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地理八年級說課稿(精選5篇)

說課稿1.14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地理八年級說課稿(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地理八年級說課稿(精選5篇)

地理八年級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東南亞》是(魯教版)《地理》下冊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二節的內容。教材的內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

2、本課地位:

它是新課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個地區之一,尤其是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和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方面的分析題目較多。由於它是我們相鄰,爲此容易與我國西南地區融合在一塊進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難度。

3、教學目標:

(1)、能說出東南亞的位置和範圍。

(2)、能說出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含義和重要性。

(3)、能說出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4)、能說出東南亞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以及山河分佈規律。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東南亞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東南亞的氣候及其對農業的影響;農作物及分佈。

難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氣候與農業的關係;農作物的分佈。

下面,爲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

根據地理教學的一般特點和初中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兩種主要教法:

學案導學:提前發學案,讓學生提前預習,可以做到重點和難點提前感知,有助於優生的培養。

自學討論法:透過教師提出的自學討論提綱,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取知識,變學會爲會學。

圖導圖練法;透過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動腦析圖、動口說圖和動手繪圖等多項措施的訓練過程,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能。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或使用東南亞地形圖、世界地圖。

三、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圖文結合讀。

2、思:即思考,透過教師提問啓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3、議:即討論,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地理八年級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說地位和作用:

新疆是我國西部開發的重要邊疆地區,它是我國面積最大、鄰國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自然資源豐富;新疆的自然環境對人口、城市分佈和農業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因此,選擇新疆作爲案例有鮮明的代表性。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新疆自然環境特點,能繪製新疆“三山夾兩盆”簡圖;

(2)會運用地圖描述新疆地區人口、城市的分佈特點,並能分析得出其制約因素——水。

過程與方法:

透過分析新疆地形與城市分佈圖、新疆的荒漠及周圍環境和有關材料,師生一起繪指制新疆“三山夾兩盆”簡圖,讓學生理解新疆的自然條件及其發展經濟的制約因素。

情感、態度價值觀:

明確我國西部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樹立可持續發展的人地協調觀念。

3、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三山夾兩盆”地形特點及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

難點:

(1)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新疆地區人口、城市、交通分佈的特點,並分析其影響因素,學會辯證分析問題的方法;

(2)明確我國西部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逐樹立人地協調和哥持續發展觀念。

二、說教法

1、本課運用讀圖分析法、講解法、繪圖法、啓發式教學法。

2、教學突破:

(1)對於“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特色:運用板圖使學生加深印象,借“疆”字巧記。

三、說學法

讀圖法、繪圖法、小組討論法等。

四、說教學過程

1、說匯入:以“羊肉串”匯入,直接明瞭。

2、說小結:較簡潔,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3、說板書設計:一目瞭然,重點突出。

五、說教學反思

本人的設計思路:動腦筋精心設計,儘量運用啓發式教學,讓學生從溫故知新中學習,減少學生負擔;想辦法突破教學重難點,另外還查找較多的資料,相比較而言,學生準備不是很充分,沒有完成老師佈置的“預習和查找資料,帶着問題學習”的任務,所以以後還要從放手讓學生積極查找資料,主動學習方面,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堂效果較好,教學目標完成的比較順利,學生在比較輕鬆愉悅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美中不足之處:學生膽子較小,回答問題沒有平時積極踊躍。

地理八年級說課稿 篇3

一、解讀課標

本節課對應《地理課程標準》有以下要求:

1、位置與分佈

1)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範圍,並對其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

2)地形圖上識別區域主要地形,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其地形特徵。

3)用地圖和資料說出區域的產業結構,描述其人口特點。

2、聯繫與差異

舉例說明祖國內地對港澳經濟繁榮的促進作用。

二、學生實際

港澳是當今的熱點地區,學生掌握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而且已經具備了資訊技術素養。從學生的心理髮育來看,正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心理背景仔細分析後,採用與資訊技術整合的方式授課。

三、設計依據

依據課標、教材、學生的實際,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生能說出港澳的歷史背景。

2、學生能夠透過閱讀香港和澳門政區圖說明其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和相對位置的優越性。透過地形圖說出香港的地形特徵。

2、透過材料分析,說出“人多地狹”的基本特點。並從特點入手,透過材料舉例說明拓展空間與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3、透過圖文資料的分析,舉例說明港澳地區與祖國內地的密切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地圖,培養學生從圖中獲取資訊的能力。

2、透過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透過網絡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初步形成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認同“一國兩制”與優勢互補是港澳地區增強國際地位與競爭力及長期高速發展的根本保障。

重點:港澳地區與祖國內地密切聯繫對其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人地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難點:港澳地區與祖國內地密切聯繫對其發展的促進作用

四、教學程序

一、引入新課

1、播放“七子之歌”視頻。

2、上網查找“七子之歌”中的“七子”。

透過學生自主查找資料,引起學生興趣,同時進行思想教育。

二、材料查詢

學生上網查找並說出港澳地區的區旗、區徽及歷史發展背景。

透過上網培養學生網上獲取資訊,提煉資訊的能力。同時從歷史背景和“一國兩制”的政治背景入手,達到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目標,又爲下文港澳地區與內地優勢互補埋下伏筆。

三、材料分析

1、學生在網上檢視教師設計的中國政區圖(港澳在中國政區中的位置)說明港澳在地理位置上與祖國的關係。

2、運用教師課件中的地形圖,學生描述其地形特徵。

3、透過教師提供的圖表,學生分析並總結港澳“人多地狹”的基本特點。

4、學生觀看教師所給景觀圖片與視頻,透過網上查閱,舉例說明拓展空間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及說出港澳的經濟形式。

運用地圖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資訊,並鼓勵學生讀圖講解,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的習慣,並透過教師所給材料學生自主上網查閱,拓展學生思維。在此過程中,教師適時給與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四、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組成內地招商團與香港投資團分別敘述本區域的優勢。用事例證實港澳與內地這種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合作。

將知識融入輕鬆的活動中,提高學生學習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中深刻體會港澳地區與內地優勢互補對其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並能學以致用。

五、知識延伸

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新加坡的圖文資料,對比其於香港經濟發展條件有何差異,環境保護實施有何共識,辦一期新加坡地理小報。

將問題帶到課外,學生透過自己的網上查閱,鞏固本課內容。同時拓展學生世界地理知識的寬度,鞏固“地理位置、人多地狹及城市爲主題”國家或地區地理特徵的一般認識和分析方法;進一步強化人地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最後本課在“中國心”中結束。

地理八年級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要從疆域、人口和民族三個方面認識我國的國情,本節教材內容主要圍繞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及民族分佈而展開。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課既第二節衆多人口的延伸和擴展,又爲以後深入地學習民族奠定了基礎,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教學讓學生知道我國民族的基本構成,初步瞭解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掌握我國民族分佈的特點和民族政策。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運用圖片等資料,說明我國民族的概況,從而提高學生對我國國情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感悟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大家庭,激發學生對民族大家庭的熱愛之情,樹立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我國的民族構成,分佈特點及民族政策;

教學難點: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二、說學情

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基本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有了一定積累,但學生對少數民族知識瞭解較少,民族觀念不強,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儘量多采用直觀方法。

三、說教法

1、讀圖分析法。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讀圖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讀圖方法的掌握對以後的學習至關重要。對於地理原理和教學重難點,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2、自主探究合作。教材內容形式多種多樣,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圖像觀察思考、活動探究訓練、資訊查詢、閱讀討論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從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說學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爲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透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爲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及分佈特點。”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透過構建三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一)匯入

透過提出問題的形式進行匯入,即,我國共有五個自治區,有哪五個自治區呢?爲什麼要在設定這些自治區呢?然後播放影片《愛我中華》,匯入新課。

設定問題的目的在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激起他們急於探求結果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新授

1、56個民族

結合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圍繞我國各民族人口數量圖進行觀察分析。透過讀圖,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有56個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哪個民族?(漢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92%,55個少數民族約佔8%)

(2)人口超過400萬的少數民族有哪幾個民族?透過讀圖,是學生掌握閱讀和使用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接下來讓學生分組討論各自家鄉都有哪些少數民族,在討論中、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習完主要內容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完成課本活動題1:聯繫世界地理學過的知識比較我國和日本、美國民族構成的異同?這樣處理可使條理清晰,知識點明確,結合現實生活,增強了直觀效果,還可以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展示資料的能力。

在祖國溫暖的`大家庭裏,各民族無論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豐富多采的文化藝術和傳統體育活動,大多民族還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透過多媒體展示幾個民族的文字,是學生能夠認識一些民族的文字的字樣,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們看了課本17頁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分別反映的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活動。再結合圖片對這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進行解說,這是蒙古族集體舞,這是傣族潑水節的風俗習慣,這是瑤族長鼓舞,這是蒙古族的摔交,這是壯族人民的傳統民居。同時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還知道哪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讓同學們相互討論然後補充說明。這樣可以引導和啓發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地課堂氣氛,大大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讓學生從感性上去了解這些民族文化瑰寶,它們是祖國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2、民族的分佈

結合我國各民族分佈地圖,先設定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後再讓學生合作討論,最後我做歸納總結,這樣既可訓練學生髮散思維,又能訓練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梯度問題如下:

(1)漢族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

(2)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

(3)哪些省區居住的少數民族比較多?

(4)我國民族分佈有什麼特點?

這樣處理的作用有二:一是突出重點,層層設問,各個擊破,學生容易理解記憶。二是突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即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在地圖中消化理解知識。

透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學生可得知問題答案,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1)漢族遍佈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爲集中,少數民族分佈相對分散;

(2)各少數民族組要分佈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在少數民族聚居區中,也有漢族人口分佈;

(3)內蒙、新疆、西藏、雲南、廣西等省區居住的少數民族比較多;

(4)我國民族的分佈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接下來指導學生閱讀課本19頁的表格並設定問題組織學生搶答。問題如下:

(1)我國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少數民族分別是什麼民族?人口各爲多少?

(2)哪個少數民族散居各地?

(3)少數民族最多的省區在哪裏?

在搶答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用歌謠總結答案:蒙回藏維苗,土滿彝記牢。壯族人最多,珞巴人最少。

散居各地者,唯獨數回族。民族數最多,雲南獨佔鰲。

透過閱讀圖表進行搶答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瞭解少數民族的人口狀況,培養閱讀使用地理圖表、獲取資訊和歸納知識的能力,滲透學法指導,樹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觀念,學習我國的民族政策奠定基礎。

3、民族政策

讓學生思考相關問題:

1、少數民族聚居區分佈在內地還是邊疆?

2、因爲漢族人口衆多,是否可以要求其它55少數民族必須放棄本民族的文化傳統而遵從漢族?然後我再總結出我國民族政策的重要性,針對上述問題講解相關民族政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得益於我國開放的民族政策。這樣結合現實社會,瞭解民族政策,學生容易理解記憶。還可以讓學生樹立民族意識,增強民族情感和愛國熱情,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三)鞏固練習

自主活動:讓學生了解本班級中哪些同學是少數民族?他們的祖籍在哪裏?並請他們介紹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變化。

討論:以“我國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分佈特點,會對地區經濟發展和文化交融帶來哪些好處”爲題展開討論。

透過以上的自主活動和討論達到鞏固練習、拓展深化本節所學知識的目的。

(四)小結

爲了回顧知識,強化記憶,我透過設定梯度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自行歸納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問題如下:

1、你學了什麼?

2、你的體驗是什麼?

3、你掌握了什麼?

六、說板書設計

1、收集資料法。學生透過各種途徑,如:報刊雜誌、因特網等蒐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

2、自主合作學習。透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讀: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透過教師提問啓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地理八年級說課稿 篇5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地勢和地形》,在講授新課之前,我先就我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重點難點的確立等方面的內容作簡單的說明。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和地勢》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認識過世界不同區域、國家,對所涉及的地區和國家的地形地勢已有所研究,這爲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重要的鋪墊作用。

一般來講,我們在研究一個地區和國家時,都會先了解當地的自然環境,因爲自然環境是人文環境形成的基礎,有什麼樣的自然環境,纔會有與之相適應的人文環境。中國地形和地勢知識不僅是組成中國地理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認識和學習其它中國地理知識的基礎。

可見,中國的地形地勢這一內容在中國地理中佔據着重要地位。同時,透過對這部分教學內容的研究,學生可以更深入的瞭解中國自然地理環境,更好的指導學生學習其它地理知識,掌握地理知識的學習方法,學會利用地圖去認知地理環境。爲其他學科和今後高中的地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內容

本節是中國自然環境的第一節,體現了地勢地形作爲自然環境基礎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對氣候、河流以及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

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利於學生掌握中國的地勢特徵,並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研究這種地勢特點對中國氣候、河流及經濟發展的影響。

3、我對教材的處理

明確了教學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內容體系後,我結合自身的業務素養、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環境的特點等條件,對教材進行如下的處理:

1)確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對教材和課程標準的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和心智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透過地圖,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的特點;能結合自己認知,談出我國地形地勢對氣候、河流、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教學的容量,幫助學生認識我國地形地勢的特徵;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地形地勢對我國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對中國地形地勢的教學,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我國優越、複雜的自然地理環境,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建立和諧的人地關係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地勢、地形的特徵,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難點:三級地勢階梯分佈的空間觀念的形成,地形地勢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2)確定教學方法——說教法

明確了課程標準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要求後,結合教材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可操作性,我決定在教學中以講授法爲主,結合讀圖分析、討論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板圖板畫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課標要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在能力上得到發展,知識上有所收穫。

二、教法設計:

1、以問題情景爲主線,豐富的學生活動爲主體。這樣做是爲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交流合作中學習。

2、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更多資料,使教學更生動直觀。

3、注重地圖教學。

三、學法指導:

因爲初二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接,因此對於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學生需要課前收集資料,課上有動手、思考、合作、競爭、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參與體驗學習過程的機會,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有效性。

四、教學流程

1、情境匯入

首先在導課上,我採用的是過渡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中國多民族、多人口),這麼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用這樣一句話,從我國的人文環境學習匯入到自然環境的學習上。引發學生思考中國地形地勢到底有何特徵?對人們生產、生活會產生哪些影響?從而順利匯入新課。

2、新課講授

一、地勢呈階梯狀分佈

1、使用中國地形圖,分析不同顏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況,總結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

2、藉助三級階梯示意圖和教師的板圖,掌握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佈和階梯之間的分界線。

3、藉助中國地形圖,挖掘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引導學生討論我國的地勢特徵對氣候,河流、水能資源開發和交通的影響。

板書設計

第一節地勢和地形

一、地勢呈階梯狀分佈

1、地勢特點。

2、三級階梯的特點及階梯之間的分界線。

3、影響:

(1)氣候

(2)河流

(3)交通

3、課堂小結

對本次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加深學生對本次教學內容的記憶,爲後續的中國氣候部分教學內容作好鋪墊,使教學活動得以延續。

4、作業佈置

完成教材23頁活動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