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淺析歌劇《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的悲劇創作元素論文

論文3.03W

【摘 要】《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是十九世紀德國著名作曲家、文學家和指揮家瓦格納創作的一部經久流傳的歌劇。本文從作者經歷、思想背景、音樂時代背景及音樂寫作手法等幾個不同角度出發,闡述了這部偉大作品中所蘊含的悲劇創作元素。

淺析歌劇《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的悲劇創作元素論文

【關鍵詞】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 創作 元素

悲劇藝術起源於希臘文化,它洞悉了生命的底蘊,是由生命之血和情感之淚編織而成的,是意志和毅力融匯的結果。人們在悲劇的崇高與偉大之中品味人類自身的不凡,透過藝術重新獲得生命的體味,在生命的悲劇中獲得美學的價值和意義。

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是十九世紀德國著名作曲家、文學家和指揮家瓦格納經久流傳的代表作之一。全劇分三幕,講述了年輕的騎士特里斯坦被派往愛爾蘭,去爲其叔父——康沃爾國王馬克迎娶美麗的公主伊索爾德。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曾經相識,雖在一次搏鬥中特里斯坦殺死了伊索爾德的未婚夫,但伊索爾德仍爲其所動。而今,伊索爾德想到自己被迫無奈的婚姻憤恨至極,寧肯與特里斯坦同歸於盡。她命令其女僕在酒裏下毒,但是女僕卻把毒酒換成了愛情之酒,二人重新燃起愛慕之情。可是在兩人深夜幽會,相互縱情傾訴衷腸之時,馬克國王撞見他們心如刀絞。國王手下的騎士梅洛特向特里斯坦挑戰,決鬥中,特里斯坦身受致命傷,他的僕人將其帶至其家鄉養傷。伊索爾德乘船趕到特里斯坦家鄉,特里斯坦非常激動,但還是死於伊索爾德的懷抱中。隨後,國王乘船趕到本想成全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的愛情,但爲時已晚。此時,伊索爾德已唱着愛情之歌,同特里斯坦共相長眠。

《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是圍繞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兩人愛情的產生、發展及死亡來展開的,自由選擇的死亡引領彼此相愛,同時也需要愛情使兩人走向死亡,這就註定了男女主人公命運的悲劇性。

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談談《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的創作背景中蘊含的悲劇創作元素:

一、作者經歷

裏夏德·瓦格納,十九世紀德國著名作曲家、文學家和指揮家,歐洲後期浪漫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瓦格納的生父早逝,繼父路易·戈耶對童年時期的瓦格納影響很大。繼父的猶太出身背景似乎可以解釋瓦格納的憂鬱、熱望和救世主的夢想。瓦格納所處的年代,正是德國社會發生劇烈動盪的年代。當時的瓦格納曾熱情投入1849年德國資產階級革命,可是他站在了不應該支援的一方,普魯士國王的軍隊鎮壓了起義,瓦格納受到通緝和流放,經歷了被驅逐出德國的遭遇,躲到了瑞士。流亡瑞士時,東道主年輕漂亮的妻子瑪蒂爾德是個作家,也愛好哲學和音樂,自然成爲瓦格納的紅顏知己,瓦格納認爲她是他唯一的知音,是他一生中唯一的真正的愛,他對瑪蒂爾德的愛情首先是理智,而後是感情上的,但似乎是充滿激情的。在創作《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期間,瓦格納的妻子明娜曾經徑自拆閱了瓦格納給瑪蒂爾德的密信,即而獅吼。瓦格納終於忍受不了那無休止的爭吵,獨自遷居威尼斯。

這些經歷無疑給瓦格納創作特里斯坦這一角色帶來了靈感,伊索爾德便是瓦格納心中的瑪蒂爾德。藝術品從來不是一次親身經歷的產物,而是一種被征服的誘惑。從美學上來說,這是一個令人心蕩神馳的夢幻,一個從不能滿足的慾望。

二、思想背景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對黑夜的崇敬,對解脫之死的嚮往這些主題都有着強烈的悲觀色彩,這與當時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對瓦格納長時間的巨大影響是分不開的。但與叔本華所不同的是,瓦格納相信愛情可以拯救靈魂,並使靈魂獲得解脫。劇中被否定的意願是那種理智的和倫理道德的'意願,是一種被釋放出來的力量,用以戰勝內心深處的本能和對一切超越了我們理智及意識範圍之外的預感。瓦格納在他的音樂中創作出最具說服力及有活力的和絃,將叔本華的意願哲學進一步發展。

瓦格納的崇拜者、著名哲學家和詩人尼采對《特利斯坦與伊索爾德》一劇極爲傾倒,他曾經寫下這樣的評論:……對於那些病得還不夠重,還不能享受這種地獄中的歡樂的人來講,人世間是多麼可憐。在1872 年問世的尼采的《悲劇的誕生》中,探討了悲劇的誕生、悲劇的滅亡、悲劇的更生三個問題,而在寫作《悲劇的誕生》期間,尼采與音樂家瓦格納非常要好,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視爲自己的導師。尼采在一首詩中寫到:“黑沉沉的午夜述說了什麼?宇宙要比那白天所想象得更加地深邃!痛苦地說‘去死吧!’,但是所有的快樂都想要永恆,那深邃的,深邃的永恆。”瓦格納將這種多愁善感的情緒用聲音的表達形式永久的固定了下來。劇中男女主人公的悽美愛情似乎預示着愛情只有在死亡之中才是最甜蜜的,這也就是悲劇美的意義所在吧。

三、音樂時代背景

十九世紀中後期的音樂發展正處於浪漫派後期,浪漫主義音樂比起之前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現,相對來說要看輕形式和結構一些。浪漫主義音樂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善於表現個人的感情和幻想,尤其強調個人主義的體驗。他們熱衷於反映內心最強烈情感的愛情主題;傾心於帶自傳性的,不滿現狀的憂鬱,孤獨者的精神。

浪漫主義音樂的出現,使音樂走出宮廷,走向民間。新的藝術題材的出現(如藝術歌曲,交響詩等)更加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很多音樂大師的傳世佳作至今久演不衰,充分顯示了浪漫主義音樂極強的生命力。浪漫主義音樂是一座橋樑:韋伯接受了格魯克和莫扎特的傳統,傳至近代的瓦格納。這時的藝術家們不像在古典樂派時期沐浴在陽光下,而是沉浸在充滿不祥預感,傾向於表現內心的思考當中。因而,瓦格納的音樂中充滿了矛盾、不安,靈魂的超越以及自我犧牲愛情的偉大等等。可以說,瓦格納象徵着19世紀,他分享了這個世紀對自由的渴望,對唯靈論及象徵的興趣愛好以及對不朽與偉大嚮往的趨勢。

四、音樂寫作書法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之所以成爲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或許正是因了“特里斯坦和絃”,整場音樂正是由這個奇妙的和絃展開的,它給整部歌劇的氣氛定下了基調:愛情創造奇蹟,然而愛並非凡世中存在。那無法實現的愛,以及無限的渴望,只有經過劫難的洗禮,甚至生死的輪迴,才能成爲最後的救贖。在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有很多描寫死亡與黑暗的,如第一幕中的白天,第二幕中的黑夜,最後一幕中的死亡,這些都宣揚了宗教神祕及超世的思想。就音樂而言,瓦格納在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對半音和聲的運用開創了音樂歷史的新紀元,這是最純正形式的浪漫主義的發展,它不僅增強了這部劇作的表現力,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和聲理論,而且其影響一直延伸到二十世紀的音樂創作之中。

總而言之,由於瓦格納的經歷、思想背景及音樂寫作手法等創作元素的影響,我們不得不承認,瓦格納在《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展現出來的音樂盡善盡美地演繹了這部歌劇的悲劇性。

參考文獻:

[1]彭鋒.西方美學與藝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餘志剛.西方音樂簡史[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馬塞爾.施奈德·瓦格納畫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張筠青.歌劇音樂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