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精選7篇)

讀後感3.24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精選7篇)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1

作者吳淑英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收錄了作者對50本經典書籍閱讀後闡發的感受。作者10年來堅持每週閱讀一本書,十年如一日。涵蓋了教師需要閱讀的不同類別的好書。每個專輯裏的選書,都是作者精心挑選的,比如在“教學即創造”中,作者選取了名家於永正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我的爲師之道》。於老師是大家公認的當代教育家,他的課堂如行雲流水,與學生互動親切自然,於自然、樸實中顯功夫,他的課堂學生學得開心,也學得紮實。作者從於老師書中提煉出“自己先變成孩子”的學生觀、“遵循教育規律”的教學觀、“要時刻以身示範”的爲師觀。沒有乾巴巴的說教,但道理卻深入人心。

教育改革,千頭萬緒,但重中之重是教師,教師是改變課堂,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作爲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我的收穫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是爲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室的陣地是課堂,教學,是爲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我們要讓課堂確確實實成爲提升學生能力的場,而不是讓學生,僅僅做我們的觀衆;我們要把回答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我們要歡迎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而不是自顧自講自己的課;我們要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回答學員問題,而不是隻關注舉手的少數學生。

二、設定高的學習期望

教師在課堂上提問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不願作答的學生,“我不知道”是這些學生的口頭禪,一些教師由於趕進度等原因,往往不再繼續追問,而是選擇另一個願意配合自己的學生來回答。當一個學生髮現他在課堂上回答“我不知道”比回答具體問題來得方便,更好應付老師的話,他就會選擇不回答;當一個學生髮現自己趴在桌上睡覺,而老師不管的話,他就會經常趴着,學生不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很多時候是爲了逃避責任。如果教師沒有及時發現這種傾向,讓其在課堂上一次次“得逞”,最終就會變成一種習慣,從而導致課堂死氣沉沉。

該怎樣處理這種問題,文中提出“杜絕退出”的技巧,即從學生不能回答的問題開始,直到他能給出正確答案,或能重複正確答案爲止。這樣就保證了學生時時處在課堂文化場中,無從躲避,無法偷懶。

讀着這樣的文字,我終於明白,原來我們課堂上偶爾的疏忽和懈怠,都會讓學生有機可乘,帶來不良後果。只有制定高遠的目標,嚴格要求學生,纔會產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就是讓學生養成習慣

教任何功課最終的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好比牽着孩子的手,教他學走路,卻隨時準備放手,不教不是因爲知識學完了,而是因爲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並且學一輩子。

如何做才能達到這種效果呢?當然先要從培養學生的習慣入手。一個人培養的好習慣越多,這個人的能力就越強。這要求我們教師要從最細微最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以身示範,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其次,我們還要清醒地明白,教師並不能真正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知識只有自己去求,別人的知識只能由別人去應用。讀到這裏,我心裏不停的犯嘀咕:這麼多年,是不是自己一直教的都是假語文?文中還這樣寫道,知識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教給別人的,生活經驗不是隨便談談隨便聽聽就可以取得的。只有將外界一切融入我們的生命,將教材內容與孩子們的實際相整合,給學生提供充分探索、感悟、體驗的時空,才能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最終實現不需要教。

原來,教育教學這條路,並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樣簡單,那樣平坦,讓我們永遠懷着一顆敬畏之心去工作吧。

四、活在當下

當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十分忙碌和勞累的時候,最容易堆積負能量,負面情緒一旦引爆,對人對己都有害處。活在當下是給予自己正能量的最好方法。

曾經在樊登老師的讀書會聽到一本書《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作者一行禪師的悟性非一般人能比,樊登老師的講解更是明白有趣,我喜歡這種充滿正能量的內容。怎麼樣才能活在當下?首先我們最應該做好的一件事,就是有覺察力的安於當下。並時時用正念提醒自己,以全部身心專注於當下的每一件事,比如吃飯、穿衣,比如工作、休息……其次,要完全接納自我,對工作中的不良情緒,用慈悲之心對待她,照顧她,溫暖她,做自我情緒的主人公。

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專注地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走好腳下的路,那麼每一步都是通向成功的路,即使路途再遙遠,我們也終能抵達。

五、教師要挺直腰板

教師和學生是一對相互依賴的生命,是相互影響的夥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朋友。教師蹲下身子,就像一堵牆,爲學生遮風擋雨;教師彎下腰來,就像一座橋,引領學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師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領學生攀登科學高峯。

我們要擔負起教師的使命和責任,就要做一個善於獨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就要做一個情感健全的人,而不是僅僅把學生當作分數的機器,讓學生淪爲學習的奴隸;就要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而不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如果沒有分數,那麼我們的教育就無法面對今天;如果只有分數,那麼我們的教育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教育何去何從,迷霧重重,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考。

費爾巴哈曾經說過:“你的第一責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個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別人幸福。”閱讀之美,美在感悟;閱讀之美,美在積累;閱讀之美,美在常讀常新。閱讀能夠促使教師的自身成長,豐富教師的教育智慧,使教師享受教育成功帶來的幸福。

掩卷沉思,再次感謝作者,他爲我們開啟了一扇又一扇的窗,讓我們看到教育天地的無限風光和萬千風景。衷心希望能夠每一位教師都能熱愛讀書,讓我們一路修行讀起來,一路修行寫起來!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2

當捧起常生龍《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時心中不禁感慨,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修行”二字把讀書的境界提高了,把讀書的目標確定了。讀書是必要的,是長期的,是讓人思考的。從目錄上可以看出本書分爲五個體系——“教學即創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閱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感受作者的厚重,領略閱讀的魅力,汲取教育的智慧。

書中讓我頗有感觸的是第67—74頁的兩個板塊:(閱讀,是爲了活着),(名師成長之路)。書中提到:“成長無捷徑,讀書很重要。”一個教師之所以稱得上名師是因爲他始終能大量地、廣泛地、堅持不懈地閱讀並在閱讀中不斷地反思、實踐。作爲一名剛任職的語文教師經常會覺得工作很忙,抽不出時間來閱讀。其實都不過是把讀書當做是一種負擔的由頭罷了。就連薛瑞萍老師都說過:“戀愛的人總有時間擁抱,想讀書的人永遠都有時間。”在我的身上一直缺少的都是一份難能可貴的堅持。這讓我不禁反思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不能僅僅依賴教材、教參等去“教”學生,而更應該抽出時間“多讀書”以積澱自己的文化功底,讓讀書如同吃飯一樣成爲自己的生活方式。

是啊!讀書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我經常會羨慕我的同事如少晶姐、燕萍姐和樂梅姐的文采。她們的腦容量似乎很大,無論你問到哪方面的知識她們都能張口就來,並且來有所依。之所以“羨慕”的原因無非就是就算我提前打好草稿再說出來也不及她們的一半好。這其實就是因爲她們在平日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書本上的知識永遠處於一種較“飢餓”狀態,時不時去汲取一些營養和精華更好的去沉澱自己。這也正是她們在公開課上能遊刃有餘並且自信大方的原因吧。由此可見,閱讀的重要性怎樣提及都不爲過,單從部編版一年級新增的“和大人一起讀”親子閱讀欄目就可以看出閱讀的重要了,從孩子都開始抓起了,更何況一位教書育人的教師呢!

作爲語文老師,按理說應該是讀書人。但總是由於這樣那樣的藉口將閱讀拋諸腦後。寒假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看標題,還以爲是寫讀書對教師成長的重要性的書,讀完才知道完全不是的。這本書其實是作者的一些讀後感。都說讀一本書容易,讀一批書難,讀萬卷書更難。而在常生龍先生這裏已經把讀書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讀再多的書已經不是難事而是樂事了。他將閱讀當作一日三餐,天長日久,終會內化在自己的精神樣貌裏,從而讓自己心靈成長。

這本書有一個標題最讓我銘記於心,就是第75—78頁的《教師要挺直腰板兒》。是啊,教師只有挺直腰板兒,做一個真正的人,才能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可是能挺直腰板並非易事,這需要我們有淵博的知識,需要我們去日積月累去沉澱做好終身學習的準備——閱讀。其次需要的是“愛”,只有真正的用心去愛學生的人,學生纔會去愛你。發自內心做好良心教育才能夠讓自己真正強大。最後就是要有一套自己的獨特教學風格,讓自己的教學充滿藝術型。讓孩子不僅喜歡上課更愛老師這個人。讓自己在課堂上更是挺直腰板兒熠熠生輝,也只有這樣堅持做自己才能在這個人云亦云的複雜社會中脫穎而出。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其實閱讀的過程,就是要將所思所感付諸文字,堅持不懈,讓自己變成有思考力的讀者。作爲一名剛步入教育行業的年輕人,更是要堅持閱讀,並在書中進行圈點勾畫,及時將所思所悟表達出來,做一名上進的好青年!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老師要多一點書卷氣,少一點菸酒味。多一點書香氣,少一點胭脂氣。”所以,書還是一定要讀的,並且要有計劃的堅持不懈的讀下去。只有這樣,纔會不斷成長,不斷進步!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也應該是教師成長的唯一路徑和最好的路徑!所以,好好閱讀,堅持閱讀,享受閱讀吧!新的學年,希望自己能堅持下去。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3

開啟常生龍編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第一輯“教學即創造”,就被書中介紹的名人教育理念所吸引。這一輯一共介紹十位中外教育界的名人,他們無論在教育理念還是教學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創造。教學工作是最有創造性的工作,是我讀完這一輯後最深的感悟。

在教學工作上,最容易做的是照本宣科。課堂上,按部就班地按照課本來上,不會有錯,但如何把課本上的知識融會貫通,讓孩子們喜歡上你的課,卻需要老師的創造性。

學生爲何喜歡多才多藝的老師?因多才多藝的老師的課堂是豐富的,是靈動的,老師自身的知識的博大和自身素養會影響到孩子。孩子欣賞博學多才的老師,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記得讀師範時,“文選與寫作”課是比較枯燥的課,而那位老師,每節課都是很快講完課本上的知識,就會給我們講他心中的《紅樓夢》,講細節,講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就是因老師的講解,才讓我用心去讀這部經典鉅作,注重書中的細節部分,甚至跑到圖書室尋找關於解讀《紅樓夢》的一些刊物和文章。看評論,會讓我讀得更深一些。寫作課成了我的最愛,我喜歡老師的博學,期待他能給我們介紹更多的名著經典。

如果僅僅是照本宣科,那些課文沒有多少吸引力。這位老師把文選課上得豐富多彩,激發了我們去讀經典名著的熱情。也是從那時起,我才深深地愛上閱讀與寫作。

第一輯中寫到夏昆老師,他不甘於每天對字詞句篇的分析,想在常態化的教學之外,提供一些更有利於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課程內容。於是他開始了語文、詩歌鑑賞、音樂鑑賞、電影鑑賞等四門課程的教學探索。在高中繁重的學科學習任務之中,給學生們送上了一份份心靈雞湯。看似夏老師在不務正業,其實如果學生學會了鑑賞,從電影中,從歌曲中,從詩歌中體悟到不同的美感,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養,學生們的語文素養自然提升,我相信語文成績也會自然提高的。

特別是語文教學工作,如果僅僅抱着課本在教,那孩子們不會走得高遠,也不過是做題的機器而已。如果從多方面入手,逐步培養孩子們的讀寫習慣,看似老師在做與教學無用的事,甚至是多受累的事,但走到一定階段,你就會發現,所有的“無用”變得那麼“有用”,甚至讓孩子的語文素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教學工作的創造性至關重要,它會讓孩子們看到不一樣的天空。在一堂看似平淡的課堂上,老師的引領和發散思維,會讓孩子們看到更廣袤的世界。我喜歡多彩的課堂,喜歡看似天馬行空,實則老師把手中的線收放自如,讓孩子們在蔚藍的天空上翱翔的課堂。課堂雖小,但我們的思維不能狹隘。老師在課堂上的創造性就尤爲重要了。

在剛剛接觸孤獨症譜系的孩子後,我有一段時間很是迷茫,後來因閱讀了一些理論專著,我突然領悟到,他們更需要靈動的課堂。雖然是個訓課,他們也需要豐富一些的語言訓練。本身孩子們就有刻板行爲,如果僅僅運用ABA訓練方式,孩子們更是呆板。但運用VB進行語言訓練,就靈動了許多。每一節的個訓課,我都設定了多方面的訓練形式,即便是接受性指令這一個環節,我也要設定多方面的訓練內容,既有身體部位識別,也有繪畫和粗大動作訓練。特別是手指謠,邊做動作邊填詞,孩子們很是喜歡。有時會根據孩子的情緒,調整課程,只有讓孩子喜歡上我的個訓課,我才能給予最佳的康復。

我們的教育是充滿愛的教育。史沃普這位童書作家,僅僅是輔導孩子十天的寫作課後,就愛上了孩子們,堅持爲孩子輔導寫作,陪伴小學畢業。他用滿腔的熱情對待所教的孩子,做出了與衆不同的成就。僅僅有愛是不夠的,愛,是前提,重要的是要有智慧,也就是要有創造性。麥考特、雷夫、鍾傑就是這樣的老師。麥考特能讓最調皮搗蛋的孩子認可是最好的老師,雷夫能讓56號教室裏的每個孩子愛上閱讀,並在教室裏建立起世界上最小的經濟體,讓每個孩子學會遠足前做好準備。雷夫的56號教室充滿了魔力,我很早就買過這本書,讀了一遍又一遍,從中獲得了許多的啓發,佩服雷夫的創造性教學模式。鍾傑在轉化問題生上有自己獨創的方法,僅僅靠愛是不夠的,關鍵是老師的智慧,有了教育智慧,纔會讓愛變得有價值,有意義。

吉諾特所說的這句話,對老師而言是一定要牢記心中的:“語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詩人野蠻。既能使人受傷,也能使人得救。”說出去的話,如潑出去的水。常言說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最爲老師,說話的方式尤爲重要,罵人和訓話是語言暴力常見的表現方式,侵犯隱私是語言暴力的一種體現,但質問也是一種語言暴力。

原來我們教聾孩子,因手語的'限制,可能老師的話語不能完全傳遞給學生,即便是有語言暴力,學生僅從表情和動作上也感受不那麼真切。而如今我們學校已經轉型,面對新的羣體,我們真的要在說話藝術上下點功夫,如何把話說好,讓孩子們接納,讓家長們接受,這是需要下功夫的。孩子們需要我們鼓勵,家長們需要我們去傾聽。鼓勵,讓孩子們更加自信。傾聽,讓我們理解家長們的內心痛苦。理解、包容,接納,慢慢地我們會發現,他們也是一羣可愛的孩子們。

“當教育不是發自內心的時候,當教育的語言不帶着爲善的情感的時候,教師那僞善的眼神和牽強的微笑就會很快被學生感受到。”這句話是不是在提醒我們,老師的語言至關重要?

老師的認可,是一縷陽光,會讓孩子感到溫暖,會催孩子們上進。我們都從孩童走過,回想過去的時光,能讓我們深記心中的老師,往往是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關愛的老師。特別是那真誠的善意的話語,讓人牢記一生。

特殊教育的教學工作是更需要有創造性的工作,一堂課,不再是單一的課程,需要多方面訓練融合在一起,語文課中融合着動作康復,體育課中也滲透着語言康復。孩子們千差萬別,對孩子的要求也變得有梯度,需要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成長需要,設計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給孩子最適合的康復教育。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4

讀完了常生龍先生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之後,閉上眼,腦子裏會閃現出無數的經典話語,以及很多部教育著作。所以,在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已經深深體會到閱讀對於一位教師的重要性了。對於廣大教師而言,成長無捷徑,讀書很重要。大量地、廣泛地、堅持不懈地閱讀,是教師成長爲名師的祕訣。

對於讀書爲什麼對教師的成長如此重要,各位名家都爲我們做以解答,王崧舟認爲讀書是“讀書_底蘊_教學”的轉化過程。於永正說,從讀書中獲得更多知識,從讀書中找到迅速提取資訊的方法。近些年,大家已經越來越重視閱讀了,爲了讓老師,讓學生保持閱讀,學校也是絞盡腦汁,想方設法,最終也是隻取得短期的效果。而真正的閱讀應該像閆學老師說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像呼吸一樣自然。我們應該把閱讀當做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額外的勞逸。

愛看書的老師,在課堂上充滿激情,妙語連珠,也能夠在教育的路上走的更遠。很多老師總是疲於工作,覺得自己沒有時間閱讀,但其實,當閱讀成爲一種習慣時點滴時間都可以被利用,而且,閱讀對我們的工作也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可以轉化成我們的內在修養,在課堂中取得成效。

當教師真正的走進閱讀,那麼孩子們也會跟隨着老師的步伐,走上閱讀的道路。而如何能讓孩子完全的愛上閱讀,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現在,很多學校確實是很重視閱讀,爲了讓孩子能夠閱讀,學校精心爲孩子設計了閱讀檢測,閱讀試卷,閱讀展示……等等一系列的活動。

這些活動確實會督促孩子當下進行閱讀,但這樣的閱讀是不會長久的,孩子只是爲了完成任務,或者說爲了得到大人獎賞,這是功利性的閱讀,而不是自發的,長久的閱讀。要想讓孩子愛上閱讀,那就要讓閱讀內化成孩子的一種習慣。習慣是在環境中培養的,當孩子在家裏,看到父母總是在捧書閱讀時,久而久之,孩子肯定也會捧起書開始閱讀。當孩子在學校,聽到老師在課堂上,各種知識,各種文化信口拈來時,孩子肯定會嚮往從書中學到這些知識。長此以往,孩子自然而然會愛上閱讀。

正如書的題目所說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教師修煉到境界了,才能去感染學生,感染身邊的同行者,才能豐富自己的教育事業。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我們的人生之旅自然會更加充實和豐富。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5

寒假裏讀了常生龍先生的一本專著《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書的封面是一句特有詩意的文字:“堅持不懈地閱讀,就是與最美景緻一次次的邂逅。”打動我的,是堅持不懈的精神,是邂逅的美妙,是閱讀的神奇。

當我拜讀常生龍先生所著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時,心儀之感油然而生。僅僅看到這個書名,便覺得與衆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視角。當我捧起這本書時,委實也讀到了這一點好處。念及家中書房裏教育教學類書籍雖不及文學作品之多,不過數量也已比較可觀了,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分享教育模式、教學理念、實踐經驗等等,總感覺這類書籍都在盡力訴說“該怎樣做”,即便內容上乘,與讀者之間(至少是於資質平平的我而言)仍是隔着一點距離。

而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則從“要讀書”這一本原視角出發,透過作者的工作體會與閱讀之間結合而得的思索體悟,使得讀者明瞭自己與書籍之間就應達成一種精神的契合——相信透過用心閱讀與吸收書中智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思索,定有心得,亦有一試之願。

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其中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和途徑,並且已經被別人進行了總結,發表在各類著作、報刊或新媒體中。如果我們是一位讀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徑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遠。”以此語觀之,讀書大抵就是與教育相接的那座橋樑了罷。

我以爲,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的另一個難得之處,就在於作者的閱讀與感悟並非“散射式”的,而是經過精心彙集的“階梯式”的思考——從第一輯的“教學即創造”,到最後一輯的“變革即未來”,呈現了一種着眼當下,又把目光推及至未來的教育觀。

我想,自己在爲其中一篇篇微言大義的“讀後感”打動之餘,更是被作者這種閱讀的分類分層思索的做法所吸引——與其說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向我們紹介了一本本好書,分享了作者一次次的感悟,不如說其重要價值體現在引導教育同行們對閱讀過的教育著作進行分類整理,也能形成一條清晰的閱讀脈絡,以助今後在遇到相關問題時,可以較爲方便地找到對應書籍而再次得到指導。所以,我便尋着這種做法,對自己之前讀過的部分書籍進行了整理,分出“師德素養”、“教學專業化”,以及“教育效能感”這三個版塊,雖顯粗淺稚嫩,卻是對照本書內容與做法而得的一點感悟——這大略可說是我與本書的真誠致敬了罷。

第一,應努力完善師德素養。

“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我以爲,恪守作爲教師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懷學生,是成就學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礎。這種善良並不單指做一個好人,對於教師而言,這既要化爲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豐沛熱情與精進鑽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師”從一種普通的職業定位上升到事業奉獻的高度。又要化爲對於學生在做人上與學習上的關愛指導,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評價蔡元培校長時所說的那種“春風化雨”的人格魅力——這一切說來是容易的,做起來卻必定不會如此爽快利落,甚至會有很多難題擺在面前,但是,我們是要往這個方向毫不遲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個旁觀成敗的看客。

在我讀過的許多書裏,都印證了這一點:比如由美國中小學一線優秀教師案例彙編而成的《教學不孤獨》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中,不難發現西方的教師們同樣不遺餘力地以“愛”爲核心,生髮了教育激情及各種教學智慧,引導狀況百出的學生們在做人和學習上步入正軌,且使之繼續進步。

又如於漪老師在自傳《歲月如歌》中寫到,即使是在羣魔亂舞的“文革”時期回想當初自己給患肺結核病的學生買藥,給骨折又無錢的學生付醫藥費,給沒錢的近視學生配眼鏡等等以至於家境拮据,她依然沒有後悔,“這樣做圖的什麼?我從未張揚過,也從未想到要得到什麼,只不過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這些孩子那麼困難,我心裏難過,故而想方設法幫助。”這雖不是在課堂上授課,但我相信這實實在在給那些受助的學生們上了關愛這一課,在人情淡漠的冰窟裏投進了一束溫暖的光芒。相信作爲教師的我們努力提升了師德素養,使教育有了“愛”,無論是教學還是平日生活,都會帶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感動與激勵。

第二,應加強教學專業化的研究。

衆所周知,除了教育教學的一些共性之外,事實上每一門學科都有其特殊性,故而要進行專業化的研究,才能使教學有鮮明特色,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我們處在一個知識迅速增加、不斷更新的資訊時代,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開闊新思路,才能牢牢抓住已經變化的學生。今天的學生已經不是你給他買頓飯、送他個筆記本就能讓他感到的時代了,變化的學生迫使我們也要變化,而這種變化的核心就是我們要不斷的加強學習。

首先,必須加強自己專業知識的學習。今天的中學生面對着網絡、媒體、廣播、電視等這些更具吸引力的媒介,我們如何把他們吸引到課堂上,讓他們喜歡歷史課,觀念在於我們如何呈現給他們更加專業的精彩的課堂。

因此,在工作中我加強學習,不斷地豐富、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專業意識,把握住時代的脈搏。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歷史學科課程標準。嚴肅學風,指導學法,力爭創出本人的教學特色。呈現給學生豐富多彩的課堂。同時在教學形式上多樣化,激發學生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始終採用一種教學形式,這樣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沒有新鮮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容易在課堂上開小差。

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利用各種教學方式方法,使教學過程形象、生動。除了利用多媒體教學外,在上課時,爲了激發學生興趣,我會將全班分爲若干組,每組有小組長,進行比賽,比速度,比成功率,每課都繪製思維導圖,比美觀,這樣,學生們在“玩”中就自然學到了知識。教學經驗證明,經常變換教學形式,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用心性和學習效率。

同時要加強對現代教育理論、相關法律法規、資訊技術等方面知識的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拓寬自身的知識領域。加強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在思考和實踐上下功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把認真學習和勤于思考結合起來,才能把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工作的能力。

第三,應重視教育效能感的提升。

什麼是教育效能感?在徐崇文主編的《中小學教師教育研究讀本》一書中援引了辛濤發表於1996年第二期《應用心理學》上《論教師的教育效能感》一文中的定義——“教師的教育效能感是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爲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說得再通俗些,李譁、劉華山發表於2000年第一期《教育研究與實驗》上的《教師效能感及其對教學行爲的影響》一文中提到,“‘教師效能感’是指‘教師相信自己有能力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影響的信念。’目前的研究表明,教師效能感是學生學業成績提高的一個重要的預測變量。

而教師效能感很可能是透過教師的教學行爲來影響學生的。”我認爲,教學效能感不僅展現了“以情傳情”、“以情動人”的感性一面,而且還有理性的一面,即需要教師於教法等種種方面打磨與改進,以求切實有效地引導學生改善學習心理與學習行爲。這樣看來,之前所提到的“師德素養”、“教學專業化”都可算作“教育效能感”的重要組成部分了。此外,還有一些書中的具體思考與做法,值得細細思量:小到李炳亭、褚清源主編的《問道課堂》中對於“導學案設計與使用”的點撥,細到趙國忠所著的《透視名師課堂管理——名師課堂管理的66個經典細節》中對於各種課堂教學有效性案例的分析,大到多年前李炳亭所著《杜郎口“旋風”》中對於顛覆性的教學模式的展示與評價……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指向“教育效能感”的提升問題,爲實現教學有效性提供了寶貴的借鑑與建議。

上述關於我讀過的部分教育書籍內容的梳理,便是讀完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後的一點感悟,也是我在教學之路上逐漸清晰的自我要求。在後記中,常生龍寫道:“就這樣,十年下來,我閱讀了500多本書,爲每一本書都寫下了讀後感,這些讀書隨想累積起來已超過200萬字。”與其相比,我真是“讀之甚少”,也知之甚少,不免愧怍。我知道自己的教學之路還長,今後定會加倍精進,像他一樣用心去閱讀,且有收穫。讀一本書容易,讀一批書難,讀萬卷書更難。而在常生龍先生這裏已經把讀書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讀再多的書已經不是難事而是快事了。

在閱讀的過程中,將所思所感付諸文字,堅持不懈,讓自己變成有思考力的閱讀者。開啟視野,博覽教育經典,對教育的理解更爲透徹通達,應了那句話: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閱讀猶如一日三餐,天長日久,終會內化在一個人的精神樣貌裏,終會助力於一個人的心靈成長。閱讀這本書,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厚重,更可以感受到閱讀的魅力。

誠如《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一文中所言,“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我想,自己定會“捧書爲生”,而實現“自反”、“自強”——捧起書本,再當一回渴望求知的學生。捧起書本,爲了更好地指引我的學生們。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6

細細品讀完《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其中第二輯中的《名師成長之路》、《閱讀是爲了活着》讓我有很深的感觸與認同感。下面結合本人多年的讀書感受談談體會。

《閱讀是爲了活着》這一章節中說到: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我們的人生之旅自然會更加充實和豐富。確實是這樣,從大學讀書起,我就養成了枕上讀書的習慣。每晚睡前非要在枕上看會兒書不可,方可安心入睡。因爲有睡前讀書的習慣,於是我的牀頭總是堆滿了報紙、雜誌、教學書籍……而且看書時,我還喜歡隨手在書上這邊劃劃、那邊標註一下,或是隨手記下自己的體會、感悟之類的,因此,牀邊還雜亂地擱着一些筆、本、紙等,用兒子的話來說,這牀名副其實是個豬窩(本人和丈夫都屬豬)。就因爲這嗜好,兒子也“近墨者黑”,也習慣上牀捧一本書。要是在冬夜,蜷縮在暖融融的被窩裏讀書,實在是一件分外幸福的事兒。我讀書我快樂,“有書好讀心也暖”。讀書,是一段快樂的心靈之旅,放鬆身心的健身運動。有書在握,靜心慢讀,把縈於心漫於腦的世念俗慮都拋在身外……

枕上讀書,古已有之。據說毛澤東主席也喜歡枕上讀書,一代偉人尚好如此,可見枕上讀書之魅力所在。有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我倒是不想這樣功利地讀書,而是天馬行空任意在書中徜徉,我更喜歡“書中自有顏如玉”般的率真。讀到傷感處,止不住淚眼朦朧;看到精妙處,忍不住拍案叫絕;翻到詼諧處,憋不住啞然失笑。許多時候,物我皆忘,書人融合,任自己的思維和情感隨書中文字的跳躍而放肆宣泄。徜徉在書海里,我看到了如花笑靨,讀出了似水柔情,流連在書叢中,俯仰顧盼,感覺生活是如此美妙芬芳,世界是如此千嬌百媚,枕上讀書夢也香!枕上讀書之樂,樂在其中。古人說:書深人賢。一本好書,書裏所寫的東西,大多是作者長期思考的思想結晶和實踐積累,爲讀者省去了許多不該走的彎路,花較短的時間就能夠很好地獲得人家千辛萬苦才提煉出來的精神智慧,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寶貴的經歷經驗,何樂而不爲呢?

《名師成長之路》這一章節中說到:成長無捷徑,讀書很重要。是啊,尤其是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讀書是促進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作爲教師的我,在這點上深有體會,讀書、寫作、反思、實踐,一路走來,雖沒有成爲名師,至少讓我的教學實績一直名列前茅,也讓我在35歲前成爲學校最年輕的進階教師;讀書也讓我成爲十五年前學校唯一的教育碩士。這一切的取得都是源於沒有放棄讀書,把讀書當作自己的生活方式,一種精神的需要。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讀書,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回憶每個人的成長,誰沒有幾本印象深刻的好書像燈塔一樣,照亮着自己的人生呢?

讀書貴在堅持。作爲一名教師,廣闊的教學視野依賴於我長期的枕上讀書——廣博的閱讀,閱讀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求,每天讀書是我作爲教師的一種習慣。無論是寒暑假還是節假日,邀旨趣相近的三五好友(同行),不受生活的時間、空一起來讀書、分享、交流、思考、辯論,把先進的思想和理論,內化爲自己的教學理念,應用於各自日常的教學實踐中,追求高效的課堂教學,讓我們的學生如沐春風!每當被孩子們那信賴的目光和真摯的聲音包圍時,爲師的心靈就會徜徉着一種詩意和溫暖!

經濟低迷時,讀書來解惑。經濟要振興,文化需先行。現在新形勢的境況下,新冠疫情的非常時期,信心比黃金更珍貴,信心從何來?那就是讀書,從閱讀中獲取力量,從文化、文學作品、實時報道中尋求心靈的慰藉,振奮我們的精神和信心。一個民族的競爭力取決於這個民族的精神力量,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民衆的閱讀廣度和深度。那麼,作爲一所學校,應該營造一個書香校園,讓快樂讀書不僅僅是轟轟烈烈、有聲有色的活動,更是一種靜悄悄的變化,是一種師生之間相互感染的氛圍,是一種逐步積澱、逐步提升的變化!作爲我們家鄉宜興,更應該打造一個書香城市,讓更多的人擁抱閱讀,守望讀書精神!時下的艱辛也許更易促成全社會的讀書風氣,在閱讀中讓我們發現一種肯定的力量、前行的動力,一種激勵我們拼搏、不懈追求的力量吧!讓我們一起來讀書,見證更好的自己!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7

開啟《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這本書時,在作者親切的“讓我們讀書吧”的自序中,瀏覽了被作者精心架構的五個小專輯,分別是“教學即創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既有課堂教學和學生成長的研討,也有教育名家教育啓迪與喚醒,更有世界頂級國家教育成功的祕訣,足見作者的用心。現分享我的閱讀感受與心得:

一、閱讀激發了我的教育夢想

杜威說:"從教育產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爲了別的,而是爲了生活。沒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從何談起。”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親子關係、家校關係、閱讀與寫作的關係等,都是繞不開的話題,教育就是要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些關係,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

如何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這是應當是我們所有當教師最美的夢想,當師生融爲一體時,教育真的是一種幸福,教育真的會變得簡單、輕鬆而有效。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我們必得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師”。

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們也曾有過像於永正老師那樣,在自己或長或短的教學生涯內,有過留給學生串串珍珠版精彩活動的難忘痕跡,也曾有過充當童心未泯教師的幸福體驗。教育生活原來可以這麼幸福的過,沉澱許久的教育夢想再閱讀的體驗中再次被點燃!

二、閱讀重新載入了我的課堂教育觀

教學是一門充滿藝術的創新科學,對教學技術的研究,對教學方法的探討,對學困生的轉化,對提升教學質量策略,都能在這裏找到答案。給我啓發最大的是教學技巧中“按部就班技巧”和“走動技巧”。

在三尺講臺耕耘,支點在哪裏?如何再能讓教室裏每一個學生真切的感受到你擁有整個教室?讓我時常把講臺作爲支點,視野的限制讓教室裏學生的動態不能及時盡收眼底。每次轉身板書或低頭伏案寫字,總聽到臺下竊竊私語聲,擡頭凝視或剛做邁下腳步的動作,頓時鴉雀無聲。我在心暗暗發誓:“看我逮着機會怎麼收拾你們!”困惑了許久,問題依舊沒有解決。直到我閱讀到《閱讀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書中道格.萊莫夫的《教無不勝:卓越教師的49個祕訣》中提到的“走動技巧”,才恍然大悟:“教師要在上課開始的前五分鐘內,讓學生意識到你已經擁有了整個教室的任何位置。”接下來的課堂上,我拉開了教室的座位,從講臺的踱步到臺下的關注,不時在後排座位處停留,俯下身子點點學生的書寫,鼓勵的伸伸大拇指,做一個加油的鼓勵!或在想要開口說話的男生旁邊做一個禁止說話的暗示。隨着關注度的提升,教室裏竊竊私語聲消失了,我心裏掠過從未有過的幸福感!

三、閱讀完善着我的師德素養

“用柔軟的眼睛看待孩子,願意爲了孩子而改變,找出任何一種和他深層對話的可能,那麼您會發現您身邊的孩子,正在開始學會微笑,那潛藏在內心的熱情,也即將會大大地發光,大大地發熱。”

沒有了解,就沒有有效溝通,沒有有效溝通,就沒有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教育。教師和學生是一對互相依賴是相影響的夥伴,是共同成長的朋友。教師蹲下身子,就像一堵牆,爲學生遮擋風雨;教師彎下腰來,就像一座橋,引領學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師挺直腰板兒,就像一把梯子,引導學生攀登科學高峯。

帶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感動與激勵的點點滴滴自己也許做的還太少太少。也正如郭振先生所言:“教師有沒有文化主要不在於教師的職稱、職位,而在於教師有沒有高尚的師德、豐富的學識、生動的個性、感人的故事在學校流傳。”

費爾巴哈曾經說過:“你的第一責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個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別人幸福。”閱讀之美,美在感悟;閱讀之美,美在積累;閱讀之美,美在常讀常新。閱讀能夠促使教師的自身成長,豐富教師的教育智慧,使教師享受教育成功帶來的幸福。做一個幸福樂教的園丁,做一個自己幸福,也能給別人帶來幸福的人,讓我們一起來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