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三顧茅廬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15篇)

讀後感5.47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顧茅廬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15篇),歡迎大家分享。

三顧茅廬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15篇)

三顧茅廬優秀讀後感1

放暑假了,我借了一本《三國演義》,裏面有篇《三顧茅廬》,深有感觸。

劉備有一位才智過人的軍師叫徐庶,在徐庶的輔佐下,劉備打了第一個勝仗。曹操因此設計讓徐庶離開了劉備,徐庶離開時像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是位世外高人,堪比春秋名相管仲。提議劉備親自邀請諸葛亮出山。

劉備帶着關羽和張飛找到諸葛亮的住所,畢恭畢敬上門拜訪,可書童說先生出門遠遊,不知何時歸來。無奈,劉備悻悻而歸。沒過幾日,劉備又帶着二位兄弟整裝前往,可書童說先生前日去探訪朋友了,不在家。這下,關羽和張飛可沉不住氣了,認爲諸葛亮一點也不尊重劉備,甚至要去把他抓來。劉備卻告訴他們不要莽撞。又過了幾天,劉備換上乾淨衣服又要去看諸葛亮了,關羽張飛只能不情願的一同前往。不巧的是諸葛亮正在休息,書童想要叫醒先生,卻被劉備制止了,劉備他們三兄弟在門口等到諸葛亮醒來。就這樣,諸葛亮最終被劉備的誠心感動,答應劉備一同匡扶漢室。就是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劉備才透過幾年的擴張,和曹操、孫權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透過這個故事,我更加理解了三顧茅廬的意思,也懂得了做事要堅持,盡心盡力,不輕易放棄。

三顧茅廬優秀讀後感2

公元207年,劉備遭曹操追殺,屯兵新野,徐庶向劉備舉薦諸葛亮,並親自相邀,卻被其拒之門外。但劉備精誠所至,金石爲開,諸葛亮終於同意出山,助其一臂之力。

在人們讚賞劉備求賢若渴的同時,我不免爲諸葛亮備感憂慮,如果不是徐庶的推薦,劉備的拜訪,試問諸葛亮,你能毛遂自薦嗎?你的滿腹韜略何時得以施展?你心甘情願看着自己的國家自生自滅嗎?值得慶幸的是諸葛亮遇到了劉備,但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劉備呢?

西方有句諺語: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造時機,依此推斷,諸葛亮豈不是弱者?足智多謀,才華橫溢,爲何不敢脫穎而出?難道要空懷滿腹略,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嗎?到那時,將誨之晚矣,只好懷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慨嘆死去,怨天尤人是無濟於事的,誰讓自己將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供手相讓呢?

當今社會崇尚知識,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每個人前途命運的主宰,可一些人總是受傳觀念的影響,堅守古人的高風亮節,含而不露似乎謙虛得將自己貶低,纔算維護清高。誰料結果弄功成的,事態反而背道而馳,使得他人對自己的真實情況知之甚少甚至產生誤解,豈敢錄用?所以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唯有當仁不讓,捨我其誰的那種勇氣,纔不致讓自己有不好意思或過分謙虛中客客氣氣地機會拱手讓人。

人們,不需要再等待劉備,只需打破陳規陋習,努力掌握自己的命運,把握時間,主動進取,適時誇獎一下自己吧,讓社會對我們進行選擇。亮出自己的風采。

三顧茅廬優秀讀後感3

星期六,我讀了《三國演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三顧茅廬》。

這篇故事主要講述的是:劉備、張飛和關羽想去請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成爲他們的軍師,就到了諸葛亮居住的地方——臥龍岡。三人遇到了幾位農民,正在唱着動聽的歌謠,他們問:“農民,是誰創的詞?”一位農民回答:“是臥龍先生。”劉備聽到後,心裏增加了一些敬佩,三人到了諸葛亮門前,劉備輕輕地敲門,出來了一位童子,劉備從童子口中得知,諸葛亮不在家。

過了幾天,有人說諸葛亮回來了,並回到了家中,三人再次來到諸葛亮的家,在門口聽見讀書聲,過了一會兒,一位先生出來了,可他並不是諸葛亮,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三人只好回去,又過了幾天,三人又去他家,看到諸葛亮正在午睡,就在院子裏等,過了很久,諸葛亮醒後見到劉備,劉備流下眼淚,請他出山,幫助他完成大業,他被劉備的誠意感動,就成爲了劉備的軍師。

我很敬佩劉備誠心誠意、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三顧茅廬優秀讀後感4

三顧茅廬讀後感三國時期,劉備因缺少人才,去拜訪了諸葛亮,想請他出山幫劉備打天下,三顧茅廬讀後感。前兩次,因爲諸葛亮不在,落了空,第三次終於拜見到了這位臥龍先生,在劉備的真誠邀請下,諸葛亮覺得劉備是真心誠意的,於是便隨他一起出山,開拓了一片江山。出山後,兩人關係一直相互融洽,劉備常說:“我得到諸葛亮,就像魚兒得到了水啊!”·讀完《三顧茅廬》,我不禁掩卷長嘆:真誠,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最好的橋樑。有了真誠,朋友就會真誠對待你,朋友就會成爲我們最好的傾訴對象,成爲安慰我們的貼心知已,成爲我們快樂成長的夥伴,讀後感《三顧茅廬讀後感》。只要真心誠意地對待每一件事,成功就不會離我們很遠。劉備不僅對諸葛亮的真誠讓我感動,他愛才、尊才的品格也令我久久難忘。諸葛亮出山後,一生追隨劉備,而劉備對諸葛亮也處處尊敬,甚至在臨終託孤時,讓諸葛亮擔起復漢的重任。正是由於這份真誠,讓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們在學習成長過程中,要相互尊重、相互愛護,培養自己優秀的品質,努力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用真誠成就自己的一生。

三顧茅廬優秀讀後感5

《三國演義》這本書家喻戶曉,衆人皆知。而我也不例外,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就是《劉備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主要寫了:劉備爲了找一個有專長的賢人來幫自己打天下,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而後來諸葛亮被劉備的堅持不懈的誠心誠意打動了,答應幫他打天下。

看完這個故事後我陷入了沉思,法國偉大的啓蒙思想家布封曾經說過:“天才就是長期的堅持不懈。”“做學問,做研究工作,必須持之以恆。”的確,我們幹什麼事,要取得成功,堅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恆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作爲學生的又能不能想劉備那樣堅持不懈呢?

還記得在我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參加過我們小區的一場跑步比賽,和小區裏面跟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一起跑800米。當時我還信心滿滿的以爲自己可以跑個第一名,誰知一圈,一圈半,兩圈,兩圈半許多人已經累的氣喘吁吁,到大樹下乘涼了,我看着他們,自己也想停下來,到樹下乘涼。但就在這個時候,我又想到了劉備的堅持不懈,我對自己說:“我不能夠放棄,要像劉備一樣堅持不懈,永不放棄!”就是這樣,我堅持了下去,拿了二等獎。

三顧茅廬讀後感一個人想幹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夠堅持下去,堅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說起來,一個人克服一點兒困難也許並不難,難得是能夠持之以恆地做下去,直到最後成功。曾經的失敗並不意味着永遠的失敗,曾經達不到的目標並不意味達永遠達不到。過去的成功或是失敗,那隻代表過去,未來是靠現在決定的。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一直成功的人,也沒有永遠失敗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絕境就是一次挑戰、一次機遇,如果你不是被嚇倒,而是奮力一搏,遇到什麼叫困難都不放棄,也許你會因此而創造超越自我的奇蹟。

三顧茅廬優秀讀後感6

《三國演義》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小說,使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許許多多的人看過這本著作,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看法。在我看來,《三國演義》是在講述着劉備的故事。講述劉備從一個賣草鞋的到君王的故事,其中《三顧茅廬》是講述劉備不怕困難堅持不懈。

當時任劉備軍師徐庶,因受曹操威脅無奈的離開了劉備,臨走是向劉備推薦諸葛孔明做劉備的軍師,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讀兵法。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劉備告別了徐庶,劉備同關羽,張飛二人,前往隆中請孔明出山輔佐他完成大業。可第一次孔明出山與朋友遊玩去了。過了些日子,有消息說孔明先生已經回到家中,當時風雪交加,劉備不顧關張二人的反對,來到了隆中,可是隻見到了諸葛勻(孔明之弟)。又過了些日子,他們來到隆中,可孔明在午休,劉備在外頭等了一個時辰才見到了孔明,孔明出山相助。他請來諸葛亮,孔明輔佐他擊退了曹軍,開創了“蜀漢”。

劉備註重以誠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敬佩。他屈尊求賢,禮遇下士,不怕碰釘子,不怕路途遙遠,爲了達到目的他會想盡各種辦法去做,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劉備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三顧茅廬優秀讀後感7

《三國演義》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名著,裏面的人物描寫的栩栩如生,故事內容十分精彩,故事情節扣人心懸,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當年劉備因沒有一個好軍事愁困不已,聽說諸葛亮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帶上張飛、關羽去請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結果第一次沒遇見;第二次不顧張、關二人的阻攔冒着大雪去的,還是沒見着;第三次等諸葛亮睡醒了才見到。

這顯示劉備是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來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而且第二次還下着大雪,張飛還阻攔道:“現在就是軍隊在打仗,這時也會停下來的。”第三次關羽等人見劉備又要去拜見諸葛亮,怒氣衝衝聲稱要用一條麻繩把諸葛亮捆過來,劉備狠狠地斥責他們,這表明劉備以誠待人。

劉備註重以誠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欽佩。劉備爲了能夠統一國家大業,屈尊求賢,禮遇下士,不怕碰釘子,不怕路途遙遠,不顧天氣惡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三顧茅廬讀後感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懂禮儀之人必定會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禮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難要有恆心,不能輕易放棄。

三顧茅廬優秀讀後感8

漫長的暑假,想做的事情可多了。游泳是我的最愛,在水中我就是一條自由的魚兒;與小夥伴騎行也不錯,江濱路清晨傍晚最適合吹吹風;每天還有特赦的遊戲時間,爽極了!而今天,我卻被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深深吸引住了。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得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我彷彿身臨其境,眼前的人物栩栩如生。其中,我特別佩服劉備。

劉備是一位求賢若渴的明主,這從“三顧茅廬”中就可以看出來了。劉備聽徐庶說諸葛亮是臥龍,需親自去拜訪,他絲毫不擺架子,真的親自去隆中拜訪諸葛亮。第一次去沒有遇到諸葛亮,如果換了別人,肯定不會再理會,但劉備又去了第二次去,誰知還是沒有見到諸葛亮。這樣的情況並沒有使劉備放棄,而是去了第三次。第一次終於把諸葛亮請出山了。我想,如果見劉備沒有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對人才的尊重,肯定不會請得動諸葛亮的,也不會有歷後來三國鼎立的局勢了。

當今社會上有許多殘疾人都具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如張海迪、霍金等等。這些身體有缺陷的'人都能做得這麼好,我們這些健全的人還有什麼理由做不好呢?

記得上學期我有幸被選上參加校運會的跳繩比賽。爲了不辜負老師和同學們的期望,也爲了那一點點的虛榮心,做夢都想拿到冠軍的我夜以繼日地在訓練。我練得很投入,感覺一天不練渾身不爽似的。看着自己在一天天地進步,從最開始只能跳10多次,再到40次,再到80次,沒幾天就能夠超過100次了,我心裏真是樂開了花。

也許是樂極生悲,也許是我急於求成,方法不對,幾天後我的腳跟不知怎麼就痛了。一跳繩腳就很痛,試了幾天都是這樣。我索性就把繩子扔一邊,放棄了訓練。

這天,我呆在家裏開看電視,電視里正播放着《三國演義》,又正好播放三顧茅廬這個片段。我的心靈再次受到了震撼。於是讓媽媽帶我去醫院檢查,拿了藥回家擦,加上不斷地按摩,我的腳慢慢好起來了。我又找到學校的體育老師,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跳繩的訓練。

後來,在比賽中,我並沒有拿到冠軍,但我覺得這並不重要了,關鍵是我學會了堅持,這應該會成爲我今後學習,甚至工作的一個重要品質。這,我得感謝劉備,感謝“三顧茅廬”,感謝《三國演義》。

三顧茅廬優秀讀後感9

你們一定聽過《三顧茅廬》的故事吧!這故事主要講了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一共請了三次。果然第三次請到了。

我覺得這劉備很有誠意,他甚至跪了下來,可他畢竟是皇叔啊!豈能這樣?

我覺得這個諸葛亮肯定是個人才,他竟然能讓劉備這樣位高權重的人反覆求請。可見諸葛亮的能耐不小啊!由此也看出了劉備的求賢若渴的人才觀。

在現代社會,人才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加重要,古話說:“不拘一格降人才”。所以,我們要更加重視對人才的培養和重用,還要爲人才提供一個舒適的發展環境,還要有好的工作,還要讓他吃得好、穿得好、睡得好,小孩上學無後顧之憂。要把人才真正放在眼裏,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爲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三顧茅廬優秀讀後感10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記得一個典故——三顧茅廬。

這個典故講的是三國時期,劉備經過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時聽說人稱“臥龍”的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劉備就前去請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諸葛亮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終因劉備的真誠打動了諸葛亮,請除了這位隱居山林的臥龍先生。如果我們大膽想像,如果劉備只去了一次就沒再去了,就請不出則爲臥龍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大事業。“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就是劉備這真誠的力量讓僅是一般的諸葛先生所被打動,助劉備一臂之力,興復漢室。

諸葛亮咋北伐魏國時在給後主劉禪的信中說:“臣雖布衣,卻被先帝三顧於茅廬之中,甚是感動,願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興復漢室天下。”是什麼讓一代臥龍如此忠誠於蜀國呢?是劉備的真誠。真誠?我聽到有人感嘆了,劉備的真誠怎能讓一代臥龍如此忠心?這還要從頭說起。三顧茅廬之時,第一去時就讓張飛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親自來請,由我帶幾人將他幫來即可;第二去時是大雪封山,馬都走不了了,而劉備卻執意要去,最後還生病了。第三去時正是劉備。關羽和張飛的結拜紀念日。正是這些事,才讓我龍先生諸葛亮出了山,稱了臣。劉備不光對諸葛亮真誠,還對別的人真誠,張飛。關羽。趙雲。諸葛亮……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嗎?

如果你真誠,身邊總會有俠肝義膽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爲朋友兩肋插刀,朋友也後對你真誠。所以我們應該對人。對朋友真誠,做人就做真誠的人。

三顧茅廬優秀讀後感11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的第十章《劉皇叔三顧茅廬》。讀完之後感慨萬分,對劉備這個人物更是刮目相看。

劉備深信徐庶推薦的諸葛亮是個賢才,便想準備些禮物,和關羽、張飛一起前往隆中拜訪。三人來到了諸葛亮的草廬前,說要拜見先生。小童說,先生不在。劉備無奈,只好回去。隆冬時節,天氣寒冷,劉備帶着關羽和張飛第二次來到茅廬。聽小童說諸葛亮先生已經回來了,便又去拜訪他。結果回來的並非諸葛亮,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劉備只好留了一封書信給諸葛亮,便告辭了。第三次,終因劉備的真誠打動了諸葛亮,請出了這位隱居山林的臥龍先生諸葛亮。

我認爲,劉備身上還有一種最難能可貴的品質就是鍥而不捨、三顧茅廬、堅持不懈,他的誠意打動了諸葛亮。在生活、工作、學習中,我們都要向劉備一樣,堅持不懈,遇到困難決不氣餒,你將會離成功越來越近。《劉皇叔三顧茅廬》講的是一段歷史,說的是一個故事,它讓我深受啓發,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顧茅廬優秀讀後感12

“要是劉備沒有來呢?”讀了《三顧茅廬》,在讚歎劉備求賢若渴的精神的同時,我又不免爲諸葛亮擔心。公元207年,劉備被曹操追殺,屯兵新野。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冒着嚴寒兩次拜訪他,但都被拒之門外。第三次終於見面了,並堅決邀請他出山。這是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值得慶幸的是劉備終於第三次來拜訪了。否則,中國的歷史上是否還會記下“諸葛孔明”這個名字呢?

諸葛亮是幸運的,他終於等到了劉備。使他的才華得以發揮,成爲一代風流人物,沒有被埋沒於草廬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幾個劉備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諸葛亮這樣幸運呢?假如劉備果真沒有來,諸葛亮又會怎麼樣呢?恐怕只能懷着滿腹的韜略庸庸碌碌的度過一生,懷着生不逢時的慨嘆死去。如此看來,這種等待是多麼渺茫,又是多麼危險呀!這種等待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特別是在今天。

今天是一個崇尚知識、人才濟濟的時代。但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大都習慣於含而不露,“隱居於草廬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發揮,又不敢脫穎而出。其結果常常是自己的才華得不到應有的發揮,而社會則失去了一份寶貴的財富。如果毛遂不自薦,他的才能幾時能被大家承認呢?而平原君又怎樣與楚國達成協議呢?所以我們不能等待“劉備”的到來,過分寄希望於“伯樂”。應該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岳陽市黃秀鄉有個年輕的黨委書記,本是岳陽氮肥廠的後勤幹部,在小青年中有“小諸葛”之稱。他想:“在廠裏,我還派不上大用場。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闖,去幹一番事業。”於是他自薦擔當任何一個鄉的黨委書記。岳陽市委批准了。他工作很出色,成了岳陽市的新聞人物,《黃金時代》雜誌報道了他的事蹟。如果他也像許多人一樣在那裏等待,那麼“劉備”再求賢若渴,識人善任,恐怕也不會發現一個後勤幹部具有黨委書記的才幹。

諸葛亮等劉備自有他的原因。當時昏君當道,諸葛亮在等聖賢之君。這種等待還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則不同了。今天我們有幸生長在一個充滿生機的變革時代,在一個百端待舉的用人之秋,爲什麼還要等待呢?讓我們打破舊觀念的束縛,努力掌握自己的命運,主動進取,去顯示自己的才能,讓社會對自己做出選擇吧!

三顧茅廬優秀讀後感13

最近,我讀了一部名著《三國演義》,其中的一則故事《三顧茅廬》給我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備那禮賢下士的形象時時浮現在我的腦海裏。

你看,劉備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但都沒有見着。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都不同意。可是劉備還是堅定自己的想法。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出來開門的童子告訴劉備,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誰。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兩人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階下等候。

等了半晌功夫,諸葛亮翻了一個身,又朝裏睡着了。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諸葛亮分析了羣雄紛爭的形式,益處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劉備把諸葛亮當作自己的老師,和他同榻睡覺,同坐吃飯……

我讀完後,劉備那禮賢下士的形象深深地印我的腦海,他的毫不氣餒的精神尤其值得我們小學生學習。不經風雨,怎見彩虹。無論幹什麼事,我們都不能氣餒,直到成功事情完成爲止。

三顧茅廬優秀讀後感14

最近,我在看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裏面的故事內容精彩,情節扣人心絃,人物栩栩如生。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劉備是漢室宗親,他看到天下大亂,就立下雄心壯志,要統一天下,但苦於沒有一個好的軍師給他出謀劃策。他聽說在臥龍岡有一位叫諸葛亮的,才華蓋世,就想請他出山,輔佐自己打天下。劉備帶着關羽、張飛二人,連去了兩次,都沒有見到。第三次去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就在臺階下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了兩個多時辰。最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執着所打動,同意出山。這纔有了以後天下三國鼎立的格局。

從這個故事中,我看到了劉備的執着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他的這種精神也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聽媽媽說,她小時候曾經自己要求學習小提琴,一開始還興致勃勃的,但老師每天只讓媽媽練習最基礎的拉單根弦,對動作要求也特別嚴格,這樣一練就是一個月,媽媽覺得手指疼痛,手臂酸脹,心裏就打了退堂鼓,前後只學了半年,就放棄了。直到現在,媽媽想起這件事情,還追悔莫及呢!

我學習鋼琴,也是小時候訂下的目標,到現在已經快七年了。老師總是給我佈置好聽但很難彈的曲子,在練習的時候常常會遇到困難,有些音總也彈不對,有好幾次我都想放棄不學了。但是媽媽一直鼓勵我:“對自己訂下的目標應該有執着的追求,不能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你不能走我的老路啊!”而我看了三顧茅廬的故事後,更加懂得了對自己的目標執着追求是多麼重要!

遇到困難就放棄,就永遠達不到自己的目標,在學習中是這樣,在以後的生活道路上也同樣是這樣。看準目標,不怕困難,努力向前,最終一定能達到勝利的頂峯!

三顧茅廬優秀讀後感15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名爲《三顧茅廬》,講的是公元206年冬至207年春,當時屯兵新野的劉備帶着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請諸葛亮輔佐的故事。這篇文章含着很多的道理。

三顧茅廬也是一個不錯的成語,故是拜訪的意思,茅廬是草屋的意思。原爲漢末劉備去南陽郡鄧縣隆中聘諸葛亮的故事。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這個成語故事也揭露了深刻的道理,並且言簡意賅,含蓄雋久,引人深思。

這個故事是一段佳話,用來表示求賢若渴的一種態度和做法。表示對賢才的渴望和誠意。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我用了一首詩來概括:"三次來去諸葛廬,顧得三次得孔明,茅中臥龍之三分,廬內軍師絕對策。”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狂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爲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

每當我讀了這個故事,都會非常敬佩劉備的人品,它爲了請到諸葛亮三四堅持去拜見他,不顧天氣嚴寒,不顧路途遙遠,最終把諸葛亮請來了。他這種真誠、耐心、謙虛的優秀品質,多麼值得我們學習!

透過閱讀《三顧茅廬》這篇文章,我有了很多收穫:對待朋友以誠相待,做任何事情持之以恆,不居高自傲,這樣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