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三顧茅廬》有感

讀後感2.22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三顧茅廬》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三顧茅廬》有感1

我讀了《三顧茅廬》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故事是這樣的,曹操佔領了北方,劉備求賢若渴,不知怎麼辦,想到了諸葛亮,他說他很有才能,隱居南陽,就帶着關羽和張飛三人一起去拜訪,想讓他來成就大業。

第一次去請諸葛亮,可是他並不在家,劉備只好帶着他們兩人失望地離開了。第二次,劉備、關羽、張飛又冒着大雪來到了隆中,想和他來成就大業,沒想到,諸葛亮又外出閒遊去了。第二次又沒有請到,劉備只好留下自己寫的一份信,表示對他的敬佩和自己的誠意。轉眼間一年過去了,劉備三人又去看一看他。過了一會兒,他們三人到了草廬,諸葛亮正在睡覺,關羽說:咱們去兩趟都落空了,這次又在睡覺,我用繩子把他捆起來。劉備阻止說:不行,諸葛亮是位大賢人。張飛說:諸葛亮不就是個種地的,算什麼大賢人。劉備接着說:小聲點,別把他給吵醒了。直到諸葛亮起來,他們纔開始談話。劉備把該說的話都說了,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打動了,就和劉備分析了形勢和力量對比的關係,爲劉備提出了一個好辦法:首先奪取荊州益州作爲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兵分兩路進攻曹操,成就大業,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透過閱讀《三顧茅廬》的故事,我深深地體會到劉備勇往直前,永不放棄的精神。每當我們認定了目標以後,就要一步一步地去努力,不管遇到任何困難,都要堅持再堅持,失敗乃成功之母,只要我們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就像劉備一樣,謙虛謹慎,尊重他人,我們是學生,就更應該尊重老師、家長,向優秀的同學學習,認真刻苦地學習,遇到了學習中的困難,多請教他人,長大後才能做一個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

讀《三顧茅廬》有感2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在其間,記載了許多廣爲流傳的故事,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氣周瑜、空城計……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三顧茅廬"了。

"三顧茅廬"主要講了徐庶爲了探望老母,臨走前向劉備推薦了臥龍先生。司馬微再次推薦諸葛亮後,劉、關、張三兄弟三次拜訪諸葛亮,終於將諸葛亮請出山,重扶漢室的故事。

故事中,關羽說:"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張飛說:"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爲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從這二人話中,可以看出關、張二人不懂尊重人才、禮賢下士。相反,劉備反對這種心態。他叱責關、張二人,用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的故事教誨他們要對人才求賢若渴。

在劉玄德三次誠心誠意的拜見下,終於見到了孔明,並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爲重扶漢室打下了堅固的根基。

我一直在想,當初劉備如果聽了關、張的建議,放棄了諸葛亮,三國時期的這段歷史還會這樣發展嗎?劉備還會成爲西蜀皇帝嗎?還會有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格局嗎?

凡成大事者,不一定要精通天文地理,不一定要滿腹經綸,也不一定要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一定要善用人才,要讓人才"烏鵲南飛,繞樹三匝,有枝可依"。

讀《三顧茅廬》有感3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叫《劉玄德三顧茅廬》。

故事講了,劉備見到徐庶,看他十分聰明,讓徐庶當上了軍師。有一次曹軍來了,因徐庶調遣得當,讓劉備的軍隊大獲全勝,得到劉備的信任。但後來因爲徐庶要照顧母親辭去軍師的職位,在臨走時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來當軍師。於是劉備和張飛、關羽前往臥龍崗請諸葛亮出山當軍師。第一次因正好趕上諸葛亮出門在外,他們只好返還。第二次,他們三人冒着風雪前去拜見,仍然沒有見到諸葛亮,於是劉備寫下書信,交給了諸葛亮的弟弟,以表誠意。數日以後,劉備、張飛、關羽再次拜見諸葛亮,這次諸葛亮在睡覺,於是他們三人一直在一旁等着。諸葛亮見劉備如此誠懇,終於答應了劉備的要求。

讀完這篇文章,我領悟了:事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同時只要肯付出肯定就會有回報的。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程門立雪。故事講了有一個叫楊時的書生去拜見程頤,可程頤在睡覺,於是他一直站在大雪中,等老師醒來,程頤看到他這樣好學,終於收下他做弟子。所以只要我們有誠心、有誠意再加上堅持,做任何事都會得到成功的。

讀《三顧茅廬》有感4

讀了課文<三顧茅廬>,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謙恭好學方能成就大器。這篇文章講的是劉備屈尊三顧尋訪臥龍,孔明隆中對策縱談天下。此後劉備從亡命將軍變爲一方嫋雄,諸葛亮也開始了他叱吒風雲的政治生涯。從佔據荊州到白帝託孤,肝膽相照,心神無二,被後世視爲君臣信賴的典範。

然而,時至今日,每每讀到<三國演義>中那段精彩的三顧茅廬,在慨嘆的同時,又想到了另外一點;求賢之道。求賢的方式很多,燕昭王廣羅賢士,借的是物質條件,曹孟德召納能臣,憑的是三次頒佈<求賢令>,這些雖然都是求賢,但三顧茅廬卻技高一籌。劉備三顧,獲得了諸葛亮的感恩之心,所以即便後主劉禪如何昏庸,諸葛亮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與其讓大德大賢之士懷着試一試的心理主動上門,不如像劉備,深謀遠鷺慮的選擇親自拜訪,求賢。

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千里馬總是將自己的能隱蔽起來,而不去被賞識與重用的地方,也是枉費了日行千里的本領,與衆馬有何不同?而有謀之士,總是善於憑藉外物成就自己的偉業。周文王爲了消滅殘暴的商紂王,到處訪賢求能,最終遇見了姜尚,聽了他對治國安邦的一番見解,心悅誠服,請他到王宮,在文王死後輔佐武王伐紂,一舉滅商,姜太公用智慧成就了自己平凡的一生。

任何時代。任何範圍內,總會有一些賢能的人,這些賢才如果能擁有合適的舞臺,能充分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一定會爲國家和人民多做事情,生活在技術發達,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更需要擁有一份善於求賢的心,無論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只要是比自己強的人哪怕是路邊的乞丐,垃圾邊的撿菜人,都可以從他們身上找到一般人所沒有的優點,正如師說所云:“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只有擁有一個謙恭好學的心,才能成就人生的春天!

讀《三顧茅廬》有感5

在爸爸的指導下,我學習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故事講的是三國時期,劉備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但是沒有出謀劃策的謀士。他打聽到諸葛亮非常有才幹,就想請他出山幫助自己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第一次,他和關羽、張飛來到隆中草屋拜訪諸葛亮,只見到諸葛亮的小童,而未見其本人。過了幾天,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立即叫人備馬,第二次到了草屋,諸葛亮還是不在, 劉備無奈,寫下一封誠懇的信,依依而回。春天來了,劉備打算三訪諸葛亮,三人第三次到隆中來到草屋,知道諸葛亮在睡覺,劉備便在屋外靜靜等候。 精誠所致,金石爲開,茅屋的門終於開了,諸葛亮迎接了劉備三人進屋,便談論起國家大事,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又誠心誠意,便答應了劉備,以後幫助劉備成就了一番大業。

讀了這個小故事,我懂得了兩個道理,一是對人要誠懇禮貌;二是做事要堅持不懈,永不放棄,才能成功。

讀《三顧茅廬》有感6

三國時期,劉備因缺少人才,去拜訪了諸葛亮,想請他出山幫劉備打天下。前兩次,因爲諸葛亮不在,落了空,第三次終於拜見到了這位臥龍先生,在劉備的真誠邀請下,諸葛亮覺得劉備是真心誠意的,於是便隨他一起出山,開拓了一片江山。出山後,兩人關係一直相互融洽,劉備常說:“我得到諸葛亮,就像魚兒得到了水啊!”

讀完《三顧茅廬》,我不禁掩卷長嘆:真誠,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最好的橋樑。

有了真誠,朋友就會真誠對待你,朋友就會成爲我們最好的傾訴對象,成爲安慰我們的貼心知已,成爲我們快樂成長的夥伴。只要真心誠意地對待每一件事,成功就不會離我們很遠。記得有一次競選班幹部,我認爲在演講時只要隨便說一點就行了,而其他的同學都經過精心準備。演講時,別的同學都講得很好,打動了許多同學和老師,而我僅說了幾句,沒有體現我競選的真誠,那一次,我落選了。第二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認真準備了演講稿,競選時,我說得繪聲繪色,贏來了一片掌聲,我成功了——真誠幫助我贏得了成功。

劉備不僅對諸葛亮的真誠讓我感動,他愛才、尊才的

品格也令我久 久難忘。諸葛亮出山後,一生追隨劉備,而劉備對諸葛亮也處處尊敬,甚至在臨終託孤時,讓諸葛亮擔起復漢的重任。正是由於這份真誠,讓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我們在學習成長過程中,要相互尊重、相互愛護,培養自己優秀的品質,努力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用真誠成就自己的一生

讀《三顧茅廬》有感7

在公元207年的三國時期,劉備的謀士徐庶之母被曹操抓走,徐庶不得不接受曹操的要求,去曹營爲曹操效命。臨走前,徐庶爲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於是,劉備親自上門請諸葛亮,卻被拒之門外。經過劉備再三請求,諸葛亮終於同意出山。

這一片段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爲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是的,我也一樣。但在爲劉備高興的同時,我也十分感嘆:諸葛亮,才高八斗,滿腹韜略。如果劉備不去請他,徐庶不去推舉他,難道他就如此在那深山老林、閒雲野鶴中孤獨終生?將自己的知識永遠埋藏?懷着一事無成、懷才不遇的感傷死去?眼看着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自己卻空懷一身抱負,一生都未曾爲這個世界做出什麼貢獻?

諸葛亮的想法是中國的傳統思想:做人要矜持,謙虛,不能顯擺。雖然說做人要謙虛,但過度的謙虛就會導致不自信。諸葛亮就是太過謙虛,而貶低了自己的能力。但他是幸運的,他遇上了劉備。所以,他才留下了草船借箭、木牛流馬等一段段佳話。

其實有時候,我們自己明明有能力,卻對自己不自信,猶猶豫豫的.,一個個機會就會從眼前飄走了,到頭來,還是一事無成;還有時候,我們在和別人競爭時,由於太過謙讓、保守,認爲自己這也不如別人,那也不如別人,所以使原本觸手可及的機會往往被別人搶去。其實,這種沒有意義的謙虛是沒用的,不但不會讓人尊敬你,更會讓別人認爲你是一個不自信的人。

來吧,不需要劉備或徐庶,做一個自信的自己,讓世界看到你的光芒!看到一個自信的你!

讀《三顧茅廬》有感8

這個典故講的是三國時期,劉備經過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時聽說人稱臥龍的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劉備就前去請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諸葛老師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終因劉備的真誠打動了諸葛老師,請除了這位隱居山林的臥龍先生。如果我們大膽想像,如果劉備只去了一次就沒再去了,就請不出則爲臥龍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大事業。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就是劉備這真誠的力量讓僅是一般的諸葛先生所被打動,助劉備一臂之力,興復漢室。

諸葛老師咋北伐魏國時在給後主劉禪的信中說:臣雖布衣,卻被先帝三顧於茅廬之中,甚是感動,願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興復漢室天下。是什麼讓一代臥龍如此忠誠於蜀國呢?是劉備的真誠。真誠?我聽到有人感嘆了,劉備的真誠怎能讓一代臥龍如此忠心?這還要從頭說起。三顧茅廬之時,第一去時就讓張飛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親自來請,由我帶幾人將他幫來即可;第二去時是大雪封山,馬都走不了了,而劉備卻執意要去,最後還生病了。第三去時正是劉備.關羽和張飛的結拜紀念日。正是這些事,才讓我龍先生諸葛老師出了山,稱了臣。劉備不光對諸葛老師真誠,還對別的人真誠,張飛.關羽.趙雲.諸葛老師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嗎?

如果你真誠,身邊總會有俠肝義膽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爲朋友兩肋插刀,朋友也後對你真誠。所以我們應該對人.對朋友真誠,做人就做真誠的人。

讀《三顧茅廬》有感9

這篇文章選自《三國演義》。主要是進了劉備兄弟三人請諸葛亮出山打理天下的事。劉備兄弟三次到諸葛亮住處,可是前兩次諸葛亮都叫自己的家人說自己外出了。到了第三次,因爲諸葛亮在大堂睡覺了,劉備兄弟便在堂下等候,他的三弟張飛等不耐煩了,想衝進去,也劉備攔住了。諸葛亮醒了後,被劉備這種求人做事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同意出山爲劉備打天下,成就了劉備的大業。

劉備求人做事誠心誠意,不怕山高路遠,多次前去拜訪,最終一償所願。這點是讓我最敬佩的。

有時我也會遇到這種事情。比如說有一次,我和爸爸去送貨,早上那一次人家還沒有醒來。到了中午我們再去一次,誰知看門的人卻生病上醫院了。到了第三次手推銷,門是開了,可是收貨的人去買飯了,過了一會兒,我等不耐煩了,玩東西去了,可是爸爸還在那裏耐心地等待着。看到爸爸的誠心誠意,我腦海裏閃現出劉備三顧茅廬的場面,我馬上放棄了玩樂,重新回到客戶大門外繼續等着等着……。最後,收貨的人終於把貨收了。

到了現在,《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的具體內容,我巳經有點不記得了,可是劉備那種誠心誠意而不怕煩的精神,永遠在我的心裏。

讀《三顧茅廬》有感10

大家一定知道三國中一個重要人物諸葛亮吧?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曾幫助劉備火燒新野、智取漢中、七擒孟獲、空城退敵等等。劉備得到諸葛亮後便如魚得水,橫馳與三國之中,並建立了蜀國,這一切都歸功於軍師諸葛亮,但大家要知道,劉備是堅持不懈三次方把諸葛亮請下山的。

三次,大概再怎麼敬賢的人也無法做到吧。第一次,劉關張三人一同去拜訪諸葛亮,諸葛亮不在家。如果當時劉備就放棄了,那麼,就錯失了一位人才,當然也無法達成劉備他統一中原的心願。第二次,劉關張三人還是去了,而且是冒雪而去的,有人認爲一個鄉野村夫並不會有太多的知識,,還得讓劉備親自冒雪去請,實在是太不值得了,但是劉備,他依然堅持着自己的想法,去。可是事情往往並不那麼的巧,諸葛亮還是不在,劉備等人還是怏怏而回。如果換做是我,我一定不會去拜訪第三次,諸葛亮一個山野村夫,我去拜訪他兩次已經算是瞧得起他了,既然他不在,就不請他做軍師,再說,一個從小住在山裏的先生,文化能高麼,去也是白去。然而劉備,他仍不顧他人的勸阻,執意要去,正所謂“金誠所致,金石爲開”,劉備終於見到了諸葛亮,並且誠心誠意地請諸葛亮來做軍師,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誠心所打動,答應下山,幫助劉備實現統一中原的夙願。其實,劉備得諸葛亮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堅持不懈。

標籤:三顧茅廬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