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物理說課稿模板合集6篇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理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物理說課稿模板合集6篇

物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爲高二物理選修3—2第二章的第一節。內容講述的是感應電流方向的規律。教材是在初中磁場知識和對電磁感應簡單認識的基礎上,利用高中已學過的知識,較爲深入的研究磁轉化爲電的規律,研究電場、磁場的統一性。這些內容,在高中物理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

高二物理楞次定律說課稿教材的問題大多數都涉及到三維空間,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極爲有益。實驗方法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但不是對實驗現象進行簡單的羅列或初步總結,而是實驗和推理結合起來,得出比較抽象的結論,在這裏,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大綱的要求及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特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智能目標:

①理解楞次定律的內容。

②理解楞次定律與能量的轉化和守恆定律相符合。

③會用楞次定律解答簡單的有關問題。

情感目標:

①培養學生勇於進取,注重實驗和爲追求真理鍥而不捨的精神。

②培養學生善於動手,勤於動腦的良好實驗素質,培養學生仔

細觀察認真分析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與難點:

使學生清楚地知道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和感應電流所激發的磁場之間的關係是這一節課的重點,對這一定律的應用是這一節課難點。

二、說教學法

教學對象分析

①學生已經掌握了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已能解決感應電流的大小問題。

②學生透過立體幾何和磁場部分的學習,對三維空間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尚不能熟練掌握。

③好奇心強是中學生的心理特徵之一,可以透過生動,直觀的物理實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說教法

①本課採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②運用多媒體技術化抽象爲具體,突破教學難點。透過計算機模擬把假象的磁感線生動具體的表現出來,極大的克服了學生的思維障礙,有助於他們理解和掌握定律。

③由學生的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④透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說學法

學法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學而得法是教學的最終目的,給學生恰當的學法指導,可突出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於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開展,使教學輕鬆而高效;本課結合教法,學生可按以下學法進行學習。

①實驗探索法:本課創設了豐富的電腦動畫和有趣的物理實驗,反覆思考物理現象的原因和結果,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

②比較總結法:透過對現象的分析、比較、總結出物理規律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③反饋定位法:本課透過實例解析和練習反饋,可以鞏固所學知識,也有利於學生對概念的準確定位和正確思維的形成。

三、說過程

1、複習提問

1、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什麼?2、列舉能使右圖產生感應電流的方法

3、你知道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嗎?如何判斷其方向呢?

(學生集體回答引出實驗)

2、演示實驗,讓學生透過觀察發現在四種情況中:

①線圈中是否產生感應電流?爲什麼?

②穿過線圈的磁通量是怎樣變化的?

③檢流計的偏轉方向是否一致?

④在每一種情況中檢流計的偏轉方向總是保持一定的方向。

物理說課稿 篇2

本課題選自高二選修本,第十四章第八節。

本說課分教材分析與處理、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程序三部分。

一、教材分析與教材處理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地位與作用

《電容器、電容》是高考的熱點,是電場一章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

它是學完勻強電場後的一個重要應用,也是後面學習交流電路(電感和電容對交流電的影響)和電子線路(電磁振盪)的預備知識,在教材中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⒉教學目標

從知識上要求學生了解電容器的構造、作用,明確電容器的兩種工作方式,掌握電容的概念,並會用它們解決簡單的問題。培養觀察、分析、推理、空間想象、動手、語言表達等多種能力

⒊重點與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參考書確定電容公式的建立、理解與應用爲本節的重點。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所用的教材確定衝、放電的過程的建立爲難點。

(二)教材處理

新教材中《電容器、電容》一節把電容器的概念和平行板電容器兩部分內容編排在一起,形成兩個重點,課堂容量大,難點集中,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基礎差、能力低、空間想象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在尊重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的原則下,大膽進行改革,把教材的地二部分內容《平行板電容器》放到了下一節進行, 從而使本節內容緊湊、容量適中、難點分散重點突出。

對電容器帶電量與兩極間電壓成正比這一結論,教材是直接硬灌給學生的,不宜於學生接受,我從網上下載了衝放電模擬演示實驗,彌補了教材的不足,讓學生透過描點,畫線,親自探索出電量與電壓的關係,順其自然引入電容的概念,從而掌握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不僅易於消化,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鞏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對電容器的衝放電過程教材說的過於簡單,加上內容抽象,微觀運動又無法演示,學生接受困難;而這部分內容又是後面學習電磁振盪的基礎,爲突破難點,不僅用實物演示,還採用了計算機模擬,讓學生親眼看到了電子的運動過程爲後面教學鋪平了道路。

對電容器的構造教學,讓學生親手扒開電容器,使學生感到可信,透過動手實驗,本來不易於接受的較爲陌生的電容器構造,一下變清楚了,使學生認識到就是前面講過的兩塊平行金屬板,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習興趣

整節課始終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實驗爲主線,計算機多媒體的應用使動態的微觀世界真的動了起來,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一)教學方法

爲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根據教育心理理論,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動靜結合。利用演示實驗和計算機模擬來調動學生,使學生主動學習,在愉快的氣氛中獲取知識,即爲“動態”。教師適時設疑使學生靜心思考,即爲“靜態”。整節課始終處於一種動靜交替的節奏之中。

2>教學方法採用了教師啓發點撥與學生探索分析想結合。主導與主體相結合。對電容器電容公式的推導,讓學生自己探索電量與電壓的關係,教師引導得出電容器的公式,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

(二)教學手段

沿用了自制教具、洛侖茲力演示儀傳統教學手段,又用了計算機、投影儀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兩種教學手段並用,既激發了興趣,又增大了課堂容量,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教學程序

(一)新課匯入

透過演示感應起電機演示,使學生觀察到兩種不同的放電情況,教師順勢指出:“出現這兩種情況與這兩個大瓶子有關,它們是什麼?有什麼作用呢?”“其實它就是萊頓瓶,是一種存儲電荷的裝置,現在叫電容器”這正是學生腦海中想問的問題,教師順其自然匯入新課。爲激發學生的求知遇,用洗衣機電機教具展示有無電容器電機啓動情況的不同(無電容器電動機不轉,只有用手推纔可轉動,而電容器加上後動機可以自動轉動),使學生明確電容器的重要作用,爲新課教學作好鋪墊。

(二)新課教學

1)首先,學生動手實驗,把開電容器展示電容器的構造,

2)演示電容器的作用,引導學生得出“電容器可以充當電源。”從而建立電容器具有存儲電荷的作用。

物理說課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1、本節的地位及主要內容

牛頓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運動和力的關係,是動力學理論的基礎,是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透過本節的學習,學生把在第二章學習到的運動學知識和第三章學習到的力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爲後面牛頓第二定律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

2、教學目標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物理課程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爲學生終身發展、應對現代社會和未來發展的挑戰奠定基礎。結合本節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情,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A、知識和技能

①知道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係的觀點及其存在的錯誤。

②領會伽利略研究力和運動關係的思想方法。

③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並能運用其解釋有關的現象。

④知道什麼是慣性,能舉例說明物體的質量是其慣性大小的量度,並能解釋相關慣性現象。

B、過程和方法

①在實驗探究牛頓第一定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透過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

②從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中受到科學思維與方法的教育。

③透過對生活中慣性現象的解釋,樹立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的教育,瞭解人類認識事物的曲折性。

②透過介紹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係的研究,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3、重難點分析

本節內容的學習旨在讓學生首先明確運動與力的關係,爲後面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所以學生理解並領會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是本節的教學重點。爲了突出重點可以結合生產生活中的實例來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慣性這個概念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如何讓學生理解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以及質量是決定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對於教學難點,主要透過做實驗來加以突破。

二、學情分析

我所教班級學生知識水平在全市高生中處於中等偏下水平,對新知識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更多的是被動接受學習,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太強。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階段雖然已經學習過,但還只是停留在認識的層次上,在高中階段學習中,除了要保持新鮮感,還需加大思維強度,對牛頓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的運用

爲了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根據本節教學內容、學校現有的教學條件以及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需要採取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節課可以採用演繹推理法、講授法、自學法、實驗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四、學習方法指導

從本節教學內容來看,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牛頓第一定律,但認識不夠深刻。在高中階段重新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學生首先需要溫故而知新,然後透過聆聽教師講解、觀看相關視頻、動手進行實驗探究,邏輯推理等途徑進一步加深理解,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可以採用觀察法、演繹推理法、實驗探究法等多種學習方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1、課堂匯入:

先播放神舟飛船發射升空的剪輯視頻,讓學生知道動力學在科學技術上的應用,這樣引入課題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再呈現兩個常見的力和運動關係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如,透過討論不少學生會得到"運動靠力來維持"的結論,這正是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得到的結論。採用這樣的教學策略有利於使學生認識到光靠直覺和思維去研究問題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亞里士多德的這一觀點維持了近兩千年。他所犯的錯誤與當時的社會和科學背景有關,存在着歷史的侷限性。雖然他在物理問題上犯了些錯誤,但他卻被恩格斯稱爲是最博學的人,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透過對亞里士多德及其觀點的介紹,目的是使學生學會用辯證的歷史的觀點看待偉人的過錯。

2、領會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不少學生還存在疑問,爲什麼說亞里士多德關於力和運動的觀點是錯誤的?怎樣去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呢?不少學生會提出透過實驗來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的這種研究思路,這正是伽利略物理學家確立的新的研究法——實驗法,伽利略之前的物理學家大都透過形式邏輯推理得出結論。這樣便水到渠成地把學生注意力集中到伽利略對力和運動的研究上。

伽利略認爲把人們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爲了體現出伽利略關於力和運動的思想,可以創設情境,重溫初中物理中做過的斜面實驗,讓學生觀察小車從斜面同一高度滑到粗糙程度各不相同的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分析小車爲什麼運動距離各不相同並最後都停了下來。

針對上述實驗現象,讓學生設想小車不受摩擦力時結果如何,再向學生介紹伽利略的理想實驗,這有利於使學生對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充滿興趣和期待,因爲是理想實驗,不能直接去做,所以最好透過多媒體動畫將伽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呈現出來,這樣做能使學生加深認識。

3、慣性定律是多位科學家共同探索的結晶

接下來教師概括提升理想實驗的意義:理想實驗雖然是理想情況,但是以事實爲基礎,實驗爲依據,是一種科學思想方法。透過對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的學習,學生能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薰陶。然後介紹笛卡爾對力和運動關係的認識的補充,最後由牛頓總結得出牛頓第一定理,課本做出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是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敢於質疑,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介紹完牛頓第一定律後,可讓學生觀察冰壺比賽的視頻剪輯,可以看到,冰壺所受阻力很小,能以幾乎不變的速度繼續前進,直到它再一次受到其他冰壺的撞擊才改變原來的狀態。還可以觀看航天員楊利偉在神舟飛船中吃食物的視頻等,這樣能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慣性定律的理解,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4、慣性與質量

慣性概念比較抽象難懂,爲了使學生容易理解,課本中用了比較形象的語言——"抵抗運動狀態變化的本領" 來描述慣性。學物理並不是閉門造車,本着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學生對物理概念的認識應當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師生可以共同列舉身邊的一些慣性現象,並做一些有趣的慣性實驗來認識慣性。爲了讓學生理解質量是決定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這樣理解:即物體質量不同,從靜止達到某一速度或從某一速度達到靜止的難易程度不同。例如空載的汽車比滿載時容易啓動,用球拍很容易將乒乓球擋回,面網球因質量比乒乓球大卻不那麼容易被球拍擋回,這些例子足以說明,質量大的物體運動狀態越不易改變,其慣性越大。這樣做一方面聯繫了生活實際,突破了教學難點,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的興趣。

5、知識鞏固與延伸

爲了讓學生加深理解,需要佈置一些合適的課後作業。爲了擴大學生知識視野,學生課後可以閱讀本節後面的STS欄目中關於慣性系和非慣性系的介紹,還可以多閱讀一些與本節知識有關的其他資料,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六、板書設計

黑板板書是對一節課內容的高度概括,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板書是必不可少的,黑板板書簡結精練,注重色彩搭配,會產生良好的藝術效果,整齊優美的板書會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留下深刻印象。

物理說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參照物的概念.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參照物的概念、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教學難點:認識物體運動和靜止相對性.

教學方法:提問討論法

教學用具:掛圖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組織同學閱讀課本節前大"?"的內容。提問: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子彈在運動嗎?飛行員爲什麼能順手抓住一顆飛行的子彈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認真學習有關物體運動的知識。

二、新課教學

1.什麼是機械運動?

物理學裏講的運動是指物體位置的變化。

同學們騎自行車時,人和自行車對地面或路旁的樹都有位置的變化;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它相對於地面有位置的變化。物理學裏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提問並組織學生回答:舉例說明我們周圍的物體哪些是在做機械運動。

2.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組織學生看掛圖,討論: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讓學生充分說明自己的看法。

小結:首先明確本問題中研究對象是汽車中的乘客,這位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其次根據前面所學機械運動的知識,判定汽車、司機和乘客都在做機械運動。但是司機和男孩所說乘客是靜止的或是運動的說法都有道理。因爲他們在研究乘客的運動情況時,選定的作爲標準的物體不同。

問:司機看到乘客沒動是靜止的,是以什麼爲標準的?

答:以車廂爲標準,乘客相對於車廂沒有位置的改變,所以說乘客是靜止的。

問:男孩看到乘客運動得很快,他是以什麼爲標準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樹木、房屋爲標準,乘客相對於路面有位置的改變。所以他說乘客是運動的。

教師小結:在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定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提問:看課本圖12.1-3,卡車和聯合收割機在農田裏並排行駛,受油機與大型加油機在空中飛行,說它們是運動的,你選什麼物體爲參照物。

答:選大地爲參照物,它們是運動的。

教師追問:在甲圖中如果選卡車或收割機爲參照物,在乙圖中如果選受油機或加油機爲參照物,另一物體的運動情況是怎樣的?

答:另一物體是靜止的。因爲它們相對於參照物沒有位置的改變。

教師小結:像卡車和收割機這樣兩個物體以同樣的快慢,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的相對位置不變,則稱這兩個物體相對靜止。

提問:請你解釋法國飛行員能順手抓住一顆子彈的道理。

要求學生用相對靜止的道理予以解釋。教師指出: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在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常選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爲參照物。舉例說明當所選的參照物不同時,物體的運動情況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車中的乘客以地面爲參照物是運動的,以車廂爲參照物是靜止的。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一節運動的描述

一、什麼是機械運動

物理學中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二、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參照物:在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時被假定不動的物體。

2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

物理說課稿 篇5

根據新課標理念,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爲什麼這樣教爲基礎,從教材分析、學情分

析、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本節內容進行說明

一、首先是教材分析

本節是高中物理必修__第__章第__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是__。本節編排在__之後,學

好本節課,將爲接下來__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

二、接下來是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在知識上,本階段學生已經掌握__(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但只是停留在認

識的層次上),教師應在此基礎上進行引導和深化,以加深學生對本節內容__的理解。

三、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學生透過師生共同探究,掌握物理學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__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求知慾和科學探究精神以及交流

合作精神。

四、爲達成以上目標,我確定了本節的重難點

重點

難點

五、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在教法上,我運用多媒體輔助,採用啓發教學法,小組討論法和演示實驗法。

在學法上,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啓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接下來將是我本次說課最重要的部分—教學過程設計,我採用教學四步曲

第一步 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大屏幕展示(播放視頻)

實例引入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從

而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

第二步 新課講授

我將新課講授分爲__個環節

1、 讓學生理解__內容

我會

透過本環節設計,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

2、 讓學生理解__。(實驗)

我會

這一環節的體現了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學生自己探究得出而不是由教師直接給出,使

學生更有成就感,並能更深刻的理解此內容。

3、 讓學生深刻理解__,能夠靈活運用。(例題)

大屏幕展示例題,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獨立思考,然後進行小組討論。對兩種方法進行

比較,第二種方法具有優越性。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促進學生對本節知識的靈活應用。

第三步 鞏固提高(填表格)(討論)

大屏幕展示基礎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隨後教師規範解答,這樣既能鞏固本節所學知識,

讓學生知道自己存在的問題,及時改正;透過檢測,教師也可知道學生在哪些地方還存在問

題。

第四步 小結作業

小結:大屏幕展示表格,請學生填表格的形式複習本節的主要內容,教師補充完善,並解答學生對本節知識仍存在的疑問。之所以這樣設計是運用新課標理念,老師是指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作業(實驗,收集資料)

3-5個基礎題,體現重視基礎,部分中難題,以滿足學有餘力學生的需求,從而達到分層教學的目的

七、板書設計

爲體現教材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採用脈絡式板書,重點突出,層次分明,這就是我的板書。

物理說課稿 篇6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地位及作用:動量守恆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適應的基本規律之一,它比牛頓定律發現的早,應用比牛頓定律更爲廣泛,如可以適用於牛頓定律不能夠解決的接近光速的運動問題和微觀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頓定律的應用範圍內的某些問題,如碰撞、反衝及天體物理中的“三體問題”等,動量守恆定律也更能夠體現它簡單、方便的優點。

處理方法:雖然3-5要求低,但是動量守恆定律是高中物理3-5的最重要內容,做爲一名物理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識,因此在教學中力圖讓學生自主探究切來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於課標和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將該節課的教學三維目標定位爲

(二)教學目標

1、 理解動量的概念,知道動量是矢量,

2、 理解動量守恆定律的確切含義和表達式,培養守恆思想。

3、知道動量守恆定律成立的條件,並會用它解決問題。在講解例題2時和學生探討一下車輛安全問題。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4、透過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強烈的求知慾、濃厚的學習興趣等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動量、動量守恆定律

難點是動量守恆條件的確立

爲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和學法:

爲了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循序漸進與啓發式的教學原則,我進行了這樣的教法設計:在教師的引導下,創設情景,透過開放性問題的設定來啓發學生思考,透過問題導學,合作探究,學生交流展示,學生提出疑問,在自主學習中體會物理概念形成過程中所蘊涵的物理方法,使之獲得內心感受。再進行達標訓練起到鞏固的效果。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展示碰撞動畫)、實物展示臺(供學生展示用)、學案(課前要求預習)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流程

1) 整體設計

安排“知識鍵接(創設情景)----展示目標——問題導學(合作探究)——當堂達標訓練--課後鞏固訓練”進行,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的主導地位。

2) 環節設計(主要是知識鍵接引入和重難點突破)

情景鍵接匯入,透過兩小球的一維碰撞,V2>V1,發生碰撞,問碰撞後有幾種可能情況?並思考碰撞中遵循怎樣的規律?(從不變量引入守恆並匯出了動量的概念)

重點(1)討論動量概念,我設計如下知識點填空,可以概括其要點。1、定義2、表達式3、單位4、方向,5,動量變化

這些內容在引入動量概念後可以輕鬆自主解決。

重點、難點(2)理解動量守恆定律及條件

自學問題:1、什麼是系統?什麼是內力和外力?

2、分析上節課兩球碰撞得出的結論的條件。兩球碰撞時除了它們相互間的作用力(系統的內力)外,還受到各自的重力和支援力的作用,使它們彼此平衡。氣墊導軌與兩滑塊間的摩擦可以不計,所以說1和2系統不受外力,或說它們所受的合外力爲零。

3、動量守恆定律的內容 4、表達式

5、適用條件

在例題2的分析中可設計如下問題:1、是否滿足守恆條件2、選擇正方向3、碰前動量4、碰後動量,5根據動量守恆定律列式計算

1、學生活動:

討論(-)學生交流,教師巡視,學生在討論中遇到問題詢問老師、老師彙總

展示交流(1) 教學把巡視中遇到的問題和重點問題提出來,先讓或者引導其他小組會的同學給與解答,不會的教師纔再給與解答。然後教師給與延伸 (例題分析)

2、 當堂達標訓練(10分鐘)學生展示答案與標準答案比較。解答有異議的問題。

3、 課後設計專門的鞏固訓練

總結語:應及時說明:這是課前的設計,還有待於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實施,並且將在具體實施中結合課堂實際及時應變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