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選地理說課稿集合6篇

說課稿3.06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地理說課稿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地理說課稿集合6篇

地理說課稿 篇1

一、分析教材

本節教材屬於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本課題教材內容是在學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與人口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氣候知識,來分析水旱災害頻繁與西南季風的關係;接着講述了印度農業生產的巨大變化,教材還安排了南亞季風圖與印度年降水量、農作物及礦產分佈圖以及三處學生課堂活動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節其用意在於使學生避免死記硬背,而是能夠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教材的這種安排,也從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農作物的分佈與自然條件的關係、工業生產佈局與原料產地的關係等方面體現了環境──資源──人口這一主線,正確地闡明瞭人地關係。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地形、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理解有關人地關係、生產佈局的基本知識。

能力目標:達到能夠利用孟買氣溫、降水統計圖說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理解南亞季風與水旱災害的關係。

情感目標:透過對治理印度水旱的討論,激發學生了解自然,適應自然的情感,培養人地關係協調發展觀。

教學重點難點我是這樣確定的:根據教學大綱及教學目標要求,確定印度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的關係爲教學重點,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既是教學重點亦爲教學難點,因爲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確定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爲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把本課教學設計成一課時,關於印度的水旱災害首先透過媒體報道,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災害的無情,接着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小組討論分析南亞季風對降水的影響。關於印度農業部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透過課件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印度的年降水量與農業帶的分佈等,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方法上,我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爲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主要透過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讓學生透過自讀課文、分組討論,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三、教學方法

1.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爲會學;

2.分析講解法:對地理原理和難點,教師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3.比較教學法:透過與已知的地理知識的縱向、橫向比較,開拓學生的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分析

1。 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與1。4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緊密相連,與1。5課《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是並列的內容。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一年中有規律的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又因爲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引起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一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季節)發生變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時間(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五帶。因此1。6課又是1。4課,1。5課內容的繼續。它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黃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義和太陽直射點南北迴歸運動的規律。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間是聯繫發展的思想意識。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的基本概念。

B。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

(2)能力目標:

A。能根據太陽直射圖分析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情況。

(3)德育目標: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繫發展變化的。

確立以上教學目標的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是地理學重要基本概念。學生必須理解。四季,五帶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變化的結果。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因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的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又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 設疑導學法

2。 圖例導析法

3。 歸納推導法

有些提問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設疑是圖例導析過程中學生加深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必要補充。

圖例導析是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最直觀手段。爲學生構建直觀空間想象的平臺。因爲課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分佈"分佈圖,很多學生看不出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動態變化規律的關係。因此我在圖例導析過程中比教材多了兩幅圖,如後圖所示。

三。說學法

1。閱讀法。

2。圖畫法。

學生可以結合教師提問閱讀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

學生與教師一起畫,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圖,有助於知識的鞏固和以後的複習深化。

四。說教學程序

1。說匯入:

透過前兩節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地球公轉產生了二分二至自轉與公轉疊加產生了黃赤交角,由於黃赤交角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來回移動。太陽直射點來回移動又會產生怎樣的天文現象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我採用複習匯入和反問法匯入,一方面複習前兩節知識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利於本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用反問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2。說新課教學:

我在黑板中間春分太陽直射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1。26C圖,從C圖上來掌握判斷P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過程如下:

要求學生在圖上畫出P點所在的緯線,標出晨昏線,標上字母A,K,B。得出P點所在的晝弧AK等於夜弧BK,所以春分日P點晝夜等長。如黑板所示。從而使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爲加深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還可提問,如何判斷一個地方的晝夜長短

學生地理基礎薄弱,教師必須在黑板上邊畫邊講,幫助學生掌握判斷晝夜長短的方法。

爲使學生掌握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季節變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畫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陽直射與晝夜長短變化圖,如後圖所示。只要比較不同日期的—晝弧長短即可看出晝長變化,掌握了這三個日期的晝長變化規律,後面日期的晝長變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問基本可以掌握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季節變化規律:(1)從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2)從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3)晝夜長短與緯度有何關係

(4)北半球晝長大於夜長的是哪段時間 此時太陽直射在哪裏

(5)北半球晝長小於夜長的是哪段時間 此時太陽直射在哪裏

(6)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是什麼節氣 此時是南半球的什麼季節

(7)何時全球晝夜平分 哪個地方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過程中,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後圖所示。

在講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時,先透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 "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後出示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H=90—緯度間隔(太陽直射點與所求地之間的緯度距離),要求學生把五幅圖上的P地所在的緯線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距離用紅筆畫出來,叫一學生到黑板上去畫,從板圖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節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同一季節不同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其間配合下面提問就可幫助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 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 其他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怎樣變化

(2)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小 這是P地的什麼季節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最大 夏至日是整個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的時候,這句話對嗎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 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小值

同樣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後圖所示。整個過程直觀而有邏輯,緊緊圍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規律。

後面的四季,五帶的形成與劃分比較簡單,學生可以閱讀教材即可完成目標,爲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還設計了下面兩個問題:

(1) 四季是怎樣劃分的 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 五帶是怎樣劃分的 若黃赤交角增大爲25,五帶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3,說課堂練習

本節課的課堂練習基本上在新課教學過程中完成,新課結束時,看時間還可以按學生情況增加幾個提問。

4說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把地球自轉與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複述一遍 。這樣既可把前面1。4課與1。5課所學的的知識納入新學的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原所在

地理說課稿 篇3

一、課程標準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即運用相關地圖分析洋流對氣候、漁場、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響。此要求是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水運動深刻影響着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本節課是在學習了世界表層洋流分佈的基礎上,對洋流與地理環境的關係進行更加具體、深入的學習,是學習的目的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加上我對教材的分解和對學生的瞭解,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以下三大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熟悉洋流對地理環境四大方面的影響;

(2)區別寒流和暖流對氣候的不同作用,理解漁場的形成原因;

(3)掌握洋流特別是季風性洋流對航海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充分運用洋流的相關理論知識來解釋實際問題;

(2)蒐集與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有關的資料,試分析它們的形成機制以及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透過學習,樹立正確的海洋觀、資源觀、環境觀,增強現代海洋意識。

(2)學習洋流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響,培養學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間的辨證關係。

(三)重、難點分析

1、重點: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洋流對漁場的影響。把它們定爲重點的依據是:洋流深刻影響沿岸氣候,並改變着某些地區原有的溫度和溼度,透過對這一知識的學習便可解釋一些特殊氣候類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對漁場的影響與人類的漁業生產活動息息相關,掌握好這部分內容能更好地爲人類謀福利。

2、難點: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確定這一知識點爲難點的依據是:理解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應結合世界表層洋流圖和世界氣候類型圖,綜合性較強,洋流是氣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難在需要長久性的記憶洋流的分佈及氣候類型的分佈。

三、教法分析

爲更好的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我採用講授法爲主,綜合利用對比分析法、案例教學法,讓學生充分掌握洋流對氣候和漁場的影響,並結合圖示法,引導學生運用洋流知識設計正確的航海路線,運用歸納總結法,讓學生學會辯證的分析洋流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兩方面的影響。

四、學法指導

根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因此,我將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會合作探究、對比歸納,從而得出結論,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特別是洋流與氣候兩大知識的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教師的分析引導,主動掌握新知識。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程教學我將從匯入、新課教學、作業小結三個環節進行。時間分配如下:匯入環節4分鐘,新課教學30分鐘,作業小結6分鐘,一共40分鐘。

(一)借用歷史,匯入新課:

在初中的歷史知識基礎上,從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往返季節入手,設疑:爲何鄭和七下西洋幾乎都選擇冬季起航、夏季返航,引起學生思考,透過老師答疑解惑,引出洋流對航海有利的影響,讓學生明確洋流對地理環境是有影響的,爲學習下面的相關知識做好鋪墊。

(二)新課教學

1。辯證思考,學以致用:

因爲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在講述洋流對航海有利的影響之後,讓學生思考洋流對航海不利的影響,最後得出結論。緊接其後的是需要學生合作探討,利用洋流對航海的影響設計一條從英國倫敦到美國紐約再回到英國的最佳航海線路,之後請學生作答,我將予以點評。

2、解決矛盾、分析案例:

(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我會充分利用之前設計的這條航線,讓學生思考當航船行駛到加勒比海一帶時此地屬於哪一類氣候類型,學生說出是熱帶雨林氣候這一正確答案後,我會提出疑問:一般而言,熱帶雨林氣候主要是分佈在赤道附近的,爲什麼在18°N的加勒比海沿岸依然分佈着熱帶雨林氣候。由此引出矛盾,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在瞭解了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的理論知識後,對加勒比海沿岸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進行解釋,學生在理解了暖流對氣候起增溫增溼的作用後,再結合39頁的氣候類型圖,舉出與之相似的幾個典型例子加以說明。

接着從暖流過渡到寒流,舉祕魯寒流對南美大陸西岸的熱帶沙漠氣候的影響一例,說明寒流影響氣候的顯著性。另外我再結合祕魯寒流補充一個常識:南美西岸的阿塔卡瑪沙漠之所以成爲世界旱極的原因之一是洋流,這樣一來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本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也延伸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最後透過對教材上的案例對拉布拉多半島和西北歐的氣候進行對比分析,再次強調寒暖流對氣候的不同作用。

3、師生互動,對比學習:

(洋流對漁場的影響也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

接下來讓學生放寬眼界,將洋流對大陸氣候的影響轉移到海洋當中,提出四大漁場,透過師生合作的方式分別對四大漁場的形成、分佈進行對比學習,並要求學生掌握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和北海漁場由哪些洋流交匯所形成,並在洋流分佈圖上標註四大漁場的大概位置。同時借用紐芬蘭漁場消失這一事實培養學生保護生態資源的意識,使其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4、運用理論,分析時事,

借20xx年5月發生的墨西哥灣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麪積擴大的原因,再用辯證觀分析洋流對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後總結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

(三)作業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的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四大方面的影響,再次強調重點,要求學生着重掌握洋流對氣候和漁場的影響。

結合洋流知識分析我國第一大漁場——舟山漁場的形成原因;有某一航船夏季從索馬里半島到印度,應該怎樣行駛才順風順水(請畫出簡圖);蒐集與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有關的資料,試分析其形成機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災害。

六、板書設計

我主要採用綱目式板書,並用相關示意圖與之相結合。綱目式板書使整個板面一目瞭然,有利於學生對重點知識把握,也有助於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

地理說課稿 篇4

中學地理“說課”的內涵主要是指地理教師依據教學大綱,遵循地理教學規律,以口述的方式闡述個人對一節課教學的總體構思;以及對大綱的把握,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對教學目標的把握,對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的設想等。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8.2 歐洲西部――傳統的畜牧業》爲例,簡單說明中學地理“說課”的幾大要素。

一、說教材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節介紹歐洲西部,共四部分,第一框題“發達國家集中的地方”,第二框題“以製造業爲主的工業”,第三框題“傳統的畜牧業”,第四框題“繁榮的旅遊業”。第一課時介紹歐洲西部地區是世界上發達國家集中的地方和製造業爲主的工業。本區經濟發達來源於三大產業:工業、畜牧業、旅遊業。畜牧業一直是該地區重要產業,本課時重點介紹了其畜牧業。教材打破常規,採用倒敘方法,從人們的日常飲食習慣特點出發,引入歐洲發達的畜牧業;接着教材活動內容,從氣候條件、地形條件分析本區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又從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本區的氣候成因,由表及裏,如抽絲剝繭,簡述了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突出了以人地關係爲核心的教學思想。

二、說學情

1、透過初中前階段的學習,學生初步掌握讀地形圖、氣候圖的方法;

2、初一學生認知能力參差不齊,因此在學習歐洲西部地形時,讓其動手設計貼地形圖,調動其學習興趣。學習溫帶海洋特徵時,每組討論歸納,由中等生作中心發言人,進一步培養其分析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思考性強的問題先由一般學生回答,尖子生點評,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和探究的慾望,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不斷提高認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目標

1、知識目標:根據《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地形特點、氣候特徵、傳統的畜牧業。

2、能力目標:《地理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目標明確指出,地理課透過多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的地理資訊,透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概念,進而理解基本規律。因此本節課能力目標主要表現在:

(1)培養學生讀圖收集資訊,歸納的能力;

(2)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評價地理環境的能力。

3、情感目標:《地理課程標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部分要求學生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1)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我國西部牧區面積廣大,更有許多優良畜牧品種,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啓發學生借鑑西歐經驗,爲祖國西部開發建設獻計獻策。

四、說重點難點

根據《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實際學情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歐洲西部的地形特點,描述溫帶海洋性的氣候特徵;分析歐洲傳統畜牧業的發展條件。

教學難點:歐洲畜牧業成爲傳統產業的原因。

五、說教法

針對本課的特點,依據“自主探究式”教學法,對學生分組進行導學,在學生進行交流收集資料、貼地形圖、看投影等一系列活動的基礎上,採取精講深化、分析綜合、設疑辨論等教學方法,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六、說學法

運用多媒體將教材靜態資訊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資訊,引導學生分析歐洲傳統畜牧業的發展條件及原因,讓學生學會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並充分利用收集資料、貼圖、討論等方法,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

七、說教學構思

(一)匯入新課

[活動一]

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歐洲人生活與飲食習慣的資料。

[投影]“歐洲人的生活圖”。(定格在餐桌上)

教師在複習歐洲西部是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以及該地區以製造業爲主的基礎上,透過交流課前收集的歐洲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的資料、投影欣賞兩種活動,引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傳統的畜牧業。這樣做的目的讓學生“感悟生活,發現問題”。這也是地理新教材的基本理論之一,即“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展開探究過程

[活動二]

[投影]歐洲西部牧場圖。簡單介紹歐洲西部國家的畜牧業情況。

從匯入過程讓學生了解到歐洲西部畜牧業發達,但這只是直觀現象,還應從地理角度探究其形成原因。鑑於學生的認知能力,此處適宜教師運用活動幫助學生探究。目的在於讓學生感知牧場情況,進而進一步探究多汁牧草分佈廣泛與哪些自然條件有關?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回答並引出活動三。

[活動三]

讓學生讀課本圖8.23“歐洲西部地形圖”大致瞭解該地區的位置、地形、海拔,由學生歸納出:歐洲西部地區位於大西洋東岸,地處中緯度地區,地勢低平,南北多山且多東西走向,中部平原廣大,這種以平原爲主的地形有利於牧場廣泛分佈,適宜發展畜牧業。教師適當進行點評。

[出示]歐洲西部地形輪廓板圖。讓學生上講臺,用磁性貼將“大不列顛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山脈、阿爾卑斯山脈、西歐平原、波德平原”吸在輪廓圖上。

教者明確地形特點:地勢低平,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廣大。

透過學生讀圖,使學生明確本地區地形特點;貼歐洲地形圖,讓學生上講臺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

幫助理解,記住主要的山脈、平原、島嶼名稱和位置及山脈的走向。現代教育堅持以人爲本,課堂上以學生爲主體,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這樣做的意圖在於“注重差異,培養能力”。

本區的畜牧業發展除與地形有關外,還與氣候有關,那麼,本區的氣候怎樣呢?

[活動四]

[投影]歐洲西部氣候圖

分組討論:1、該地區主要氣候特徵,引出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概念。

2、這種氣候對畜牧業生產有何影響?

教者明確:1、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徵:夏季涼爽,冬季溫和,年降水均勻。

2、這種冬暖夏涼降水較多的氣候適宜牧草生長。

分組討論,根據初一學生的心理年齡和認知能力及知識水平,安排中等生作中心發言,尖子生點評。使學生既瞭解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徵,又知道這種氣候適宜於牧草生長。這樣既解決了問題,又培養了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活動五]

再讀課本圖8.22“歐洲西部的氣候”,從圖中讓學生讀出溫帶大陸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寒帶氣候、高原高山氣候。本區爲什麼以溫帶海洋性氣候分佈最爲廣泛?組織學生討論、歸納。教者提示:從位置、地形、北大西洋暖流、西風帶等方面去分佈、歸納,最後點評。

(三)深入探究過程

1、透過學習,我們瞭解了歐洲西部的地形、氣候以及其對歐洲傳統畜牧業發展的影響。但那一地區有沒有種植業?情況如何?

設計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將種植業和畜牧業進行比較,瞭解本區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發展畜牧業,這並不意味着沒有種植業,只是種植業爲畜牧業服務。

2、學生閱讀課本p.62材料

明確:歐洲西部地區勞動力短缺,生產高度機械化、現代化、自動化,以製造加工爲主的工業經過深加工後的畜產品的附加值遠高於種植業,在國際市場上可獲得更高的利潤,也是本區畜牧業一直髮達的又一原因。

設計目的在於說明畜牧業的發展除與自然條件有關外,社會經濟條件亦是影響因素。至此難點迎刃而解。

我國西部地區與歐洲西部的緯度相似,也以畜牧業爲主,有很多牧場,優良畜種。

[詩歌欣賞]《敕勒歌》

但本區畜牧業發展比較粗放,發展潛力很大,如何借鑑西歐的經驗,結合西部開發,大力發展我國的畜牧業,爲祖國的發達、富強貢獻力量!是各位同學值得思考的問題。

透過學生欣賞詩歌――敕勒歌,引出我國西部牧場,加強“學生滲透,激發熱情”。讓學生理解地理學在社會經濟建設中和在處理人地關係的重要作用,使學生樹立科學的地理意識和地理價值觀,同時實現了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四)拓展與練習

1、我國西部有哪些牧區?有什麼優良牲畜品種?

2、歐洲西部地區和我國西部牧區在地形、氣候等方面有何異同?

八、說板書設計

講完課後可以讓學生設計板書,或者教師自己設計如下:

九、說問題設計

教師可以依據“活動”設計問題,要注意問題的新穎性和活動性,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要有一定的層次和深度。

十、說教學手段

爲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圖、視頻資料及詩歌,並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完成教學。

以上結合《8.2 歐洲西部――傳統的畜牧業》一課,簡單介紹了地理“說課”應該從哪些方面着手,應該說什麼。教師在說課時,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說課”不是講課,應該“說”,絕對不能“念”(或“背”)講稿或教案;②應充分準備,面對的是評委或者老師,應該把自己準備的成果展示給評委或老師(如課件、板書設計、知識結構等);③普通話要標準,並注意語言簡潔、明確;④注意時間限制。

地理說課稿 篇5

一.地位與作用:

本課教材選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三節。

水孕育和維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沒有水地球上將不會有生命的存在,水資源是相當的重要。而當今世界,水資源的問題卻十分嚴重,缺水、水污染和浪費是世界許多國家和城市面臨的問題,因此,讓學生了解中國的水資源,認識水問題,從小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就顯得尤爲重要。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水資源是有限的,知道我國水資源的現狀,掌握我國水資源的分佈規律和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措施。

能力目標:繼續培養學生使用地圖和相關圖表、材料及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情感價值觀目標:使學生認識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初步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並從自己的實際生活出發,節約用水,有意識的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保護有限的水資源。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①水資源時空分佈的特點。

②樹立正確的節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難點:

①分析我國水資源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措施。

②樹立正確的節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教法運用

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爲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採用講練結合的啓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合作討論法和利用圖形圖表展示直觀教學法。我採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點: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爲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透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

變難爲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學法指導:

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纔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其次藉助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精神。

教學流程

(一)新課匯入

以關於水的謎語匯入本節課。

(設計意圖:由提問匯入,揭示課題。透過提問學生,讓學生身臨其境,回憶與水有關的生活,引發學生課堂對話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講授新課

(提問)水對人類這麼重要,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水又是怎樣分佈的呢?(多媒體動畫顯示地球上水體的比例)

(設計意圖:使學生認識到水資源的有限性,對水資源的緊缺有了深刻的認識。) (承轉)在我們剛剛進入的這個新世紀,水資源短缺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有專家預言,水資源短缺將成爲人類21世紀面臨的最嚴重的資源問題。請同學們閱讀課本75頁下面一段話,討論全球水資源短缺的原因。

(設計意圖:使學生了解到水資源短缺的原因,樹立水資源危機意識。) (承轉)有專家預言,水資源短缺將成爲人類21世紀面臨的最嚴重的資源問題。我國的水資源也面臨着一系列的問題。

(課件展示)資料1:圖片“我國大部分城市供水不足”

資料2:我國水資源總量和人均水資源狀況。水資源總量大小居世界前幾位的國家依次是:巴西、俄羅斯、 加拿大 、美國、 印度尼西亞 、中國。從人均水資源狀況來看,中國人均水資源是巴西的1/16 ,俄羅斯的1/10,加拿大的1/50,美國的1/5,印度尼西亞的1/7。

(提問)資料反映我國水資源存在什麼問題?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對地理資料的分析,培養學生從資料中獲取資訊的能力和對問題的具體分析評價能力。)

(引導)造成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原因,除了我國水資源人均量不足外,還有哪些?

(課件顯示)漫畫就地取“材”

提問:這幅漫畫反映了什麼問題?

(設計意圖: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求知慾望。)

(播放視頻)“水資源污染”

(提問)結合漫畫和錄像,請你說出造成水資源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情境中受到薰陶。)

(教師承轉)除此以外,造成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原因還有哪些呢?

(課件展示)漫畫“熟視無睹”

(提問)這幅漫畫反映了一個什麼問題呢?

(設計意圖:引發學生思考,樹立節約意識)

(提問)在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現象發生呢?對此現象我們應該怎麼做呢?(生答)

(活動)請結合我們身邊浪費水資源的現象也畫一幅漫畫。

(幫助學生樹立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

(承轉)我國水資源的時間和空間分佈不均也是導致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原因之一。

(投影展示)圖片: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個城市的降水量柱狀圖 (提問)你從圖上讀出了什麼資訊?我國的降水在時間分佈上有什麼特點?它對河流的水量和汛期有什麼影響?

(設計意圖:使學生理解降水分佈與水資源分佈之間的聯繫。)

(提問)水資源時間上分佈不均會造成什麼影響?

(引導)針對這種情況,應採取哪些措施呢?

(投影:三峽水庫風景圖)讓學生結合收集到的資料,簡要介紹三峽的功能。 (設計意圖:聯繫實際加深水利設施在水資源利用中的重要性的認識。) (承轉)水資源在時間上分佈不均,在空間上又是如何分佈的呢?

(課件展示)水資源空間分佈圖

(提問)從這幅圖上,你能讀出什麼資訊?

(設計意圖:透過讀圖分析總結出我國水資源分佈的狀況及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引導)針對這種情況,應採取什麼措施呢?

(投影)“南水北調工程示意圖”,介紹有關南水北調工程的情況。

(設計意圖:從工程的決策、投資、功能、意義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承轉)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課件展示)“節水標誌”(問題)請同學們說說它的含義。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樹立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教師總結)面對如此寶貴而又緊缺的水資源,我們只有像愛惜掌上明珠一樣愛惜它,人類纔可能繼續生存發展。

(學生活動)下面請同學們以節水惜水爲立意,設計公益廣告用語,提醒大家珍惜水資源。

(幫助學生樹立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本課小節。

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維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面對如此寶貴而又緊缺的

資源,我們只有做到合理利用,並且注意保護和培育,才能夠實現永續利用。

(四)、作業:地理填充圖冊

板書:

第三節 水資源

水是寶貴的資源

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

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

空間上:南多北少。

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設計意圖:板書是課文最精彩的概括,又能體現文章的靈魂。“水是寶貴的資源”用彩色表現出來,是想體現水的寶貴。而“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用紅色表現出來,意在樹立學生節約水資源和培養學生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地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是:《臺灣省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是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課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北京市的城市特徵與建設成就》的內容,具備一定的分析省級區域特徵的基礎,這爲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培養愛國熱情的重要素材。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透過讀圖瞭解臺灣省的位置、範圍組成和居民概況,並能在地圖上填寫臺灣省的各種地理事物。

2、瞭解臺灣島的主要氣候類型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能初步說明自然條件與物產、資源之間的因果關係。

3、識記臺灣主要城市,並瞭解其職能。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創設情境,以文字、圖片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2、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臺灣省地理概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本節學習進一步認識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願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民族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說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一)教學重點

1、臺灣的位置範圍;臺灣的自然環境、“多山”的地形及臺灣島豐富的資源。2.臺灣“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特點。

依據:由於地理位置是分析自然地理特徵的關鍵,而自然地理特徵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是本節課學生要着重解決的問題。

(二)教學難點

掌握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方法。

依據: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之間,以及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關係錯綜複雜,不僅是學生學習上的難點,也是教師在進行授課時的一個難點。

三、說學情:

前幾章的學習讓學生掌握了中國地理概論的相關知識,而對區域地理特徵,學生尚有較強的好奇心與積極性。另外,透過一個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了利用圖形圖表分析問題的能力。因此,這就需要老師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用自己已掌握的分析方法來思考問題。

四、說教法:

爲了突出教學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採用“讀(看)——議——講”結合法、讀圖討論法等。

五、說學法:

本課中,我大體從以下兩方面來滲透學法:首先,針對初中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這一生理特點,我以活動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其次,鼓勵學生從圖書館和互聯網查閱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六、說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先利用多媒體以阿里山圖片爲背景,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提問)阿里山在什麼地方?(答)臺灣

(講述)阿里山只是臺灣省衆多美麗風景中一個,臺灣省還有更多美麗的風景,豐富的資源,被稱爲我國的寶島,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臺灣,一起學習臺灣省的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

依據:《阿里山的姑娘》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歌曲,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也能利用美麗的阿里山引入臺灣,便於開展教學。

整個教學類容安排以四個方面來進行

一、明確臺灣省的地理位置與範圍:

1、投影“臺灣省的位置與範圍”圖,透過對地圖的觀察,完成在圖中找出:臺灣島、澎湖列島、東海、臺灣海峽、太平洋、南海。

2、讓學生透過自主學習,掌握臺灣省的地理位置與範圍

緯度位置:________穿過中南部,地跨_____帶和___帶

海陸位置位於我國_________,北臨____,東臨_______,南臨_____,西隔________與________相望。

範圍主體是臺灣島,此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00多個島嶼,陸地面積3.6萬平方千米。

3、投影“臺灣——中國神聖領土”閱讀材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4、計算基隆-福州,高雄-廈門各相距多少公里?

二、自然地理環境

1、採用的學習模式是投影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地圖,由學生先自主學習,再小組討論,總結自然地理環境分佈特點。

2、教師對難點問題設問,引起學生思考重視,如地形對氣候分佈的影響。

3、穿插“阿里山”與“玉山”等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情操。

地形:以____爲主,平原主要分佈在__部,地勢__低__高地殼運動較活躍,多_____。

氣候:類型:____帶和___帶____氣候。氣象災害:________________

河流:河流水流,____豐富。最大河流是_______最大湖泊是_____

自然資源:深林資源、農作物、礦產、水產和海鹽。

三、發展中的經濟

這一部分主要有學生自主完成,所以由學生閱讀P81-82,再小組討論總結臺灣省的經濟有哪些特點?(農業、工業、交通、旅遊業)

(合作探究)讀“臺灣島交通及主要工業中心分佈圖”,思考:1、說出臺灣島主要工業中心和鐵路線的分佈特點。2、臺灣經濟以“進口-加工-出口”爲基本特色,試從地理位置加以分析。透過合作探究深入分析地形、地理位置對臺灣經濟發展的影響,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人口與城市

這一部分內容簡單,直接由學生自主學習完成任務。

五、小結

由於時間問題,主要由教師引導學生口述知識結構,對重點問題進行復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