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有關《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精選7篇)

讀後感5.09K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精選7篇)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1

讀完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後,我感慨頗深。這本書是李老師用自己的心血寫成的,裏面包含了他漫長25年的教學生涯中的點點滴滴,雖然其中有些令他耿耿於懷的痛苦經歷,但更多的則是他與學生之間那種純粹的友誼之情。我認爲,李鎮西老師是一位非常幸福的人,而他的幸福則來源於他對學生無私的愛。他說:“生活在學生中,就是幸福,就是‘最好’!”看來,要做最好的老師,最最重要也是最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老師對學生的愛。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棒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鑰匙來了,瘦小的身子鑽進鎖孔,只輕輕一轉,大鎖就“啪”的一聲開啟了。鐵棒奇怪地問:“爲什麼我費了那麼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輕而易舉地就把它開啟了呢?”鑰匙說:“因爲我瞭解它的心。”是啊,“愛”就是開啟心靈的鑰匙,愛得有多深,工作就有多細,效果就有多好。李老師對“優生”的培養和對“後進生”的思想改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他讓“優生”更優和引導“後進生”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以幫助他們樹立“我是有缺點的一個好人”的道德自信的做法,讓我深深折服。正是這種無私的愛,纔會無悔的付出。我們也是教育者,當我們面對着我們眼中的差生,我們是怎樣對待的。對他們,我們輕則嗤之以鼻,重則諷刺挖苦。

還記得書中列舉的那個經常遲到的女孩的事例。李老師當時的做法也許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做法,李老師當時對後進生的態度也許是我們大多數人現在依然存在的態度。想想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可以說是無微不至,不管孩子怎樣,我們都會發自內心的去關心他,愛他。而我們的後進生,他們的父母也會像我們疼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着這些孩子——我們眼中的這些後進生。當我們對這些後進生大發脾氣甚至把他們說的一文不值的時候,請想一想孩子的父母,請想一想我們自己的孩子也許有一天也會被別人說的一無是處的時候,我們內心的感受。魯迅先生有句話說的好:“教育是植根於愛的。”愛是教育的源泉,教師有了愛,纔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和愛心,纔會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的過程是學習的過程,成長的過程,讀書就是在讀人生。這次讀李老師的書,彷彿進行了一次精神洗禮。我也願“做最好的老師”!從現在開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爭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2

讀了《做最好的老師》,我感受到教育是美好的——美在理解、美在無私、美在偉大。它告訴我要用愛去教育每一個孩子。

教育上的愛,不是爲了達到一個目的而做出的一種姿態,一舉一動都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所以,愛就是潛移默化。

李鎮西老師在他“愛的教育裏”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的日常教學生活,但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論述,把我們引入了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裏充滿了愛——讓人羨慕的愛。

那麼,什麼樣的老師纔是最好的老師呢?用李鎮西老師的話說,“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他說:“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看到這裏,我想到了自己,說實話,我對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總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是無濟於事的,李老師的話使我受到了啓發,也增強了信心,只要我爭取每天多讀些書,每天都有點進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我想我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

讀了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作爲一名教師,不僅僅是擁有高學歷和豐富的經驗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真誠的愛心——愛每一位學生的心。《做最好的老師》成了我的理想與追求,是我教師生命中一盞希望的燈塔、一本智慧的寶典、一個我隨時可以求助的良師。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3

前段時間,我有幸讀了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不僅讓我感慨萬千,而且受益匪淺。

李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讓我讀懂的一個字:那就是“愛”。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愛”是李鎮西老師永恆的教育理念。如果沒有愛,他就不會始終如一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如果沒有愛,他就不會和孩子一起過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如果沒有愛,他就不會挽回一個又一個後進生。

這就是深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李老師也認爲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責任”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試想,這樣的好老師,怎不讓學生愛戴,怎不讓家長喜歡?

我也想做最好的老師。用李老師的話說,“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他說:“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近。”看到這裏,我想到了自己,有時在某些方面自己總是缺乏信心,總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無濟於事。李老師的話使我受到了啓發,也增強了信心。做一位好教師,除了有思想,還必須要有一定的底氣,如果沒有紮實的基本功、沒有厚實的人文底蘊、沒有創新的意識,那也只是一種空想。李鎮西老師將“讀書、教書、寫書”視爲他生活的全部內容。書中李老師將自己閱讀過的書籍、雜誌分類羅列出來,有古典類、文學類、教育類、人文類、雜誌類,樣樣俱全。驚訝李老師哪來的那麼多時間去讀書,其實他早已養成“手不釋卷”的習慣。回想自己,真是慚愧,每次總是以沒時間爲藉口,放棄爲自己充電。我想自己應該以李老師爲榜樣,博覽羣書,開闊視野,提高素養,將閱讀作爲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一。只要我爭取每天多讀些書,每天都有點進步,每天都努力做得更好,每天都會比前一天有進步。儘管這些天我都很忙,但是每天在睡覺之前我都會閱讀。我想只要我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離最好的老師就越來越近。

“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你若是教師,就要當最負責人的教師;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個體戶,也要當最受顧客稱道的勞動者!你也許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爲同行業中千千萬萬普通人裏最好的那一個!”我會將李老師的教育理念在自己的工作中慢慢實施的,我將會繼續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追,帶着自己的思考去摸索,不斷尋求突破,找尋更好的教育方法,做一個受家長、學生喜歡的老師。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4

這些年教育界流行這麼一個說法:"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李鎮西老師的一些教育思想早就有所耳聞,就在前兩天有幸觀看了學校組織的李老師的視屏講座。

在講座中最喜歡李鎮西老師在開始說的幾句話:"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你若是教師,就要當最負責的教師;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個體戶。也要當最受顧客稱道的勞動者!你也許不能成爲名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爲同行業中千千萬萬普通人裏最好的一個!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日三省吾身"

今天和昨天比,每天反省自己的行爲。"做最好的老師"其實是一種平和的心態。所謂"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個"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俗話說得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所以我說,只要我從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每日三省吾身",即使成不了紅花,也定能成爲一片綠油油的葉子,在屬於自己的枝杈上,婆娑起舞。

有次在家長會上,聽見有位家長說:胡老師人很好,她從來不當着孩子們的面罵同學。我一愣,我真是這樣的嗎?回想有時候火氣上來,控制不住,就會在教室裏斥責學生。可自從開完那次家長會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我會馬上想到學生的自尊,儘量控制自己的脾氣。

允許學生犯錯

如果真要想和學生相處,就不要老拿着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幫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所以有人說,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有時,我們教育者就會犯這樣的錯誤,絕對不允許學生犯錯,上課遲到了,做錯事情了,違犯紀律了等等。這樣恰恰相反,學生會因爲你要求太嚴而產生牴觸情緒,就像學生牴觸其父母一樣,你不要說你是爲他們好,其實有哪位家長不是爲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們的孩子還是有很大的牴觸情緒,原因在於,其實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當人看,是人都會犯錯,你不能強迫他們按照你自己的意願來做,有時甚至我們應該允許他犯錯,因爲犯錯是爲了下次不犯錯。

有些學生在讀書方面實在是不行,沒有這個能力,比如曾經我們班有一位叫蔡智斌的學生,一開始我希望他能夠認真學習,按時交作業,所以每天督促他,可後來的`事實讓我覺得這樣根本就不現實,所以決定原諒他,就轉變策略,告訴他:學習不好沒關係,可品德一定要好,希望他不要觸犯校紀校規,不要影響其他同學上課。從反饋來看,他告訴我,這樣做讓他很感動,他也意識到自己行爲要規範,比如上課遲到他會喊報告,如果有事需要他幫忙,他也很樂意幫助,這說明他還是很懂禮貌的。

我真的愛每一個學生嗎?

愛學生,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複雜",在沒有觀看李老師的講座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看完後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學生,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一年或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

愛學生,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畢竟"每一朵花都有開放的權利",愛學生,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和"對學生的寬容"。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爲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

李老師對"後進學生"所付出的愛是真誠的。他既注重對後進生感情上的傾斜,想方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信心,又講究有效的方法,引導集體的輿論。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以後的生活中我也會多試着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用"學生的情感"體驗,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換來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贏得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

李老師對愛的那份執著,對愛的那份堅持讓人感動。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他對學生付出的是滿腔的愛心。他不僅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爲他知學生們的心,他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在他和學生之間,我們看不見有什麼"代溝"。

"師道尊嚴"?

看完講座之後,我就想哪段給我的觸動最大。馬上想到的就是《給教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這一視屏小段。當時聽到這句話,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震撼,第二感覺是認同。回想自己的教學生活,有時我總是板着臉,故作嚴肅,裝出一副"師道尊嚴"的樣子時,有時我也會在全體同學面前批評一個同學,殺一儆百;每次我遠遠地看着他們,而不是溶入孩子們中去時,我並沒有獲得他們的多少尊重、愛戴。反之,只是一個充滿笑意的眼神,一個充滿溫情的動作,一句溫馨的話語,卻使他們更靠近我。

正像李老師在講座中所講:"教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是我們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已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賬,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當我們無視自己的尊嚴,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並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把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這就是李老師所說的"教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5

開學初,翻看《做最好的老師》的書之後,我感覺這不愧是一線的老師,其中的案例非常吸引人,書中字裏行間流露出老師對學生的真誠的情感是那麼的自然,洋溢着李鎮西老師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熱愛,我想:可能其他職業的人讀起這本書會是另一種心情,另一種感受,而作爲與李鎮西老師同一職業的我卻更能體會書中老師對學生的情誼,實實在在的做法,其中李老師對教師這一職業從不喜歡到要“做最好的老師”的情感變化,以及自身的不斷的自我超越的境界都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另外,書的序言部分也讓我頗有感受,雖然《序言》僅僅只有四頁,但也是書的精髓所在,其中李老師談到本學期他擔任着兩個班語文課,連早讀和輔導課在內,周課時二十一節,此外還擔負着校長的一些職務,他很坦率:“我現在感到累,的確累。”但他本人對於“走路都在備課的狀態而感到高興,準確的說,感到內心的寧靜,因爲這種狀態能夠讓他感到踏實,感到不浮躁,這是一種與學校與學生真正融合在一起纔有的心態。”

做最好的自己“正如李鎮西老師講的那樣,纔有了: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仔仔細細批改每一本作業,認認真真對待每一位學生。當遭到非議和誤解時,雖有過灰心但不氣餒。正因爲這樣,李老師纔會有今天的成就,而更難的可貴的是如今”碩果累累的他還依然保留着那份對學生對課堂的摯愛。

說到師生之間的感情,帶一年級兩個學期以來,讓我深有感受。它對於教學工作的開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個學期開學之初,學校規定每天放學學生不能自行離開學校,須由班主任帶領排隊回家。記得第一次出去帶他們,學生看到我就想看到陌生人一樣,無動於衷,直到我說:一1班小朋友齊步走!第二天仍然沒有多大改善,這讓我有一些受挫,怎麼從他們的眼睛裏看不到親近感?

終於,在兩天之後,學生們在見到我,能夠自覺站隊,而且站隊前,還能看到他們在互相提醒,到了第三週,我已經能夠在門口看到他們自覺站成隊,並且在看到我之後漏出興奮的表情,他們這時的表現也讓我從感情上感受到了我是他們的老師,他們是我的學生。學生之間也變得熟悉起來,不再是最初的冷漠相望。而在日常的教學活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配合也變得默契了很多,我想這就是在這段時間裏,師生之間建立起來的感情所產生的效果。

李鎮西老師的書裏有這樣一段話: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說:“從教25年來,風華正茂也罷,人到中年也罷,默默無聞也罷,暴得大名也罷,普通教師也罷,教育專家也罷??這一切都沒有改變我的生活狀態,那就是——我一直在一線,一直都在講臺,一直都和學生零距離!”讀完這段文字,頓時覺得真的好佩服李鎮西老師,更是崇拜。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是作者對教育事業的一份執着,文字樸實無華,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讓我感受到了什麼纔是好老師,更想努力地去做一名好老師。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6

我常常思考“做什麼樣的老師纔是最好的老師呢”?爲了解開這個疑惑,我翻閱了許多書籍,直到近期讀了李鎮西老師撰寫的《做最好的老師》,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書中說到“每一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是最勤奮的;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因此,“做最好的自己”也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一步一個腳印,不斷超越自己,不斷戰勝自己,做到自己的最好。

那麼,如何做一名好老師呢?答案很簡單。首先,要擁有一顆關愛幼兒的心。一個受幼兒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關愛幼兒就要走進幼兒的世界,與幼兒做朋友,讓我們俯下身去張開雙臂給幼兒一個愛的抱抱,給與他們無微不至的關心,關注他們成長中的點點滴滴,傾聽他們的心聲,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走進幼兒的心裏,與幼兒心與心的溝通、交流。

當然,僅僅擁有愛心是不夠的,優秀的老師還要擁有耐心和責任心。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幼兒對任何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需要老師反反覆覆、不厭其煩的去引導。例如,我們培養幼兒見到老師要問好、不隨地丟垃圾、上課發言要舉手、要幫助其他小朋友等,這些好習慣的養成,對幼兒來說是一個反覆訓練、積累並形成思維慣性的過程。這一過程的養成需要老師反反覆覆的耐心引導。除此之外,老師還要樹立強烈的責任心。當每一位家長放心的將幼兒交到我們手上,無論是在教育教學還是生活的照顧上,我們都需要對幼兒的人身安全、衣食飽暖、甚至是每天的心情負責。幼兒教育是一項非常細膩又極其瑣碎的工作,如果在工作中粗心大意,就有可能危及幼兒的人身健康。因此,教師應時刻關注幼兒的一舉一動、關心他們的所思所想,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生活、如何排除煩惱、如何識別危險,讓幼兒在一個愉悅的環境中健康、快樂、安全的成長。

總之,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孩子,成爲一名幼兒心中優秀的好老師!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7

在閱讀中,時時會被李鎮西老師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摘錄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所謂最好的老師,不是與我敬仰的於漪,錢夢龍,魏書生等老師相比――他們的人格,學識,潛力乃至天賦,我是永遠無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能夠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這天的李鎮西與昨日的李鎮西相比――我這天備課是不是比昨日更認真,我這天上課是不是比昨日更精彩,我這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日更誠懇,我這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日更機智,這天我組織班羣衆活動是不是比昨日更搞笑,我這天幫忙後進生是不是比昨日更細心,我這天所積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日更豐富,我這天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日更深刻,這天我應對學生的教育教學推薦或意見是不是比昨日更虛心,我這天聽到各種不理解後是不是比昨日更冷靜……每一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一天都有遺憾,但每一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就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近。

我是爲誰而工作爲同事的好評嗎爲校長的表揚嗎爲獎金嗎爲職稱嗎這些對我來說當然也重要,但如果這些與學生的評價產生了衝突,我心靈的`天平指針首先傾向於學生一邊!在我看來,一個教師是否最好,第一就應看學生的評價。教師因學生而存在,我當然也是因我的學生而存在。

培養學生開放的思想――一種海納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種高屋建瓴的文化視野,一種不畏權勢的民主意識,一種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喬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參天的白楊,有的人是婆娑的楊柳。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能夠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能夠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能夠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能夠最樂觀……

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