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生物說課稿模板合集六篇

說課稿2.37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生物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

生物說課稿模板合集六篇

生物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 各位專家、 大家好:

我是磨市中心學校的教師, 我說課的內容是 1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下而我從教材內容、 學生特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等幾個方而進行闡述:

一、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 (人教版) 第五單元的第三章c 本節內容的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對動物的作用進行概括; 也爲第六單元中 《保護生物多樣》 打下基礎、本課教學資源豐富, 主要是歷史上的生態事件, 生活中的人與動物關係實例, 透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動物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成員、它具有三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即在生態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幫助植物傳粉、 傳播種子, 我們應當愛護它們D

本章內容還可以加深學生對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認識、 本節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寬度, 一眉七上 《生態系統》 有關聯、 與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的知識更是有緊密聯繫, 可以說是一次總結坊提升, 因而舊知識的掌握程度對本課的效果有較大影響、

二、 學生分析

根據八年級學生思維是感性到理性的過渡階段, 對資料的分析尚不夠深入、 不能主動透徹的去分析和總結現有的資料、 但學生的好奇心很強、 應該採取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給學生留有獨立思考, 讓學生白主學習、

三、 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1、 舉例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 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幫助植物傳粉、 傳播種子等方面的積級作用、

2、 知道生態平衡的含義

3、 鞏固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的知識

4、 認同生態系統中生物驚生物之間相互依賴、 相互制約的關係、

(二) 能力目標

進一步提高分析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情感目標

1、 樹立環保意識, 培養愛護動物的情感, 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2、 辯證地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係、

四、 教學重點

1、 舉例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 促進生態系統的的作用、

五、 教學難點

1、 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 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2、 學會辯證地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係、

六、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 教學課時: 1課時

八、 教學過程

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進入課堂我首先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引言: 讓我們跟隨一首兒歌,走進今天的動物世界曼 (我播放的兒歌是 《蝸牛 鐳黃鷓鳥》 ) 播放後直接問有哪二種動物, 你們喜歡它們嗎?過渡: 和蝸牛與黃鵬深受人們的喜愛, 與之相比, 有的動物卻沒有這麼幸運, 接着把書中的前二點資料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因爲它們反映的是一個主題o

一、透過一組資料認識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麻雀啄食和糖蹋農作物, 曾被列爲主要的害鳥口 20 世紀 5Um60 年代, 我國開展了 輾巢滅麻雀” 的羣衆運動。 據有關資料記載,上海市在5天內就消滅麻雀 686172只, 獲雀卵 265 968只q 現在, 有關專家發出了要保護麻雀的呼籲n 這是爲什麼?

2、 、 呼倫貝爾草原是我國最大的牧業基地o 過去那裏有許多狼, 對牧業的發展構成嚴重的威脅n 爲了保護人畜的安全, 當地牧民曾經組織過大規模的獵捕狼的活動n 但隨後野兔卻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口 野兔和牛羊爭食牧草, 加速了草場的退化o 想一想, 野兔的數呈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3、 金合歡與螞蟻的資料, 我先展示金合歡的圖片, 接着把書中的表展示出來n 然後師生一起研究表, 得出結論n學生檢視目標師生進行情感交流, 學生進入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氛倒a

學生透過書中的資料和課前上網查詢得知=雖然麻雀平時多食穀類,對人類有害,但在生殖季節大里捕食農業害蟲, 間接的保護了莊稼,因此有對人類有利的一而.我們應該辨證的看待麻雀,如果把麻雀都消滅掉了,那麼農業害蟲會大量增加,對人類更爲不利,所以專家提出的保護麻雀的呼籲是正確的n

野兔數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因爲狼的數量的減少.每一種動物在生物圈中都有自己的作用和地位, 不要因爲人類的目私和無知再做傻事口金合歡的資料提示人們不能想當然, 生物之間的關係有時很複雜。讓學生在目標的指引下H0LD住教材n

引入不用書中的羊草及三個問題是因爲不好與後續知識建立聯繫=

這樣做的好處是: 用到了書中的實例, 貼近生活, 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引入課題, 自然過渡.這裏的資料我打算採取師生談話讓幾個同學發表一下觀點就行, 不深度討論, 中競也沒很深的內涵金合歡的資料很不用但還是放進去n 並放了一張金合歡的圖片

三個討論題不想展示出來、 設計意圖: 這是發生在澳大利亞的一個著

4、 補充生態故事: 《毛毛蟲紀念碑》 再 名的生態故事, 類似一次證明動物的作用 的故事還有很多, 比這個故事的內容: 澳大利亞人從引種中嘗 如美國的海鷗紀念到的了甜頭, 於是大規模引種, 他們引種 碑、大豆便成了大豆生產大九 引種綿羊便成 學生回答老師的提問了蓄牧大國, 有一個人看見仙人掌花美, 教師講解生態平衡定義還可以作柵欄, 結果苦不堪言、 生物學家建議用毛毛蟲, 用了十年才控制了, 人們爲了感謝毛毛蟲, 建立了

二、 展示草原生態系統, 分析一條食物鏈 由一條食物鏈進行分(草一一一兔一一一膊) 三種生物之間的數重誰 析方便認識動態之間最多? 誰最少? 當一種生物數裏發生變 數量上各個時期的相化時, 其他生物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對關係, 也容易知道,

3、 動物的數裏能不能無限地增長? 爲什 它們之間是一個動態麼? 平衡、

小結: 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凰和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這種現象就叫生態平衡、 這是一種相對平衡,又是一種動態平衡, 而不是絕對平衡、

三、 動物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難

1、 學生認真思考、 用圖示可以把書中的點, 我先學生回憶有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

2、 動物作爲消費者, 直 文字變得更形氯 也用的知識, 在這生有困難時把二個公式展 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爲 便於抓住重點, 更好示出來接着提問= 食, 透過消化和吸收, 地理解、

沒有植物, 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會越來越 將攝取的有機物變成目一一一, 氧氣會一一一、 這是不是很非常有利 身能夠利用的物質、 這的呢? 不是最終會導致植物 ---- " 些有機物在動物體內經1、 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製造的有機物,

是怎樣變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無機環境中的?

2、 假如沒有動物, 這一過程會受到影響嗎?

引導學生思考並展示二個公式, 使學生形成知識之間的聯繫、

過分解, 釋放能裏、 同時也產生二氧化碳、 尿液等物質, 這些物質可以被生產者利用、 動物排出的糞便或遺體經過分者的分解後也能釋放出二氧化碳、 含氮的無機鹽等物質、

3、 學生認識動物對二氧

化碳的循環有重要作用

四、 動物幫助植物傳粉、 傳播種子教師讓學生觀察: 多媒體中的動物

(多媒體展示的是學生熟悉的蜜和蒼耳)

想一想: 動物在自然界中還有那些作用?

動物能夠幫助植物傳粉, 使這些植物順利地繁殖後代d

動物能夠幫助植物傳播果實和種子, 有利於擴大植物的分佈範圍

提問: 動物有危害的一面嗎?

最後, 講述動物有時也會對植物造成危害, 從而對動物的作用有一個全面正確的

認識o

五、 師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小結

六、 用課後的習題進行反饋n 並用多媒體

結 展示進行訂正u學生透過生活經驗說出動物還可以具有媒介作用 o

由一些熟悉的動物,比如蜜蜂、 牛分析出動物的傳播作用口 最後播放課件中的視頻形成對某些動物的這一作用進行加深認識

九、 板書設計: (只板書課題)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生態平衡的概念

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這種現象就

叫生態平衡 (ecoloqical balance) .

乙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在生態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g

幫助植物傳粉、 傳播種子

生物說課稿 篇2

一、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關於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學生掌握過多的有關腎臟形態結構方面的生理名詞和概念,主要是透過觀察與思考和資料分析,引導學生了解泌尿系統的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過程,並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互適應的基本觀點。由此可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過程。

2、透過資料分析、觀察與思考、討論等學生自主學習,培養科學推測、科學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互適應的觀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爲:

尿的形成過程。

二、重點的突出與難點的突破: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由“你知道人體的生命活動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廢物嗎?”這一學生不難回答的問題開始,引導學生運用分類的方法對這些廢物進行分類,自然匯出“排泄”與 “排遺”的概念及區別。由一句話:人體的“排遺”過程在前面的消化系統中已詳細瞭解,本課來了解人體的排泄過程切入課題。以提問:人體排泄的廢物主要是以尿的形式透過泌尿系統來完成,泌尿系統有哪些組成?

進入“泌尿系統組成”的教學:

學生觀察“泌尿系統組成圖”,同時觀察老師提供的泌尿系統模型,能比較容易地描述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組成結構的功能。再小組合作學習81頁討論題,對泌尿系統進一步研究得出尿的形成與血液循環有密切關係的結論。提問:腎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腎中是怎樣形成的呢?

開始“尿的形成過程”教學:

尿的形成主要與腎單位有關,腎單位是個非常微觀的結構,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對這一結構不可能有任何瞭解,而且對每個腎臟包括大約100萬個腎單位的理解也需要學生髮揮想象,教材中有“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此圖的作用是幫助理解以上難點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好這張圖。

設計[看:說“發現”的話]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中相關文字,結合觀察圖片,仔細理解文字和圖片的內在含義,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發現。透過這一環節培養學生獨立觀察習慣,學習觀察方法。學生將明確:1、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組成。2、沒有過濾的血經過腎單位後變化爲尿和已過濾的血。3、腎小球是毛細血管球,腎小管周圍纏繞着大量的毛細血管。接着出示[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回憶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以及在物質交換中作用,來分析腎內毛細血管所具有的功能,從而推測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作用特點,爲理解尿的形成過程打好基礎。腎單位的結構特點,決定了腎單位有形成尿的功能。

設計[問:說“疑問”的話]這一環節,學生觀察:“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四人小組合作,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其他小組學生回答。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學生的互問互答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在合作與交流中理解腎小球的過濾作用,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觀看“尿的形成”動態課件,豐富學生的感觀。

然後透過[想:說“理解”的話]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整合前面的學習結果、進行語言加工概述尿的形成過程。接着插入資料分析,加深學生對尿的形成過程的理解。透過數據資料分析,解決問題,學生的科學推測、科學思維能力得到發展。接下來的“幫我釋疑”環節,透過學生對生活問題的剖析,實現學生對尿的形成過程更準確把握。在此過程中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常見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生體驗到生物學知識的作用,有利於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更大的學習興趣。腎單位形成尿液,尿液又怎樣排出體外呢?

進入“尿液的排出”教學:

再次觀察“泌尿系統組成”圖,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能很準確描述“尿液排出途徑”,閱讀教材83頁,概述尿液排出過程,人體排出尿液對自身的現實意義。

三、教學設計中體現的課改新理念:

1、在教法的設計上,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爲主要教學手段。如:“尿的形成過程”教學中將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重組, [看:說“發現”的話]、[問:說“疑問”的話]、[想:說“理解”的話]等環節的設計,體現觀察→質疑→探究→釋疑的完整探究過程,層層遞進,由簡單到複雜,學習內容、學習要求有梯度,不同層次學生都有能夠完成的任務,適應了不同學生的發展,也爲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了能力發展的空間,有利於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動理解“尿的形成過程”。教師在此過程中起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體現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2、注重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本節內容圖片資料豐富,教學中充分利用圖解,“泌尿系統組成圖”、“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每幅圖片都兩次呈現,每次呈現的學習要求都不同,注意引導學生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地觀察圖,透過自己的努力、與同伴的合作交流理解文字和圖片的內在含義,在此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獨立觀察習慣,學生也能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透過“泌尿系統組成”模型直觀觀察、“泌尿系統組成圖”、“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等圖片觀察、“資料分析”中數據資料分析,“幫我釋疑”中生活問題剖析,讓學生對“尿的形成、排出廢物”由關注到理解,到對全過程準確把握。學生透過學習,養成科學的分析方法,培養科學推測、科學思維能力。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討論交流中培養合作及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提高。

倡導探究性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你知道人體的生命活動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廢物嗎?”,引導學生回憶並總結前面學過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 內容,開始學習,到出示[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回憶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以及在物質交換中作用,來分析腎內毛細血管所具有的功能,從而推測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作用特點,爲理解尿的形成過程打好基礎。這都是引導學生由已知來探究未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將以前所學知識與新課教學相聯繫,也使學生更好地確立“人體的各系統之間是互相關聯,共同協作完成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的觀念。在教學活動組織上,特別是“尿的形成過程”教學設計,教師起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巧設問題,以學生活動爲主要內容,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慾望,透過學生的主動學習,獲得新知識,能力得到提升,也體現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生物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簡析

本節是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章動物的運動和行爲》的內容。教材安排這一章對培養學生生物學素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本章第一節講的是動物的運動,它是學習第二、三節動物行爲的基礎。動物的行爲多種多樣,而動物的社會行爲是動物行爲的一種。

《社會行爲》這節內容主要是研究動物社會行爲的特徵及資訊交流的'方式及意義。動物社會行爲的知識與人類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所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本節課的特點,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教師提供的分析和實驗用的素材,讓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認識動物社會行爲的形成機理,理解社會行爲的意義,獲取動物社會行爲方面的有關知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動物社會行爲的概念、

2、能舉例說出動物的社會行爲、

3、描述動物羣體中資訊交流的意義。

4、認同羣體的力量大於個體。

5、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同成功的科學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2、認同同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

3、初步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1、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增加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

2、注重培養學生熱愛動物的情感,增強體驗情感的意識,而不是單純的說教,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昇華出熱愛生命的情感。

二、教法與學法:

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不是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主動同化和順應的過程。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始於他們在生活實踐中對自然界的認識,而不是單純對書本知識的記憶和接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關注學生原有認識對科學學習的影響,盡最大可能借助各種教育資源,引導學生認識原有經驗的侷限性,主動構建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培養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瞭解技術與社會的關係。因此本節課主要採用多媒體演示創設情景、師生雙向交流、觀察與探究、學生討論等多種學習方法。鼓勵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整個教學過程,重視師生、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真實的體驗。

三、教學程序

以生物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爲出發點,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動物社會行爲的有關知識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一)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透過圖書館、上網等途徑大量收集閱讀有關動物行爲的文章和資料,並觀察螞蟻、狗、貓等一些身邊動物的取食過程。這個環節的目的在於以點帶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課堂活動

1、匯入階段

針對學生課前觀察螞蟻、狗、貓等一些身邊動物的取食過程,提出以下問題:

(1)這些動物取食行爲都相同嗎?

(2)哪些是羣體生活的動物。

這一環節的目的在於創設情境,引領學生走入生活

2、新知識學習階段

教師引導學生在以上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並最終引導學生共同探討社會行爲的特徵。學生能提出很多問題。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帶着問題去學習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意識。

動物社會行爲的特徵:

先對學生提出如下問題:

1、蜜蜂,白蟻羣體成員分別有哪些?它們的職能分別是什麼?

2、在狒狒的羣體中哪一個是首領?爲什麼?

然後,多媒體演示白蟻等生物的羣體生活,並觀察圖片狒狒的羣體生活。

讓學生帶着問題觀看,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白蟻、狒狒羣體的社會行爲特點。在此基礎上熱烈的討論最後得出結論。

帶着問題觀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的參與到分析和討論中,在表達交流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更好的掌握動物的社會行爲的特徵。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說明理由,教師引導方向爲:

1、羣體中等級次序是如何形成的?

2、這些生物爲什麼要結羣生生活?

3、羣體中的社會行爲的意義是什麼?

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思維能力。

接下來讓學生推測:爲什麼牧羊人放牧時管好頭羊就可以?

進行推測能夠使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對社會行爲的特徵加深了理解,同時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羣體中的資訊交流

不用語言人類如何進行交流?引導學生明白人類可以透過表情、動作和氣味進行資訊交流。

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舉出這樣的例子。如:1、用聞花香的氣味辨別花的種類。2、學生做各種表情和動作讓同學去猜一猜所表達的意思。透過學生親身體驗明確人類除了可用語言進行交流外,還可以透過動作、表情、氣味進行資訊交流,爲學習動物羣體中的資訊交流打基礎。

動物羣體是如何進行資訊交流的呢?教師先提出問題:蜜蜂,螞蟻,鳥類,靈長類動物是如何傳遞資訊的?然後引導學生帶着問題錄像學生看錄像後,說出動物羣體間的資訊交流的方式有動作、聲音,這種交流使羣體間保持聯繫,共同取食和禦敵。

透過對問題的探究,使學生明白動物羣體中資訊交流的重要性,認識羣體生活對個體及種族的延續有重要的意義。

探究螞蟻的通迅

教師提供資料:觀察螞蟻取食時,一隻螞蟻發現食物,會迅速返回巢穴,一會兒,一大羣螞蟻排着長長的隊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資料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教師引導方向:

1、螞蟻沒有發出聲音,是靠什麼傳遞資訊的?

2、領路的螞蟻爲什麼總是要經過曲折的路徑再次找到食物,並沒有走一條捷徑呢?

作出假設:螞蟻是靠氣味傳遞資訊的。

這樣設計能培養學生髮現問題、作出假設的能力,增強探究意識。

每四人一組閱讀教材提示,擬定計劃,進行探究。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實驗進行。小組成員確定實驗步驟;明確實驗材料;進行分工,確定記錄的方法,實施方案。

組內的分工與合作可以使學生體會合作與資訊交流的意義,同時體會組內成員共同完成的實驗要比個人單獨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示:

1、螞蟻喜歡吃什麼?

2、怎樣飼養螞蟻?

3、觀察螞蟻的取食行爲時飢餓狀態和吃飽的狀態哪一個效果好?

4、怎樣能更好地控制螞蟻的行爲?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體代替紙片?

6、最好將觀察過程拍下來。

實驗完後,請各小組派代表在班級進行交流,其它小組的同學評價其小組實驗的優缺點,並對提出的問題給予解釋和說明。教師也要適時的參與評價。

小組代表發言,其他組同學評價其實驗方案的優、缺點,並對提出的問題給予解答。讓學生評價優點和缺點使學生在看到其它組的同學不足時,也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展開熱烈的討論。

“在中國由於我們的文化比較強調求同和服從權威,不太注重尊重孩子本身的思考和自決的權利。”而新課程的實施旨在改變這種現狀,重在放開學生的手腳,放開他們的思想,作爲教師就應適當給每個學生創造機會,讓所有學生參與進來,去想象、去自由表達屬於他們自己獨特的情緒、情感,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滿足感。

實驗完成以後讓學生設想如果自己是一隻小螞蟻會有什麼感受?我們應該

怎麼樣對待動物?

學生談感受。讓學生換位思考,體驗生命的脆弱,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油然而生熱愛生命的情感。接下來談如何對待動物,學生髮自內心地說應該熱愛動物,保護動物。

四、總結與反思

動物的羣體生活及社會行爲離不開資訊交流,動物的資訊是什麼,怎麼交流?對於這些問題進行單純的講解,學生也能記住,但是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對生物學知識的掌握,很容易處於機械的記憶狀態。透過這樣的探究活動突出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讓學生透過觀察提出問題,在問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透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獲得知識,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學生對知識記得紮實,難以忘懷。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不但對生物學知識掌握較好,而且學生的創新精神也能得到培養。如探究氣味是螞蟻的通訊方式之一時,用紙片搭一條通道,在移動紙片的過程中,螞蟻很容易受到驚擾,影響螞蟻的行爲,不容易觀察,因此可以鼓勵他們大膽創新,設計出比教材的實驗更簡便易行、效果更明顯的實驗方案。

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動物的社會行爲

一、動物的社會行特徵

1,羣體內部形成一定的組織

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

3,有的羣體中還形成等級

二、羣體中的資訊交流

動作、聲音、氣味等

三、探究螞蟻的通迅

生物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內容是《認識生物的多樣性》

首先,我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級生物生物上冊第二章的內容。

本節內容包括: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這部分內容較爲重要,學生很難理解,同時也是高中生物的重要部分,所以學好這個內容爲學好以後的生物知識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領會生物多樣性的涵義,列舉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

2 能概述生物種類、基因與生態系統多樣性之間的關係。

3.說明保護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透過對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的學習,初步概述它們之間的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對生物多樣性的學習,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透過學習我國的珍稀的植物資源,增強學生的自豪感。

2.透過學生的討論學習,加強學生的寫作和交流。

重難點

重點:列舉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概述它們之間的關係。

難點:1.基因的多樣性。 2.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之間的關係。

三、說教法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2.活動探究法

3.集體討論法

四、說學法

五、說教學過程

1.新課匯入讓學生進入情境(約 3-5 分鐘)。

方法:課件展示:遊戈的魚羣、飛翔的海鷗、撲騰入水的企鵝、跳躍的猴羣、飛跑的麋鹿、追逐的獵豹、悠然的丹頂鶴、開屏的藍孔雀、成片的森林

2.新課講授 25 分鐘: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並提問:生物的多樣性的三個層次是哪些?

(2)引導學生分析資料,並進行討論。

(3)組織學生學習基因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4)與學生一起討論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之間的關係。

3.學生訓練與討論 10 分鐘

4.課堂小結 3-5 分鐘

六、說板書設計

生物說課稿 篇5

第一部分: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計算機病毒及其防治》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進階中學教科書《資訊技術》第四冊"資訊安全"中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內容,本部分內容爲1課時。在學習本課時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因特網基礎應用等知識,高中的計算機網絡主要是以圍繞因特網應用爲主線,深入細緻的學習計算機各部分的內容。透過對本課時內容的學習,提高學生對計算機資訊資源的保護意識,能夠進一步有效的保護個人資訊和各種計算機資源不受侵害,故而本部分內容的學習很重要,我們將以學習計算機病毒特點和瑞星殺毒軟件的使用作爲依託,激發學生支援國產軟件的熱情,着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自我創新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具體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二、學情分析

本課面對的是高中學生,計算機病毒對同學們來說並不陌生,但是我們很多同學缺乏網絡公共道德意識和網絡自我防護能力。爲了讓學生能把更多學習內容應用到我們的計算機中來,樹立文明使用計算機的道德規範,我在分析了學生對計算機病毒認識之後,我選擇了計算機病毒基礎理論的學習和國產殺毒軟件的具體應用。本着體現資訊技術基礎性、綜合性和人文性來設計整個課堂教學,堅持自主學習的原則,重難點知識讓學生透過自己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來完成,同時結合課堂實際情況,教師適當給予指導,最終圓滿的完成整個課堂教學。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計算機病毒的定義並根據定義歸納出計算機病毒的特點;能夠識別部分流行病毒(如蠕蟲病毒,木馬等),並能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最後能對自己和小組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

2、掌握常用的防治計算機病毒的方法,掌握安裝和設定瑞星殺毒軟件,能夠查殺病毒和對殺毒軟件進行升級等操作。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讓學生採取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模式,利用網絡資源查找並收集有效資訊,透過相互討論,集思廣益,對資訊進行組織,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

2、透過具體的情景模擬,爲學生搭建良好的學習交流平臺,獲得知識並能對知識進行創新。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讓廣大同學在十分寬鬆的環境來完成整個學習,增強同學們的團結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

2、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自己具有網絡防範意識,培養學生計算機及網絡道德,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掌握計算機病毒的定義以及特點和計算機基本防治措施。

:瑞星殺毒軟件的安裝和設定的學習。

第二部分 說教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典型任務中去發現和解決問題,同時在老師積極引導下去探索和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教師的任務是爲學生獲得知識創設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創造,從而體現了"營造良好的資訊環境,打造終身學習的平臺"的基本理念 .爲此,本課採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務驅動法"、 "示範操作法"、"情境模擬法"等。

第三部分:說學法

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要求我們不僅僅是教會知識點,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指導學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很重要。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但需要給予他們正確的指導。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 "接受任務--分析體會--合作探究--綜合運用"的方法,培養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對於提出的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討論,互相啓發,總結完善,實現資訊與思想的交換,以求得問題的解決和認識的深入,並能鍛鍊學生歸納、分析和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敢於探索的優良品質,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

第四部分: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特點和資訊技術課程標準中的具體要求,結合廣大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 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二) 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三) 歸納總結,體驗成功

具體闡述: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透過向同學們提問的方式:詢問同學們有沒有碰到過計算機病毒或聽說過什麼樣的病毒,以及是否見過計算機病毒發作時的樣子。鼓勵學生討論並暢所欲言,透過這種方式給學生以引導,讓學生感知本節課教學內容。接着給學生演示我國在20xx年的一段關於計算機病毒對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的危害一則新聞,演示完畢,讓學生知道計算機病毒的危害性,同時提出計算機病毒產生的影響等問題。

以上即爲創設學習情境,透過提出學習問題和任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生對計算機病毒的好奇心理,使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積極地接受任務,從而樂學。

(二)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本環節分兩個層次展開:

第一層次:

讓學生收集有關計算機病毒的發展,計算機病毒的定義,計算機病毒的特點及危害性的有效資訊,並對資訊進行整理。其步驟如下:

1、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透過網絡來查找和搜尋計算機病毒的相關資訊,積極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或者同桌合作的方式,共同查找和提取有效資訊;然後在課堂上全體師生一起對資訊進行分析和整理,以達到預期的結果。

例如:我會對以下學生可能採集到的資訊進行篩選和總結,引導學生來得到計算機病毒的定義。

(1)、計算機病毒是一個程序,一段可執行代碼

(2)、就像生物病毒一樣,計算機病毒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種類型的檔案上,計算機病毒有獨特的複製能力

(3)、一個被污染的程序能夠傳送病毒載體

(4)、降低你的計算機的全部性能

(5)、潛伏性、傳染性和破壞性的程序

計算機病毒定義:計算機病毒是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且能夠自我複製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2、對計算機病毒的定義進行分析,抽取每個小組的代表出來進行交流和評價,同時積極肯定學生的勞動成果並給予鼓勵,激發他們更大的學習興趣。然後透過師生互動的形式,如透過討論和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從計算機病毒的定義得到計算機病毒的特點。

計算機病毒是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且能夠自我複製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分析:這一環節是課堂的一個重點部分,因此,我以任務驅動的方式來應用學生前一階段學習的計算機知識,達到本節課需要達到的目的。任務是課堂的"導火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促使學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學習和團體協作。

第二層次:

1、利用我們生活中生病需要看病吃藥的例子來引導學生把計算機病毒和生物病毒進行類比,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區別他們:(1)、定義;(2)、特點;(3)、依附體;(4)、防治的方法,透過學生的回答和比較,教師給予引導和補充,然後透過根據採集到的資訊共同完成以下的區別表格:

生物病毒和計算機病毒的區別:

生物病毒計算機病毒

定義病毒是一種可以在其它生物體間傳播並感染生物體的微小生物(其實因爲病毒本身不能進行新陳代謝,所以某種程度上還不能說病毒是生物)。()計算機病毒是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且能夠自我複製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特點傳染性,潛伏性,危害性潛伏性、傳染性、程序性和破壞性

依附體生物體軟盤,光盤,硬盤,網絡

防止方法吃藥或者醫療救護軟盤:外來軟盤要查毒,殺毒,重要軟盤要防寫,重要數據要備份; 光盤:使用正版光盤軟件; 網絡:安裝公安部的KILL實時監控,並及時升級(一月2次); 硬盤:安裝硬盤保護卡,病毒防火牆(瑞星)

在完成以上區別,採用設疑的方式讓學生考慮除了以上的防治辦法以爲還有什麼防治方式,引導學生利用殺毒軟件來進行病毒的查殺與防護。(重點強調並引出殺毒軟件)

2、重點介紹如何使用殺毒軟件。透過已經做好的課件中的圖片演示,學生透過小組團結協作自己動手安裝和設定國產經典殺毒軟件-瑞星殺毒軟件,並備有CAI學件隨時幫助學生完成安裝、設定和升級等操作。

這一環節是課堂的重點部分,因此,我以示範操作和情景模擬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和觀察,帶動學生自己動手完成整個操作和任務。示範操作和情景模擬可以很快的讓學生掌握知識,還可以促使學生熟練使用軟件的同時自我探索和發現軟件中的竅門、在不斷的使用和操作中尋找和體驗成功的快樂。

(三) 歸納總結,體驗成功:

(1)學生交流對本節知識學習的心得

(2)教師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歸納總結。

第五部分:說教學反思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力圖體現以下思想:

1、體現新課標理念,重視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爲學生打造良好的學習的平臺。如重視學生學習內容與學習時間的開放性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讓學生體驗成功,感受學習的樂趣。

2、優化教師輔導策略。教師由傳統教學中的"講臺上的聖人"轉變爲知識的"導航者",組織學生自主學習(開展討論與交流),並對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於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

透過教學實踐,我體會到爲了促進每個學生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及時開展教學評價是必須的,也是有效的。不僅要進行結果評價,而且要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方法的評價,重視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養成的評價。

生物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⑴教材內容、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節的內容,本節內容包括3個方面:

1、微生物的特點;

2、微生物的種類;

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學階段,本節內容是學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課,在課程標準中雖沒有獨立的體現,卻與今後授課的內容有着密切聯繫,特別對於十大主題中的《生物技術》,有一種奠基的作用。

⑵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述什麼是微生物,列舉常見微生物的類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

【能力目標】

透過學生的課外探究活動和收集相關的資料,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團隊協作的精神、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透過讓學生課堂發言,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資訊交流、歸納總結的能力,這是

【情感目標】

增強學生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學會辯證地分析事情、看待問題的

⑶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微生物及其種類

2.微生物的代謝類型、繁殖特點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探究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謝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對於微生物只是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真正準確認識的學生並不多。而本節知識涉及的幾乎都是微觀生物,對於學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難,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對則比較容易。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透過直觀的圖片演示,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可以糾正、加強他們的認識。對於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動,平時學生雖然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缺少足夠的實踐,雖然有探究的積極性,但探究的科學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引導。

三、教學準備

製作相關多媒體課件;提前準備分發實驗材料;提前佈置探究性活動

四、教法學法

【教法】

本節課我採用的不是傳統的注入式,而是結合了多媒體直觀教學(特別是圖片),透過問題銜接知識點,由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組合作交流探究活動結論,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學法】

小組合作:上課之前學生按事先分組,進行探究活動

課堂交流:師生交流,學生學會在教師引導下歸納總結知識點。

小組交流,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分析選擇,培養綜合能力。

自主學習:課後學生收集相關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沒有微生”活動,培養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五、教學程序

1.臨境入興,激發動機(預計耗時5分鐘)

以情境圖片、文章開篇,聯繫生活實際,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較常見、常接觸的微生物現象。簡要介紹、討論這些微生物現象,讓學生對微生物有一整體的瞭解。以問題串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經歷,激發學習的興趣,引入教學主題。

2.歸納小結,直擊主題(預計耗時10分鐘)

透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引導學生歸納出“什麼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的低等生物。提示學生三個關於微生物的要點,突出重點。同時進行知識延伸拓展,要求學生再舉例,教師稍作評價。

透過比較不同的圖片,提出微生物的分類。按細胞結構特點,分別展示單細胞微生物、多細胞微生物、無細胞結構微生物。

⑴單細胞微生物:展示其相關圖片,提示學生注意只有一個細胞組成的特點,最後展示細菌時,分別展示細菌的不同形態。

⑵多細胞微生物:展示其相關圖片,提示學生這類微生物細胞組成特點,解釋大型真菌和微生物的關係。

⑶無細胞結構微生物:展示其相關圖片,提示學生此類微生物沒有細胞結構,爲簡介其營寄生生活埋下伏筆。

問題再引入,提出微生物的生活場所,學生回答,教師簡要評價小結。

微生物主要的活動場所——土壤;微生物活動的重要場所——動植物的體表和體內;其他惡劣環境。

可以自行合成有機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當生產者。實現橫向聯繫和舊知識的複習。

在展示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圖片後,教師進行小結: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種多樣、代謝類型多、代謝強度高。

最後由學生自行對比人和大腸桿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質的速度,得出結論:生物繁殖速度極快。

4.鞏固知識,實際應用(預計耗時3分鐘)

總結本堂課教學重點,佈置課外活動和課後習題,給學生任務,培養收集處理資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