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三顧茅廬的讀後感(通用10篇)

讀後感1.33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顧茅廬的讀後感(通用10篇),歡迎大家分享。

三顧茅廬的讀後感(通用10篇)

三顧茅廬的讀後感1

你們一定聽過《三顧茅廬》的故事吧!這故事主要講了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一共請了三次。果然第三次請到了。

我覺得這劉備很有誠意,他甚至跪了下來,可他畢竟是皇叔啊!豈能這樣?

我覺得這個諸葛亮肯定是個人才,他竟然能讓劉備這樣位高權重的人反覆求請。可見諸葛亮的能耐不小啊!由此也看出了劉備的求賢若渴的人才觀。

在現代社會,人才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加重要,古話說:“不拘一格降人才”。所以,我們要更加重視對人才的培養和重用,還要爲人才提供一個舒適的發展環境,還要有好的工作,還要讓他吃得好、穿得好、睡得好,小孩上學無後顧之憂。要把人才真正放在眼裏,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爲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三顧茅廬的讀後感2

最近,我讀了一部名著《三國演義》,其中的一則故事《三顧茅廬》給我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備那禮賢下士的形象時時浮現在我的腦海裏。

你看,劉備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但都沒有見着。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都不同意。可是劉備還是堅定自己的想法。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出來開門的童子告訴劉備,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誰。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兩人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階下等候。

等了半晌功夫,諸葛亮翻了一個身,又朝裏睡着了。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諸葛亮分析了羣雄紛爭的形式,益處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劉備把諸葛亮當作自己的老師,和他同榻睡覺,同坐吃飯……

我讀完後,劉備那禮賢下士的形象深深地印我的腦海,他的毫不氣餒的精神尤其值得我們小學生學習。不經風雨,怎見彩虹。無論幹什麼事,我們都不能氣餒,直到成功事情完成爲止。

三顧茅廬的讀後感3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的第十章《劉皇叔三顧茅廬》。讀完之後感慨萬分,對劉備這個人物更是刮目相看。

劉備深信徐庶推薦的諸葛亮是個賢才,便想準備些禮物,和關羽、張飛一起前往隆中拜訪。三人來到了諸葛亮的草廬前,說要拜見先生。小童說,先生不在。劉備無奈,只好回去。隆冬時節,天氣寒冷,劉備帶着關羽和張飛第二次來到茅廬。聽小童說諸葛亮先生已經回來了,便又去拜訪他。結果回來的並非諸葛亮,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劉備只好留了一封書信給諸葛亮,便告辭了。第三次,終因劉備的真誠打動了諸葛亮,請出了這位隱居山林的臥龍先生諸葛亮。

我認爲,劉備身上還有一種最難能可貴的品質就是鍥而不捨、三顧茅廬、堅持不懈,他的誠意打動了諸葛亮。在生活、工作、學習中,我們都要向劉備一樣,堅持不懈,遇到困難決不氣餒,你將會離成功越來越近。《劉皇叔三顧茅廬》講的是一段歷史,說的是一個故事,它讓我深受啓發,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顧茅廬的讀後感4

星期六,我讀了《三國演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三顧茅廬》。

這篇故事主要講述的是:劉備、張飛和關羽想去請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成爲他們的軍師,就到了諸葛亮居住的地方——臥龍岡。三人遇到了幾位農民,正在唱着動聽的歌謠,他們問:“農民,是誰創的詞?”一位農民回答:“是臥龍先生。”劉備聽到後,心裏增加了一些敬佩,三人到了諸葛亮門前,劉備輕輕地敲門,出來了一位童子,劉備從童子口中得知,諸葛亮不在家。

過了幾天,有人說諸葛亮回來了,並回到了家中,三人再次來到諸葛亮的家,在門口聽見讀書聲,過了一會兒,一位先生出來了,可他並不是諸葛亮,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三人只好回去,又過了幾天,三人又去他家,看到諸葛亮正在午睡,就在院子裏等,過了很久,諸葛亮醒後見到劉備,劉備流下眼淚,請他出山,幫助他完成大業,他被劉備的誠意感動,就成爲了劉備的軍師。

我很敬佩劉備誠心誠意、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三顧茅廬的讀後感5

暑假中,我讀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向人們講述了發生在東漢末年,以劉備、曹操、孫權爲代表的羣雄割據、混戰,長達百年的歷史故事。《三顧茅廬》中,聽說諸葛亮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帶上張飛、關羽去請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

結果第一次沒遇見;第二次不顧張飛、關羽二人的阻攔冒着大雪去的,還是沒見着;第三次等諸葛亮睡醒了才見到。這顯示劉備是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來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

而且第二次還下着大雪,張飛還阻攔道:“現在就是軍隊在打仗,這時也會停下來的。”第三次關羽等人見劉備又要去拜見諸葛亮,怒氣衝衝聲稱要用一條麻繩把諸葛亮捆過來,劉備狠狠地斥責他們,這表明劉備以誠待人。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懂禮儀之人必定會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禮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難要有恆心,不能輕易放棄。

劉備註重以誠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欽佩。劉備爲了能夠統一國家大業,屈尊求賢,禮遇下士,不怕碰釘子,不怕路途遙遠,不顧天氣惡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三顧茅廬的讀後感6

第一縷光射到我眼裏,我便被這一縷光驚醒。外面的大公雞也開始鳴叫,一切都甦醒了。我興致勃勃地拿起《三國演義》讀起來了。

它講了東漢末年三國的開始和結束。我讀了許多篇目,但讓我歎爲觀止記憶猶新的是《三顧茅廬》這一篇。

劉備屢屢失敗後,遇到司馬徽,他告訴劉備:“你雖已有猛將,但唯獨缺謀士,你如果能得到臥龍,雛鳳其中一人即可得天下。”沒多久,一個叫單福的人前來投靠劉備,他幫助了劉備多次打敗曹操。曹操見其才華便以他母親來要挾單福,單福不得不離開劉備。臨走時告訴劉備:“臥龍—諸葛亮在隆中居住,君主可尋他做軍師。”於是劉備便與關羽和張飛一同前往。時間很巧前兩次諸葛亮都不在家。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第三次遇到了,劉備在經過重重考驗後終於請出了諸葛亮。

從此故事中,我讀到了劉備堅持前去的求賢若渴的.精神和在請諸葛亮時的誠心。但我又何嘗又這份堅持的信念能?在學校我認真學習;在生活中我報了古箏,跳舞,奧數等等課程,我常常偷懶這不練,那不跳,這些不會算得都去問哥哥,從不好好想想這題我會不會。最終報復來了,跳舞和古箏越來越差,奧數考試也不及格。但我讀過了這一篇目,我懂得了堅持。於是我從新開始學習,這些課程也恢復了原來的成績。

最後,我想再說一遍,無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堅持,如果不堅持,則可能失去成功。忘着窗外的美景,我暗自開始努力,準備迎接今天的勝利。

三顧茅廬的讀後感7

《三國演義》中有一篇簡單而又重要的一篇文章,那就是三顧茅廬。

劉備因爲透過徐庶的推薦,前兩次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想請他出山,但就是見不到諸葛亮。但是劉備仍然沒有放棄,透過第三次恭恭敬敬地拜訪,冒着雪在門口等諸葛亮醒來,終於見到了諸葛亮。而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同意出山與劉備共圖大業,而劉備得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

我開頭說簡單,是因爲這是一篇簡短易懂的文章,重要是因爲劉備得到了諸葛亮。我認爲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有智謀的人,諸葛亮的幾條計謀是家喻戶曉的,例如火燒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用劉備自己的話說就是有如魚兒得到了水。也爲以後三分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諸葛亮投靠了劉備,就等於投靠了明主,因爲劉備是個仁德至善,弘毅寬厚,求賢若渴的人。

我十分欽佩劉備,因爲他不顧天氣的惡劣,不聽別人的勸告去請求諸葛亮出山。而且即使前兩次沒有結果,劉備也沒有放棄,最後終於達到了目標。當時張飛和關羽都勸劉備放棄,可是如果當時劉備真的放棄了,沒有諸葛亮的蜀國會這麼順利嗎?這就讓我知道,做什麼事都要有目標,有毅力,不要魯莽,遇到挫折也不要放棄,其實有時能不能成功就在你的一念之間。

不管在我們的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麼泥濘,不管我們多麼困難,只要我們有毅力、有目標,最終也會成功。

三顧茅廬的讀後感8

今天,老師給我們上了《三顧茅廬》這篇課文。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有一天,劉備遇到一位賢才,叫徐庶。徐庶對劉備說:“如果諸葛亮是臥龍,鳳雛則是龐統,得到其中一個就可以安定天下了。”劉備忙問:“諸葛亮住在什麼地方呢?”徐庶說:“諸葛亮住在臥龍崗。”說完便走了。

於是劉備叫上關羽、張飛去臥龍崗請諸葛亮。第一次童子說:“先生外出有事去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第二次大雪紛飛,劉備叫上兩個兄弟又去臥龍崗請諸葛亮,可是童子又說:“先生看望朋友去了。”第三次,劉備挑了個吉日,又叫關張一起去拜訪諸葛亮。童子對劉備說:“先生這會兒正在睡午覺呢!”

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諸葛亮翻了一個身,又朝裏睡着了。劉備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常言道: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這次,諸葛亮不僅和劉備見了面,而且對劉備分析了羣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攻城拔寨、三分天下的取勝策略,最後幫助劉備打出了一片江山——蜀國。

透過《三顧茅廬》的故事,我爲劉備的真誠、耐心和毅力深深感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爲人一定要真誠,特別是對人才,更要尊重,不能有半點的怠慢。只有這樣,別人才願意幫助你,支援你。另外,做任何事不能草率,不能急躁,一定要有耐力,有恆心。

三顧茅廬的讀後感9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記得一個典故——三顧茅廬。

這個典故講的是三國時期,劉備經過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時聽說人稱“臥龍”的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劉備就前去請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諸葛亮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終因劉備的真誠打動了諸葛亮,請除了這位隱居山林的臥龍先生。如果我們大膽想像,如果劉備只去了一次就沒再去了,就請不出則爲臥龍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大事業。“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就是劉備這真誠的力量讓僅是一般的諸葛先生所被打動,助劉備一臂之力,興復漢室。

諸葛亮咋北伐魏國時在給後主劉禪的信中說:“臣雖布衣,卻被先帝三顧於茅廬之中,甚是感動,願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興復漢室天下。”是什麼讓一代臥龍如此忠誠於蜀國呢?是劉備的真誠。真誠?我聽到有人感嘆了,劉備的真誠怎能讓一代臥龍如此忠心?這還要從頭說起。三顧茅廬之時,第一去時就讓張飛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親自來請,由我帶幾人將他幫來即可;第二去時是大雪封山,馬都走不了了,而劉備卻執意要去,最後還生病了。第三去時正是劉備。關羽和張飛的結拜紀念日。正是這些事,才讓我龍先生諸葛亮出了山,稱了臣。劉備不光對諸葛亮真誠,還對別的人真誠,張飛。關羽。趙雲。諸葛亮……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嗎?

如果你真誠,身邊總會有俠肝義膽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爲朋友兩肋插刀,朋友也後對你真誠。所以我們應該對人。對朋友真誠,做人就做真誠的人。

三顧茅廬的讀後感10

《三顧茅廬》這篇課文向我們敘述了在天寒地凍的冬天,劉備三次騎馬去臥龍岡,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

讀過這篇課文,讓我不由想起了一件發生在我家中的事情——幾年前,媽媽報考了全國執業藥師考試,在考前一個多月的時候,媽媽一下子就有了頭懸梁錐刺股的學習勁頭。

在白天的時候,媽媽清晨5點鐘就起牀,在我和爸爸睡得沉沉的時候,她臉上架着一幅眼鏡,坐在電腦前,不斷地忙碌起來,有時她的眼睛盯着電腦,似乎在思考什麼;有時,她低下頭來在筆記本上記錄着什麼;有時,她仰起頭來,嘴裏不時地蠕動,似乎在背誦一些主要的內容……她一直就這樣忙碌着,直到時針和分針停留在7:50的那一刻,她才停下手中的忙碌,去上班……

晚上,眨眼功夫時間到了8:00,我已經上牀睡覺了,可媽媽還坐在電腦前,不停地往腦子裏輸入一批一批的知識,媽媽在學習的時候,好像永遠也不知道疲倦似的……

現在想起來,覺得那時的媽媽和課文中的劉備還真有點相似。劉備可以說是求賢若渴,而對媽媽來說知識彷彿是一個口乾舌燥的人看見了一桶水一樣。

你們也能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