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說課稿範文(精選3篇)

說課稿1.8W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說課稿範文(精選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說課稿範文(精選3篇)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說課稿1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A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節《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我嘗試利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和評價分析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的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學生在初中的學習中已經瞭解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並知道可以利用直線與圓的焦點的個數以及圓心與直線的距離d與半徑r的關係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但是,在初中學習時,利用圓心與直線的距離d與半徑r的關係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方法卻以結論性的形式呈現。在高一學習瞭解析幾何後,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掌握由直線和圓的方程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法主要是幾何法和代數法。其中幾何法應該是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結合高中所學的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求出圓心與直線的距離d後,比較與半徑r的關係。從而作出判斷,適可而止第引進用聯立方程組轉化爲二次方程判別根的“純代數判別法”,並與“幾何法”欣賞比較,以決優劣,從而也深化了基本的“幾何法”。含參數的問題、簡單的弦的問題、切線問題等綜合問題作爲進一步的拓展提高或綜合應用,也適度第引入課堂教學中,但以深化“判定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爲目的,要控制難度。雖然學生學習解析幾何了,但是把幾何問題代數化無論是思維習慣還是具體轉化方法,學生仍是似懂非懂,因此應不斷強化,逐漸內化爲學生的習慣和基本素質。

二、目標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直線與圓的位置的種類;

利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求圓心到直線的距離;

會用點到直線的距離來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2、過程與方法

設直線L:ax+by+c=o,圓C:x2+y2+Dx+Ey+F=0,圓的半徑爲r,圓心(- ,- )到直線的距離爲d,則判別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根據有以下幾點:

當d >r時,直線l與圓c相離;

當d =r時,直線l與圓c相切;

當d

3、情態與價值觀

讓學生透過觀察圖形,理解並掌握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幾何圖形及其判斷方法。

2、難點:用座標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啓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併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啓發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實驗、探索、歸納。

2、採用“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

3、體現“對比聯繫”、“數形結合”及“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

4、投影儀演示法。

在整個過程中,應以學生看,學生想,學生議,學生練爲主體,教師在學生仔細觀察、類比、想象的基礎上透過問題串的形式加以引導點撥,對照,歸納,整理,只有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對原有知識的回憶,自覺地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繫,使新學知識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二)、學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應該與學生熟悉的背景相聯繫。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透過觀察、操作、歸納、探索、交流、反思參與學習,認識和理解數學知識,學會學習,發展能力。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 設計意圖 師生活動

1、初中學過的平面幾何中,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有幾類? 啓發學生由圖形獲取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直觀認知,引入新課 師: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匯入新課

生:看圖,並說出自己的看法

2、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有幾種? 得出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幾何特徵與種類 師:引導學生利用類比,歸納的思想,總結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種類,進一步神話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生:學生觀察圖形,利用類比,歸納的思想,總結直線與圓的位置關

3、在初中,我們怎麼樣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呢?如何用直線與圓的方程判斷他們之間的位置關係呢?你能說出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兩種方法嗎? 使學生回憶初中的數學知識,培養抽象的概括能力。

4、抽象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思路和方法

師: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思想過程

生:回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判斷過程

師:引導學生從集合的角度判斷直線與圓的方法

生:利用圖形,尋求兩種方法的數學思路

5、你能用兩種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數學思路解決例1的問題嗎? 體會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思想方法,關注量與量的之間的關係 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書上的例1

生:閱讀教材書上的例1,並完成教材書上的136頁的練習題2

6、透過學習教材書上的例1,你能總結下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 關係的步驟嗎? 是學生熟悉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基本步驟 生:於都例1

師:分析例1 ,並展示解答過程,啓發學生概括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基本步驟,注意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

生:交流自己總結的步驟

7、透過學習教材書上的例2,你能說明例2中體現的數學思想方法嗎? 進一步深化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師:指導學生閱讀並完成教材書上的例2 ,啓發學生利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解決問題

生:閱讀教材書上的例2 ,並完成137的練習題

8、透過例2的學習,你發現了什麼? 明確弦長的運算方法 師:引導並啓發學生探索直線與圓的相交弦的求法

生:透過分析,抽象,歸納,得出相交弦的運算方法

9、完成教材書上的136頁的習題1234 鞏固所學過的知識,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師:指導學生完成練習題

生:互相討論交流,完成練習題

10、課堂小結

教師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思考

透過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判斷,你學到什麼了?

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有幾種方法?他們的特點是什麼?

如何求直線與圓的相交弦長?

(二)、作業設計

作業分爲必做題和選擇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擇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延伸與連貫,強調學以致用。透過作業設定,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

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必做題:課後習題A 1,2,3;

選擇題:課後習題B1,2,3;

(三)、板書設計

板書要基本體現課堂的內容和方法,體現課堂進程,能簡明扼要反映知識結構及其相互關係:能指導教師的教學進程、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透過使用幻燈片輔助板書,節省課堂時間,使課堂進程更加連貫。

五、評價分析

學生學習的結果評價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我採用了及時點評、延時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和頑強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透過鞏固練習考查學生對本節是否有一個完整的集訓,並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補充。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說課稿2

一.學生狀況分析

在初中,學生已經直觀的討論過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前階段又學習了直線方程和圓的方程。本節課主要以問題爲載體,幫助學生複習、整理已有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探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判斷方法。透過學生參與問題的解決,讓學生體驗有關的數學思想,培養“數形結合”的意識。

二.教學任務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解析幾何的本質是利用代數方法來研究幾何問題,這節課我們就要用代數方法來研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這樣一方面可以鞏固前階段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也顯示了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優越性,用解析法研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是從初等數學到高等數學的開始,也爲後面研究直線與圓錐曲線的位置關係打好基礎,這節課內容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2、教學重點

能根據給定的直線與圓的方程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3、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數形結合”思想來解決問題

4、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透過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和方程組的解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2)能夠解決直線和圓的相關的問題.

能力目標

透過觀察——類比——概括——抽象等思維過程,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體驗獲取知識的樂趣;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分爲六個教學環節:複習引入、構建新知、例題講解、拓展提高、應用演練、歸納小結

環節1:複習引入

1、平面幾何中,直線與圓有哪幾種位置關係?在初中,我們怎樣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平面幾何中,直線與圓有三種位置關係:

(1)直線和圓有兩個公共點,直線與圓相交;

(2)直線和圓只有一個公共點,直線與圓相切;

(3)直線和圓沒有公共點,直線與圓相離.

兩種方法:

①根據定義

②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與圓的半徑r的大小關係。

反過來,直線與圓相交,直線與圓有兩個公共點。

直線與圓相切直線與圓有一個公共點

直線與圓相離,直線與圓沒有公共點

2、現在,如何用直線方程和圓的方程判斷它們之間的位置關係?

先看以下問題,看看你能否從問題中總結來.

(設計意圖:以問題爲載體,幫助學生複習、整理已有的知識結構,帶着問題進入下一個環節,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環節1:構建新知

分析:根據初中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兩種方法,我們可以利用d和r的大小關係或直線與圓的公共點的個數來判斷它們的位置關係。

直線與圓的'公共點的座標即滿足直線方程又滿足圓的方程,把直線方程與圓的方程聯立

(設計意圖:由較簡單的問題匯出這節課的內容,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探究用座標法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鞏固前階段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也顯示了用代數思想研究幾何問題的優越性)

3、構建新知

回顧我們前面提出的問題:如何用直線和圓的方程判斷它們之間的位置關係?

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有兩種方法:

幾何法:根據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與圓的半徑r的關係來判斷.如果d

如果d=r,直線與圓相切;如果d>r,直線與圓相離.

代數法:根據直線與圓的方程組成的方程組解的情況來判斷.如果有兩組實數解時,直線與圓相交;

有一組實數解時,直線與圓相切;無實數解時,直線與圓相離.

(設計意圖:讓學生透過獨立的思考,概括出利用直線與圓的方程來判斷它們位置關係的兩種方法,可以自己把課堂上所學的零碎的知識點連成知識線,從而加深了學習的印象.)

環節2例題講解

分析:依據圓心到直線的距離與半徑長的關係,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分析:根據直線l與圓C的方程組成的方程組解的情況來判斷

這裏是利用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性質來解題,已知直線與圓相切,可知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等於圓的半徑,直線與圓有一個公共點。

求出交點的座標目的在於認識到方程組解得意義。讓學生體會出用何法解題更爲方便。例2讓學生運用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性質解題)結合圖形,無論m爲何值,點(0,2)的座標恆滿足直線方程,直線恆過這個定點,m是直線的斜率,滿足題目條件的直線就是圖上的這兩條直線,左邊這條直線的方程是,右邊直線的方程爲

(設計意圖:例1讓學生及時的鞏固直線與圓位置關係的判斷方法.以期達到強化訓練的目的,

環節3、拓展提高

另解:(1)因爲l:y=a(x-1)+4過定點N(1,4)

N與圓心C(2,4)相距爲1

顯然N在圓C內部,故直線l與圓C恆相交

(2)在y=ax+4-a中,a爲斜率,當a=0時,l過圓心,顯然弦AB的最大值爲直徑的長,等於6

(設計意圖:對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有利於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透過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提升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環節4、歸納小結

1、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判斷方法:

幾何法:

1、確定圓的圓心座標和半徑r

2、計算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

3、判斷d與圓半徑r的大小關係

代數法 :

1、把直線方程帶入圓的方程

2、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3、求出△的值

d>r,直線與圓相離,直線與圓相交

d=r,直線與圓相切,直線與圓相切

d

(設計意圖:透過小結,使學生對本節所學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進一步鞏固知識,明確方法.)

作業:

3.已知⊙C:(x-1)2+(y-2)2=2,P(2,-1),過P作⊙C的切線,求切線方程。

(設計意圖:,第1、2題是基礎題,爲了複習鞏固這節課的內容,第3題是彈性作業,爲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發展的空間)

環節5、課後反思與點評:

1、新的課標把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作爲獨立的章節,說明新課標對這節內容要求有所提高。

2、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爲了防止計算量過大,一般採取幾何的方法,但用方程思想解決幾何問題是解析幾何的精髓,是以後處理圓錐曲線問題的通法,掌握好方程的方法有利於培養數形結合的思想。

3、直線與圓位置關係的相關問題如:弦長的求法、圓的切線方程求法以後還要補充。

4、用代數法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不必求出方程組的解,利用根的判別式即可。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說課稿3

一、 教材分析

本單元複習內容可分爲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直線形(三角形、四邊形)與圓兩部分。直線和圓位置關係的運動和變化,把圓與直線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1)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是點和圓的位置關係的深化和延伸,是研究直線形與的有關性質的基礎。其中切線的判定與性質尤爲重要。

(2)直線形與圓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外接圓和內切圓、圓內接四邊形的有關性質等,不僅對三角形的內心、外心,切線長定理等知識點進行了複習,還爲將來複習正多邊形與圓作了鋪墊。

依據教學大綱和對教材的理解分析,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基礎,確定本單元的複習目標爲:(投影)

認知 三角形的內心、外心的概念,切線的定義

掌握 圓內接四邊形的性質;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切線的判定與性質;切線長定理

應用 會用尺規作三角形的外接圓和內切圓;

會用本單元定理進行有關的計算和證明

智能 透過直線和圓位置關係的分類,培養學生分類討論的思想;

透過變式教學,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

情感 透過直線和圓位置關係的變化,滲透運動觀點

布魯納說過:掌握數學思想可以使數學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本單元複習過程中,注重分類討論思想和運動觀點的滲透。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識,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基於這些想法,我確定了以上的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主要知識點有着廣泛的應用,所以本單元的重點是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切線的判定與性質、切線長定理、圓內接四邊形的性質。(投影)由於學生如何從圖形中觀察、分析出比較隱蔽的數量關係的方法較弱,且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較差,因此本單元的難點有兩個:一是領會圖形運動變化的規律;二是綜合運用知識解題。(投影)突破難點一的關鍵在於抓住分類討論思想,透過動畫發揮直觀到抽象的支柱作用;突破難點二的關鍵是透過知識的梳理與溝通,形成知識本質上的融合。

二、教法、學法及師生互動設計

在數學複習課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組織他們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也是教師應當掌握的一門藝術。爲此,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我採用教師指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發現法。具體是用題組或基本圖形網絡知識點,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問題,並解決之;教師必要時進行引導或點拔;最後由師生共同小結,實現真正的意義建構。在實際教學中做到:

動:教師精心備課,使用多媒體動畫,促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

變:教師設計變式題組,學生變換思維角度,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廣闊性、深 刻性;

點拔:在學生思維受阻或某些學生不易理解的地方,教師予以點拔;

滲透:滲透分類討論、觀察猜想等數學思想和運動觀點;

小結:及時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和思想方法的小結,以及學法的小結。

三、教學程序分析

本單元複習預計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複習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第二課時複習直線形與圓的有關性質,另根據學生掌握情況補充適當的綜合訓練題。

教案基本按以下流程設計:(投影)

教案設計流程圖

複習目標 — 基礎過關 — 小結 — 能力提高 — 小結 — 達標訓練

基本題組 基本圖形 引申變式 綜合運用 分層練習 分層指導

教案的處理:

1、可提前將教(學)案發給學生,題組一可安排在課內或課前完成;題組二由師生共同分析,學生完成;題組三由學生獨立完成,教師視情況予以點拔。

2、題組的設計以課本爲藍本,並結合學生實際和中考要求作了適當的補充。

現就主要環節說明如下:

關於複習目標

數學複習課與新授課不同,要複習的內容都是學生早知道的。不必轉彎抹角,應當直接

了當地進入主題,點明覆習目標。並指明覆習內容在知識結構中的位置、地位和作用。這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始點。教師在提出複習目標時應注意:第一,目標要全面,既要注意基本知識基本方法的落實,又要注重能力的培養;第二,目標要準確,即針對性要強;第三,目標要具體。(投影)

教學目標做到: 全面 準確 具體

教師在提出單元複習目標後,對於每一課時應有更詳細、更具體的目標,甚至可以具體到題組或題型。例如在複習“直線形與圓”時,我將知識要點整理成基本題組,讓學生課前完成,這樣做複習目標明確,學生帶着問題去聽課,效果很好。

3、關於基礎過關

複習目標的提出從心理角度講,激發了學生“認識、理解的需要”,爲了滿足學生的需要,又要提高複習效率,教師選擇代表性的例題十分必要。例如複習“切線的判定與性質”可選用下面的例題:(投影)

C

已知:如圖,AB是⊙O的直徑,⊙O過BC的中 D

點D,DE⊥AC。E B

求證:DE是⊙的切線。A O

A

已知:如圖,AB切⊙於A,CD切⊙O於C,且 B

AB∥CD。 O

求證:AC是⊙O的直徑。(至少用三種方法)

C D

對於例1主要是複習切線的判定定理,鼓勵學生採取不同的方法證明。學生完成後可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切線的判定方法;教師強化,視情況讓學生回答教材P95—例4、L1、2各用何種判定方法,並加以區別。

例2主要是複習切線的性質及推論。考慮證明中要證三點共線,學生不易把握,教師處理時可將三種證明方法呈現出來,讓學生指出劃線處分別應用了切線的什麼性質。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從而就起到了“以少勝多”、“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大減少了題量,提高了複習效率,實現了複習目標提出的要求。

此時,學生的自主性可以體現在多“講”、多“議”上面。例如對上面的例題,學生透過思考能夠講得出的,一定要讓學生自己講解,教師不要包辦代替。教師只重點講清切線的判定與性質的區別,以及常用的輔助線作法這類學生較模糊的內容。所以使學生越聽越專心,越聽越有勁,這樣上課效率會倍增。

數學複習課的另一個特徵是回憶。回憶,應盡最大可能讓學生獨立完成。常用的辦法如獨立默寫、同桌互說、啓發得結果等。但回憶往往造成知識不繫統、不完整,這就需要教師及時進行梳理。例如複習“切線長定理”及相關結論時,學生印象較深的只是定理本身,而對基本圖形的識別和相關結論的回憶則顯得把握不住重點。教師在處理時設計這樣一道多結論的開放題加以梳理。(投影)

DMC

例3、如圖,⊙O爲等腰梯形ABCD的內切圓,M、M、P P

爲⊙O與AB、CD、BD相切的切點,由這些條件, O

你可以得出哪些結論?(要求:結論不添加字母和A

輔助線) N B

此時,學生的自主性體現在多“想”上面。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過早的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採取教師引在前,講在後,學生想在前,聽在後的方法。上例中,即使基礎很差的學生,稍加思考也能說出二、三個正確結論。這樣可以擴大參入面,讓每個學生都體驗成功的喜悅。必要時,教師進行分類提示。(投影)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大膽求異,以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由此可見,回憶是實現複習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進一步強化記憶的過程,還是互相啓發獲得聯想結果的過程。

關於能力的提高

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知識間的溝通是否順暢。溝通是數學複習課鮮明的特徵。因爲新授課的主要目的是將知識點分化,把握單個知識點的本質屬性,一般很少也不可能同後繼知識發生關聯。複習課中,正好就是將所學知識前後貫通、溝通起來。這就是所謂知識的泛化。溝通不同於知識間的簡單聯結,而是知識本質上的融合。因此,溝通不僅有異中求同,而且也有同中求異,是知識結構轉化爲認知結構的重要環節。爲了實現溝通,選題應具有層次性。一是題目應有一定的“坡度”,對一些難題可以增設一些“臺階”;二是選題要符合學生的水平層次,更須定準的“難度”,恰當的難度會對學生產生良好的激勵作用。

例如在“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一課中,爲溝通圓與平面直角座標系,我設計了這樣一道例題,同時訓練了學生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投影)

已知點A(0,6),B(3,0),C(2,0),M(0,m),其中m﹤6,以

M爲圓心,MC爲半徑作圓,則

(1)當m爲何值時,⊙M與直線AB相切?

(2)當m=0時,⊙M與直線AB有怎樣的位置關係?

當m=3時,⊙M與直線AB有怎樣的位置關係?

(3)由第二題的驗證結果,你是否得到啓發,從而說出在什麼範圍內取值

時,⊙M與直線AB相離,相交?

本例是爲溝通圓與平面直角座標系而設計的。第(1)(3)問屬條件開放,(2)屬結論開放。三個小題由淺入深,由具體到一般,(1)(2)兩小題是(3)的鋪墊,(3)是對(1)(2)的引申和抽象概括。

分析時引導學生畫出圖形,找出關鍵是確定⊙M的半徑和直線AB到⊙M的距離的大小關係,從而引出輔助線,方向已明。

考慮學生識圖困難,用多媒體動畫演示m在範圍內移動,直線與圓的各種位置關係。(演示)可見相切是各種位置關係的界點,從而正確引導學生把m值進行正確全面的分類討論,進而突破了難點。

複習課上溝通的目的不僅僅是求同與求異,更重要的是靈活運用知識解決數學問題,進而拓展學生的思維。因此,選題要有思考性。思考性強的習題,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而且有利於深化對問題的認識。

例如教案中對題組一的第2題進行變式,來訓練學生的思維:(本例的原型來自書本)(投影)

原型(A2):如圖,AB是⊙O的直徑,⊙O過BC的中點D,CD

DE⊥AC,求證:DE是⊙O 的切線。

變式(一):若∠ACB=90°,其他條件不變,除上述結論外,E

你還能推出哪些正確結論?請畫出圖形。 A B

變式(二):若點O在AB上向點B移動,以O爲圓心,OB

長爲半徑的圓仍交BC於D,DE⊥AC的條件不變,那麼

上述結論是否成立?請說明理由。

變式(三):如果AB=AC=5cm,sinA=,那麼圓心O在AB的什麼位置時⊙O與AC相切?

三個問題的結論未定,有待探索,而且要求學生自己畫出圖形。這無疑對學生的能力水平是一個挑戰,正因爲結論不定,才能使學生嚐到成功的喜悅,激發興趣。在設計中注意與教材的呼應,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並運用多媒體的動畫功能,動態地演示出問題原形經過平移、旋轉形成變式題的全過程。(動畫演示)透過動畫讓學生對圖形和圖形的性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形成知識本質上的融合。

4.關於歸納與小結

複習完本單元內容之後,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整理,找出知識之間的聯繫,甚至可以佈置學生進一步在課後寫出單元總結。這不僅有利於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識,而且能形成技能,爲今後的學習掃清障礙。例如複習完“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後,教師應及時將其置於“圓”這一知識系統中,認清“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與其它圖形與圓位置關係的異同及相互關係。進而得出運動變化是它們的共同特徵,而分類討論是研究圖形運動變化的基本思想方法。

5、關於鞏固訓練

中學數學教學大綱提出:“數學教學中,發展思維能力是培養能力的核心。”而數學思維能力是透過各種訓練才能逐步形成的。數學複習課的訓練,不是知識的被動再現,不是讓學生扎進題海,重要的是透過訓練,使學生能從一個新的角度和高度去審視,思考學過的內容,達到深化認識,優化知識結構,提高能力的目的。爲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我設計了:A組,教材跟蹤訓練題;B組,綜合應用創新訓練題。

四、教學評價分析

本單元無論在教案的設計還是在教學過程中,都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爲主,在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的同時,注重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反饋與調節的主要措施是透過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練習的準確度的掌握來反饋資訊,教師及時調整教法,分層指導。媒體的選擇與組合,主要是在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時引入文字或動畫,不扎花架子,本着實用夠用的原則。在教學中,始終以思想方法統領,注重知識的梳理與溝通。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掌握知識,訓練能力,體驗情感,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片尾動畫) 這樣,站在高山俯瞰雲海翻騰,青松臨風讓學生呼吸到最新鮮的氧氣,得到昂揚的精、氣、神,真正體驗到杜老夫子那種“一覽衆山小”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