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關於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精選7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精選7篇)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1

在閱讀中,時時會被李鎮西老師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摘錄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所謂最好的老師,不是與我敬仰的於漪,錢夢龍,魏書生等老師相比――他們的人格,學識,潛力乃至天賦,我是永遠無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能夠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這天的李鎮西與昨日的李鎮西相比――我這天備課是不是比昨日更認真,我這天上課是不是比昨日更精彩,我這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日更誠懇,我這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日更機智,這天我組織班羣衆活動是不是比昨日更搞笑,我這天幫忙後進生是不是比昨日更細心,我這天所積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日更豐富,我這天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日更深刻,這天我應對學生的教育教學推薦或意見是不是比昨日更虛心,我這天聽到各種不理解後是不是比昨日更冷靜……每一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一天都有遺憾,但每一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就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近。

我是爲誰而工作爲同事的好評嗎爲校長的表揚嗎爲獎金嗎爲職稱嗎這些對我來說當然也重要,但如果這些與學生的評價產生了衝突,我心靈的天平指針首先傾向於學生一邊!在我看來,一個教師是否最好,第一就應看學生的評價。教師因學生而存在,我當然也是因我的學生而存在。

培養學生開放的思想――一種海納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種高屋建瓴的文化視野,一種不畏權勢的民主意識,一種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喬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參天的白楊,有的人是婆娑的楊柳。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能夠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能夠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能夠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能夠最樂觀……

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2

一本《做最好的老師》引起我的注意,在讀過了李鎮西老師的序言之後我才理解了這個題目所蘊涵的深意。我想在我身邊的優秀教師層出不窮,要我看每人都像作者所說最好的教師不大可能,帶着好奇我就去買了一本,讀過之後感受很深。

在序言中“做最好的自己”觸動了我的心絃。李鎮西老師說“最好”就是“更好”,“最好”是相對的,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他強調的是“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的超越自己。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他說:“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李老師是這樣闡述的,透過讀書我發現他也是這麼做的,我對他充滿着崇敬之情。

看到這裏我深有感觸,在我現在的工作單位從領導到老師每個人對教育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我來說他們無論是教學經驗還是教育理論都是很優秀的,以前我對自己這方面底氣不足,但是看完李老師的這番話我對自己充滿信心,原來一代教書天將也是從教學的基礎開始的,只要我多讀多思考,在教學的生活中不斷的反思自己並將它記錄下來,今天的我不斷的和昨天的我相比,不斷總結自己,我想我一定也會有很大的提高的。

說到愛學生李老師也認爲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責任”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

聯繫我自己的教學實際我原本感覺我是一個很愛自己學生的老師,盧凱中午沒吃飯我會馬上買來麪包和飲料給他,孫靖的腿摔破了我會用備用的創可貼給他貼上,我會利用課餘時間給落下課的同學補課,我也會在課後真誠的給上課好做小動作的都泳江、王盛林給予忠實的告誡……,只要是我能看到哪位學生有需要幫助我用自己的方式去幫助他,所以我們班的學生很喜歡我這個關心理解他們的老師。但是看完李鎮西老師對待學生的“愛”這只是一種“小愛”,是一種人情感的基本交流。

對學生的愛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因爲沒有了愛就沒有教育,但有了愛不等於就有了教育。我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愛也許是強者對弱者一種本能的愛護,因爲它缺少了教育學生影響學生的深刻含義。而真正教育的愛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它自然而然的貫穿與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也不聲不響的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潛移默化的浸潤每一位學生的心靈。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3

老子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孔子說: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俗話說:“教育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無小節,節節是楷模。”這些名言無不向我們道出這樣一個道理: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其實,人生就是由許許多多微不足道的小事構成的。

讀完《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更讓我對老子的話“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感悟。

像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談心,每天還能堅持做到,而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於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日記這些平時也做,但是並不是每天都能堅持過來的,特別是讀不少於一萬字的書,更是讓我可望而不可即,一天讀那麼多字的書,哪來的時間啊,哪有時間再讀書啊?說實在的的,我也想堅持讀書,可是問題是找不出時間啊!可是李老師做到了。也就是這顆持之以恆的心態,讓他在這些平凡的細節中取得非凡的成就,他成功了,成名了,成了我們的榜樣與楷模。

這也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每天面對這麼多的繁雜而瑣碎的事情,李老師的時間從何而來啊?細細地思索,慢慢地品味,當我讀到李老師《閱讀和寫作,提高教師素質》一文時,終於找到了答案,他在文中寫道:“對我比較熟悉的人常常驚訝我什麼會有這麼多時間來讀書,其實,我不過是養成了‘手不釋卷’的習慣而已。每天晚上我都必須倚在牀頭至少看幾十分鐘的書,否則就會失眠。每次我外出開會或者旅遊,我必須帶上幾本書,火車上、飛機上、賓館裏都是我讀書的地方。”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所說的'話:“時間是海綿裏的水,只要擠永遠都會有,我把別人喝咖啡、談空天的時間都用在工作和學習上。”是啊,名人之所以成爲名人,與他們珍惜時間善於利用時間是分不開的,李老師正是善於利用時間才把我們認爲難以想像的能做到的事而變成了現實。向李老師學習!

李老師善於從平常的細小事情上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而我們卻達不到這種境界。在此我想舉一個很小的例子,在我們平常的教學中,常常會遇到學生在下面寫作業,老師在講堂上批閱作業的情況,而且有時批着作業批着作業,筆就沒油或沒水了,我們就去向學生借,每每此時,我們就會享受着學生爭先恐後給我們遞筆的熱情,我們從來沒有想過當學生向我們借東西時,我們是否也親手遞到學生的手中。而李老師卻從中體會到師生之間的不平等,並由此寫了一篇文章《在平等中培養平等》一文,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句話:“師生平等與否,往往透過一些司空見慣的細節表現出來,而且這些細節都是不經意,但也許恰恰透過許多‘不經意’的‘細節’,我們就正在爲未來培養公民或順民”。而且李老師還對自己進行反思:爲什麼學生向我借杯子時,我想都沒想過親自把杯子遞給她呢?而我向學生借筆時,爲什麼學生沒有對我說:“喏,文具盒裏有,自己拿吧”。這正是細微之處見精神,處處留心皆學問,事事反思見成長。

要想比別人更優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如果我們把自己的信念揉進每件小事中,那麼成功便多了許多基石。切記:生活中將你擊垮的有時並不是那些巨大的挑戰,而是一些非常瑣碎的小事。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4

在讀過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後,受益匪淺,摘抄一部分,自己享受也和朋友有共同語言的朋友享受。

“喜歡孩子”和“愛學生”當然有聯繫,但不完全是一回事兒——前者更多的是一種天然的感情傾向,和品德沒有多大關係;而後者雖然也屬於一種感情,但更蘊含着一種教育者的責任,他與師德有直接關係。還可以從另一角度推敲這二者的區別:“喜歡孩子”可能是憑個人的好惡只喜歡那些自己認爲“可愛”的孩子,而“愛學生”則意味着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包括善待這類學生的缺點,包括寬容他對教師的“大不敬”!——摘自《愧在初爲人師》

有些老師總喜歡在學生面前表現的“高深莫測”、“凜然不可侵犯”的“派頭”,從中體驗着自己的“尊嚴”。其實,這不是尊嚴,只是威嚴。……老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是我們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情感依戀。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己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帳,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目光;當我們“無視”自己的尊嚴,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並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把她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這樣,我們便把自己尊嚴的豐碑建立在了學生的心中!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樸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摘自《教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

基礎教育界近來流行一句話:“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這對於過去教師偉岸的站在講臺上俯視學生無疑是一個進步。但我理解這句話中“蹲下來”的本意主要不是指“肢體的蹲下”,而是“心靈的蹲下”,即教師要在心靈深處平視學生。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所謂“蹲下去和孩子說話”,不應該被視爲一種“更高境界的師德”——如果“蹲下去”純粹成爲了一種姿態,那說明教師的心並沒有“蹲下去”,所謂肢體的“蹲下去”不過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已,骨子裏還是把自己看得比學生高。——摘自《在平等中培養平等》

教育,不能以任何神聖的理由剝奪孩子的童年;這話反過來就是說,教育,應該把童年還給童年。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5

今年暑假,我懷着激動的心情,讀了着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這本書記載了李老師從教25年的經驗與收穫,書中從作者步入崗位初期寫起,從青澀寫起,到有一定的經驗,到經驗豐富,滿腹經綸,將自己的成長與成熟一步步介紹給了我們。讀後,使我受益匪淺。李鎮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對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學生思想工作、學生心理健康、語文教學的理念和實踐,都有其獨到的見解。他的觀點,尤其是他對班級的管理,使我感動,令我折服。同時,使我這個頗有一定教齡的教師,從中找到了前進的方向,更看到了未來和希望。在這裏,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這裏我可以學到寶貴的經驗總結。從李老師成長的印記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進步的影子;從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們也可找到適合我們的教育方法。它讓我明確了作爲一名教師的目標,那就是成爲一位勇於自我批評、善於積累、善於反思、有愛心、勇於挑戰、有目標的老師!

有人說,愛是一盞燈,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愛是一首詩,冰冷中溫暖渴求的心房;愛是夏日的風,冬日的陽,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李鎮西的教育理念: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正證明了這一點。他把自己所有的愛,全部傾注給了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25年如一日,愛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譜寫着一幕幕愛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級這個集體大家庭裏,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裏面去,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去贏得學生的信任與敬佩。

對照李鎮西的教育方法,我發現: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由於急於求成,常常忍不住對學生髮火;對屢錯屢犯的學生,缺少耐心和恆心;和學生交談交流常常居高臨下,走不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學生對我敬而遠之,師生之間存在代溝。

透過讀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我對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覺得自己與一個好老師的仍有不小差距。我認識到:教育上的愛,不是爲了達到一個目的而做出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運用得恰當,它會把“愛”自然而然的貫穿於教育的某一個環節,也會不聲不響的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會潛移默化的浸潤着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爲愛,冰雪會消融;因爲愛,枯木會逢春;因爲愛,希望綻放華彩,因爲愛,能撥雲見日,未來永值得期待;因爲愛,所有的生命才收穫了圓滿。

最後,藉着名教育家鎮西小語作爲我的座右銘,“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鞭策自己,激勵自己,這就是我一位普通高中老師在內心裏的吶喊。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6

寒假的時候看了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被他的深邃,他的激情所深深打動。書裏最震撼我的就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以及他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而這種愛源與他的心,也正是這種愛成就了他的輝煌。任何成功的背後都需要艱辛的付出。從他的人生經歷中我發現他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優良品質。堅韌、好學、勤奮……形成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我走上多年嚮往的三尺講臺,整整算起來也不過兩年半。在過去的兩年裏,我付出了很多,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兩年半,很平凡。很平凡的兩年半里,沒有鮮花,沒有掌聲,更沒有人喝彩。顯然,這是一個很平凡的工作崗位。每天也只是上課,下課,備課,佈置作業,批改作業。

我教兩個班,一個化生班,一個史地班,我想,我是沒有什麼作爲了,化生班是個理科班,語文不會太好,史地班是個文科班吧,可還是個藝術班,差生又太多。果然,滿腔激情的我收穫了滿心的失落。我總是責問他們爲什麼做不好,有沒有用心去做。

在我的眼裏,他們從來不能很好的完成我佈置的任務,不能達到我的要求。工作沒多久我就得出一個結論:付出不一定有收穫。

於是每天我只是盡職完成教學任務,但從來不和他們交流什麼,也不會在意與學生的溝通。有的時候他們有什麼錯誤,我就大聲呵斥,從不想和他們多說什麼,我想啊,這些差學生啊,說什麼也不通,我真的和他們沒有什麼共同的語言。甚至有學生我還不能準確的叫出名字,或者叫錯了名字。久而久之,我發現,上我課他們很少講話。

上課了,我一個問題提下去,教室裏靜悄悄的,無論我怎麼鼓勵,就是沒有人主動站起來回答問題,我想這些學生真是太木樂。無奈,我就一人挑大樑,滿堂課都是我的聲音,學生乖乖聽就是了。有時我點名讓他們回答,回答得也很不錯,可爲什麼不主動說出來呢,我沒有深究,也許是害羞吧。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了,我沒有注意這些。

直到有一天,我發了一張試卷,和學生們討論上面的最後一條題目,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着,氣氛比較熱烈。我就說,今天的討論很好,希望今後就要這樣,爲什麼以前沒有這樣的習慣呢?

只聽見一個很細微的聲音從教室的角落傳來:“我們不敢啊”。

聽着這樣的話,當時我沒有說什麼,甚至覺得自己的威信不錯。回到辦公室,我反覆想着這句話“我們不敢啊”,不敢什麼呢?是我平時對他們太嚴厲了?

第二天上課,我面帶微笑,學生回答錯了,我也沒有批評他,而是鼓勵了他。回答對了,我就毫不吝嗇的表揚他。那一堂課,學生積極性很高。後來上課,我儘量用溫和的語氣和學生交流,有時也會幽默一下,不再那麼嚴肅了。有一次晚自習,有一個學生偷偷的寫字條給我說:“老師,以前我多希望你溫柔的目光能停留在我身上一秒鐘,你能表揚我一次……,現在好了。我覺得你就像我們的大姐姐。”我看了特別激動。後來的課堂我會和學生一起說,甚至多讓他們說,我努力當個掌舵的人。

學生的一句話,震撼了我的心,喚醒了爲人師的責任感:老師的愛,應該遍及每一個角落。

我們作爲老師應該都想過要怎樣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如何讓學生喜歡自己……但我們也許從沒有真正去想過,學生到底爲什麼來上學?

書裏寫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我非常震撼,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經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爲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不僅學生在校期間他盡職盡責,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爲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應該就是這一種。

我們的一句話,可以造就一個人才,也可以毀滅一個人才。我們看待學生的時候,常常會拿着放大鏡去放大他們身上的錯誤,而有優點都一眼掃過了。愛優生容易,愛差生難,爲人師不僅要愛“小天鵝”,更要愛“醜小鴨”,對學生永不言放棄,不應該吝嗇對學生的讚揚,我們的一句話,可以溫暖多少學生的失望的心靈。“醜小鴨”磨礪後也能變成“白天鵝”的。受到學生的信任是一種自豪,是教育的成功。

我和學生從純粹的師生關係,變成一種師生加朋友的關係,相處的很愉快,其實,他們真的也蠻可愛。讀李鎮西老師的文章,爲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我也會不斷地提醒自己,做個富有愛心和童心的人,愛學生,愛生活。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7

最近,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專著《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展示了作者的教育教學思想、藝術和具體的操作方法。更爲可貴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他在書中如實地描寫了自己的一些失誤,使我們引以爲鑑!而且他還很坦然地說:“教學失誤也是一種財富!”真是令人佩服。在閱讀中,時時會被李鎮西老師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我不由地思考,老師和學生究竟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才最有益於學生的成長?

一、《做最好的老師》構建新的知識觀念

怎樣獲取知識最重要?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教會學生學習,已成爲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題。學會學習是基礎,是關鍵,不善於學習,就難於做人,難於生活,難於創造,難於適應瞬息萬變的科學技術和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會學習”將是未來社會人類要具備的頭等本領。那麼,如何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學會學習呢?結合數字教學實踐,談一下自己的膚淺認識:

現代教學觀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是學的先導,教爲學服務,教學相長,教學要產生這樣的效果:教育,思若泉涌,揮灑自如;學者,思維活躍,興趣濃厚,達到最大發展。“教學生會學”對我們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們要精通教育學理論,正確應用教育學原理來爲自己的教學服務:還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有廣博的教育心理知識,善於依據教學目的,結合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學會學習”是最終落腳點,而教師學會教學則是實現這一目的的前提條件,尤其是在數學教學中,這一點更爲重要。因此教是以學定教,以教促學,在這一新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們要改變原來的教師中心論,書本中心論,結果中心論的做法,樹立過程中心,認識結構中心學生中心的觀念,以達到“學會學習”的最終目的。指導學生從“聽、讀、學、思”入手,掌握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強調“聽”注意聽老師在每節課開始所講的教學內容、重點、思路和教學要求,想一想和自己預習有何差別;注意聽老師在講述例題關鍵部分的提示和處理方法。想一想,老師這樣處理的依據是什麼,注意聽老師對概念要點的剖析和概念體系的串聯,思考老師爲什麼要這樣串聯;注意聽老師對某些疑難的問題的解答,以及課末進行的小結,把老師解決問題的方法學到手。狠抓“讀”。一是粗讀,即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粗讀教材,邊讀邊畫二是精讀,即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細嚼教材,把握重要的數字概念、公式、法則、思想方法,弄清問題的因果和實質。着眼“寫”,就是學完新知識要及時鞏固、練習、熟練應用。注重“思”,就是多問幾個爲什麼,這一點尤爲重要,要有學習的提高過程。

人的“理想、智慧、創新、人性、想象、夢想、激情”比知識更重要。

二、《做最好的老師》構建新的人才觀

教師要“發現、發展、發揮”學生的長處。拿破崙曾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祕訣”,從心理學角度講,正確的自尊、自信是奮進的前提,增強學生的自尊、自信尤其重要。教育家魏書生曾言“自新、自卑、人皆有之,關鍵在於如何扶正祛誤。應該啓發學生經常澆灌萌弄自新的心理使之茁壯成長。”作爲教育者特別是班主任,樹立“無差生”意識,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創造一種適合兒童的教育的永恆需要。

三、《做最好的老師》更新教師觀

教師角色的轉變

1、從專注轉向民主。

2、從教師轉向朋友。

3、從對手轉向助手。

4、從超人轉向凡人。

5、從批評轉向讚美。

6、從改變轉向幫助。

失誤也是一種財富,平等、公正的看待每一個孩子,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尊重他們,關愛他們,喜歡他們,真誠地幫助每一個學生,讓我們多試着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用“學生的情感”體驗,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換來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贏得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

最後,我要以李老師的一段話作爲結尾:“‘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閒看庭前花開花落’的閒適從容,也是‘金戈鐵馬來征戰’的蕩氣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