒂爾德在得知項鍊是假的以後,會怎麼樣呢?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設想一下好嗎?(學生討論,教師補充)

多媒體展示:

A、她悔恨不已,拋開享樂思想和虛榮心,腳踏實地地生活;

B、她百感交集,從此喜怒無常,精神崩潰,最後鬱鬱而終;

C、她喜出望外,討回了三萬五千五百法郎,重新追求她夢寐以求的生活;

D、她爲奪回那掛鑽石項鍊,與佛來思節夫人爭吵不休,不得不對簿公堂;

E、最後她吃驚地發現,自己賠償的那掛項鍊也是假的。

問題5:這就是對《項鍊》的續寫了。根據上面總結的續寫要求,談談各個方案的優劣。

明確:既然她的女友人肯當面承認自己當初借出的項鍊是假的,就不大可能不願歸還。所以“D”不合情理。

“C”也有同樣的毛病。課文第二段寫到:“在婦女,美麗、風韻、嬌媚,就是她們的出身;天生的聰明,優雅的資質,溫柔的性情,就是她們唯一的資格。”既然現在她已經“成了一個窮苦人家的粗壯的婦女”,也就喪失了出入於上流社會、做貴夫人的唯一資本了。一個人只有首先認識到錯誤,然後纔會改正錯誤。課文上有這樣一句話:“有時候,她丈夫辦公去了,她一個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當年那個舞會來,那個晚上,她多麼美麗,多麼使人傾倒啊!”這說明她並沒有意識到其悲劇的'思想根源。所以,“A”項與原文提供的資訊也是矛盾的。

她一心想進入上流社會做貴夫人,所能憑藉的唯有姿色而已。但如今年華已逝,容顏衰老,不再具有誘惑力;何況,十年的辛酸竟是爲了一掛假項鍊。從而導致她喜怒無常,甚至精神崩潰,鬱鬱而終,都是合乎情理的。“E”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與課文的結尾有異曲同工之妙。從表現的思想意義來看,把批判的矛頭直指那個弄虛作假的社會,從而深化了原文的主題。所以“E”比較好。

後記

一、瑪蒂爾德的人生悲劇,實際上隱含着“偶然與必然”的唯物辨證法關係(只是教學時沒有使用其術語而已),組織學生加以探究,這與《語文課程標準》“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的要求是一致的。組織學生去探究作品以及作者的思想侷限,這與《語文課程標準》“理解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恰當的評價”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二、《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所謂創新思維,應該是發散思維與輻合思維的統一。沒有思維的發散,就不能得到可供比較、選擇的多種假設和途徑,思維就只能朝着一個方向進行,因思路狹窄而答案缺乏創造性。但是,作爲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創新思維又離不開輻合思維,否則,思維便只會漫無邊際地發散,即使其中有正確的、新穎的答案,也會因不能集中而尋找不到。事實上,發散思維和輻合思維如同創新思維的兩翼而缺一不可。

課文《項鍊》教案2

一、 說教材

《項鍊》這篇小說最大的特點在於主題的多樣性,並且歷來有不同的解讀。《項鍊》這篇小說是傳統篇目,無論新舊教材都選用。它的魅力何在?我覺得首先在於它主題的深刻性。一篇有永恆魅力作品,它的主題是常讀常新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隨着時代的更新,我們理應有新的認識。《項鍊》講述了一則悲劇,這則悲劇的成因在作者看來是“偶然發生的微不足道的小事”造成的。至此,我們明瞭作者其實是想透過這麼一則悲劇來“探索”“人生的價值意義”,這一萬古常新的話題。正是這種“探索”,使得《項鍊》這篇小說具有了永恆魅力。這一出悲劇自然而然的使人聯想起《皇帝的新裝》《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這兩出悲劇。但是對小說的主題卻歷來有不同的解讀。

正是這篇小說主題的多樣性特徵,決定了在教學上最可取的教學方法是探究。如何探究?我覺得應從探究“主人公悲劇命運的根源”入手。主人公悲劇命運的根源究竟在哪裏呢?如何探究呢?小說這種文學體裁,主要是透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現實,表達作者的思想觀念。那麼,要探究主人公的悲劇命運,應該以探究人物形象爲主,透過對人物自身的思想實際和言行舉止的分析探討來把握。

羅瓦賽爾太太:虛榮心是悲劇的根源。羅瓦賽爾太太儘管不富有,但生活無憂:丈夫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且小有積蓄;日常家務也不需操勞,忠心耿耿的丈夫對她呵護有加。但她卻感到非常的痛苦,她渴望過上貴太太的生活,渴望幽雅奢華的生活方式,渴望得到權貴的青睞,男人們的吹捧。這樣的機會終於來了,她也獲得了日思夜想成功,可是這一切都來得太快,消失得太快,猶如一隻撲火自焚的飛蛾,剎那輝煌後即跌進無邊的黑暗之中。羅瓦賽爾太太就象普希金的寓言故事《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老太婆爲自己的貪婪付出了代價一樣,也爲自己的虛榮心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羅瓦賽爾先生:平庸、老實、對妻子過分的嬌縱是悲劇的根源。羅瓦賽爾先生安於現狀,對生活心滿意足,甚至計劃夏季和朋友一起去度假狩獵。他體貼妻子,但他並不瞭解妻子,當他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弄到一張教育部大官的請柬時,滿心以爲妻子會開心,卻引起妻子的煩惱;他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妻子的參加晚會的有關裝束的建議,令人發笑,當然不符合妻子的要求。

後來他把自己的度假狩獵計劃扼殺在萌芽之中,戰勝自己節儉性格,慷慨地拿出四百法郎。在他的策劃之下,妻子在舞會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卻在倉皇逃跑時丟掉了項鍊。平庸、老實的羅瓦賽爾先生完全屈服於妻子的虛榮心,缺乏應有的理智和思想,就象完全屈服於妻子的貪婪的可憐的老漁夫,他們一個把自己投入了十年沒日沒夜的艱辛生活之中,一個喪失了到手的幸福生活。

朋友福雷斯蒂埃太太:朋友有意無意的疏忽是悲劇的根源。如果這樣認爲的話,那麼福雷斯蒂埃太太爲什麼要說出真相?福雷斯蒂埃太太“非常激動,抓住了她的兩隻手”,叫嚷着說出了真相。這難道是福雷斯蒂埃太太在演戲?我看倒是顯示了她的驚訝、純真。作者莫泊桑:作者持“宿命論”的觀點。作者認爲是“人生的偶然性”改變了羅瓦賽爾太太的一生。

主題的再探討:作者在作品中旗幟鮮明的表達了自己的人生觀,我們爲什麼又要費力的去解讀爲“諷刺了什麼、批判了什麼”呢?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三個生活中的“普通人、小人物”,他們既不是善的代表,也不是惡的象徵,他們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在他們身上,既有人性的閃光點——真誠,善良、守信、堅強,又有人性的弱點——愛慕虛榮、追求享樂、安於現狀等。是什麼決定了這一羣人的生活,甚至使他們是人生軌道發生逆轉。我想這纔是作者真正試圖回答的人生難題。作者只是向我們展示了他思考認知的一個方面而已。從這個角度來看,《項鍊》與《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皇帝的新裝》這兩篇寓言故事在主題和思想價值方面極其相似。因此作家莫泊桑更象一個社會學家、解剖家、思想家,而不是一個批判者。

其次,故事情節具有“寓巧合於自然”的特點,情節發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從大的方面來說:收到舞會請柬,借項鍊,失項鍊,賠項鍊,偶然知道真相,無一不既巧合,又合乎情理。從小的方面來說:借項鍊時的遲疑、焦慮,借到項鍊後的忘情失態;舞會上的瘋狂、陶醉、成功,舞會後的慌忙逃離;十年前的痛苦、自卑,十年艱辛後的坦成、樂觀,都合情合理,極爲精巧。

尤其是出人意料的結尾,留下巨大的懸念,令人深思。如果沒有這個意料之外的結尾,小說的故事情節,依然完整。那麼,作者爲什麼要加上這樣一條尾巴,難道作者的目的僅僅是“把生活真實的面紗撕開,露出它可怕的本面目”,並藉此諷刺羅瓦賽爾太太,增強小說的批判性?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比如,作者之所以加上這樣一條尾巴,難道不就是爲了進一步的強調“人生的偶然性”嗎?的確,當羅瓦賽爾太太終於償還清了可怕的債務,準備開始新生活時,一次邂逅,將對她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面對可怕的真相,羅瓦賽爾太太將何去何從?

根據以上的理解,我設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①把握小說的基本故事情節。

②重點是鑑賞小說情節特點。

③難點是探究小說的主題。

這樣設計,抓住了作品的基本特徵,重點難點鮮明突出,防止面面俱到的錯誤的發生。

二、 說教法學法

教是爲了不教。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的教,不單純是傳播知識、培養技能、提高思想認識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良好的探究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不僅要能做到抓住作品的基本特徵,還應力求做到“方式方法的多樣性”,要力求做到“寓教於樂”,讓學生樂學、學有所獲。

我的課堂教學設計如下:

1、 朗讀作品精彩片段(借項鍊時,借到項鍊後,舞會上,舞會後。要求學生在朗讀時體會作者創作手法的妙處。)

2、 鑑賞小說情節特點,展開想象並續寫故事。

3、 探究小說主題。

4、 精彩片段表演。(小說結尾部分羅瓦賽爾太太與福雷斯蒂埃太太的偶然相逢。)

這樣設計,既突出了重點,從多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又體現了我採用多種教學手段,達到“寓教於樂”目的的理念。完成了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安排如下:

首先,要求學生通讀作品,並用小標題概括小說的情節。

接着,朗讀作品的精彩片段。

第三步,精彩片段表演。

第四步,鑑賞小說情節特點。

第五步,探究小說主題。(出示各種觀點,師生共同探究)

第六步,展開想象並續寫故事。

第七步,課後探究:《項鍊》究竟是一出悲劇,還是一出喜劇?“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究竟是斷送了羅瓦賽爾太太,還是成就了羅瓦賽爾太太?

這樣設計,由淺入深,層次分明,符合認知規律。課後探究是課堂教學的延續,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育思想。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標籤:教案 項鍊 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