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讀後感1.6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1

對於教師而言,讀書不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更是專業發展的一條捷徑。《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是常生龍先生根據多年的閱讀,精選50部教育類著作,闡述從中得到的諸多收穫,對於從事教育的我們有着非凡的指導意義,書中涉及的內容於我而言實乃博大精深,而我只窺得冰山一角。

一、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

自己先變成孩子,是於永正老師的第一個法寶。於永正老師說:“教了47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這句話反映出他對教育本質的把握。於永正老師教了一輩子書,致力於對孩子的研究,研究孩子的天性,研究怎樣把自己融入孩子的羣體,以至於自己就成爲了“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老師是他們中的一員。一個童心未泯,一個具有好奇心,孩子氣的教師是一個真正能理解和寬容學生的教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知道學生真正需要什麼?學生只有認同教師,信服教師了,纔會效仿教師的做法,纔會接納教師的建議。

遵循教育的規律,是於永正老師的第二個法寶。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着特別重要的地位。人們的語言能力的提高,很多時候不是靠語言規則而靠語感。朗讀是培養語感的重要渠道。於永正老師在教學生涯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訓練自己,提高朗讀的水平。孩子們正是在他的朗讀之中,學會了語言,培養語感,產生了情感,掌握了表達的方式。

以身示範,是於永正老師的第三個法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於永正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處處以身示範,充分發揮榜樣的影響力。他在學生面前總是穿戴整齊,從不隨意;批改作業,課堂板書,字都寫的工整認真,沒有絲毫的潦草;跟孩子們一起活動時,和孩子們一起做,而不僅僅是做一名指揮者。大德無形,大教無痕。於永正老師總是透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着學生。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相信當我們學會運用於永正老師的三個法寶時,一定能成爲學生喜歡的老師。

二、做一個挺直腰板的教師。

中國的漢字很有意思,讓我們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例如“人”字,雖然只有簡單的一撇一捺,但它所包含的意思卻並不簡單。“人”字的外形像極了一個左右腳分開,穩穩當當,站立於天地之間的人。他挺直了腰板不卑不亢,堂堂正正。作爲教師,怎樣培養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呢?有人說:“跪着的教師教不出站着的學生”。教師擔負着教書育人的使命和職責,要擔起教師的職責和使命,並不容易。吳非老師的《不跪着教書》一書告訴我們,教師只有挺直了腰板做一個站直的人,一個大寫的人,才能夠真正引領學生健康成長,教會學生如何做人?

1、教師要善於獨立思考。生活中以訛傳訛,人云亦云的現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就是因爲我們平時沒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吳非說:“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精神,他的學生就很難有獨立思考的意識;面對教參,不敢說不;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責他會立刻匍匐在地;教師喪失獨立思考精神乃至喪失尊嚴,能靠他去立人嗎?”教師自己不迷信專家,不迷信書本,才能夠在教學中對所教內容提出新的見解,才能啓發學生更多的思考,有獨立思考的學生纔會慢慢多起來。

2、教師要有自己的獨特教學風格。教學風格是教師在教學藝術上取成熟的標誌,是教師的教育思想,個性特點,教學技巧在教學過程中獨特的、和諧的結合和經常性的表現。只有成爲一個具有獨特教學風格的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挺直腰板,讓自己的課堂熠熠生輝,在這樣的課堂成長的學生,自然也就容易成長爲一個站直的人,一個大寫的人。

教師和學生是一對相互依賴的生命,是互相影響的夥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朋友。教師蹲下身子,就像一堵牆,爲學生遮風擋雨;教師彎下腰來,就像一座橋,引領學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師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導學生攀登科學高峯。

三、做一個愛閱讀的教師。

大量的,廣泛的,堅持不懈的閱讀是教師成長爲名師的祕訣。蘇霍姆林斯基提倡的名師捷徑是“閱讀——反思——實踐”。王崧舟告訴大家,教師專業成長的歷程,實際上是兩個轉化的過程,即“讀書—底蘊—教學”,從讀書到底蘊是積澱的過程,從底蘊到教學的轉化是創新的過程。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閱讀對教師的成長如此重要,閱讀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基礎。堅持不懈地閱讀,就是與最美景緻一次次地邂逅。作爲教師,唯有孜孜不倦的讀書,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知識源泉,才能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才能用自己的智慧點亮學生的智慧。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養成閱讀的習慣,可以讓自己始終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來思考和籌劃,可以讓自己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少走很多彎路,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獲得更多的成功。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2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由常生龍所著,對於每一位教師來說,讀書不僅豐富了精神生活,也讓自己的專業能力得到加強,這是一段漫長的修行,但是在這條路上,我們不會寂寞。下面是我讀完此書之後的一些感受時代變遷,科技進步,作爲教育者,需要不斷的跟着時代成長。如何成長?

在閱讀了《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後,我覺得最好的成長,就是豐富自我的閱歷。書中精選了好多作者的研究,有關於課堂教學和學生成長的書有關於籍,教育和生活的,還有提到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和變革即未來等五大方面。每一篇文章都從作者不同的視角去闡述了其中的利弊,有着啓迪和喚醒作用,需要細細品味。不管是行萬里路,不如讀萬卷書還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些話都有它提出的理由和時代背景,準確的說,經濟和條件允許,行萬里和讀萬卷書,都是當今時代必須去嘗試,去體驗,去努力成長。其中讀萬卷書,是成長過程中最經濟實用的辦法。

書中還提到教書是爲了無須教。我是挺想實現這以目標的,但是如何做到無須教?目前我在課堂上的做法就是佈置好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希望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自己透過閱讀課本找到我預設的問題,並在學習過程把自己的疑問提出來,我在預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段留意學生的情況,如果有學生有疑問,就進行一對一的解答,如果有大多數學生問到了同一個問題,則需要在全班同學的面前講述這個問題,如果學生都會的問題,就給學生展示的機會,自己說出自己自主學習的情況。這個對於預留課堂時間自主學習是做到了,可是在學生展示方面還是比較欠缺,這種操作也在根據學習內容在不斷的調整着,具體教學效果也是比較擔心的事?想改變課堂上始終充滿着教師聲嘶力竭的叫喊聲,實現教是爲了無須教,但是對於效果,我還是不能胸有成竹。

希望我能夠透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實現書中所說:教是爲看實現不需要教。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3

天氣一天天變得涼爽起來,暑假很快要過去了,我的散漫享樂的假期生活很快就要結束了,想起了領導放假時佈置的任務:本假期要讀一本和教育教學有關的書籍,不要讀那些和自己工作無關的消遣類的文學書籍。

說實在的,我是不愛讀書的人,最確切的說是根本安不下心讀書,內心浮躁的我翻開書籍剛看幾頁,就想翻翻後面,想想這麼多頁的書,什麼時間才能看完呀,內心有一種恐懼感,其實是自己對於閱讀還是沒有真正的熱愛起來。一想起不愛閱讀的人就是精神殘疾這句話,我就覺得自己真的是一個精神殘疾的人,這樣的人,如果還不從書中尋找答案,怎麼能治癒自己的疾病呢?

對我來說,讀完一本書,只是簡單的瞭解了書中的一些大致情節,並不能系統的認識整本書的結構,所以很多次翻開書,基本沒有完整的耐着性子讀完的。但是我的內心卻又非常羨慕那些知識淵博的愛讀書者,爲他們那妙趣橫生的語言折服,爲他們筆下流淌的`精美絕倫的文字而驚歎!看到一篇篇優美動情的文章,彷彿聞到了作者那豐富高貴的靈魂散發出來的香氣。我認識到,我的內心還是喜歡文字的!或者說還是應該有內驅力的吧!

從舊書網上淘到《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選這本書的原因是想了解讀書怎麼會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因爲我聽說過《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一書,還有作者是一位xx人,感覺很親切。一位漂泊異鄉的人能夠成爲教育局長,一定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大咖!

翻開作者的後記,知道了本書是一位特級教師十年來每週閱讀一本書後撰寫的500篇讀有感中的其中50篇編輯而成的,我霎時就爲作者這種閱讀精神所感動。每週閱讀一本書,這樣的習慣已經堅持了整整十年,即使是出差過節,他也從沒有懈怠過一次。一位局長,日常事務繁忙,沒有整塊的讀書時間,每一本書都是在旅途、會議間隙、飯前飯後、睡覺之前的瑣碎時間見縫插針中完成的,即使是到了深夜裏11點鐘,他的讀書計劃沒有完成時也不會躺下疲憊的身子休息,他從沒有對自己放鬆過要求一次,這樣一做就是十年,讀書寫作像呼吸一樣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了,別說裏面的內容了,這後記裏的幾句話已經足以讓常人驚歎!

時間是海綿裏的水,要是擠總是有的,對自己來說,有很多大片的時間都被自己白白的浪費了,曾經爲一點點的失敗而自暴自棄,深度的反思過自己失敗的原因嗎?是不是自己的閱讀出了問題,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駕馭不了自己情緒的烈馬,心緒胡亂的飄蕩,不切實際的想法冒出來,再沒有詳細的下一步行動下,執行力很快就消失殆盡,總是說要是當初自己不怎麼就可以了,幻想着總有一天會怎麼怎麼樣?其實那一天永遠也不會到來,因爲我原諒了一次一次下決心的自己,擔心恐懼前行的路上有石頭!而搬開石頭的力氣或者繞過石頭的方法我怎麼就不知道從書中尋找呢?

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絕大多數的問題從書中都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法和途徑!書籍是良師益友,書籍是一劑治病的良藥!這本書不但有作者閱讀教育名著與自己工作實踐的感悟總結出的教育教學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每輯後還有作者列出的延伸閱讀書目,讓讀者可以從更多的優秀教育書籍中獲取很多的方法和途徑,可以說作者不僅授人於魚還授人於漁。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4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是一本夫子自道的好書——作者本身就是一個善於讀書的專家教師,由這樣讀書成癖的專家教師談讀書,沒有比他更有說服力的了。作者把自己從讀書的身體力行中所引發的思考,得到的好處,毫無保留地奉獻出來,同時也爲他所讀的書作了最適切的推薦和導讀。對於讀者來說,不啻爲一份難得的文化“福利”。

我於這本讀書之書,最爲動心處多在《名師成長之路》《閱讀,是爲了活着》《教師要挺直腰板兒》以及《學校教育要關注的三個方面》等篇什。僅爲完成這篇讀書筆記之目的計,這三五篇文字大抵也足以用來作爲引發議論的憑藉了——當然若爲更多的收益之目的計,則還是老老實實地逐篇閱讀爲好。何況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其所開出的書單,爲我們閱讀的進一步延伸省下了太多搜尋之苦和選擇的彷徨,實在應該報以最誠懇的謝意。

與作者相比,閱讀的怠惰和偏狹令我汗顏——尤其對於一名語文教師來說,怠惰和偏狹實在是致命得很。下面言歸正題,結合本書閱讀體會來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閱讀生活,兼及讀書與語文教師成長的關係,讀書於教育的意義等話題。

一、書到用時方恨少

這是句老掉牙的老話,其真理屬性卻偏偏爲我們每時每刻的工作和生活實踐所不斷證明。在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我有過太多這樣的尷尬時刻。

作者在《名師成長之路》中所謂“大量地、廣泛地、堅持不懈地閱讀,是教師成長爲名師的祕訣”,是一句爲無數名師的成長與成功證明了的大實話。他轉述王崧舟老師的話說,“教師專業成長的歷程實際上是兩個轉化的過程,即‘讀書——底蘊——教學’,從讀書到底蘊的轉化,是積澱的過程;從底蘊到教學的轉化,是創生的過程”。從理論的角度看,這樣的認知本該爲所有的教師所具備,但是從實踐的角度看,卻未被所有的教師自覺踐行。於是,教學中源自讀書少、底子薄的捉襟見肘成爲了常態。我們不讀書或少讀書,就只能依賴於教學參考書;我們過分依賴於教學參考書,自然就受制於教學參考書,教學就缺乏自信和開放心態。於是,束手束腳,亦步亦趨,功利化教學日益嚴重。閱讀的匱乏必然導致思考匱乏。思考匱乏,從大處看,必然導致對教學本質的認知匱乏;從小處看,必然導致對教材深入解讀和分析能力的匱乏。在教學實踐中,閱讀和思考的匱乏則必然導致教學的浮泛化、無根化。因爲教學常常處於無根狀態,諸如淺嘗輒止,語焉不詳,或王顧左右等種種教學的尷尬局面就層出不窮。自己所讀不多,所思不深,能夠給予學生的自然就更少更淺了。長此以往,教師的教學自信就會漸漸喪失,教師離職業倦怠甚至職業恐懼也就不遠了。

作者引述程紅兵老師的觀點認爲,現在語文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語文教師的功底太差,不看書,只看教參,沒有人文積澱,對文字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與學生形不成“知識落差”。我以爲這是切中肯綮的批評。作爲語文教師,我覺得從自己的實踐和觀察中找到足夠證明這種批評的事實依據並不難。事實上,因爲學科性質等因素,不讀書的非語文教師可能更多,但是作爲語文教師,必須要首先作出反思:不讀書,何以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充滿探究樂趣和師生互動共進的生命感的課堂?不讀書,又何以在互聯網時代做一名自信有底氣、幽默有活力、敢於敞開心扉應對學生挑戰的專業化教師?

作者在自序中描述了自己成長曆程中的兩件小事,以說明工作和生活中“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和途徑,並且已經被別人進行了總結,發表在各類著作、報刊或新媒體中”;作爲讀者,我們完全可以“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遠”。事實就是如此。任何無視“前人的力挺”而懶於和前人對話,惰於向前人汲取營養的後來者,都必然地要多走彎路,甚至無路可走。

二、功夫在詩外

像常老師這樣專注於閱讀教育教學書籍,借書籍之力開拓自己的教育人生,應該是一條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某種意義上還是一條捷徑。循此捷徑,努力實踐,我想大部分教師都能有所收穫,其中胼手胝足、不遺餘力者必有大收穫。作爲語文教師,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有自覺的認識。

在教育的意義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說的就是教育準備的事;“功夫在詩外”,說的也是教育準備的事。教育的準備,我認爲“利其思想”比“利其器”更爲重要,“利其思維”比“利其器”更爲重要。我們常說“厚積薄發”,“厚積”的主要方法和途徑就是讀書。當然讀書之要害,絕不是爲了把自己弄成“兩腳書櫃”,而是爲了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作爲語文教師,我們不能滿足於和學生形成“知識落差”,應該追求和學生形成“思想落差”、“思維落差”和“視野落差”。換句話說,我們不能滿足於掌握比學生更多的知識,而應該追求站在更高的思想和思維海拔,拓展更廣的人文視野。惟其如此,我們才能在教育的意義上做一名教師,而不僅僅在職業的意義上。退一步,即使是做一名職業意義上的教師,我們也還是需要與學生保持相當的思想/思維/視野落差,纔不會早早地陷入職業危機。

作者援引吳非老師的話強調,“一名教師能走多遠,取決於他能否獨立思考”,只有具備了獨立思考能力,纔不會輕易相信任何東西。而讀書,正是爲了培養教師獨立思考的能力。我認爲,“獨立思考”實際上是在“道”的高度詮釋了“功夫在詩外”的意義,而在“術”的層面,讀書當然也是實踐“功夫在詩外”的主要途徑。讀書在“術”“道”兩個層面對教學起到的巨大支撐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就我個人的成長經歷來說,我應該感謝長期的文學閱讀,特別是詩歌閱讀(包括實踐)。最起碼,閱讀讓我不會輕易相信教學參考書,更不會滿足和受制於教學參考書,我更願意嘗試在教學中發揮獨立思考的優勢。長期的詩歌閱讀和寫作(包括舊詩和書評寫作)本來是作爲一項業外的愛好而佔據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當它還在自發期的時候,並不顯見其對職業的助力,但是當它成爲一種文化自覺並愈見成熟,其不計後果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就產生了意外的收益——至少,它讓我的教學因爲更多的左右逢源而變得更加自信,更加開放,更加不受一些人們津津樂道的教學規定性的制約。

但是話又說回來,正是因爲我不計後果地把大量時間和精力用在相對狹窄的文學閱讀和寫作上,忽略了與教學相關度更高的專業閱讀,我的教學也常常缺乏來自專業閱讀的有益營養,因而常常是感性的自由發揮有餘,理性的規律尋找和整合不足。現在看來,這是我亟需改進的地方。

當然就算如此,我仍然無意於過分強調讀教育教學專著對於教學的功利意義,事實上也不會因爲多讀了幾本教育教學專著就能立竿見影地改善教學。讀書對教學的作用正如食物對人的作用一樣,是一個長期浸潤、兼收幷蓄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是一個從“積澱”到“創生”的轉化過程。正像人們不會過分迷信來自某一類“食物”的營養,我希望自己能夠有更加龐雜的、去功利心的閱讀;我希望做一個閱讀上的“雜食”者,並收穫閱讀本來意義上的快樂。我希望自己的閱讀和教學建立起一種類似“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理想關係。

另外我想強調,教學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發展,首先是離不開教師的發展。教師作爲教學發展的前提之一,其自身的發展多麼重要再怎麼強調也不爲過。但讀書於教師,又不是充充電那麼簡單,它應該是一個源源不斷持續給力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昇華的生命執行過程,這個過程依然是以自覺地兼收幷蓄爲本質特徵,而這個過程本身也具有教育的影響力——我希望以身體力行去引領學生的閱讀興趣,去影響學生的閱讀行爲。

三、讀書即生活

作者引用高萬祥老師的話認爲,“人類最優美的姿態就是閱讀”,“人類生活中一切的醜陋都和這個姿態的缺失有關”,“沒有真正的閱讀就沒有教育”,可謂至理名言。

作一點簡單的邏輯推理:教育是爲了培養“優美”(完善)的人,但是如果教育缺失了“真正的閱讀”,這個“爲了”就難以實現;沒有“真正的閱讀”,人類生活中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各種“醜陋”。由此可見,作爲主要承擔實現這個“爲了”的責任的教師,其閱讀的意義有多大。教師以自己的閱讀影響學生的閱讀,以自己的轉化促進學生的轉化,從而完成教育培養“優美”(完善)的人的終極目標。這就是閱讀於教育的意義。願以此與我的同仁共勉。

作者轉述的高萬祥老師關於閱讀的另一個闡述是,真正對人的精神成長有重要作用的閱讀是經典閱讀;而沒有經典閱讀的語文教師,就沒有真正的語文底氣。他還強調,“不會寫作的語文教師,他的職業競爭力就減弱了一半”。

我非常認同這些闡述,也希望自己能夠在經典閱讀方面爲學生作出應有的示範,特別希望能夠繼續自覺地投身於文學寫作,並更多地重視學術寫作,既爲強化自己的職業競爭力,更爲真正成爲能夠引領學生閱讀成長的導師。基於這樣的自我期許,我很樂於讓閱讀成爲一種習慣,成爲一種生活方式。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5

當捧起常生龍《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時心中不禁感慨,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修行”二字把讀書的境界提高了,把讀書的目標確定了。讀書是必要的,是長期的,是讓人思考的。從目錄上可以看出本書分爲五個體系——“教學即創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閱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感受作者的厚重,領略閱讀的魅力,汲取教育的智慧。

書中讓我頗有感觸的是第67—74頁的兩個板塊:(閱讀,是爲了活着),(名師成長之路)。書中提到:“成長無捷徑,讀書很重要。”一個教師之所以稱得上名師是因爲他始終能大量地、廣泛地、堅持不懈地閱讀並在閱讀中不斷地反思、實踐。作爲一名剛任職的語文教師經常會覺得工作很忙,抽不出時間來閱讀。其實都不過是把讀書當做是一種負擔的由頭罷了。就連薛瑞萍老師都說過:“戀愛的人總有時間擁抱,想讀書的人永遠都有時間。”在我的身上一直缺少的都是一份難能可貴的堅持。這讓我不禁反思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不能僅僅依賴教材、教參等去“教”學生,而更應該抽出時間“多讀書”以積澱自己的文化功底,讓讀書如同吃飯一樣成爲自己的生活方式。

是啊!讀書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我經常會羨慕我的同事如少晶姐、燕萍姐和樂梅姐的文采。她們的腦容量似乎很大,無論你問到哪方面的知識她們都能張口就來,並且來有所依。之所以“羨慕”的原因無非就是就算我提前打好草稿再說出來也不及她們的一半好。這其實就是因爲她們在平日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書本上的知識永遠處於一種較“飢餓”狀態,時不時去汲取一些營養和精華更好的去沉澱自己。這也正是她們在公開課上能遊刃有餘並且自信大方的原因吧。由此可見,閱讀的重要性怎樣提及都不爲過,單從部編版一年級新增的“和大人一起讀”親子閱讀欄目就可以看出閱讀的重要了,從孩子都開始抓起了,更何況一位教書育人的教師呢!

作爲語文老師,按理說應該是讀書人。但總是由於這樣那樣的藉口將閱讀拋諸腦後。寒假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看標題,還以爲是寫讀書對教師成長的重要性的書,讀完才知道完全不是的。這本書其實是作者的一些讀後感。都說讀一本書容易,讀一批書難,讀萬卷書更難。而在常生龍先生這裏已經把讀書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讀再多的書已經不是難事而是樂事了。他將閱讀當作一日三餐,天長日久,終會內化在自己的精神樣貌裏,從而讓自己心靈成長。

這本書有一個標題最讓我銘記於心,就是第75—78頁的《教師要挺直腰板兒》。是啊,教師只有挺直腰板兒,做一個真正的人,才能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可是能挺直腰板並非易事,這需要我們有淵博的知識,需要我們去日積月累去沉澱做好終身學習的準備——閱讀。其次需要的是“愛”,只有真正的用心去愛學生的人,學生纔會去愛你。發自內心做好良心教育才能夠讓自己真正強大。最後就是要有一套自己的獨特教學風格,讓自己的教學充滿藝術型。讓孩子不僅喜歡上課更愛老師這個人。讓自己在課堂上更是挺直腰板兒熠熠生輝,也只有這樣堅持做自己才能在這個人云亦云的複雜社會中脫穎而出。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其實閱讀的過程,就是要將所思所感付諸文字,堅持不懈,讓自己變成有思考力的讀者。作爲一名剛步入教育行業的年輕人,更是要堅持閱讀,並在書中進行圈點勾畫,及時將所思所悟表達出來,做一名上進的好青年!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老師要多一點書卷氣,少一點菸酒味。多一點書香氣,少一點胭脂氣。”所以,書還是一定要讀的,並且要有計劃的堅持不懈的讀下去。只有這樣,纔會不斷成長,不斷進步!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也應該是教師成長的唯一路徑和最好的路徑!所以,好好閱讀,堅持閱讀,享受閱讀吧!新的學年,希望自己能堅持下去。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6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起初是被這本書的題目所吸引。因此我覺得這就是我這篇讀書心得最好的題目,也是我最深刻的感觸。題目中有兩個詞“讀書”和“修行”。

“讀書”——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在於使讀書成爲每個孩子最強烈的、精神上不可壓抑的慾望,使人終生都入迷地想同書中的思想、美、人的偉大精神、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打交道。這是一條最基本的教育規律。”那麼閱讀對於老師有多麼重要可想而知。想要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自己先成爲這樣的人。

“修行”——修養德行。我們普遍認識這個詞是在宗教中的修煉,而且當下這個詞越來越火,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的一種思維導向,崇尚金錢地位,崇尚神的力量。換句話也可以說拜佛求神也是爲了得到更多的金錢和更高的地位,而非注重修行的真正內涵,單純修養德行。面對當下快節奏的生活。孩子們已經被逼在沒出生的時候就要接受各式各樣的培訓,爲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大部分普通人疲於奔命,努力生活,努力賺錢,爲了讓自己活得更好,更體面。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核心“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恐怕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因此當下有許多現象讓我們感覺痛心失望,我們不禁感嘆我們的文化信念在哪裏,怎麼能變成這樣。當有些事情觸及到個人利益,我們又沒有能力解決的時候。普通人想到的是尋找一種信仰的寄託,讓一切厄運變成一種神祕的力量。於是得意的人不斷疲於奔命,失意的人求神拜佛,怨天尤人。(這裏“失意的人”指的是感覺不幸福的人,也許是大明星,大老闆,也可能感覺不如意)內心的成長和充實沒有人提及和承認,也許有許多心靈成長的書籍,但是就我周圍的人(教師羣體)看相關書籍的很少(也許我的圈子太小了)。我讀過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和《捨得讓愛你的人受苦》,覺得對我啓發很大,是一個記者朋友推薦給我的。我想如果作爲培育心靈教師職業的人都不重視心靈成長,而不是急功近利,就是求神保佑的話,對於正在成長、未來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們來說是相當危險的。基於此真正“修行”對於教師是非常重要的。

讀書與修行,沒有閱讀就不可能有個體的心靈成長,教師沒有閱讀,教育將是空洞的,課堂將是晦澀的,職業生涯將是敷衍的,沒有教師對閱讀的熱愛,就很難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教師是最需要閱讀的羣體,他們培育希望,喚醒天性;教師是最需要改變和成長的羣體,他們溫暖心靈,幫助成長。閱讀的最大意義和價值就是改變和成長,修行的本質就是改變和成長,因此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

本書向我們推薦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書籍,這些書籍能夠幫助我們一線教師找到困惑和難題的路徑或答案,幫助我們在前人的力挺下站的更高、行的更遠。下面談一談書中的兩個觸發我思考的觀點。隨着教育的發展,國家已經漸漸重視到傳統文化教育,品格能力培養的重要問題。近期“核心素養”已經成爲教育的熱搜詞,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着手,綜合表現爲六大素養,具體到十八個基本點。其中把實踐創新和健康生活作爲重要的兩大要素,這是之前沒有充分關注到的。那麼對於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有當如何應對呢?本書就能找到答案。

首先教學就是創造。

(一)於永正著《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爲師之道》

於永正老師說:“教了47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得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這些都反映了教育本質的把握。成人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與孩子有很大不同,一個充滿智慧的教師絕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理解他們,用自己的知識、教養、德行來影響、感化孩子,做智慧的教育者。於永正老師提高玩是孩子的天性,兒童的成長需要玩兒。我們當老師的,一定要爲孩子留出玩的時間。一定要讓孩子親身經歷一些有意義、有情趣的活動,每一個精彩的活動留給孩子的都是一顆珍珠,當他們長大後,歲月的絲線把這些珍珠穿起來,就成爲人生寶貴的項鍊。

我特別想與大連的教育管理的領導進行一場交流,請他們真正在普通基層學校帶上一天,看看我們的孩子他們的學習生活。如果能趕上重大考試備考前的時間段,那就更加淋漓盡致了。不誇張的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副要把教室底坐穿的架勢,其中深意每一個基層教師都深有體會,不必深入描述。爲了什麼呢?成績。小學四年級要參加全區統考,統一批卷,老師們在小學階段就要盯住成績,因爲從上到下非常重視,各種會議反覆總結。老師有很多不得已的苦衷,他們一方面心疼孩子,希望給孩子一個愉快放鬆的童年生活,另一方面不得不忍痛讓孩子一遍又一遍讀着、揹着、寫着,內心的煎熬可想而知。絕大多數孩子成爲不了精英,他們只想成人,真心希望學校真正成爲幫助成長,培養人的地方。而不是培養學霸,精英和天才的地方。請把孩子游戲的時間還給孩子。

(二)夏昆著《教室裏的電影院》

看電影這種娛樂方式已經深入到現代人的生活了,我記得我小的時候電影還不是很普及,我很少看電影。但是看過的電影印象都非常深刻,儘管現在人們的娛樂方式選擇更加豐富了,我覺得一部好電影真的是一本好書。

夏昆固執的認爲:“一部好電影不亞於一本好書,而要鑑賞一部好電影,同樣需要有較高的審美水平和相關的知識。人生如果有美的東西相伴,不管這美的東西是音樂還是詩歌,是繪畫還是舞蹈,都會因此而精彩。”

核心價值觀中十八個基本點中明確提出了審美情趣的培養,教育之所以會出現很多問題,關鍵在重知識,輕文化,速食主義已經蔓延到了教育,對教師要求過高,多數學生跟不上,教學內容脫離社會生活實際。教育應該是慢的藝術,應該是心的感動。而電影就是真善美三位一體的一書,以真促善,以美導善,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不就是成人之美嗎?教育需要成全,而真正的成全絕不是單方面的。在美好的教育中,教師總是和學生一起被播種,被呵護,被培養。教育學生的過程也是自我教育的過程。

我透過這本書作爲啓發,我發現有許多電影與地理教學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也可以把電影再延伸一下到影視素材,這些都可以爲地理教學所用,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受到沒得薰陶,從而更加激發興趣進行學習。

第二教育即生活。

杜威說:“從教育產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爲了別的,而是爲了生活。沒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從何談起。”因此學校教育的任務的最終目的也是爲了讓學生更夠更好的享受生活。

(一)唐娜.沃克.泰爾斯頓著《讓學生都愛學習 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

學習動機是指個體想要學習某件事情而在心理上形成的思維途徑,也是個體在做出學習決定時所產生的念頭。

書中提到一個觀點我非常感興趣,就是自我係統的作用。作者說長期以來,人們都在強調大腦的認知系統的重要性,但事實上,學習並不是從大腦的認知系統開始的。具體流程可簡化爲:資訊→自我係統→元認知系統→認知系統。也就是說,如果自我係統不認可這一資訊,認知系統就永遠不可能收到它。關注學習,着手一項任務並完成這項任務的動機,是大腦自我係統和元認知系統的固有能力。也就是在教學中教師的工作就是透過一些流程讓學生學習的動機自然而然的產生。

自我係統是如何認定學習任務的價值呢,首先它會判斷這個學習任務對自己是否重要,其次它會衡量自己是否有本領去學習它,再有它會關注周圍人羣的關係是否有利於完成學習。如果都能提供學習支援,強烈的學習動機就產生了。

元認知系統受自我係統控制。如果說自我係統屬於“我想做嗎”,元認知系統就屬於“我會怎樣”新課程改革非常關注教學情境的作用,目的就在於營造讓學生關注有效學習資訊的分爲,幫助學生把感官獲得的資訊經過上述流程推送到認知系統。這時我想到了冷冉老先生的“情知理論”有效學習遠遠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那麼簡單,它永遠伴隨着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情感因素決定着知識學習效果。

(二)埃克哈特.託利著《當下的力量》

書中提到一個心理學上的著名ABC理論,A是引發你情緒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是對事情的詮釋;C是結果,即你的負面情緒。很多人認爲每天的負面情緒(C)是有某件事(A)引起的,常常會把很多精力放在去解決A上,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引發C的不是A,而是B。本書《活在當下》是給予自己正能量的最好辦法。

思維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否認當下,並試圖逃離當下。思維和時間密不可分,過去發生的事情,經常會在人的頭腦中重現;未來可能的事情,常常會在人的頭腦裏盤算;唯獨當下所擁有的一切,思維卻很少關注。在新舊之間,在過去和未來之間,只有當下的此情此景最爲真實。如果能把我當下,生活中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痛苦和煩惱了。

讀到這裏我又一次深深的感受到,讀書不僅能夠豐富知識,更重要的是心靈成長,讓生活變得更幸福。

書中還提到創造是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創造和思維的關係,作者的想法我第一次聽到,讓我很是震驚。他認爲思維具有攻擊、防範、收集、存儲、分析的特點,但是思維不具備創造性。真正的藝術家,很多人是在無思維的、內在寧靜的狀態下進行創作的。即使是最偉大的科學家,也聲稱他們的創造性突破源自無思維的狀態。愛因斯坦就講過這樣的話:“在那個短暫的、決定性的創造本身的過程中,思維只起到小部分的作用。”絕大多數人不具備創造性的簡單原因,不是因爲他們不懂得如何去思維,而是因爲他們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維。培根曾評價說:“人類主要是憑藉機遇和直覺,而不是邏輯創造了藝術和科學。”愛因斯坦也有自己的體驗總結出:“真正可貴的因素是直覺。”

我想到了大陸漂移說提出者魏格納,偉大的假說是在病牀上偶然的機會發現的,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在樹下欣賞美景想到的,等等。而當下提出的高效課堂,只注重課堂的容量含量效率,而忘記了給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間,更沒有可能給孩子創造一些“無思維”的空靈時光,我想久而久之,就連教師自己也會忽視當下的力量,讓思維左右自己,使得自己疲於奔命。也許這也是我們中國的學生缺乏創造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我想課堂中的“留白”對於學習和創造力的重要作用應該得到重視,教師用平和的心態培養學生關注當下的習慣。因爲這個習慣不僅關乎於創造力,更關乎於能否享受生活。當你上下樓梯的時候,密切注意你的每一個步伐和動作,甚至於你的呼吸;當你洗手的時候注意每一個相關聯的感官知覺:誰的聲音和感覺、你手部的動作、肥皂的氣味等;當你上車的時候,關好車門之後暫停一會,觀察你的呼吸。這種存在感以及與它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動搖的平和與寧靜,是你一生最大的財富。

此書不但告訴我們“當下”的巨大力量,它更夠讓我們成爲一個偉大的人,更告訴我們也許我們並不想或者沒有能力成爲偉大的人,那麼爲什麼要活在當下呢?那就是更好的享受生活,讓生活過得充實幸福。與此同時還告訴我們如何活在當下,從生活的點滴做起,其實幸福就是這麼簡單,教育難道不就是爲了更好的生活嗎?

(三)張貴勇著《讀書成就名師——12位傑出教師的故事

名師成長曆程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閱讀。

這一觀點又回到了本冊書的核心觀點,閱讀對於教師成長的重要作用。爲什麼讀書對於教師的成長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訴我們,教師專業成長的歷程實際上是兩個轉化的過程,即“讀書→底蘊→教學”,從讀書到底蘊的轉化,是積澱的過程;從底蘊到教學的轉化,是創生的過程。不要總是抱怨沒有時間閱讀,手機控總有時間關注朋友圈,想讀書永遠都有時間,閱讀應該像呼吸一樣自然。讀書什麼時候都不算晚。而今天的師生處於資訊化社會中,快節奏,高效率的崇尚,讓閱讀也變的快捷化,碎片化,淺閱讀的流行,從紙頁到屏幕,改變的不僅是閱讀方式,更重要的是我們閱讀的專注和深入度。

我認爲一個人的成功關鍵就在於它的專注度。只要足夠專注,沒有做不好的事情。剛剛結束的中國詩詞大賽第二季16歲的武亦姝擊敗了北大博士陳更,擂主彭帥,奪得總冠軍。一方面我們必須承認這個孩子的知識儲備和臨場能力,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的承認在面對這樣的比賽和競爭中,需要表現出的專注。其實未見得武亦姝就是比其他人厲害,關鍵在於她能夠專注於詩詞本身,而非比賽的輸贏。彭帥的多次失誤恰恰說明了他太想贏了。對於專注度的培養家長和教師都非常重視,那麼閱讀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只要愛上閱讀,很自然的全情投入,物我兩忘,使人樂而忘憂。

因此讓我們愛上閱讀,閱讀就意味着幸福。

第三學校——讓學生變笨的地方

最後一個觀點,也非常觸動我來自於約翰.霍特著《孩子爲何失敗》。書中提到孩子在沒有進入學校之前,是學習最爲努力、成效也最爲顯著的一段時間。複雜的語言系統,對於自然界不同失誤明晰的判斷、協調的身體機能和健康的體魄等,在這一階段都有明顯的長進。特別重要的是,孩子們學得很愉快,很自主,也沒有心理負擔。但進入學校之後,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來自於課程的壓力,來自於教學的麻煩,來自於測驗的負擔,來自於管理的恐懼。有人認爲,教育使孩子越來越聰慧。但事實上,人本來就是會提問,會回答,會解決問題的動物。我們不用把孩子“變得”聰明,我們要做的是不要讓他們變笨。也有人認爲,學校和教師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幫助學生學習。其實很多時候,不做比做好,做了反而妨礙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學校的依戀度。還有人認爲,課程傳遞給學生的是最重要的知識,學生一定要學好,才能迎接未來的挑戰。但事實上,知識本身是可變的,教育最需要去做的是呵護學生那份求學的心,滿足那份求知的渴望。

看到這裏我真的熱淚盈眶了,教育是多麼美好的事情,但是很多時候學校教育和教師是在做着摧毀學生一生的事。

以上是我讀完此書的一些感受,有激情、熱情、溫情、悲情的元素交織在一起,作爲一個教師,我希望自己成爲一個熱愛讀書的人,不僅讓自己的課堂豐富有趣,讓自己的生活幸福充實,更讓學生們也能體會到無論是對待學習,對待生活還是對待閱讀本身帶給自己幸福與快樂。作爲一個母親,我是多麼渴望學校教育更有一些改變,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爲偉大的人物,更多的人將成爲一名普普通通的勞動者,那麼教育是什麼,我非常認可最後《孩子爲何失敗》的作者,當代美國教育改革的領導者約翰.霍特說的這句話“教育最需要去做的是呵護學生那份求學的心,滿足那份求知的渴望。”希望更多的教師,校長,教育決策者,專家能夠認同這一點。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7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當我看到這個書名,我便想到了一句話:“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在路上”。在旅途中,我們能夠與世間各種美景相遇;在讀書時,我們也能夠與最美的風景邂逅。讀書,是讓靈魂旅行,讓心靈沉澱的最好方式。看完這本書,我發現自己似乎有了閱讀的方向,也讓我在教學中的很多疑惑慢慢解開。就如作者所說,“在閱讀的過程中,他逐漸體會到讀書的美妙。每當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難題的時候,總有一本書在那裏等着他,給他啓迪。”常老師的這本書也給了我很大的啓發,讓我開始愛上閱讀,學會反思。下面,我將從以下兩點來談談自己的感受與體會。

一、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

翻開這本書的第一輯的第一篇文章時,這個標題“讓學生喜歡的訣竅”便讓我產生了深深的興趣。尤其當我看到這段話“一個孩子在默寫的時候將訴字的最後一個點給弄丟了,老師讓他抄寫八遍。抄寫時該生寫的前面四個字是有最後一個點的,可後面的四個又沒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爲這樣的作業違背了學生的記憶規律。”我開始對照自己,深深反思。在我們身邊,甚至於自己平時都會這麼逼迫孩子,而且也發現了這個現象,但是我們所想的便是“肯定是這孩子不夠用心”所以會指責辱罵這個孩子。這就是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常常以成人的思考方式、觀察物體的視角、處理事務的方法強加於學生,沒有站在學生的視角進行思考,也就是不瞭解學生,以至於出現師生互相不理解的現象。其實,這也很好的認證了第一個訣竅“自己先變成孩子”。如果每位老師都能夠變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寬容學生,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之所做,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學生內心,成爲學生的朋友。學生們也纔會真正信服老師,效仿老師的做法,接受老師的建議。

二、做一個讓學生不變笨的老師

有時候想想,作爲一名教師,我們目前做的這些真的能讓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嗎?看完這本書,我得到了答案,如果我們再按照以往的方式來教孩子們,他們真的會越來越笨!在小學階段,孩子們纔剛開始慢慢健全自己的自我意識,但是往往在這個時候,老師們會加以干涉,會對他們說“你必須這樣寫,這樣子你考試纔不會丟分”就是在這樣子一次次的扼殺中,學生開始失去自我,開始變笨。他們變得不會思考,也不敢思考,只是等着老師給答案。看書之餘,回想現實,真的覺得自己應當轉變觀念,書中說得好“我們應該相信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有一扇成長的門虛掩着,教師的任務就是要想方設法地找到這扇門,然後溫柔地將它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