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悲劇意識的培養論文

論文4.86K

[摘要] 受文化傳統的影響,中國人的悲劇意識表現得不徹底、浮泛。而實際上,悲劇意識對於今天的人們有着較大的激勵作用和教育意義。影視作品對於普通百姓有着巨大影響,改編中國古代悲劇的作者應該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悲劇意識欠缺的遺憾,並應以悲劇意識培養不屈不撓的精神,而不應過多地消解其中的悲劇成分。

悲劇意識的培養論文

[關鍵詞] 悲劇 悲劇意識 培養

悲劇意識即是當人類意識到自身個體-的短促性,渺小性,悲劇性的時候產生的一種個體的孤獨感,價值的空沒感,生命的無奈感。中國文學缺少這樣的一種對於宇宙,對於生命的悲劇審視,和對於人性,對於靈魂的深層叩問。因爲作爲市井文學的中國戲劇,是無法肩負起古希臘悲劇那樣厚重的文化使命的。

但是這並不表明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中就沒有悲劇性的作品,沒有這種悲劇意識和悲劇精神。中國的神話傳說中也存在着悲劇的因子,比如《山海經》裏所記載的精衛填海的故事,精衛的抗爭是絕望的,但她並沒有因此而放棄。這是一種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精神,這種抗爭的本身所體現出來的正是悲劇意識的覺醒。在中國的歷史上並不缺乏這種抗爭精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屈原了。但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發現悲劇的同時,還要試圖去彌合這個悲劇。這種試圖去彌合悲劇努力,就成了對悲劇意識的消解。柯漢琳教授認爲,“中國反悲劇意識的根子無疑是早已形成的中國特有的宇宙觀、人生觀、道德精神,特別是儒、道、佛的學說。”(Net 1)這是在文化層面上的,在生活層面上,傳統文化中消解悲劇意識的因素有:酒、自然、仙、夢、女人。我們可以以中國古典十大悲劇爲例。《雷鋒塔》和《桃花扇》那兩對受盡情感磨難的情侶最後都或出家或成仙《嬌紅記》裏,兩人死後歸於仙道,成爲一對神仙眷侶;《長生殿》中,楊玉環死後,李隆基和她到天宮永爲夫婦“團圓”;至於《竇娥冤》、《趙氏孤兒》、《琵琶記》、《精忠旗》、《清忠譜》、《牡丹亭》等無一例外都是大團圓式的結局,最後或是伸冤報仇了,或是有情人苦盡甘來,終成眷屬。

由於受傳統的影響,我們的民族心理越來越迴避悲劇,我國近年來製作的改編自古代神話傳說的影視作品明顯地呈現出消解悲劇意識的傾向,而且多以愛情來作爲消解悲劇意識的因素,似乎愛情是最後的精神安慰。如:

2007年上映的《新天仙配》的結局居然被改編爲:玉皇大帝到囚禁七仙女的雲清宮看望女兒,得知七仙女的兒子一生下來就會笑,沒有滿月,竟然會說的第一句話是叫他外公,猛然勾起了他的舔犢之情,並在王母娘娘和六個仙女的反覆勸說下,他終於改變了看法,親自下凡化裝考察董永,對董永的.仁義、孝道深爲滿意。最後,玉皇大帝被七仙女和董永的真情打動,同意七仙女與董永在人間相伴永遠,恩愛一生,成就他們驚天地、動人心、泣鬼神的美好愛情。

2005年上映的《新白蛇傳》的結局:

白素貞產子,成魔的法海故伎重演。白素貞不認爲愛許仙是錯,自願走進雷峯塔。訣別前,流下她第一滴也是最後一滴眼淚。她愛許仙一生,這滴眼淚應在“愛”上。白素貞被鎮於雷峯塔下,除非雷峯塔倒,否則永世不得出塔!

許仙上山進寺,自願剃度,只爲法海一句雷峯塔百步之內,非出家人不得擅入。

……許仙每日掃塔,和娘子一個塔裏一個塔外。白素貞用法術開啟油傘爲許仙遮陽。

700年後,雷峯塔轟然倒塌……

電視劇《精衛填海》的結局:

精衛的靈力爲救人類消耗怡盡,她成爲了一隻忘記了前因後果的青鳥。但她仍存有最後時刻一絲的記憶,她要拯救人類,她要將聖靈石投入大海,她用嘴啄起石子,不斷地投向大海……

大地上的災難消失,后羿來到大海邊,他癡情地看着青鳥(精衛)落入他手中,眼中流下了淚水。

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悲劇是人類對災難、苦難的感知和技藝,如果因爲害怕悲劇而隨意消解悲劇因素,那麼我們輕則恐怕會失去悲劇意識,重則會失去祖先的記憶,或者傳承的是已經變了味的祖先記憶。其實,悲劇意識的培養對於今天的人們是很有必要的。朱光潛先生說過,“悲劇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常常代表某種力量或理想,並以超人的堅決和毅力把他們堅持到底。我們透過與他們的接觸和同情的模仿他們,也受到激勵和鼓舞。”“悲劇走的是最費力的道路,所以是一個民族生命力旺盛的標誌。一個民族必須深刻,才能認識人生別舉行的一面,又必須堅強,才能忍受。”可見,悲劇意識的培養對於個人、對於一個民族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和鍛鍊。因此,對於我們普通人影響巨大的影視作品可否考慮對我們的民衆,尤其是對年輕人加強悲劇意識的培養,而不是誤導大家去逃避悲劇,進而忘卻悲劇。