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歌

高考詩歌鑑賞專題複習訓練含答案

詩歌2.93W

(一)

高考詩歌鑑賞專題複習訓練含答案

黃河 羅隱①

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

解通銀漢②應須曲,纔出崑崙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帶小③,仙人佔鬥客槎輕。

三千年後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

【注】①羅隱:晚唐詩人,十多次科舉考試不第,史稱“十上不第”。②銀漢:本指上天,這裏指皇室、朝廷。③高祖誓功衣帶小:漢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時的誓詞,誓詞裏說:“使河如帶,泰山若礪”。這句話是說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1.本詩前兩聯所寫的“黃河”有何特點?請概括並分析。(5分)

2.請結合詩句分析這首詩的“諷喻”特點,並簡要概括詩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6分)

(二)

水邊偶題 羅隱

野水無情去不回,水邊花好爲誰開?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覺老從頭上來。

窮似丘柯休嘆息,達如周召亦塵埃。

思量此理何人會?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羅隱:晚唐著名詩人,屢試不第。②丘軻:孔丘、孟軻,周召:周公、召公。③蒙邑先生:莊子。

3.這首詩的首聯在詩中有何作用?請結合內容分析。(5分)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哪些情感?頸聯對這種情感的表達有何作用?(6分)

三)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爲呂叔潛賦 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詞約作於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時在建康(今南京)江東安撫司參議任上。

5.“把酒問娥:被白髮欺人奈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請簡要概括。(4分)

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請簡要賞析。(4分)

(四)

生查子獨遊西巖① 辛棄疾

青山招不來,偃蹇②誰憐汝?歲晚太寒生③,勸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去。

【註釋】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被誣罷官,長期閒居於上饒城北的帶湖之畔。西巖就在上饒城南,風景優美。這首詞是他閒居期間的記遊之作。②偃蹇:高聳,傲慢的樣子。③生:語助詞,無義。

7.本詞刻畫了怎樣的詞人形象?請結合全詞加以分析。(5分)

8.有人評價這首詞,物與我、景與情“融溶親密”,請結合詞意作具體分析。(6分)

(五)

念奴嬌梅辛棄疾

疏疏淡淡,問阿誰、堪比天真顏色。笑殺東君①虛占斷,多少朱朱白白。雪裏溫柔,水邊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與奇絕。

常記寶h②寒輕,瑣窗③人睡起,玉纖輕摘。漂泊天涯空瘦損,猶有當年標格。萬里風煙,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歸去,閬苑④有個人憶。

【注】①東君:司春之神。②h:禁苑。③瑣窗:爲雕刻或繪有連環形花紋之窗。④閬苑:傳說中在崑崙山之巔,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詩詞中常用來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9.詞的上片是如何描寫梅花的?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5分)

10.這首詞中的“梅”具有什麼品格?詩人借詠梅表現了怎樣的情懷?(6分)

(六)

阮郎歸 梅詞 蘇軾

暗香浮動月黃昏,堂前一樹春。東風何事入西鄰,兒家①常閉門。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勻。折花欲寄嶺頭人,江南日暮雲。

【註釋】①兒家:我家。

11.上闋“堂前一樹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現力,請簡要分析。(4分)

12.詞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請簡要分析。(4分)

(七)

孤雁兒世人作梅詩① 李清照

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牀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注]①北宋朝廷南遷後,李清照丈夫趙明誠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這首詞即爲悼亡之作。

13.上篇“沈香斷續玉爐寒”中的“玉爐”因何而“寒”?“寒”字有何深意?(4分)

14.“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一句主要運用了哪種藝術手法?表達了此人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八)

鷓鴣天(代人賦) 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欄干不自由。

15.前人評該詞“工於發端”,請結合作品作簡要分析。(4分)

16.“相思重上小紅樓”一句,妙在一個“重”字,請作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5分)①彎曲、渾濁(不清)(1分)②黃河之水即使把用來澄清濁水的阿膠都傾進去,也不清澈,它從源頭起就渾濁。(2分)③黃河之所以能夠通到天上去,是因爲它河道曲折;(2分)(意思對即可)

2.(6分)①詩中看似句句寫黃河,實則句句別有所指,即諷喻科舉制度,批判科舉制度的黑暗。(2分)黃河彎彎曲曲,實際上是說科舉制度是求取功名的一種“曲”的手段,即不公正的手段;(1分)黃河水渾濁不堪,諷喻科舉考試製度的黑暗與虛僞;(1分)②全詩流露出了詩人對科舉的絕望(失落)與懷才不遇的激憤之情。(2分)(意思對即可)

3.首聯所寫的“野水”和“水邊花”緊扣詩題“水邊偶題”。(2分)以水之“無情”反襯人的有情,以水邊“花好”反襯人心情之不好,這樣借物起興,爲下文情感的抒發作鋪墊。(3分)

4.情感:造化無情、人生失意的感傷,時光易逝、年華易老的嘆息,世事無常、窮達成空的慨嘆,棄世絕俗、隱逸山林的嚮往。(4分)

作用:抑鬱之情以曠達出之,使詩中感情不至過於低沉壓抑,提升了詩歌的思想境界。(2分)

5.此句透過描寫自己的行和言,①表達了作者因歲月流逝、功業無成而生的愁思與抑鬱,②更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與痛苦。(每點2分)

6.運用了想象,象徵(或比喻,託物言志)的手法。(2分)作者幻想飛入月宮,砍去枝葉婆娑的桂樹,灑向人間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達了作者要掃清朝廷一切投降勢力,把光明帶給人民的報國理想和堅定信念。(2分)

7.本詞刻畫了孤獨失意、懷才不遇、憂國憂民(憂愁苦悶)、傲岸高潔的詞人形象。(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詞人雖然心懷天下,但遭受排擠,閒居深山,獨遊西巖,無人理解,無人賞識;夜不能寐,獨誦《離騷》,表現出屈原一般憂國憂民的情懷;高聳的青山,高潔的明月,都與詞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見詞人胸懷之磊落高潔。(分析3分;共三點,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兩點以上給3分)

8.作者使用擬人的手法,青山感念歲暮天寒勸我在溪邊住下,對我深切關懷;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聽讀《離騷》,更是視“我”如知己。詞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潔,物我之間親密融洽。(3分,手法1分,分析2分)作者借景抒情,將情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歲暮天寒,素月清輝與澄澈的溪水相映,畫面悽清幽獨,與獨遊西巖的詞人孤寂、憂憤的內心情感融合無間。(3分,手法1分,分析2分)

【生查子獨遊西巖鑑賞】

古代紀遊詩詞中,標“獨遊”的爲數不多。獨遊者,意味着寂寞無伴,且又往往鬱悶在胸。辛棄疾就是這樣。淳熙八年(1181)冬,他被誣陷罷官,長期閒居於上饒城北的帶湖之畔。西巖就在上饒城南,風景優美。這首詞是他閒居期間的紀遊之作。

開頭“青山”兩句,寫出了詞人對青山的一片癡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獨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卻無動於衷,於是便發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麼高傲,有誰會喜歡你呢?“偃蹇”,有高聳、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隨人俯仰,這或許就是詞人想像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蘇軾詩云:“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越州張中舍壽樂堂》)看來,巍巍青山絕不同於熱衷功名利祿的市儈之輩。在辛棄疾的筆下,青山也總是被寫得氣象不凡、通達人情的。比如他寫:“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虞美人》)。“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爲葉丞相賦》)。“青山意氣崢嶸,似爲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築》)。作者同青山之間,“情與貌,略相似”,真可謂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

“歲晚”兩句寫貌似傲岸的青山對詞人充滿了情意。歲暮寒冬,青山勸詞人到山中溪邊來住,相互爲伴,以禦寒風。可見,作者“獨遊西巖”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層揣摩,似乎應該把自然界的寒,理解爲政治上的寒。作者正是在惡劣的政治氣候逼迫下,閒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關懷的。

下片着重寫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勸我溪邊住”,又另闢新的境界,展示明月與詞人的情誼。“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人在山中,見不到地平線上升起的明月;當月露山頭,已是高懸中天了。這兩句寫出了山中望月的特點。那一輪素月,是悄悄爬上山頭,關切地探望可敬的詞人呢,還是高高地亮起一盞天燈,遍灑銀輝,和青山、溪水一起形成一種令人沉醉的意境,給詞人帶來不盡的遐想?

結尾兩句,由擡頭望空中明月到低頭見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處”進入溪水中來了。詞人身隻影單,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動着的月影相陪,這是多麼難得的伴侶,多麼難得的友情!“夜夜”句還表明,這次遊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聽着詞人讀《離騷》呢。從明月由“來”到“去”,說明詞人深夜未眠,足見其憂憤之至。

這首詞語言簡潔,內容深曲含蓄。初讀全詞,似乎作者寄情山水,與青山明月相交遊,心情輕鬆愉快。細加品味則不然。詞中描寫的是:歲暮天寒,素月清輝與澄澈的溪水相映,詞人孑然一身居於山中溪畔,長夜無眠,獨詠《離騷》。這是一幅多麼悽清、幽獨而又含有晶瑩色澤的圖畫!這圖畫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難申、懷才不遇、憂國憂民的作者形象嗎?

詞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沒有世俗的偏見,高尚、正直而又純潔。當作者罷官之際,被“嚴寒”所逼之時,得到敬重的,只有它們――青山和明月,情深意切,成爲自己的知音。在章法上,上片不說自己遊山,而說青山“勸我溪邊住”;下片不說自己月夜讀《離騷》,而說明月聽《離騷》。以客寫主,不僅含蓄蘊藉,情趣橫生,而且有力地襯托出作者的高潔品格。儘管他爲世所棄,無從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卻仍然保持着“一片丹心在玉壺”的美好情操。

9.①擬人。(1分)上片“笑殺”“溫柔”“借”等詞語運用擬人化手法寫梅花笑傲百花之神,其神姿天真自然、溫柔清秀,卻不借助任何力量。(1分)②對比、襯托。(1分)將春神統領下的嬌豔絢麗、千般媚俗的百花和清秀不俗、骨氣奇絕的梅花作對比,襯托梅花。(1分)③詞人透過描寫突出了梅的'迥異百花、超凡脫俗的神韻。(1分)(如從色彩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10.①冰清玉潔,高雅脫俗。梅花花影稀疏,花色淺淡,盛開在冰雪之中、清澈水邊,在春之百花的映襯之下更顯自然脫俗。(2分)②堅貞不屈,傲霜鬥雪。綻放之時惹人摘取,凋零之時飄泊天涯,“風煙”“霜雪”,無論何時何地猶存一種堅貞品格。(2分)③詞人託物言志,借花言人,抒寫內心中傲岸不屈的精神以及歸隱情思。(2分)

11.“春”在句中指代梅花,(1分)用“春”字既寫出了梅花盛開的熱烈景象,營造出濃濃的春意氛圍,又讓人們聯想到梅花是報春的使者,梅花給人們帶來了春天,增強了藝術感染力。(3分)

或:“春”運用借代的手法,作者借“春”代指梅花。(2分)既寫出梅花熱烈綻放的景象,又暗示着春天的來到,爲下面寫春風入西鄰進行鋪墊。(2分)

(解答這類題:①解釋“春”字在句中的含義。②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12.詞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寂寞而孤獨的閨中女子(或者說是獨守空房的思婦)。春風吹拂,梅花盛開,可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閉門不出,可見其孤獨寂寞;她肌膚雪白,面容嬌美,然而卻無心打扮,臉上脂粉塗抹不均,可見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給遠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蒼茫,雲霧瀰漫,無法可寄,更讓她悵惘傷感。(概括形象2分,具體分析2分)

或:詞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孤獨寂寞的思婦形象。(2分)她整日閉門不出,也沒有心緒打扮自己;看到梅花盛開,想折寄遠行之人,卻因日暮而不能。(2分)

(解答這類題:先總寫人物形象,然後結合詩句具體分析。鑑賞詩歌人物形象要注意四點: ①作品的情節對人物的刻畫。②抓主人公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③環境對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詩中作者的評論。常見提問模式:對這首詩中的某某形象做簡要分析,解題步驟:形象――特徵――意義(情感)。)

【詩詞鑑賞】此詞上片首句直接典用林和靖詩句來描寫梅花的美妙和幽香;次句有“白玉堂前一樹梅”的影子,間接點破首句的幽香來自梅花;“東風”即“春風”,此句的“西鄰”和下句的“兒家”相對,意指西鄰春風得意,而自己卻門扉緊掩,暗含春風撩動春愁之意。

下片開頭三句既是寫梅更是寫人,到此人梅一體、物我不分,尤其以“香腮粉未勻”來凸顯思婦盼郎不歸而不事梳妝、無心打扮的落寞心情。“折梅寄相思”古已有之,但詞中思婦卻因“日暮雲重”而無從遙寄。

此詞的高妙之處不在以梅花喻閨中少婦,而在又以閨中少婦的處境、思緒來反映了作者身處逆境的惆悵心情和抱負難施的種種遺恨,同時也寄託了渴望被理解的心願。

13.由於心情不好而無情緒添香,致使香消爐“寒”;(2分)一個“寒”字,深化了對內心情緒的刻畫,突出了環境的淒冷(爐寒)與心境之痛苦(心寒)。(2分)

14.運用了對比的藝術手法,一邊是小風疏雨,一邊是淚下千行,痛苦之深,使淚水多於雨水;(2分)表達了詞人對丈夫趙明誠的深摯感情和悽楚哀思。(2分)

15.“晚日寒鴉”與“柳塘新綠”,是送走行人之後相繼入目的兩種景象。(1分)前者就離別說,故“日”而曰“晚”,“鴉”而曰“寒”,引起的內心感受是“一片愁”。(1分)後者就相聚的回憶與展望說,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內心感受是無限“溫柔”。(1分)開頭兩句展現的兩種景象、兩種感受、兩種感情所體現的複雜的心理活動,使抒情主人公神態畢現。(1分)

16.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後,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樓遙望。(1分)開始是望得見的,後來就只見“晚日、寒鴉”,望不見人影了。由於十分相思的緣故,望不見人影,還要望,因而“重上小紅樓”。(1分)結句“頻倚欄干不自由”中的“頻”字,正與“重”字呼應。明知行人已走到遠山的那一邊,凝望已屬徒然;然而還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紅樓”、“頻倚欄干”,其離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