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選地理說課稿4篇

說課稿5.57K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理說課稿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地理說課稿4篇

地理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1、教材內容:

《地球自轉及其意義》是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教科書(人教版)《地理》第一冊第一章第二節第一框的課文,本節教材的內容有:地球自轉和其產生的地理現象;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新課程標準大大降低了難度,並且具有很大的彈性。我是這樣來理解新課程標準的:第一:地球自轉的週期、方向等知識看作學生已初步具備的知識,因爲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了;第二:不要學生系統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只要瞭解“地理現象”;第三:不是要求學生被動的接受,而是要求學生能用事實說明。

本節內容較簡單,爲了使學生能獲得感性知識,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轉的小實驗和一段閱讀材料“是地轉還是天轉?”引出了人類研究地球運動的歷史,讓學生理解了一個簡單的現象是靠人類不斷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學生提高了對科學知識的重視性。

2、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使學生掌握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週期。

(2)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能用地球儀科學地解釋晝夜更替現象。

(3)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鍛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學活動中學到的知識和實際相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本節學習使學生初步瞭解地球是不斷運動着的,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限於初一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學生對地球自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理解較爲困難,所以把地球自轉和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作爲本節重點.採用播放地球自轉視頻的方法使學生直觀地觀察.

教學難點:

由晝夜更替而產生不同地方的時間差異。這是地球自轉的另一個事實。但是學生受活動範圍的限制,對不同地方時間差異較爲困難,爲解決這一問題,採用學生自己動手做演示的方法,以便於學生系統的理解.

二、說教法

1、對於本課的基礎知識,以學生的自學爲主。

2、本課內容比較抽象,限於初一學生的思維水平,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十分喜愛的網絡,生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例如播放地球自轉視頻使學生更直觀地觀察地球自轉運動情況,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

3、對於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要採用學生自己動手做演示、教師指導、課件播放、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

三、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

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透過教師提問啓發學生積極思考,達

到學習的目的。

3、做:使學生自己動手作演示實驗,從現實實驗中獲得感知。

4、記:即學生在初步瞭解本節知識的基礎上,識記本節重點知識。五、教學程序

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爲引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指導思想,我把教學過程分成了四個環節:情景匯入、探究新知、活動應用、鞏固小結。

(一)情景匯入

創設“是天轉還是地轉?”的問題情景匯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由討論得知太陽的東昇西落是地球在運動,那麼怎麼說明地球在運動呢?讓學生分組討論,鼓勵學生從身邊有關現象入手去思考.學生也許會討論多個方案,我原本計劃就案說案,可爲了突出地球自轉方向,所以準備結合學生案例,準備二個例子:

(1)當你坐車快速向前行使時,看到路旁的樹、房子是怎樣運動的?

(2)當你坐船快速向前行使時,看到船外的風景是怎樣運動的?

(3)當看到外界景物使靜止的,說明了什麼?

從而引出太陽的東昇西落是地球在自西向東運動。看外界靜止只能說明二種:一:二者都沒運動:二:二者同步運動。從而也讓學生明白了爲什麼地球在運動而我們卻觀察不到。

爲了更加直觀的理解地球自轉,讓學生觀看地球自轉視頻,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提示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地球自轉情況,主要從三個方位:正方位(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逆時針),從南極上空(順時針)。爲鞏固學生所學知識,讓學生轉動自己手中的地球儀,做以下練習(播放課件)。

地球自轉產生晝夜更替現象是本節的一個重點,且具有一定難度,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我讓學生利用自己手中地球儀和小手電筒演示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更替現象。

(三)活動應用

創設生活情景:同一時刻,在美國的姨媽和在中國的暢暢的問候。應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這樣在解決本節重點的同時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時間差異的問題。

該活動還意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不在把知識技能視爲僅供記憶和存儲的定論,而認爲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培養他們獨立判斷、自主選擇的能力和品質。從而真正實現教育向學生生活的世界迴歸。

(四)鞏固小結

最後學生以比賽的形式歸納本節主要內容,教師總結,以板書形式列到黑板上,重、難點內容用彩筆重點表出,以鞏固本節知識。

我的說課結束,謝謝!

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位於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中第三節河流地貌的發育。本節課是學習了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聯繫後,關於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影響的案例學習。按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的目的是透過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並將這種案例分析方法遷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學習中。

2.說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

①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②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

③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①用比較分析方法區分河流侵蝕地貌的三種形式。

②探究與活動,理解溝谷和河谷的演變關係。

③探究和觀看圖片,理解堆積地貌典型地貌的組成部分。

④利用圖片分析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影響。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理解事物是發展的,發展既有內部條件也有外部條件。

3.說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①河流的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②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2)教學難點

①溝谷和河谷的演變關係。

②洪積—沖積平原、河漫灘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原因。

二、說教學方法

1.說教法

所謂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也是新課標思想的現。以此爲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透過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並將這種案例分析方法遷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學習中的特點和學生正處於高一,關注事物的注意力不夠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及方式都不夠成熟的年齡特徵,主要採取以下教學方式:

(1)提問導學法教學

提問法在我們日常的課堂中是最常用到的,這不但說明它好用,而且很多的教師都知道在教學中適當的提問,不僅能發散學生的思維,增加對課堂內容的理解、鞏固和加深,還能激發學生的潛力。本節課的課堂,我主要採取提問搶答的形式進行。

(2)多媒體輔助教學

現在科技日新月異,單像過去依靠白字黑板是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所以引入多媒體教學可以讓學生知道,並形象理解很多不能在黑板上板出的東西,增加學生學習地理這一門課的興趣。本節課我會使用多媒體播放關於壺口瀑布的圖片和一些說明、我國的青藏高原的雅魯藏布江紅河谷、重慶市和武漢市、珠江三角洲平原聚落的分佈、展示一些沒有河流影響下呈多邊形分佈的聚落,用來吸引學生的興趣,並加深學生課堂講授內容的直觀理解。

(3)探究式教法

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在課後練習中探究。本節課中,我提出了很多問題,不但能激勵同學進行思考,還能激發他們的探究精神。最後的作業的佈置,也給了他們一個很好的探究學習方法。

2.說學法:

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簡圖

透過教師在課堂上畫簡圖,不但能讓學生學會看簡圖,並學會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2)應用一系列圖片

透過多媒體的一系列運用,既能形象地吸引學生的眼球,又能讓學生學會積極主動地獲取相關的知識,拓展自身的知識面。

(3)學會探索

課堂適當的提問和課後活動的佈置,能讓學生引起思考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3.說教學媒體

本節課主要運用Microsoft Office 20xx的PowerPoint20xx的功能、CorelDRAW 12和PohtoShop7.0.

三、說教學過程

1、 複習舊課,匯入新課。

用提問的方式複習了“山嶽形成的三種形式”—— 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並用旅遊參觀看什麼,引入新課河流地貌的發育。

2、 課堂講授,深化理解。

(1)給學生1分鐘的時間看書,然後以搶答的形式讓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教師利用這1分鐘的時間板書:

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

一 侵蝕地貌

1、定義

2、組成

提問問題:什麼是河流侵蝕地貌呢?河流侵蝕地貌的組成是?

教師利用學生回答的時間進行板書:

溯源侵蝕

下蝕

側蝕

(2)教師一邊在黑板進行板圖,一邊給學生講解河流發育的三種作用力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並使用PPT播放關於壺口瀑布的圖片和一些說明,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講解。

播放PPT:關於壺口瀑布的圖片和一些說明

(3)結合課本圖,繼續以板圖和方式進行河流侵蝕地貌的典型——河谷的演變過程的講解。

(4) 開始新內容的講解,同樣給學生1分鐘的時間看書,然後以搶答的形式讓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教師利用這1分鐘的時間板書:

二 堆積地貌

提出問題:什麼是河流的堆積地貌呢?堆積地貌的典型地貌類型是?沖積平原的組成部分是?

教師利用學生回答的時間進行板書:

1、定義

2、典型地貌

沖積平原

洪積—沖積平原

河漫灘平原

三角洲平原

(5)對於較深的問題,先用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後,再利用課本的圖進行講解。

提出問題:洪積—沖積平原的的發育位置在哪裏呢,是如何發育起來的呢?

爲什麼形成的是“洪積扇或沖積扇”呢,爲什麼不直接說其中的一個就行了呢?

(6)使用多媒體進行“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分佈的影響”內容的講解,利於學生直觀理解課堂內容。

播放PPT: 我國的青藏高原的雅魯藏布江紅河谷、重慶市和武漢市、珠江三角洲平原聚落的分佈、一些沒有河流影響下呈多邊形分佈的聚落。

教師的板書:

三 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分佈的影響

1、高原地區——河漫灘

2、山區——洪積扇—沖積扇和河漫灘平原

3、沖積平原聚落

(7)及時進行課堂內容的總結。

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影響的總規律:有河流的聚落多呈條形,沒有河流的聚落多呈多變形。

3、合理利用板書,進行回顧和總結。

4、佈置課後作業

課本87頁的問題研究,大家回去查找一下資料,下節課我會用一節課的時間和大家進行探討

四、板書設計

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

一 侵蝕地貌

1、定義

2、組成

溯源侵蝕

下蝕

側蝕

3、 河谷的演變過程

二 堆積地貌

1、定義

2、典型地貌

洪積—沖積平原

沖積平原 河漫灘平原

三角洲平原

三 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分佈的影響

1、高原地區——河漫灘

2、山區——洪積扇—沖積扇和河漫灘平原

3、沖積平原聚落

地理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節城市化的第一課時。我說課的程序主要有以下五個部分:一、課標解讀,二、教材分析,三、學情分析,四、教法分析,五、教學流程

一、課標解讀

本節課的課程標準是:“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的過程主要是由時間進程帶來的城市空間的變化。這裏前置動詞是“運用資料”,因爲城市化是個歷史進程,學生從日常的生活經驗中很難感受到城市化過程,所以本課題的要求旨在讓學生能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二、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不僅承接上一單元人口遷移,而且對後面章節中工、農、交通等區位選擇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本節課在整個模組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本節課主要是從時間這個維度探討了城市的發展歷程及今後的趨勢,城市化不僅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態和不同的空間結構,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響着地理環境,所以本節課在本章中又起着提煉與昇華的作用,因此,本節課也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根據課標要求以及本節課的地位與作用,我制定了以下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義,瞭解引起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

②運用資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地理圖表資料的分析方法,並能對地理資訊進行整理和歸納,概括出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關注城市化的現狀與趨勢,培養可持續發展觀念及建設家鄉的社會責任感。

(三)重點、難點

根據課標要求,我認爲“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本節課的難點。

三、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已基本上可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但由於生活閱歷較少,對一些問題的理解較偏面。所以,如何有目的的啓發和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出全面的'認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就顯得十分重要。城市化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前面章節又剛剛學習了城市的一系列特徵,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學生沒有接觸過“城市化”這個專用名詞,對城市化的某些特徵仍存在較大的疑惑。爲此,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就應該有針對性。

四、教法、學法分析

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爲他自己的東西,纔是他真正掌握的東西。”爲了使學生真正成爲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角、課堂的主人。本節課我採用“四環節循環”教學模式,學生透過了“自學質疑、合作釋疑、展示評價、鞏固深化”四個環節的學習並結合導學案來掌握本節內容。(詳見“教學流程”)

五、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透過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片段”,提問學生:這首歌是歌唱我國哪個城市的?學生很容易得出是深圳市。緊接着展示深圳市的圖片,透過對比這兩組圖片,使學生明白深圳市由昔日的邊陲小鎮變成了今天的國際化大都市。直接引入本課的內容——城市化

第一環節——自學質疑

給學生約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認真閱讀教材31—35頁文字、圖表,查閱資料,然後自主完成導學案上該環節的有關問題。並提示學生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先放在那裏,做好標記,可在下一環節中請教小組內其他同學幫助解決。

第二環節——合作釋疑

在本環節中虛心請教學習夥伴幫助解決導學案上暫時不會的問題和教材中不懂的部分。小組長組織本組成員修改完善答案並準備展示。(此時老師可走到學生中間,觀察他們的交流學習情況,必要時給以適當引導。)

第三環節——展示評價

大家知道,學生的天性就是愛表現,所以老師應給他們這個機會,讓其盡情發揮,充分展現自己的勞動成果。爲了課堂的有序進行,老師可提以下要求:

1、各小組按照老師的提示,選派代表展示他們小組的學習成果(每個小組都給以展示的機會),本組其他同學還可以及時進行補充完善。

2、同時認真觀察其他小組展示的內容,如果發現問題請先做記錄然後與組內成員進行交流,必要時給以糾正。

3、每小組根據老師安排,選派代表對其他小組展示的結果給以言簡意賅的點評,點評時一定要言之有理。

第四環節——鞏固深化

1、要求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有選擇地快速記憶本課所學內容。

2、獨立完成該環節的練習題,以檢測本節課掌握情況。如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再按照合作釋疑--展示評價的程序進行二次循環。這也是“四環節循環教學模式”中“循環”二字的真正含義。

課堂小結

(1)說一說:城市化給你和你的家庭帶來哪些影響。

(2)本節課的整體絡

拓展探究:(課外作業)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城市化是不是發展的越快越好呢?

該問題以小論文的形式談談你的看法,不少於800字。

【板書設計】

第三節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定義及動力

1.定義:

A、人口城市化B、地域城市化

2.動力及意義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與特點

A、世界城市化發展進程B、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異

地理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印度(二)》,下面就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首先說一下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印度(二)是星球地圖版地理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第九課,整個第九單元主要學習的是不同類型的國家,印度是我國的鄰國,與中國有同樣的國情,人口多,面積大,自然條件複雜,經濟發展快速,是發展中國家的典型代表。本節課在前一節課的基礎上透過瞭解印度的氣候,進一步分析印度的工農業分佈、發展等情況,對學生了解其他發展中國家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接着說一下教學目標的確立,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以及新課標倡導的“三維目標”理念,制定如下: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印度熱帶季風氣候的分佈、風向和氣候特點

2.會分析印度水旱災害貧發的成因

3.說明印度工業分佈與農作物、礦產資源分佈的關係。

4.瞭解印度崛起的資訊技術產業。

過程與方法

1.根據地圖和資料,以熱帶季風氣候對印度影響的利與弊爲題,組織一場辯論賽,進一步探討印度水旱災害頻發的原因,以及對農業的影響。

2.展示地圖,學生在圖中討論說出農作物的分佈與當地降水、地形等自然條件的關係

3.運用地圖,組織學生自學找出印度的主要礦產和工業城市,然後分組討論探究工業分佈與農作物、礦產資源的關係。

4.組織學生自學,用實例說明印度高興技術產業的快速崛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季風氣候對印度影響的利與弊的辯論,讓學生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係,懂得人地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

1.印度工業分佈與農作物、礦產資源分佈的關係。

2.熱帶季風氣候與印度水旱災害頻發的關係以及對農業分佈的影響。

我這樣確定教學重難點是由於這兩部分內容理論性強,側重分析,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而此階段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較差,分析事務缺乏全面性,學生難於理解和掌握,故把它們既作爲教學重點又作爲教學難點。

課時:1課時

教具:多媒體課件、板圖

以上是本人對教材的分析,下面我來分析一下本課的教法和學法:

大家知道“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過程是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的過程,在制定教學方法之前,還必須進行學情分析,該階段學生已瞭解了一些印度自然地理知識,爲本課學習提供了必備的知識基礎,七年級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仍存在一定的難度。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課標要求以及學情分析,遵循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原則,我採用以下方法:

1.分組討論、辯論法。

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看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組織辯論賽,激發學生合作學習、主動學習的興趣。

2.組織學生自學,適時進行輔導。

充分利用圖片,引導學生獲取知識。

對於教學程序的過程我是這樣安排的,分爲匯入新課、學習過程、課堂小結三步。

我是這樣匯入新課的:首先複習上節課內容,觀看反映印度人口衆多,人口壓力巨大的圖片,然後教師提出兩個問題①印度是如何解決本國的溫飽問題的呢?②其工業發展又是如何的呢?透過兩個問題的提出,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然後進入新課學習。

一.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儘量想辦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具體教學設計可分爲三步。

第一步。透過學生讀圖自學課文完成熱帶季風氣候的分佈、風向和氣候特點的教學內容,然後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幅板圖,在板圖中師生再次共同探究。

第二步。組織學生以熱帶季風氣候對印度影響的利與弊爲題,展開辯論,探究印度的水旱災害頻發的原因,透過辯論突破教學難點(相信印度的綠色革命內容學生辯論中也應有所涉及)

第三步。對印度農業與季風氣候、地形關係的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組織學生看自學課文,教師提問以下兩個問題:

①印度的主要農作物有哪些?

②印度農作物分佈與當地降水、地形有什麼關係?

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自學,能收到完成教學目標的效果,其中第二個問題可讓學生分組討論、每組歸納出本組答案,然後師生共同點評,以突破教學難點。

二.完整的工業體系

這部分內容我是這樣處理的,首先組織學生自學,看圖和閱讀課文,完成課本中的第1、2題,其中第三題涉及到工業分佈與農作物、礦產資源的關係,是本節課的另一教學重點,教師可採用先讓學生看圖9.31農作物分佈圖和圖9.32礦場資源與工業的分佈圖,然後組織學生探討,採用師生互動探討的辦法,由學生解決這一重點問題。

三.崛起的資訊技術產業

這部分內容由學生自學掌握,然後學生舉例說明其資訊技術產業的快速崛起。

最後是本節課的小結,我是這樣小結的。

小結:

讓學生分組小結,然後每組以書面形式呈現總結內容,與其他小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