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書筆記

《禮記學記》有云:“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下面是《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書筆記,歡迎參考!

利用暑假讀完常生龍先生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和王定華先生的《美國基礎教育:觀察與研究》兩本書。綜合二書與自身經驗,也想聊聊自己對完美教育的想象,再一併將自己所產生的策略做一個記錄。

在我粗淺的理解裏,教育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涉及的人物主要有學生、教師、家長,以此建立的人物關係爲師生關係、生生關係、家校關係、親子關係;涉及的場所包括教室、校園、家庭、社會;涉及的具體事件則是教、學和實踐的形式。至於教育的目的,我十分認可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所提出的要求——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下面我具體談談教育過程的各個要素。

一、教育的關鍵是人

一直以來,在教育環節中到底是以教師爲主體,還是以學生爲主體,各學派各有各的理論和事實支撐。從當下的教改形勢來看,以學生爲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等傾向於以學生爲中心的呼聲越來越高。但一直以來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卻一直未變。那麼,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就要“擺正”自己的位置。

教師的位置。

在我看來,教師不該是簡單的人類知識和經驗的傳遞者,教師應該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給予學生探究慾望的“催化劑”。打一個比方來說,就好像春節時一個孩子拿到了鞭炮就想辦法找火器燃放一樣,教師就是點燃學生自己去嘗試和體驗的引導者和激發者。所以,教師不該將自己的學識複製粘貼給學生(滿堂灌),而是想辦法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殿堂歡快的翱翔。再用一個比喻來描述,教師就如一位廚師,其作用就是拿出更多更豐富的菜目給學生,讓學生享受饕餮盛宴。

無論是如送鞭炮的激發者還是提供大餐的服務者,教師自身的學識與素養、能力與眼界都必須達到一定高度。美國教師弗蘭克·邁考特所著《教書匠》裏描述的那個爲人誠實、勇於創新、崇山自由的邁考特老師是我所推崇的教師模樣。

學生的位置。

學生代表的是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世界的未來,自然是教育環節中最受“保護”的一方,繼往開來就是他們的使命。學生對於接受教育這件事要有清醒的認識,無論是杜威的實用主義理論、布魯納的結構主義理論,還是皮亞傑的建構主義理論,其理論的提出都是基於時代發展的需要。因此,學生要明確接受教育是生存需要,也是進化需要。

家長的位置。

無論是基於對人自身發展的需要的認識,還是功利主義的追求,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將孩子送到學校那樣簡單,而是應該承擔起比學校教育更爲重要的家庭教育的責任。家長不斷的優化自身,是促進學生成長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在整個教育環節中,家長依然要主動接受終生教育。

當教師、學生、家長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師生關係、生生關係、親子關係和家校關係的處理就會變得更爲和諧。

二、教育依託在教育的場所

教育的發生必然有一定的情境和場地,自基礎教育創立以來,學校就成爲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是組成了學生校園生活的全部,而以班級爲組織結構的學校,教室又成爲教學最主要的場所。此外,家庭和社會則構成教育的輔助場所。

美國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讓人意識到教室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因此,在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也不可忽視教室文化的打造。現在很多學校的教室佈置如張貼標語、圖片均是統一樣式,有的學校爲追求一致性,不允許班級有特殊的裝飾與改造。可以說學生從讀書到畢業,教室永遠都是一個模樣。當然,如果說外在的裝飾不能代表教室文化,那麼又有多少學校真正重視班級管理的文化建設呢?沒有一個穩定的、鮮活的、可持續的教室文化支撐教室這一教育的重要場所,那麼學生不免會因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而激發不了學習的慾望。

除了教室外,家庭和社會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場所和輔助場所。當學生在學校裏所學的價值觀與家庭和社會想違背,那麼學生會疑惑、會迷茫,甚至會放棄學業。因此,家庭、學校、社會三大教育場所在培養學生方面需達成一致。

三、教育的形式宜多樣

關於這一層次的分析,有許多教育專家都有過清晰的闡釋,筆者囿於能力限制,暫時提不出更爲進步的理念。在此,就援引《美國基礎教育:觀察與研究》一書中關於美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部分,談談自己的理解。

美國教育整體給我的感覺就是“與時俱進,相容並蓄”。在教、學、實踐三個環節中,環環相扣,理論跟得上實踐,實踐服務着發展,發展定位於國際。例如“在家上學”這一領域,由起初既不扶持也不反對,到後來社區出面協同發展,做到“不放棄每一個孩子”,讀書筆記.讓在家上學的孩子一樣去社區學校參與公共事務,給予在家上學的孩子實踐的機會,且由當地教育部門出面對在家上學的孩子進行階段性考覈。這一系列的舉措,讓人豔羨!而反觀我們國家,目前在家上學的現象並不是不存在,但是在家上學並沒有被先關部門所承認或協助。

四、我所想到的一些教學與管理策略

在閱讀王定華和常生龍兩位專家的著作後,我結合所在學校、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自身語文教師和班主任的雙重角色的反思,記錄和制定出以下幾種教學與管理策略。

第一,從傾聽到表達,杜絕“我不知道”的課堂。

《以學生爲中心的翻轉教學11法》的作者對教師提出的“兩個希望”“一個變化”讓我印象深刻。“兩個希望”是希望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說出教師所提問題的答案,把回答的權利交給學生;希望教師要求學生有問題時才舉手,而不是想回答問題時才舉手。“一個變化”指教師不能只讓舉手的人回答問題,而是隨即抽取學生,以保證每個學生都積極準備回答。《教無不勝:卓越教師的49個祕訣》中“杜絕退出”是我在課堂上不夠重視的教學技巧。“杜絕退出”的目標就是要把“我不知道”這句話驅逐出課堂,讓每一個學生始終保持注意力,無法逃不提問。《教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一書中“學會傾聽”部分的案例值得我貫徹:每個人在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前,必須先複述前面一位同學的講話內容,知道對方滿意爲止。這樣就會有效的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力。若將以上四個策略連接起來使用,讓學生從傾聽到表達都會有明顯的提高。

第二,樹立“閱讀是爲了活着”意識。

土耳其小說家歐漢·帕姆克在其作品《白色城堡》裏有這樣一段話:“人生猶如單趟車旅,一旦結束,你就不能重來一次了。但是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書是多麼複雜和艱澀,假如你願意的話,當你讀完它時,你可以回到開頭處,再讀一遍,如此一來就可以對艱澀之處有進一步瞭解,也會對生命有進一步感悟。”

所以,我要讓自己閱讀的習慣感染給學生,隨時隨地的分享閱讀的快樂。

具體的實施辦法就是開展一一系列的閱讀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第一個行動就是打造班級讀書角,第二個就是每天抽出一節課的時間給學生自由閱讀,第三就是開展“書香月”活動,第四讀寫結合,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表選平臺。

第三,以身示範,師生共寫。

我一向注重學生的寫作訓練,但卻在堅持讓學生每天寫隨筆以外就很少有比較系統的寫作指導。蘇明進老師的《懂你的孩子:喚醒潛能的祕密》一書中的“聯絡簿的作用”激發我改進了我們隨筆隨意些的舊模式。蘇老師學生的聯絡簿除了讓學生記作業之外,還要求學生每天寫兩篇短文。第一篇是“每日創意短文寫作”。週一記錄當天或者上週最快樂的一件事;週二用三個以上的成語創作一個故事;週三是“寫信給老蘇”;週四是“創意急轉彎”,用幾個天馬行空的詞語創作精彩的故事;週五是“新聞新知”,剪一篇報紙新聞並做評論。第二篇是“每日行善日記”。或觀察身邊的人對自己做了什麼好事,用感恩的心情將其描述出來;或寫下自己每天幫助別人做了什麼好事;或反省自己每天要修正的地方,並提出改進方案。

在仿照蘇老師的寫作訓練外,我會增加我與學生一起寫這一環節。讓學生看到老師(班主任)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這無形中就增進了師生、同學間的感情,影響整個班風。

第四,班級不是班主任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一書中陶行知說:“看學校的標準,不是校舍如何,設備如何,乃是學生的活力豐富不豐富。”這一百年前的教育之聲,在今天依然是那樣的振聾發聵。我在反思自己身爲班主任,何嘗不是講教室把控的嚴嚴實實。

因此,我要借鑑書中的管理班級的策略,設定“三權分立”,成立立法委員會、司法委員會和行政委員會。明確各委員會的職責,彼此監督,自我管理。

五、小結

《美國基礎教育:觀察與研究》一書,爲我開眼看見區別於自己熟識的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則爲我的教師信念增加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