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淺談《魂斷藍橋》的悲劇美論文

淺談《魂斷藍橋》的悲劇美論文

淺談《魂斷藍橋》的悲劇美論文

摘 要:《魂斷藍橋》故事情節既溫馨浪漫又哀傷悽婉,人物形象淳樸、善良,影片暗含的主題莊重嚴肅、震懾人心,表現手法簡潔、含蓄,畫面與音樂給人優美的視聽感覺。悲劇令人們痛惜扼腕、深沉思考的同時,也同樣處處給人賞心悅目的審美享受。

關鍵詞:經典影片 戰爭 悲劇 審美

新編《大學語文》教材在戲劇、影視單元選進了美國上世紀的經典故事片《魂斷藍橋》。該片出品於1940年,是一部風靡全球半個多世紀的好萊塢戰爭題裁的愛情故事片。它講述了一段美麗而憂傷的愛情故事,是一首催人淚下的愛情絕唱,一部美而缺憾、蕩氣迴腸的愛情經典之作。本文就以下幾方面淺略談談該片悲劇之外美的所在:

一、故事情節溫馨浪漫的美、哀傷悽婉的美

男女主人公是在一次空襲警報中偶然相遇、防空洞裏短暫的交談相識的,這竟然成了他們熱戀的“基礎”,既溫馨浪漫又具傳奇色彩。他們的愛毫無戒備,真誠坦率、熱切友好,分手時,瑪拉將心愛的象牙雕吉祥符送給羅伊,充滿祝福的“願它給你帶來好運氣”……讓人相信一見鍾情的感覺太神奇浪漫、太美好動人了!羅伊到劇場看演出,後在燭光俱樂部的傾心交談,踏着蘇格蘭民歌的翩翩起舞,讓人產生無限幸福的遐想。再到羅伊在瑪拉窗前的雨中等待、他們決定馬上結婚,直讓人覺得他們的愛情正朝着理想的方向——就應該如此,盡如人意地向前發展,充滿激情而新鮮生動。觀衆不禁感嘆,多麼美好而令人欣羨啊!然而羅伊提前開赴前線,車站一別竟是他們愛情走向的轉折:一是羅伊的“陣亡”是對瑪拉致命的打擊,使她的“空等”成了無奈的現實。如果說這是瑪拉“無望”的“等待”,那麼後來在羅伊家中母親舉辦的晚會上,那些貴族們懷着對瑪拉鄙視神態的切切私語,尤里公爵向瑪拉介紹軍團的徽章時滿有把握的“那個徽章不會在你手中受損……”的話,讓瑪拉的等待和希望成了徹底的絕望,瑪拉最後的生命自絕也就勢在必然,實在令人哀傷和惋惜,這時觀衆欣賞、體味到的是一種哀傷、悽婉的美。本片故事的效果正是溫馨浪漫和哀傷悽婉的美有機統一在觀衆心中,產生了悲中有喜、喜中有悲的波瀾起伏的情感效果。

二、人物形象淳樸、善良的美

電影雖是綜合藝術,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與文學作品有共通之處,人物在作品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人物形象同樣是決定影片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片中感人至深的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深深地打動着觀衆。

首先是男女主人公純真善良的心靈美:他們的相愛沒有任何外界的因素和附加的條件,儘管相識的時間很短,互不瞭解,羅伊卻要“用一生的時間來了解”;要結婚時羅伊也很堅決:“絕不能再猶豫了……就這樣定了。”他絲毫不在意他們身份地位的差距,愛得堅決徹底,愛得純真純粹。尤其在說出真相,瑪拉留下紙條無聲離開後,羅伊焦急萬分,發瘋似地四處尋找,並含着淚說:“我一定要找到她!”看到這裏,觀衆不禁滿眼熱淚、屏氣凝神,爲羅伊高尚的愛情道德和真誠、執着的人品而深深折服。瑪拉更是美麗和善良的化身。她不僅外貌清麗、秀美,而且心地純潔善良,她愛羅伊愛得堅貞不渝,即使在羅伊“陣亡”後,在她貧病交加、困頓潦倒時,也沒有移情別戀、另尋寄託,反而她的“靈魂依然在等他”。瑪拉的忠貞不渝,深深感動了羅伊。尤其是她默默離開,最後結束生命,這是她追求人生真愛之最高境界的圓滿詮釋。

再者,男女主人公的外在形象美,服飾道具等樸實無華、高雅大方是其主要特徵,同樣給人以美而不俗的享受。

三、影片暗含主題莊重嚴肅、震懾人心的美

電影是綜合藝術,該片正是如此,它在歌頌純真高尚、堅貞不屈的愛情這一鮮明的旗幟下,圍繞男女主人公的悲劇愛情這一核心,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真實而全方位的現實生活的畫卷,有戰爭的,有經濟的,也有世俗觀念的。

毋庸置疑,戰爭是導致悲劇的主要原因。

全片沒有彈雨硝煙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關於戰爭的臺詞,但正是這沒有正面出場的戰爭,像一雙無形的魔掌,牢牢轄制着整個社會生活甚至那個時代,讓人們壓抑地感到,他們生活在動盪不安的一切均無定數、均無保障的戰爭年代。影片透過種種生活表象的情節,深刻而含蓄地揭露了戰爭給幸福寧靜的生活帶來沉重災難的本質,控訴了戰爭的罪惡。

再者,故事是二戰伊始已是英軍上校的羅伊對一戰期間他親歷的一場刻骨銘心的愛情悲劇的回憶,顯然,這裏的潛臺詞是:上次戰爭使他失去了心愛的瑪拉,造成了他永難治癒的心靈創傷,那麼新的戰爭又會給多少無辜的人帶來不幸和災難呢?作者正是以此藝術手法,向世人呼籲:珍視和平,拒絕戰爭!反對戰爭,熱愛和平,這是古今文學作品中古老的話題,也是永恆的主題。觀衆在爲主人公的悲劇痛惜、扼腕的同時,心中升起一種發自靈魂深處的共鳴和爲人類的和平而奮發的情感,這種情感悲壯而不悲觀。

除戰爭外,影片還觸及到當時社會中等級制度和世俗觀念對美好人性的扼殺。如果說戰爭決定了這段愛情的悲劇性,那麼等級制度和世俗觀念是毀滅這段愛情的直接殺手。難怪高爾基斷言:“文學是社會諸階級集團的意識形態——情感、意見、企圖和希望之形象化的表現。”作爲現實生活的反映,在充斥着金錢、地位、名譽、權勢的社會,作者敢於鞭撻這些可惡的世俗東西,也是難能可貴的。

四、表現手法簡潔、含蓄的美

影片故事橫跨兩次戰爭,穿越了遼遠的時空,涵蓋了廣闊而豐富的社會內容,得益於該片表現手法的簡潔、含蓄。影片開始是透過廣播發表“告倫敦市民書”,宣告戰爭開始,告訴市民進入戰爭狀態,以此簡要、概括的手段交代了故事的時代背景,後面的所有情節皆籠罩於戰爭的陰影裏。瑪拉被迫淪落賣身,行爲醜陋,但本質上,瑪拉是純潔的、羞怯的、美好的。因此,表現瑪拉最初的淪落只用了一個頗爲含蓄的場景:瑪拉站在大霧的橋邊對和她搭訕的陌生男音勉強一笑;接着用大雨、濃霧和大雪等鏡頭表示了四季的更替,表明瑪拉艱辛的生活就這樣度過了一年;瑪拉從羅伊家走出後,好友凱蒂幫着羅伊尋找她時,便出現了幾個小酒吧和火車站的場景,表明了這些地方都是她們一年中常去的地方,她們生活的艱辛苦澀也在場景的轉換中得到了很好的闡釋;瑪拉因自卑而自殺,其場面應是慘不忍睹的,但爲了保全她完美的形象,只以一輛軍車耀眼車燈的特寫和刺耳的剎車聲過後,地上散落的手提包和吉祥符,來暗示她生命的消失,影片正是利用畫面的光影變化,用手提包和吉祥符這象徵性的視覺語言,表達了豐富的內容……

沒有彈片橫飛、死屍遍野的慘烈場面,沒有瑪拉淪落後的低俗鏡頭,沒有她自殺後血肉模糊的悽慘景象——影片以簡潔概括、委婉含蓄的藝術手法,言簡意賅,將內容表現得高雅脫俗、悽婉動人,觀衆不禁痛惜感慨、回味無窮,同時也在體味一次蘊含深厚的審美享受。

五、畫面與音樂給人視聽感覺的美

電影是聲畫結合的藝術,對電影的欣賞和審美活動,主要透過直接的視覺、聽覺的共同感受而實現的,即觀衆從看到的畫面和聽到的各種聲音來閱讀、理解它的內容,並欣賞它所蘊含的現實意義和藝術價值。本片不愧是一部佳藝精品,就畫面而言,無論是銀幕空間還是銀幕形象,都給人高雅脫俗的美感:沒有血火交加、滿目瘡痍的悽慘景象,就是經歷兩次戰爭的羅伊,也沒有受傷、被俘的不佳形象,甚至沒有瑪拉貧困潦倒、面容憔悴的鏡頭。我們看到的:羅伊始終是富有活力、英俊瀟灑;瑪拉也始終保持着純真、善良、溫柔、美麗的本質,衣着高雅大方,談吐文雅不俗。

音樂在片中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審美效果。主題音樂《友誼地久天長》(也叫《一路平安》)曾幾次出現,每次響起,都是二人幸福相聚的場景,也爲相聚的場面增添了溫馨浪漫的情調。但在後半部分,如羅伊提前出發,瑪拉趕到車站,火車已啓動了,火車啓動的隆隆聲淹沒了兩人漸去漸遠的大聲呼喚——這時又響起了《友誼地久天長》的音樂。同樣是溫馨浪漫的音樂,這時卻讓人覺得悽婉、傷感,加之前面火車尖而刺耳的汽笛聲,夾雜着離別時大人孩子的哭喊聲,讓人倍感心酸、淒涼。這是因爲環境不同、場景不同,所產生的音樂效果也不盡相同。一曲《友誼地久天長》,對男女主人公而言,既有幸福的相聚,又有傷心的別離;它又起着襯托的作用:誰不希望“友誼地久天長”?然而殘酷的現實並不如人意,一個魂斷香消,一個抱恨終生,這不能不引起人們深深的哀思……

一部七十多年前的經典之作,至今來看,仍然催人淚下、蕩氣迴腸,人們的感情更是“嚴肅而深沉”;觀衆在領略那個年代的社會風雲、人事滄桑的同時,更是在體味、感受多種層面的美的享受。雖爲悲劇,不僅悲劇的力量震撼人心,更重要的是:悲劇中的美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