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初二地理上冊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1.32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初二地理上冊說課稿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二地理上冊說課稿範文

初二地理上冊說課稿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黃河”,我的說課內容圍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目標設定、目標的落實過程、教後反思展開。

教材分析:

八年級地理把目光從世界移向了中國,研究中國的疆域、人口、民族;中國的自然環境;中國的自然資源;中國的經濟發展。從世界到中國是整體到局部的一個深入認識過程,是對基礎知識的進一步運用、拓展過程。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主要從地形、氣候、水文三個方面介紹我國的自然環境,在水文方面重點介紹了黃河和長江。黃河對中華民族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學習黃河對認識我國的自然環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懸河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有助於學生初步樹立人地關係協調的環境意識。從教材結構看,本課既是學習河流湖泊概況的延伸,又是以後學習水資源的基礎。

學情分析:

瞭解了地球、地圖、世界地理的基礎知識後,八年級的學生,基本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已經形成,具備了中國省級行政區、中國的地形、中國氣候區等基礎知識;掌握了讀圖、填圖等基本的地理學習方法,所以本節的基本內容和方法對於學生來說難度不大。黃河是母親河,在歌曲和詩句中都有讚美,對於每一箇中國人都不陌生,但是具體的自然概況、母親河的貢獻、母親河的憂患,好多學生僅僅是略知一二,所以這些具體內容對於學生來說又全部是新鮮的。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愛表現自己,多創造機會和條件,學生就容易參與進來。

目標的設定:

有關“黃河”的課程標準要求是:運用地圖說出黃河的概況。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纔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身學習的目標,基於以上考慮,根據課程標準,本節課從以下三個學習目標滲透學習方法:

1、透過讀圖知道黃河的源頭、歸宿,流經的省級行政區,各段分界點;

2、利用資料歸納總結黃河對中華民族的奉獻;

3、學會分析黃河下游憂患的原因,體會人地關係協調。

讀圖是地理學習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透過讀圖知道黃河的源頭、歸宿,流經的省級行政區,各段分界點,就成爲本節的第一個學習重點;黃河下游地上河既是下游氾濫的嚴重隱患又是源自於中游的水土流失,因此,學會分析黃河下游憂患的原因,體會人地關係協調,是本課第二個重點。一節課必須要有重點,但是不一定非要有難點,本節內容主要是讀圖掌握、歸納總結、分析體會,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不大,所以沒有難點的設定。

目標的落實:

本節課學生透過讀圖、填圖,歸納總結,分析體會依次完成三個學習目標。簡要複習內流河外流河,引出所學內容,中華的母親河-黃河,分爲3個內容:黃河概況、黃河的奉獻、黃河的憂患。將黃河比作母親,有親切感和感染力,引用歌曲《保衛黃河》烘托氣勢,學生背誦李白的《將進酒》前兩句,體會古人對黃河源頭和歸宿的遐想,瞭解母親河,我們必須要知道她的源頭、歸宿、流經地區,引出本節課第一個學習目標:

目標1:透過讀圖知道黃河的源頭、歸宿,流經的省級行政區,各段分界點;

這一目標透過教師引導、學生獨立讀圖、依次回答完成。以學生的讀圖、回答爲主。地圖是這一目標學習的重要依託,除了學生讀圖外,我把黃河水系簡圖呈現到黑板上,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完成目標,收放自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的部分習題,鞏固目標1。

過渡語:我們每個人的母親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都有許許多多的貢獻,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自己評價,母親有貢獻也會有缺憾,黃河作爲中華的母親,功在哪裏?過在何方?由誰來評說呢?引出目標2

目標2:利用資料歸納總結黃河對中華民族的奉獻;

這部分主要透過學生朗讀課文第一段,討論黃河母親留下的財富,歸納總結出三個方面主要的奉獻:豐富的水能資源、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平原。

過渡語:黃河母親給了我們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平原,爲農耕提供便利的條件與基礎,黃河無私奉獻着,養育着她的子子孫孫,中華兒女世世代代在這裏繁衍生息,怎能不驕傲!怎能不自豪!母親有功,也有缺憾, 黃河曾是中國的憂患,她憂在哪裏?患在何處?引出目標3。

目標3:學會分析黃河下游憂患的原因,體會人地關係協調;

引導學生自讀49頁最後一段,找出黃河的憂——下游的地上河,副板書地上河誇張簡圖,河水在地面以上流動,激發學生興趣,積極投入地上河危害的討論,緊接着,提出問題:地上河危害之大,那麼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導學生自讀51頁“地上河”找出答案——泥沙淤積形成,進一步追問泥沙是從哪裏來?引導學生共同探究圖“黃河流經哪一段產生的泥沙最多”得出結論:黃河在流經中游產生的泥沙最多,泥沙來自中游;深入提問:中游爲什麼會產生大量泥沙?學生討論探究得出3點原因,這三點導致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極爲嚴重。每年有16億噸的泥沙從中游輸入下游,使得下游的河牀每年增高10釐米,激發學生好奇心,算算十年增高了1米,學生感受黃河下游隨時都有決口氾濫的危險。在此基礎上又留下懸念:把如何治理黃河下游水患留作課後思考。

教後反思:

本節課的收穫:

1、 將三個學習目標依次在教學過程中展示,每一環節都有目標的指導,學習過程中就會有清晰的思路。

2、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必備工具,將黃河水系圖畫到黑板上,這是與自己以往課堂的一個差異,較有新意,這樣也更有助於河流水系相關知識學習。引導學生讀、說、記黃河概況的相關知識,學生說老師寫,其實是,教師配合學生逐步把目標1的主要內容落實到黑板上,教師的引導作用發揮恰當,學生容易集中精神,順利完成目標1的學習。

3、 本節課未用多媒體,採用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共同探究相結合、教師板書的形式進行,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得到鍛鍊。

4、 本課的第三個目標是學會分析黃河下游憂患的原因,這一部分主要透過提出問題-思考-討論-探究-深入思考-感受,層層深入分析黃河下游憂患的原因。在這一過程中從下游的憂患問題追溯到了中游的環境問題,既分析了原因又爲下節課瞭解中游打下基礎,這一過程中同時也滲透了人地協調的環境意識。

5、 針對學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本節課在學習方法格外強調了獨立思考、歸納總結及分析,這些與讀圖、填圖相結合,突出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的生成,再加上恰當的引導學生就容易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

以上這幾方面還需要我在以後的課堂中結合實際進一步的完善,有選擇的加以利用。

在實踐中也發現自己在以後的課堂中需要改進的一些地方

1、 這節課由於停電,未用多媒體,課堂缺少了一點直觀性。例如, 剛開始的三個班,引課時歌曲《保衛黃河》的氣勢烘托的不夠,後面的三個班採取合唱歌曲的形式效果較好。以後在不能使用多媒體的情況下,我就應該靈活處理,把學生調動起來,學生纔是課堂的主人,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

2、 由於對課堂上某些環節討論時間安排不夠恰當,導致剛開始的三個班最後剩餘的時間不是很合理。熟能生巧,導致時間不合理,最大的原因是自己還沒有達到非常熟練的地步,今後在這方面需要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

3、 課堂語言對一節課至關重要,語言缺少感染力,過於平淡,就會導致課堂缺少活力。目前,在語言這方面,我還需要做很多功課,在平時的每一堂課都要格外注意這個問題。

4、 在分析了黃河憂患的原因之後,共同感受地上河危害之大,激發興趣之後,把如何治理黃河的水患留作課後思考,給本節課留下了懸念,但是,最後的總結還可以更詳細。例如,可以把下游憂患與中游的環境問題的因果關係寫到黑板上,這樣本節課就會更完整,學生對黃河這部分知識也會有初步的整合過程,也會爲下節課節省時間。

以上這幾點是我在今後的課堂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

初二地理上冊說課稿2

【說教材】

本課選自新教材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第二節。本節課的重點是第二部分土地資源分佈不均,體現出土地資源在利用的過程中出現的水與土的矛盾。本節課的第二個矛盾是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的現狀,主要體現了土地資源在利用過程中出現的人與土的矛盾。讓學生在讀圖分析的基礎上,解決土地資源的矛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師多媒體演示和學生探究活動穿插在一節課中,使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樹立保護土地資源的觀念。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利用類型。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在中國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圖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分佈。

結合地形、氣候等條件分析並我國土地資源分佈差異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分析、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佈與氣候、地形之間的關係,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運用資料,說出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措施,掌握運用材料解決問題的方法。

從生活、生產實例出發,瞭解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土地是立國之本,樹立環保意識。

使學生形成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正確的資源觀,養成保護資源的習慣。

4、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我國土地資源的分佈及基本特點。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劇減少等土地資源問題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意義。

教學難點:

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帶來的嚴重後果,對學生進行土地資源的國情國策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形成可持續發展意識。

【說教法】

本節課運用了教師和學生之間“主導—主體”的教學模式,在學習過程中首先採取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教師在匯入階段爲學生設定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採取探究學習的教學策略,課程中要體現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還要注意教師的指導作用。

【說學法】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學生在起點水平和能力結構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地理學習的能力。在本節課中,應引導學生髮揮主體作用,做課堂的.主人。做好小組分工,指導學生做好探究土地資源分佈等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歌曲欣賞)

教師提問:歌聲中唱的是什麼?

教師總結:歌聲唱到我們人們對土地的深深眷戀之情。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土地,我們每一天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一)土地的類型

教師出示:四幅圖片,討論四幅景觀圖中土地自然環境和條件的差異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區──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築用地。

教師總結:由於自然條件和自然環境的差異,人們對十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徑也就不同,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我們把土地資源分爲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築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爲非農業用地。

(二)土地資源的利用

我國幅員遼闊,由於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複雜多樣,土地資源類型也多種多樣 。請同學們聯繫已學過的中國地形、氣候的有關知識,評價我國土地資源對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和不利條件。

探究我國土地資源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教師提問:(1)出示部分國家人均耕地的比較圖、我國土地利用類型的構成圖。

(2)耕地後備資源資料。

問題(1):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有哪些?

問題(2):我國土地資源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問題(3):氣候條件對土地資源有什麼影響?

(三)土地資源分佈不均

教師:指導學生讀圖3.9“我國主要士地利用類型的分佈”,讀我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分佈圖,並聯系中國地形、氣候的有關知識完成課本第74頁課本“活動1”的填表格練習,解釋一下造成這種分佈差異的原因。同時明確土地資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

教師:出示學生學農時候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觀圖,引導學生完成第74頁“活動2”,認識我國耕地的南北差異,並能夠初步評價我國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師:出示華北平原的圖片

材料介紹:我國小麥、棉花的集中產區華北平原,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的40%,但是水資源僅佔全國的60%左右。我國水、土資源的配合不合理,進一步加劇了北方的缺水狀況。水資源與土地資源的配置問題,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水田與旱田的分佈大致以秦嶺—淮河一線爲界,與800mm年等降水量線的分佈比較接近。

教師小結: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且相差懸殊,而土地資源北多南少,水資源與土地資源的配置問題不合理。

探究我國土地資源的分佈與氣候、地形之間的聯繫。

材料1、我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分佈

材料2、我的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佈圖

材料3、我國的乾溼地區

材料4、我國的地形分佈圖

教師指導:以我國主要的土地利用類型圖與季風區分佈圖、乾溼地區分佈圖、地形分佈圖相互疊加指導。

探究問題:土地分佈與氣候、地形之間的關係。

(四)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教師演示:看視頻新聞,說一說土地資源對農民的重要性。

角色扮演:老師把班級分成六個小組,分別代表政府官員、專家、環保人士、鄉村幹部、農民、學生。請同學們分別談一談對土地破壞、保護耕地的重要性。

想一想:你要找到哪些圖片或者是資料來證明你的觀點呢?

教師:土地資源如果利用不當,或者遭到人爲破壞,會就引起土地資源退化,生產能力下降,甚至完全喪失。目前我國土地利用中存在諸多問題,各類土地資源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作爲一箇中學生,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教師:請你擬出下一個我國土地日的主題。

教師:最後,請同學們欣賞九旬老人朗誦的散文《我愛這土地》,體會現代詩人艾青對土地的滿腔熱情。

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只因爲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教師總結:土地是立國之本,對於我國這樣的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尤爲重要,因此,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爲我國的土地基本國策。

(五)教學反思

地理學科是研究地球環境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之間關係的學科,地理知識來源於生活,地理知識要爲生活服務。土地是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又是與我們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資源,土地資源危機意識不僅僅是地理課上學生應該形成的意識,而是全球人應該形成的意識,在這節課上,我用了大量的數據、圖片等資料幫助學生形成保護土地資源的意識。

初二地理上冊說課稿3

各位領導、各位前輩,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氣候第一課時:氣溫。我將從教材解讀,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五個環節來進行。如能得到各位專家、前輩的指點,不勝感激!

教材解讀: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紹中國的自然環境特徵:地形、氣候、河流;本節主要介紹中國的氣候特徵——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季風性氣候顯著,多特殊天氣。認識我國的氣溫的分佈特點是學習瞭解我國氣候特徵及探討其影響因素的的重要基礎,湘教版教材在這節內容的結構組織上,主要是分爲四個部分:正文(即對我國冬夏氣溫的一個概括: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而越往北氣溫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溫。)、氣溫圖(一月份和七月份平均氣溫圖)、兩個活動題(氣溫圖的判讀和討論夏季南北溫差小的原因)和一段閱讀材料(探討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教材對於能力的訓練是有計劃有步驟的和具有較大的開放性的。

根據新課程標準:"能夠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因素"。因此,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引導學生透過已有的氣溫資料地圖來認識我國氣溫分佈規律,近一步探究影響我國氣溫分佈規律的主要因素。

學生始終是教學的主體是新的課程標準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認知規律等實際出發,在這裏我就學生現狀作一些分析:

學情分析

針對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習了世界的氣候,知道氣溫和降水是反映氣候特徵的兩個主要因素。具備瞭解氣候相應的初步基礎知識,擁有一定的氣候圖判讀能力以及從地圖中提取,分析,歸納地理資訊的能力;但是,由於學生在七年級學習的是大尺度空間的氣候分佈,學生能夠從生活周圍體驗到的感性認識還不直觀。

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於教材的整合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我國冬夏兩季的氣溫分佈特點。本節的教學難點則是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的主要因素;結合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基於對課程標準理念的落實及教學內容等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從實際生活出發,透過閱讀等溫線分佈圖,概括出我國冬,夏氣溫分佈特點,瞭解氣溫對於生活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掌握閱讀和分析等溫線分佈圖的方法,培養學生獲得和處理地圖資訊的能力。透過新舊知識間的相互聯繫,學會利用已有資料和知識簡單分析地理現象。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態度。

教學方法

爲了使教學更能貼近學生的實際,更好地實現以上教學目標;在學習本節內容時抓住"指導學生學法,重視學習過程"這個核心來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讀圖比較法,集體討論法,自主探究法等教法;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則採取了合作學習法和總結反思法。

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學生實際,我選擇了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透過多媒體的展示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效率。

根據以上對於課程標準的把握和教材結構、學生特點、教學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將教學目標實現,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課採用情景匯入法。

寒假了,許多同學打算利用假期的時間到全國各地遊覽一番,領略一下祖國各地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有的同學想到有這北極村之稱的漠河鎮去。有的同學想想着飛到天涯海角海南省,感受一下三亞的碧海藍天,沙灘椰林還有五指山區的黎村苗寨民族風情

聽說漠河和海南的氣溫和孝感都不一樣,有的同學說冬季的時候漠河比孝感要冷的多,而海南比孝感要溫暖。同學們在準備行李的時候犯愁了:該準備那些衣物合適呢?

學生在此會和情景產生共鳴:那裏的氣溫究竟和孝感有哪些區別呢?又該準備那些衣物合適?

設計思路:透過引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外出旅遊時該如何選擇衣物"來創設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景。營造出活潑、愉快的課堂氛圍,同時爲後面的教學設定一個懸念,學生帶着懸念來探討、分析我國的氣溫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是基於新課程 "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的課程理念。

(二)、讀圖比較,認識規律

指導學生讀圖分析圖2—14,並且用多媒體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氣溫圖的投影,同時在投影上標出漠河和海口的位置,配上兩地同一時間的景觀圖片,引導學生讀一月份氣溫圖探討其特點並完成以下幾個問題:

① 一月份0°C等溫線主要穿過了那些地區?(指導學生動手在地圖冊上將0攝氏度等溫線畫出來,以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加深印象)

② 一月份,我國黑龍江省北端的漠河鎮氣溫是多少攝氏度?

③ 一月份,我國海南海口市氣溫是多少攝氏度?

④ 計算一月份的時候漠河和海口的氣溫相差多少攝氏度?

學生透過讀圖分析、計算:

一月份我國0°C等溫線和秦嶺——淮河一線重合,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北,氣溫在0攝氏度一下。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氣溫在0攝氏度以上。黑龍江漠河鎮的氣溫在零下三十二攝氏度一下,而海南省海口市的氣溫在十六攝氏度以上。南北氣溫相差四十多攝氏度,逐步在老師的指導下總結出我國冬季氣溫的分佈特點: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而越往北氣溫越低。

學生掌握冬季氣溫分佈規律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夏季的氣溫分佈規律,透過對於我國7月份平均氣溫圖的判讀分析,掌握我國夏季氣溫分佈特點:南北普遍高溫。並且最低氣溫在青藏高原。

設計思路:

透過多媒體的展示,加強學生的對我國南北氣溫差異的的感性認識,也激發了學生探究我國南北氣溫差異的興趣,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閱讀1月等溫線分佈圖,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目標更加明確,透過問題驅動試的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意識,分析夏季氣溫分佈特點時,則突出了學習的遞進式;而對於冬夏兩季影響氣溫分佈特點的因素分析是本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是透過讀圖探究形式來引導學生。

(三)、主動探究、合作學習

首先將學生分爲若干小組,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相互探討,每一位小組指定一位學生最後總結概述討論的結果,在討論的透過多媒體展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必要的素材: "①冬至日太陽光照圖,②冬至日三地太陽高度、晝長時間表",逐步地提出這樣幾個問題:"①三地的緯度有什麼不同?②隨着緯度的變化太陽高度和晝長是怎樣變化的?③太陽高度的大小和白晝的長短對於我國氣溫有何影響?"然後讓學生簡單的列出一個冬至日三地太陽高度、白晝時長數據表格:

學生透過分析討論,老師將各小組分析的觀點進行加工,概括使學生對於導致我國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的原因理解更趨於合理:

① 冬至日的時候,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那麼北半球緯度越高,太陽高度角就越小,吸收的熱量也越少。② 緯度越高,晝長越短,吸收的熱量也越少。

老師繼續引導學生:導致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北方寒冷除了緯度位置以外,還有其它的因素嗎?冬季的時候,我們在聽CCTV天氣預報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來自某某地方的冷空氣?

學生會不約而同地回答:西伯利亞

老師展示出冬季風示意圖,學生讀圖:

① 冬季風影響我國的先後順序是這麼樣?

② 冬季風在往南移動的過程中會受到那些因素的阻擋?(在冬季風示意圖上重疊中國的地形圖)

學生可以進行分析討論:影響我國的冬季風主要來自西伯利亞地區,我國北方地區更加臨近冬季風的源地,寒冷的冬季風加劇了我國北方地區的嚴寒,而冬季風在翻越了重重山嶺南下時,風力不斷減弱,所以冬季我國黑龍江北部低溫可以可達零下三十攝氏度甚至零下四十多攝氏度。而海南一月份平均氣溫則在16攝氏度左右。

設計思路:

透過學生的主動合作試學習,分析了我國冬夏兩季的氣溫分佈規律,學生對於我國的氣溫分佈規律有一個較爲客觀的認識,體驗到了透過主動合作學習獲取知識的樂趣、成就感,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主動提出問題——爲什麼冬季南北差異氣溫大,而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呢?老師在此因勢利導——讓學生自主探究其原因。由於在探討原因的時候,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理解時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合作探究的同時,正確地引導學生的討論方向,提出的思考問題遵循遞進式的原則,逐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