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地理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2.77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地理說課稿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地理說課稿範文

地理說課稿1

大家好,我是趙玉倩,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日本》,本節內容選自湘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章走進國家第一節日本第一課時"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學內容。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編寫由"大洲----地區----國家"組成,層層遞減。本節是在認識大洲,瞭解地區這後走進的第一個國家。因此,本課從內容上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應用,學好它又爲今後學習其他國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能說出日本的位置與領土組成。

B、瞭解日本的地形特徵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徵。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地圖和資料,瞭解自然地理特徵,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

B、運用板快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本節學習,學會描述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並會分析一個國家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使學生樹立"事物是聯繫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日本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徵。

(2)教學難點:氣候類型及形成原因。

二、說學情

初一學生正處於思維邏輯發展的關鍵時期,邏輯能力尚不夠強,但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慾強,好勝心切,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於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日本時要多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多以圖片展示,並儘量聯繫實際,以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本節課教材特點,根據教學基本原則和規律,爲實現上述目標,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A在教學形式上力求突破"爲了學地理而學習地理"的思想瓶頸,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或生活常見現象,設定問題情境,創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B比較分析法,透過對照得出區域地理特徵。

C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的資訊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資訊,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喚起求知慾,強調重點,攻破點。

四、說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本節課將對學生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探究能力指導:

學生對日本較爲熟悉,因此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經過思考、討論來解決問題,重在參與積極思考的這一過程,以培養自我的學習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導學生髮現、分析周圍的地理事物,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把地理理論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兩者要相結合,相促進。

(3)重視地圖的作用: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應該引導學生注重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養成從圖中提取資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五、說教學程序:

透過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觀,創設一個生動、誘人情境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輕鬆愉快地進入新課的學習當中。

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大洲、地區兩種範圍大小不同的區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圖判讀一個區域的位置、範圍呢?今天我們用{觀察地圖}要求學生自習觀察地圖,透過地圖中瞭解日本的位置,領土組成。

以小組分組討論計算的方式讓學生動手計算日本人口密度,並與中國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得出日本地狹人稠的特點。

展示日本富士山圖片,因富士山爲活火山,匯出日本這個國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問思考"日本爲什麼多火山地震"演示日本由於處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而多地震、火山。這樣圖片匯入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聯繫實際,學生分組討論遇到地震時,我們該怎麼辦?聯繫實際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利用日本的兩個象徵之一"櫻花"引入氣候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視頻,利用其直觀的視覺效果及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對氣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氣候類型圖。

爲了體現日本氣候的海洋性特徵,把其氣溫、降水以柱狀圖形式體現與北京進行對比,得出"與亞洲同緯度相比,夏季較涼爽,冬季較溫暖,全年降水量較多"的特徵。

爲了鞏固課堂學習我佈置了一下練習:

1、課本66—67活動題。

2、蒐集日本風俗民情材料,使學生更全面瞭解國家。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地理說課稿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爲大家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章我們共同生活的大洲——亞洲第一節亞洲的自然環境。本次說課主要說課程標準、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5個方面進行。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的自然環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一節的內容,這一章在初中地理知識結構中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它將上冊所學的地形、河流、氣候、居民、經濟等知識運用於具體的區域,透過對亞洲的學習,教會學生如何透過對地圖和相關資料的分析,歸納一個大洲的區域特徵。

本節是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開始,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同時注意學法的指導。讓學生透過本節的學習爲繼續學習其他區域打下堅實的基礎。透過學習本節,使學生了解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要從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對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間的聯繫。

2、課程標準分析

本節內容運用地圖說明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透過讀圖和有關資料歸納出亞洲的地形、河流特點及其相互關係。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亞洲的位置、範圍、主要國家,讀亞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亞洲地勢變化及地形分佈特點。

3、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

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並能說明依據;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位置、範圍、地形、河流和氣候的特點。

②能力目標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的特點;理解河流分佈與地形之間的關係。

③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透過對本節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同時滲透開放性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透過組織競賽活動,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團結協作精神,並加強了語言表達的能力,透過師生互動,創建一種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師生關係。讓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現在學習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4、重點和難點

重點:亞洲的位置特點,亞洲地形與河流分佈的關係。

難點:亞洲地勢對河流分佈的影響。

二、教法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幫助者、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學過程的導演,學生纔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學的中心,所以必須堅持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講述爲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

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繫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我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討論探究式教學。先學後教,啓發式教學,這樣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1、談話法:憑藉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和生活、學習經驗,透過問答的方式傳授地理知識、啓迪智力的方法。

2、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3、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習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三、學法

1、學會用圖: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

2、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3、學會合作:透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4、學會歸納:要求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概括歸納意識,並能用準確簡練的語言表達某一問題的含義。

四、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第一學期的世界的海陸回憶七大洲和四大洋,然後引導學生回憶出世界第一大洲——亞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認識我們共同生活的大洲——亞洲。

講授新課:

透過引導學生回憶等活動讓學生理清亞洲周圍相鄰的大洲和大洋,熟悉亞洲的地理位置,爲了讓同學們能夠很好的掌握亞洲位置,我將在黑板上掛出一付世界地圖讓同學們在圖上找出歐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圖上找出其他各大洲的位置與亞洲的關係。

教師歸納:亞洲主要部分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相鄰,西南隔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相鄰,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鄰,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鄰。

讓學生結合活動3討論爲什麼亞洲有世界第一大洲之稱?

教師歸納: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強調亞洲不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大洲。亞洲還有許多世界之最,指導學生閱讀亞洲地理集錦。

因爲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爲了研究的方便,我們通常將亞洲分爲6個地理區位。

學生活動:閱讀亞洲地理分區圖,認識亞洲6個地理分區,並從它們的名稱上判斷其劃分的標準是什麼?

教師歸納:人們根據地理方位將亞洲分爲東亞、北亞、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6個區位。

瞭解亞洲的地理位置後,我們進一步瞭解一下亞洲的地形和河流特徵。

學生活動:指導學生讀亞洲地形圖,首先指導學生基本的閱讀方法,強調分層設色地形圖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和地形。指導學生找出圖中主要的山脈、高原、平原、河流、半島等地理事物的名稱及位置。

教師引導,找學生歸納亞洲地形地勢的特點:亞洲地勢起伏大,以高原和山地爲主,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俗話說的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亞洲的地勢特點對亞洲的河流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找學生回答,然後教師歸納:亞洲河流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的海洋。

全課總結: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設計思路:

這節課以“教爲主導,學爲主體,引爲主軸”的思路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透過問題探究的方法理解亞洲的位置、地形、河流的特點,體驗學習的過程和樂趣。

1、教學設計:本節課中主要採用提問的方法爲主,輔以讀圖法、直觀教學法、討論法。

2、學法設計:在教學中我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多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探究問題,進行師生互動,多一些討論的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五、板書設計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一、世界第一大洲

(一)、

1面積最大

2跨緯度最廣

3東西距離最大

(二)、亞洲地理分區: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

中國位於東亞

二、地形與河流

1、地形的特點:以高原、山地爲主,地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

2、河流的特點:由中間高的地方,呈放射狀注入四周的海洋。

地理說課稿3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氣候第一課時:氣溫。我將從教材解讀,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五個環節來進行。如能得到各位專家、前輩的指點,不勝感激!

教材解讀: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紹中國的自然環境特徵:地形、氣候、河流;本節主要介紹中國的氣候特徵--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季風性氣候顯著,多特殊天氣。認識我國的氣溫的分佈特點是學習瞭解我國氣候特徵及探討其影響因素的的重要基礎,湘教版教材在這節內容的結構組織上,主要是分爲四個部分:正文(即對我國冬夏氣溫的一個概括: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而越往北氣溫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溫。)、氣溫圖(一月份和七月份平均氣溫圖)、兩個活動題(氣溫圖的判讀和討論夏季南北溫差小的原因)和一段閱讀材料(探討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教材對於能力的訓練是有計劃有步驟的和具有較大的開放性的.。

根據新課程標準:"能夠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因素"。因此,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引導學生透過已有的氣溫資料地圖來認識我國氣溫分佈規律,近一步探究影響我國氣溫分佈規律的主要因素。

學生始終是教學的主體是新的課程標準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認知規律等實際出發,在這裏我就學生現狀作一些分析:

學情分析

針對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習了世界的氣候,知道氣溫和降水是反映氣候特徵的兩個主要因素。具備瞭解氣候相應的初步基礎知識,擁有一定的氣候圖判讀能力以及從地圖中提取,分析,歸納地理資訊的能力;但是,由於學生在七年級學習的是大尺度空間的氣候分佈,學生能夠從生活周圍體驗到的感性認識還不直觀。

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於教材的整合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我國冬夏兩季的氣溫分佈特點。本節的教學難點則是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的主要因素;結合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基於對課程標準理念的落實及教學內容等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從實際生活出發,透過閱讀等溫線分佈圖,概括出我國冬,夏氣溫分佈特點,瞭解氣溫對於生活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掌握閱讀和分析等溫線分佈圖的方法,培養學生獲得和處理地圖資訊的能力。透過新舊知識間的相互聯繫,學會利用已有資料和知識簡單分析地理現象。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態度。

教學方法

爲了使教學更能貼近學生的實際,更好地實現以上教學目標;在學習本節內容時抓住"指導學生學法,重視學習過程"這個核心來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讀圖比較法,集體討論法,自主探究法等教法;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則採取了合作學習法和總結反思法。

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學生實際,我選擇了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透過多媒體的展示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效率。

根據以上對於課程標準的把握和教材結構、學生特點、教學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將教學目標實現,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課採用情景匯入法。

寒假了,許多同學打算利用假期的時間到全國各地遊覽一番,領略一下祖國各地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有的同學想到有這北極村之稱的漠河鎮去。有的同學想想着飛到天涯海角海南省,感受一下三亞的碧海藍天,沙灘椰林還有五指山區的黎村苗寨民族風情

聽說漠河和海南的氣溫和孝感都不一樣,有的同學說冬季的時候漠河比孝感要冷的多,而海南比孝感要溫暖。同學們在準備行李的時候犯愁了:該準備那些衣物合適呢?

學生在此會和情景產生共鳴:那裏的氣溫究竟和孝感有哪些區別呢?又該準備那些衣物合適?

設計思路:透過引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外出旅遊時該如何選擇衣物"來創設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景。營造出活潑、愉快的課堂氛圍,同時爲後面的教學設定一個懸念,學生帶着懸念來探討、分析我國的氣溫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是基於新課程"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的課程理念。

(二)、讀圖比較,認識規律

指導學生讀圖分析圖2-14,並且用多媒體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氣溫圖的投影,同時在投影上標出漠河和海口的位置,配上兩地同一時間的景觀圖片,引導學生讀一月份氣溫圖探討其特點並完成以下幾個問題:

①一月份0°C等溫線主要穿過了那些地區?(指導學生動手在地圖冊上將0攝氏度等溫線畫出來,以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加深印象)

②一月份,我國黑龍江省北端的漠河鎮氣溫是多少攝氏度?

③一月份,我國海南海口市氣溫是多少攝氏度?

④計算一月份的時候漠河和海口的氣溫相差多少攝氏度?

學生透過讀圖分析、計算:

一月份我國0°C等溫線和秦嶺--淮河一線重合,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北,氣溫在0攝氏度一下。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氣溫在0攝氏度以上。黑龍江漠河鎮的氣溫在零下三十二攝氏度一下,而海南省海口市的氣溫在十六攝氏度以上。南北氣溫相差四十多攝氏度,逐步在老師的指導下總結出我國冬季氣溫的分佈特點: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而越往北氣溫越低。

學生掌握冬季氣溫分佈規律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夏季的氣溫分佈規律,透過對於我國7月份平均氣溫圖的判讀分析,掌握我國夏季氣溫分佈特點:南北普遍高溫。並且最低氣溫在青藏高原。

設計思路:

透過多媒體的展示,加強學生的對我國南北氣溫差異的的感性認識,也激發了學生探究我國南北氣溫差異的興趣,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閱讀1月等溫線分佈圖,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目標更加明確,透過問題驅動試的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意識,分析夏季氣溫分佈特點時,則突出了學習的遞進式;而對於冬夏兩季影響氣溫分佈特點的因素分析是本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是透過讀圖探究形式來引導學生。

(三)、主動探究、合作學習

首先將學生分爲若干小組,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相互探討,每一位小組指定一位學生最後總結概述討論的結果,在討論的透過多媒體展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必要的素材:"①冬至日太陽光照圖,②冬至日三地太陽高度、晝長時間表",逐步地提出這樣幾個問題:"①三地的緯度有什麼不同?②隨着緯度的變化太陽高度和晝長是怎樣變化的?

③太陽高度的大小和白晝的長短對於我國氣溫有何影響?"然後讓學生簡單的列出一個冬至日三地太陽高度、白晝時長數據表格:

學生透過分析討論,老師將各小組分析的觀點進行加工,概括使學生對於導致我國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的原因理解更趨於合理:

①冬至日的時候,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那麼北半球緯度越高,太陽高度角就越小,吸收的熱量也越少。

②緯度越高,晝長越短,吸收的熱量也越少。

老師繼續引導學生:導致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北方寒冷除了緯度位置以外,還有其它的因素嗎?冬季的時候,我們在聽CCTV天氣預報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來自某某地方的冷空氣?

學生會不約而同地回答:西伯利亞

老師展示出冬季風示意圖,學生讀圖:

①冬季風影響我國的先後順序是這麼樣?

②冬季風在往南移動的過程中會受到那些因素的阻擋?(在冬季風示意圖上重疊中國的地形圖)

學生可以進行分析討論:影響我國的冬季風主要來自西伯利亞地區,我國北方地區更加臨近冬季風的源地,寒冷的冬季風加劇了我國北方地區的嚴寒,而冬季風在翻越了重重山嶺南下時,風力不斷減弱,所以冬季我國黑龍江北部低溫可以可達零下三十攝氏度甚至零下四十多攝氏度。而海南一月份平均氣溫則在16攝氏度左右。

設計思路:

透過學生的主動合作試學習,分析了我國冬夏兩季的氣溫分佈規律,學生對於我國的氣溫分佈規律有一個較爲客觀的認識,體驗到了透過主動合作學習獲取知識的樂趣、成就感,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主動提出問題--爲什麼冬季南北差異氣溫大,而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呢?老師在此因勢利導--讓學生自主探究其原因。由於在探討原因的時候,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理解時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合作探究的同時,正確地引導學生的討論方向,提出的思考問題遵循遞進式的原則,逐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